第二十六章备战金朝来犯
在蒙古人和西夏人联合攻打金军的关陕地区时,红巾军的刘二祖部同时对沂州南面的邳州,滕州发起了攻势,同时在泰安州的方郭三领兵南下攻打兖州。
李忠之前并没有进攻这些州县的打算,红巾军刚刚打下济南府,需要安抚百姓,派遣官吏接收这些地区,而且红巾军现在手上的物资还不能让红巾军连续不停地作战。
在蒙古人和西夏人联军一起进攻金朝的关陕地区时,在泰安州和沂州南面的兖州、滕州还有邳州等地的金军就开始撤退了,要退往黄河以南的徐州,放弃山东,现在的黄河还是在再黄海入海。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为南入黄海。
李忠当然愿意看见这些地区的金军南撤,但是这些金军在南撤时又强制迁移这些州县的百姓一同南迁,而且开始拆毁城墙,打算将这些地区全部破坏,什么也不留给红巾军。
刘二祖见到这种情况,立刻向李忠回报,要求发兵及时抢回百姓,同时趁机占领这些州县。
李忠果断同意刘二祖出兵,同时命令泰安州的方郭三一同出兵,攻打兖州。
在这个时代,人口和粮食是最宝贵的资源,金朝的河北,关陕久经战乱,赤地千里,急需人口耕种。
金朝也是看见在山东已经没有任何驻兵的必要了,于是将仅有的几个州县的金军全部撤往徐州。
徐州乃是战略要地,北上可以攻略山东,南下可以进攻江淮,金庭一定会死守,而且只要徐州在,那么金朝就可以随时攻略山东。
而且现在的金庭急需百姓来耕种因战乱而荒废的耕地,于是在撤退时就将这些州县的百姓一起带走,留给敌人就是在助长敌人的力量。
刘二祖在接到李忠的出兵命令后,立刻出兵邳州,没几日就将这一地区的金军清理的干干净净,将已经被赶出家中的百姓尽数收回。
然后就直下邳州的州府下邳,在徐州的金军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下邳就已经被刘二祖占领了。
而且刘二祖毫不示弱,立刻出兵来到了黄河边,和金兵隔河相望,明摆着就是看你金军有没有勇气和我一战。
最后金军在得知下邳已经失手,而且守军死的死,投降的投降的情况下,立刻退回了徐州州府彭城。
方郭三也是一路畅通无阻地占领了兖州和滕州,这些地方的金兵在得知红巾军出兵后,立刻抛下身边的百姓逃命去了,金军一路狂奔,方郭三紧随其后追杀,一直到黄河边上,仅有少量的金兵逃到了黄河的南岸,这才算喘了口气。
至此,金庭彻底撤出了山东,现在山东的南面,金军占据着徐州和归德府这两个战略要地,随时可以再次进攻山东。
李忠心中清楚红巾军只有占据了南面的徐州和西面的大名府之后,山东的安全才算真正地掌握在红巾军手中,不然这两个地方的金军随时可以出兵骚扰自己。
益都府,李忠和李思温还有刘全、崔天佑等人围坐在一个圆桌边上,现在众人已经非常习惯这种方式议事了,而且他们发现这种议事方法非常有效率。
李忠在攻下益都府之后,就对红巾军人员的职能进行了划分。
李忠是红巾军的统领,治下的文武官员和红巾军将士,还有上百万的百姓都听命于李忠。
崔天佑负责民政,红巾军治下的各级州县的官员,百姓都由他管理,安抚百姓,劝农生产,征收粮税,安排差役,都是崔天佑的民政。
刘全负责管理红巾军的各个学院,作坊,矿山,后勤补给。
李思温则是李忠身边的参谋,为李忠出谋划策,制定战略。
李忠现在只是简单地对这些人进行了职责的安排,主要目的就是可以保证红巾军治下的稳定和保证红巾军征战时的粮草和兵源还有武器军械的供应。
李忠看见众人都到齐了,于是率先开口道:“天佑,你先说说吧?”
崔天佑看见李忠点到了自己,于是就直接说道:“济南府的各个衙门已经被全部接管,府尹是从泰安州调去的周洋,还有益都学院学期完成之后,顺利毕业的一百人,在我回来时,济南府已经开始正常运转了。而且饥民都得到了安抚,土地正在丈量,估计再过半年就可以稳定下来,而且其中上万户百姓已经开始往益都府迁移,益都这边已经做好了安置准备,只要到了就可以安稳下来,也耽误不了春耕。”
崔天佑说的比较多,然后继续说道:“去年我军治下的地区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比往年多产近三成。但是去年我军也是战事频繁,东平,济南,还有不久前的兖州、邳州等,前后动用了不下十万军,而且刚刚占领的这些州县中有众多的饥民,都需要安抚,也是用去了去年一年的大部积蓄。现在正是春耕时节,各军无战事,我已经划归好了军屯区,种子和耕牛已经开始调运到各军的军屯区,让各军尽快开始耕种。而且又派出五百多人得劝农队,下到各个县镇中督导官吏百姓耕种。”
众人听了崔天佑的话之后,心中也是对这位“崔大人”敬佩不已,红巾军治下只有一个山东而已,但是却养活了十万多红巾军,还有三万多学员,工匠和矿工,这些人都是不种地的。
李忠满含感激地看了看崔天佑,他知道崔天佑的辛苦,从龙虎山的大管家,到现在的“崔大人”,李忠知道崔天佑一直在为红巾军尽心尽力,从没有说过一声苦来。百姓们都管这位老崔亲切地成为“崔大人”,这是发自内心的称呼。
随后程福又汇报起红巾军的新兵训练情况,“根据去年的战事,还有统领制定的策略,去年完成了招募训练新兵两万人的任务,这些新兵已经补充到各个军中,同时今年春耕之后还要招募新兵一万,下半年的招兵人数还没有定下来。”
然后是刘全汇报红巾军士官学院的情况,红巾军士官学院在去年一年中培训了五千多名士官,这五千多人中有一大半是军队选派过来的,还有一千人是直接招收的。随着红巾军士官学院的教学步入正轨,教学的能力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红巾军在对金军作战一再取胜,这其中红巾军士官学院贡献巨大,红巾军中的基层士官数量庞大,架起了红巾军这个军队的战斗力。
李忠听完众人的汇报之后说道:“红巾军现在面临的局面非常不乐观,南面的金军没有被我们打死,现在躲在彭城里随时可以出来咬我们一口。西面的大名府更是驻扎着金庭的重兵,济南,东平随时都会受到攻击。等到金庭结束了关陕的战事,我想他们下一个目标一定会是我们。所以我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在未来几个月相对稳定的时间里做足备战准备,迎接金兵的来犯,这次我们要一次解决山东的威胁。将金庭彻底打残。”
这时坐在一边的李寿甫疑惑地问道:“听统领的意思,金庭一定能够打败蒙古人和西夏的联军了?”
李忠听了李寿甫的话之后,没有犹豫地说道:“两个各怀鬼胎的饿狼,都想着让对方吃亏,然后自己占便宜,联手的话,输的几率一定会很大,我也是猜测而已。”
李忠不只是猜测,对于熟悉这段历史的李忠来说,现在的蒙古人虽然骑兵无敌,但是在攻城作战上却是外行,现在的他们还处在流寇的状态,抢掠完一番就回草原。
蒙古人真正强大的时期是众多汉人的加入,还有从汉人那里和西征中得到的众多攻城技术之后,才彻底打垮了金朝。
而且,此时的金朝还没有衰败的那么彻底,各个州府治下个金军还要有四十万之多。
李思温听完李忠的话后说道:“统领,当下我们该为红巾军制定一个战略,而且统领也该考虑一下子我们红巾军不能再这样没名没分地下去了。”
李思温的话说到了在座人的心坎里,红巾军现在怎么也是有点家业了,将来要怎么走?
现在红巾军在金庭眼中还是一群反贼,在各个政权眼中也没有被承认,南宋也是想要招安红巾军,这让红巾军众将领非常生气,纷纷劝说李忠尽快建立政权,置百官,但是李忠迟迟不肯这么做。
李忠听完李思温的话之后淡淡地笑了笑,然后说道:“我先说说红巾军的战略吧,我们现在立足山东,南下是金庭的徐州,然后就是南宋,北上是河北,大名府挡在我们前面。我和参军暂时制定的战略就是南下攻取徐州,解决我们的南部危机,然后全力经略河北,山西,中都大兴府还有辽东,最终形成和金庭隔河对峙的局面,(这里的河指的是黄河)”
这个战略还会更具时局的发展而改变,李忠和众人指定的这个战略只是临时的。
李忠的战略在座的很多人都知道,而且也是经过几次讨论之后才确定的,这个战略中将金庭的心脏地带河南放弃了,也是李忠的想法。
河南是金庭国都所在,如果攻打,那么一定是遭到殊死抵抗,而且蒙古人没有解决,李忠也是不可能安心攻打河南。
相比河南,久战的河北却是各方势力林立,地主武装众多,而且金庭和蒙古人都在争夺这里,李忠也想和蒙古人真正地较量一下,只要能将蒙古人打败,占领中都大兴府,那么他就拥有了主动权。
李忠这也是先难后易,他不想重走北宋的错误,先易后难,尤其是等到蒙古人彻底占据中都大兴府之后,在河北有了立柱之地,那么红巾军时刻都会面临着北方的威胁,历史上从南向北统一天下的很少,但是,从北向南进攻都是可以统一的,即使是失败了,也不会面临着毁灭。
但是李忠这个战略要面对强悍的蒙古军队,也让李忠心中没底,毕竟自己能够打败金军也不代表一定能战胜蒙古人。
还好现在的蒙古人不是很强大,要是再过一二十年的话,那时的蒙古军队中吸收了众多汉人和众多精英,再想战胜他们就非常困难了。
此时的蒙古人还是流寇的习性,虽然攻占了金中都大兴府,但是却驻兵很少,活动的主要地区还是在蒙古草原上,每年秋季之后就开始攻打金朝,劫掠一番之后离开。
金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曾经这样形容后来的蒙古军队,“持北方之马力,就中国之技巧。”
那时的蒙古军队已经是非常强大了,不仅野战无敌,攻城战也是非常擅长。
当时金朝自称自己是中国正统,但是在蒙古统一中国后,修前朝国史时还是将南宋定为正统,这可能是汉人儒家思想所致。
李忠有时细细想来也是可笑,不知道蒙古人是真不明白还是真的被儒家思想汉化了,自己都是蛮夷出身,和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一样,却将汉人的王朝当做正统。可能也是当时蒙古人已经统一了天下,也就没有在意这些。
李忠随后又说道:“我知道大家的想法,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我在这里称王,在别人看来也是山沟里的王,不好看,也不好听。我向诸位保证,等到我们攻下金中都大兴府,将蒙古人赶回草原之后,一定为红巾军立个名分,到时候,我要让各方势力恭恭敬敬地来为我们红巾军朝贺。”
李忠最后一句话说的铿锵有力,听的在座的众人是热血沸腾,心中已经开始憧憬那一天了。
李忠看着众人随后说道:“在这之前我们要打好金庭反击的这一仗,不然什么都是空谈。诸位,摆脱了。”
李忠说完之后,起身敬礼,众人起身回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