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历史 > 奋斗在南宋末年全文阅读 > 第105章 宋夏联军伐金

第105章 宋夏联军伐金


李忠看完手中的情报之后,随手递给了身边的李思温等人。

李忠说道:“南宋也不甘寂寞了,亏他们想的出这样的办法,竟然派人来想劫走铁木真,但是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铁木真一旦能够回到草原,必定会引起不小的轰动,弄不好又可以重聚草原诸部族的力量。”

刘全看完之后讥讽地说道:“我看未必,现在的乞颜部已经是苟延残喘了,就是铁木真回去又能如何,根本压不住那些野心的蒙古王爷们。”

冰雪融化之后,平静了一冬天的蒙古草原又开始活跃了起来,去年乞颜部的大汗察合台要不是紧急时刻请来吉利吉思部的人马增援自己,那么乞颜部这个蒙古草原伟大的部族就要被灭掉了。

漫长的冬季一过,蒙古草原又开始活跃起来,昨天的朋友,察合台联络吉利吉思部的三万人马,商讨一切出兵攻打泰赤乌部。吉利吉思部按照和乞颜部的约定准时出现在约定的地点,但是却遭到埋伏,三万人损伤殆尽,只有不到五千人逃出去。设计这一切的就是察合台,他要抢回去年因为请求吉利吉思部出兵时花掉的金银和女人。蒙古草原没有规则可言,杀掉敌人才能保全自己,壮大自己部族的势力。

“南宋这些年也一直盯着北方的战事,一直想插上一脚。之前和金国联军攻打我们的海州,但是被我们打败,然后又被我们劫掠饷银,老实了几年,现在又开始活动去来。”

众人虽然都知道这些,但是都没有蔑视南宋的行为,因为中国北方战乱,安定的江南一定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收复中原的机会,南宋的朝臣们不可能坐视不管。

光复三年的年出,北方就爆发了一场大战,南宋和西夏联军三十万,出兵攻打金朝的关陕重镇长安和凤翔。金朝立刻派出潼关守将徒单兀典领兵十一万迎战宋夏联军。双方围绕着长安和凤翔大战了三个月,金军顽强地守住了凤翔城,并且打的宋朝和西夏的联军大败,被金军追杀了四十里,尸骨遍地,逃回去的南宋士兵不到三千人,西夏国军队只有主将脱身。金军可能是在和红巾军的战斗中学习了红巾军的守城方式,尤其是突火枪和火药的大量使用,让宋军和西夏的军队伤亡惨重。

南宋这次又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本来南宋抓住了西夏国皇帝李遵顼的心态,李遵顼对当年蒙古人围攻兴庆府时,西夏派出使者向金朝求救,昏庸的金宣宗竟然不答应,于是李遵顼怀恨在心。

南宋的使者一来,双方不谋而合,立刻相约发兵攻打金朝的关陕。但是双方三十万大军,被徒单兀典的十一万饥民临时组成的军队打的大败,最终三十万人只有南宋的三千人逃回去了,一战下来,本就败落的西夏国更是元气大伤,将近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直接动摇了西夏的根基。

南宋也是元气大伤,南宋四川制置使郑损更是昏庸无能,所帅的南宋四川的大散关和兴元府(汉中)的十万边军都是宋军中的精锐。身为统帅的郑损更是将女人带入军中,他的侍卫们也跟着学,弄得宋军军中乌烟瘴气,最终导致南宋的十万精锐边军只有三千人逃回来,而且这三千人中大部都是郑损的亲军侍卫,其中也有郑损本人。

当郑损逃回汉中时,宋军的败报已经传到蜀地,沿途数万宋军家眷妻儿们遮马痛苦,抛散纸钱,并向空中哀诉:“你们之前跟随郑招讨出征,现在郑招讨回来了,你们都死了,希望你们的亡灵也能够跟着郑招讨一起回来。”哀恸之声震动天地。

郑损视而不见,还大言不惭地说道:“此次军败皆因夏军无能,拖累我军。”堂堂宋朝一个“大军区司令员”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

就郑损这个败类,回去之后竟然还有脸上书宁宗说西夏军队临阵脱逃,才导致他大败,昏庸的宁宗竟然相信了,非但没有治罪郑损,还派人送去大量的美酒安抚郑损,可怜的十万宋朝边军,曝尸异乡,被俘宋军也被金军残忍虐杀。他们的统领竟然还在成都喝着美酒搂着女人,逍遥自在。

关陕的大战一过,虽然金朝取的了胜利,但是整个关陕除了长安和凤翔之外,再无人烟,金军伤亡也在五万多人,而且三个月的大战,正值关陕春耕时节,非但庄稼没有种上,现在百姓都已经死没了,潼关的守军都已经杀马取食了。

治下不稳,官吏贪污腐败,让金朝仅有的河南也只能勉强维持那些女真权贵们的奢靡生活而已。更别说供养金朝的军队了,金朝的军队都是一些饥民组成,平日根本不训练,少得可怜的军饷还要被长官克扣,最终导致河南一带十室九空,百姓四处逃荒。红巾军治下的山东是这些百姓的首选,而且红巾军都是来着不拒,来多少逃荒的饥民全部安置,恢复生产。

李思温朝程宽说道:“恭喜程大人,这次又立大功了。”

程宽有些不好意思的朝众人笑了笑,完全没有平时那种阴冷之气了,此时更像是一个孩子。

这些也不能怪程宽,因为在场的都是红巾军的老人,李忠,崔天佑,刘全还有李思温,这些人除了李忠之外,年龄都比程宽大很多,尤其是崔天佑更是看着程宽长大的。

程宽这次立的大功可不小,足足剿灭了将近四十万敌军。程宽在李忠的指示下通过一系列的部署,最终促成了南宋和西夏联军攻打金朝的关陕之地,结果导致宋夏联军惨败,损失三十万人马,金朝的关陕元气大伤,金军也伤亡五万人之多。无论是哪一方的损失,都可以看成是红巾军的胜利。尤其是西夏的二十万精锐的全军覆没,更是让红巾军的西北面的压力大减,甚至红巾军大同部的守军已经可以威胁到西夏的黑山威福军司了。

挑拨南宋和西夏联合出兵攻打金国的建议是李忠的主意,当初李忠提出这的建议的时候,顿时吓了众人一跳,但是冷静下来的众人很快就回味出了李忠这个计划的妙处。

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现的话,对红巾军将是巨大的帮助,无论是哪一方取胜。如果金朝胜利了,难么就会削弱南宋和西夏的实力,尤其是西夏的力量被虚弱了,那么红巾军部署在大同的军队面对蒙古草原和西夏的威胁就会大大减弱。如果是南宋和西夏联军取胜了,攻下了金朝的关陕,那么就将南宋托进了北方的泥潭之中,尤其是南宋和西夏直接面对上了,到时更是可以大做文章的时候,这两个国家也是世仇,哪能和睦相处啊?到时北方将会更乱。

众人在胆战心惊中讨论了李忠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最终一直同意实行这个计划,原因就是这个计划实行起来根本不需要什么投入,只需要情报人员暗中操作就可以了。

程宽接到了这个计划之后,立刻开始部署行动起来。首先是在南宋民间鼓动北方情绪,而且选择的时机更是在南宋举行科举考试的时候,大量的学子和文人们都被卷入了其中。

尤其是那些“鹰派”的南宋学子们,更是响应,一腔热血地给已经重病的宁宗皇帝上书,要求朝廷加强边备,北方已经大乱,可以趁机出兵中原,收复失地,还都开封。

民间百姓心向北伐,临安的学子更是群情激奋,整日地到皇宫外面集会,叫嚣着要将鞑虏赶出中国。这些学生们多少都会受到红巾军思想的影响,红巾军的事迹在南宋广为流传,尤其是在江湖上和民间百姓中,江湖豪杰们羡慕当年李忠带着三位结拜哥哥在山中举大旗抗击鞑子,民间百姓则是羡慕北方红巾军治下的百姓过的比他们好,更是没有繁重的苛捐杂税。

大奸臣史弥远听得也是暗暗心动,尤其是这些天一些站在他一边的文人们纷纷来到他的府上,劝说史弥远应该响应民意,上书宁宗皇帝加强边备,趁着北方大乱之时,挥师北伐,平定中原。

让南宋文人士子们如此狂热地要北伐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段时间,一个个从北方传来的消息让这些文人们开始惶恐不安,更可以说是气愤发狂的消息。

因为这段时间,身为北京大学学正的赵秉文在《北京诋报》上发表了一片文章,文章中毫不掩饰地批评南宋的程朱理学是伪学,更是将这些南宋的文人们贬低了一遍,同时又揭示了在南宋文人心目中地位非常高的朱熹人品有问题,愧为人师,更是名言了一些朱熹的不洁之处,名言朱熹言行不一,沽名钓誉。朱熹曾经霸占身亡故友的家财,引诱尼姑做妾,以朝廷的钱谷做人情赠于学生,收受高额的学费致富。同时又提到朱熹家中的大儿子病死后,大儿媳过了许久之后又怀上了孩子,朱熹的嫌疑最大。

这篇赵秉文亲自操刀的文章在李忠创建的《北京诋报》上一经发表就在北方引起了喧嚷大波,而且这篇文章也被快速地“传到”了临安杭州,顿时在南宋的文人们扎来了锅。

有人赞同赵秉文的主张,朱熹品行不洁,愧为人师。但是一些朱熹的学生和门客们都不同意了,而且这些人占据大多数。于是这些人纷纷发表文章反驳赵秉文的言论。但是都是一些苍白无力的话,主要都是为朱熹掩盖为人的过失,但是这些言论依然淹没了那些赞同的声音。

而且又过了没多久,杨云翼也以燕国国史馆院士的身份发表了一片文章,响应赵秉文的主张,同意赵秉文对朱熹的批判。

杨云翼是被红巾军通过一些不光明的手段“接到”北京的,连同他的家人一同被情报营送到了北京。杨云翼无奈,只好顺从了李忠的建议,担任国史馆的院士。杨云翼这么轻松地归到李忠门下,只要有两点原因,一个是杨云翼对金朝已经彻底绝望了,第二个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因为当初李忠对杨云翼说道:“鞑虏肆虐,北方服毒,饿殍遍地,百姓不思种田,文人不思治学,百业荒废,如今的中国北方正需要先生这样的人教化百姓,整理礼乐,重整纲常。”

杨云翼身为读书人,李忠的话正中下怀,李忠的话是每一个读书人的心愿,于是就接受了燕国国史馆院士一职。

当李忠忐忑地提出要赵秉文和杨云翼对朱熹进行批判时,二人立刻同意了,顿时让李忠及欢喜又惊讶,他们两个都没有问李忠为什么这么做。

当李忠看完赵秉文和杨云翼的文章之后,心中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这是文人之间的战争,这种战争只有这个时代存在过,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被宋金同时统治,而且这两个国家为了争夺正统,更是在各个方面进行较量,尤其是文人士子方面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是在两国和平相处的时候,双方来使都会带着一些对方的典籍和文章回去,然后研读反驳,都想在学理上争个高低。

当年金章宗在位时期更是宣布金朝的土德已经取代了宋朝火德。这也是促成当年开禧北伐的原因,结果南宋损兵折将,太师的人头也被用来和金朝议和了。

这下好了,北方文柄的两个擎天柱,赵秉文和杨云翼纷纷发表言论反斥朱熹,顿时让南宋的文人士子们沉不住气了。

而且这个时候南宋国内的文人们又是站成了两排,有人赞同赵秉文和杨云翼的观点,但是这个时候理学已经有占据南宋庙堂的趋势,而且一些理学人士,尤其是朱熹的弟子更是找到大奸臣史弥远,要求响应民间诉求,北伐中原,将收复河山。这些人其实是想通过军事力量来打击北方的文人们,他们此时都期待着宋朝的大军能够攻伐中原,到时那些北方的文人们都成为了阶下囚,看你们还怎么嚣张。

诸多因素下,宋朝的君臣们同意出兵攻打金国,而不是李忠的燕国,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女真人要比红巾军好对付。而且这个时候,西夏派来使者,要求和南宋一起攻打金国的关陕,南宋自然是欢喜不已,两国立刻结成了同盟,共同伐金。

南宋出兵十万,西夏出兵二十万,因为夏帝李遵顼对金朝的仇恨太高了,这次集中西夏的全部精锐伐金,即是为了报仇的同时,又是为了扩大西夏的国土。

宋军出兴元府(汉中),经大散关,过陈仓古道,直指凤翔府。西夏军队占领霞州,攻克延安府,围困长安城。

三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入金朝的关陕腹地,开战之初,金军被打的丢盔弃甲,狼狈地躲进了凤翔和长安城中,不敢出战。

宣宗也是一时气血上涌,一下子脑出血又病到了,被立为太子不久的英王完颜守纯暂理国事,守纯庸才一个,但是此时的金朝依然猛将,驻守潼关的金将徒善兀典就是一个,还有驻守长安的完颜合达,驻守凤翔的完颜仲元,原名郭仲元,花帽军统领,因抗蒙有功,被赐姓完颜,还有他的副手,那个提议拖雷借道南宋灭金的李昌国。

这几人都是金朝能打的大将或者当时谋士,宋夏三十万大军围住凤翔府和长安府,但是久攻不下。尤其是金军使用了大量的火器,突火枪,这种在魏晋时期就有的喷火武器,在红巾军和金军中装备的非常广泛,尤其是对付攻城的云梯和吕公车,高温的火焰顷刻间就将这些木制的攻城器械烧毁,连带着里面的人一同被烧成灰烬。大量的震天雷,虽然这个时候的金人还没有配置出黑火药,但是震天雷的威力依然非常大,而且各种火铳也被金军大量装备,于是守城战中,宋夏联军伤亡巨大,最终被潼关出兵的徒善兀典的十一万大军杀的四散奔逃,夏军全军覆没,宋军只有三千人逃回了兴庆府。

李忠将大规模使用火药的战争带入了这个时代,对手都不是傻子,而且李忠起初也完全低估了古人的智慧了,这个时代其实已经有后世的黑火药了。北宋仁宗时编著的《武经总要》中就记在了多种*****,其中的两种硝石和硫磺的比例已经非常接近后世的黑火药了。只是古人还没有找到将这种威力巨大的火药用在战争中的合适的方式而已,只制作了震天雷这种灌满火药的铁通而已。但是直到明代前期成书的《火龙神器阵法》,记在了多种火药的配置方法,并且指出“必要知药性之宜”才能“得火攻之妙”,较《武经总要》已经有较大的发展。等到了戚继光时,戚继光写成的《纪效新书》对火药配方记载为“硝一两,硫一钱四分,柳炭一钱八分”,换算成配率就是“硝石75%,硫磺11%,木炭14%”,和现代的黑火药的标准组配已经基本一致,而且已经将火药配制成颗粒状。

而且从程宽的情报中,李忠还得知,金军中也已经开始装备火铳部队了,虽然装备的火铳都是一些短小笨重的铜制火铳,但是威力依然不小,三十米内依然能够将人当场打死。

金军这些都是从红巾军那里学到了,虽然制作不出红巾军那种精致的,可以杀伤两百米外敌人的火枪,但是照葫芦画瓢地制作了一些短小的铜铳依然是非常实用的,尤其是在守城中,面对数米开外的敌人,这种铜铳完全可以一下一个,被打中了即使不死也是重伤。

程宽这次立了大功,同时也暴露出来了金朝的真正实力,李忠心中此时唯一的想法就是那句老话“百足大虫,死而不僵”。金朝现在就是这个样子,即使现在红巾军面对上衰败的金军,取胜依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李忠此时一点都不后悔将火药的战争带入这个时代,因为李忠知道即使他不带入,这个时代的人们依然会将火药的使用提升到现在的样子。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优点,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已经被完全觉醒了,即使面对一个未知的新鲜的事物时,中华民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它,适应它,甚至超于它的发明者,这就是那些非洲人和拉美人、阿拉伯人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