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历史 > 奋斗在南宋末年全文阅读 > 第110章 科举考试二

第110章 科举考试二


九月初一辰时,修缮一新,被封锁了半个月的北京科举考院的六个大门全部打开,四千名各州府通过初试的学子们开始排队入场。入场的学子需要携带个人的笔墨,还有初试州府开据的初试通过成绩单和籍贯身份证明,同时还有在吏部领取的准考证。

六个大门前面占满了密密麻麻的衙役和侍卫亲军,将整个考院围得水泄不通,每个考生都要接受全面的检查才可以进入考院中,进入考院的考生必须按照准考证上的座位号对号入座。

考院中的座位全部都是一个个的小鸽子楼,三面都是墙壁。考生坐好后没有其他事情不可随意走动,有事情必须要先向考务官示意之后得到批准才可以办理。

足足用了一个时辰,四千人的考生大军才全部进入考场,然后考院的六个大门徐徐关闭,红巾军政权建立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开始了。

这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赵秉文,还有杨云翼、傅子云、杨因、孔元措等以协考官的身份参与整个考试,负责出题的赵秉文出完题之后就被“关押”在考院中了,直到今天才出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出现泄题的事件。

首先是四千学子全部集合到考院的广场上,然后由孔元措带领众人一同朝供奉着代表孔子身份的“至圣文宣王”的排位行礼,孔元措是孔子的后人,理应由他来带头。

行礼完毕之后,四千考生又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同时上百名考务官开始朝他们大声宣读考试规则,并且他们的桌子上多了一章印有考试规则的纸,考生需要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和考号,并且名字和考号都要书写整齐正确。

这些完事之后,一队队的侍卫亲兵抬着一口口的大铁箱子进入了考院,身为主考官的赵秉文和几位协考官,还有上百位考务官们全部整齐地站立到这些装有试卷的箱子面前。

然后赵秉文第一个打开箱子,取出箱中的一个装有试题的大信封,连同身边的协考官们一同检查装有试题的信封上的火漆和封条是否完好,在检查无误之后,开始将这些信封分发给各个考务官。

每个信封中装有二十份考卷,按照每个考务官负责的考生人数逐一发放,多出的试卷要再装回箱子中封存。

领完试卷的考务官们不敢怠慢,开始朝自己负责的考区走去,然后第一时间将还散发着油墨香的考卷分发到考生手中。

“铛,铛,铛”三声清脆的钟声,响彻整个考院,考试正式开始。拿到考卷的考生们开始埋头书写起来。

第一场考试是经义,考卷一共分三页,前两页中为经义,各印有二十个考题,最后一页是诗词。

经义就类似于名词解释,每个题目下面都留出了足够的空白处答题。赵秉文是饱学之士,他出题非常讲究,把握的也非常好,不会出那些众人耳闻目睹的“名句名言”,但也很少出那种偏冷生僻的字句,出得都是每部书里的要害和有关联的字句。

诗词部分则是分为诗和词,诗以“入秋”,“抗金名将岳飞”,“学子求学”,为中心思想分别各写五律、七绝、七古各一首,题目不限,写景、写人、述志都算涉及到了。词部分以《临江仙》,《醉花阴》两个词牌令分别写一首有关北国风雪和蒙古鞑子屠戮中原过后场景的词。

放眼望去,考生们都在埋头书写,这四千人都是各州府的才俊,而且这是红巾军政权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很多舞弊的现象还没有发生。

像经义这种考试,对于这些考生来说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诗词也是这个时代读书人的主流,这个时代读书人写诗就像后世学生解数学题一样,大多数人的诗词都是妙笔生花,做得锦团花簇。

赵秉文等考官则是坐在考院的一处院落中,有人喝喝茶,有人看看书,还有人干脆闭目养神,他们不能在考院中随意走动,以免被人认为是给某些“关系户”做指点。反倒是百人的考务官和一队队的侍卫亲兵们在考院中四处巡视,查看是否有考试作弊。

考生考试的每一个鸽子楼中的桌子上都摆着一壶清茶,还有一份点心,是供考生午饭时使用的。如果你不够吃,那么可以伸手示意考务官,考务官还会给你提供。

同时在考院中还有十几名医生,他们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万一那个考生太紧张出现晕厥现象,那么这些医生就会拿出准备好的药丸对这些考生进行急救。

过了申时,陆续有考生开始交卷了,考生的试卷被一层一层地摆放整齐,同样满二十份之后就装订在一起。

装订是要按照规范进行,将考生的名字和考号全部装订在里面,然后在规定的位置盖上印章,印章上的数字是按照顺序来的。

等这些全部做好之后,考卷在被装进信封中,然后贴上封条,涂上火漆,重新装回铁箱中上锁,然后侍卫亲兵将铁箱封存到库中。

等到考试完毕之后再拿出来进行评阅,批阅试卷之前需要对考卷上的内容进行誊写,这时盖在试卷上的编号就起到作用了,誊写下来的试卷上同样盖上和考卷上相同的编号,然后再将誊写的考卷交考务官或者主考官进行批阅。

像批阅经义这些简单的事情,考务官就可以完成了,因为这些都是有标准答案的,然后再由考官们抽查一些就可以了。

诗词则是都由赵秉文和杨云翼他们批阅,这些人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对诗词的意境一读就可能分辨出好坏,意境好的批一个“甲”。一般的批一个“乙”,至于“丙”和“丁”这两类入选的几率已经非常渺茫了,批阅完毕之后再进行一些抽检就可以了。

……

第二天的考试和第一天完全一样,四千人先是接受侍卫亲军的全面检查,然后一一进场。开考之前依然由孔元措带领众人祭拜孔子,然后就是众人一一落座,等待李忠送来试题。

众人刚刚落座,被围的水泄不通的考院的大门就被打开了,李忠带着一队侍卫亲军走了进来。

赵秉文等人立刻起身准备行礼,但是被李忠制止了。然后李忠先是朝摆在高处的孔子的排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命人将他出的题拿给赵秉文。

赵秉文接到副官手上的信封之后,首先是检查了上面的封条和火漆,几个考官又确认了一遍没有问题之后,赵秉文打开了信封。

众人都很期待李忠会出什么试题,于是都紧盯着赵秉文取出的写着试题的纸。众人屏住了呼吸,盯着赵秉文打开的纸,当看到上面的试题之后,众人脸上出现了各种表情。

纸上写着两句话,第一句是“格物致知”,第二句是“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第一句话出自儒家经典《礼记》,这是最传统不过的考题了,而且这个“格物致知”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在科举试题中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了。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首次提出“格物致知”的含义,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所以自隋朝开始科举之后,一直到现在,这句话多次出现在科举考试中。尤其是现在儒家理学盛行,当世流行的程氏理学,陆氏理学还有浙东学派对这句话的理解都不同。

第二句话“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出自史书《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唐代吴兢撰写,约成书于唐开元八、九年,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民生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是政论性史书,而且是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政法科学生必修之书,而且《贞观政要》也被宋金两国定为官员必读之书,所以定为科举考试试题也不为过。

赵秉文看了李忠出的试题之后,觉得自己这个学生出的试题有些意思。第一句“格物致知”不但是儒学的经典字句,更是理学注重的,算是四书五经的范围。但是他知道,自己学生李忠心中的“格物致知”却与郑玄、程氏兄弟等名儒注释的意境有区别,而且这一句话,就是各理学学派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很有争议。而且越是这种有争议的题目,取士的时候越是对李忠有力,相反那些各家理解几乎相同的字句拿出来考,那么取士的结果没考之前也几乎确定了。

在赵秉文看来,李忠的第二句话就是为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子们量身定制的,而且《贞观政要》不仅是宋金官员必读之书,就是红巾军的官员也是人手一本,所以从《贞观政要》正出题也是合情合理。

试题很快就被誊写到上百章大纸上,然后张贴到了考院中,展示在了考生面前。赵秉文甚至能听到不少考生发出的倒吸一口凉气的声音。

格物致知好说,正在他们学习范围之内,但是《贞观政要》这句话,却为难了不少在理学思想气氛下,一心只是苦读“圣贤书”的考生。他们虽然也能猜出这句话的意思,但是你要是没有熟读《贞观政要》,不知道这句话出处的整体意思,叫他们如何发挥。要知道,一般理学学派的学子,能熟读史书的不多,要是真做到那一步,哪个不是一地的名士?

李忠在考试开始后在考院中走了一圈,当看到一个个埋头用功的考生们时,李忠心中有点小得意,暗暗说道:“小伙子们好好考,考好了可以做官,然后可以讨个老婆。”

李忠小得意了一会儿之后就离开了考院,来到赵秉文他们所在的院落中,开始和众人闲聊起来。一直在考院中转,会影响到考生的发挥,所以李忠选择了离开。

巳时一过,就开始有考生交卷了,因为这是策问题,一旦确定论点,展开论述,能检查的就只是错字了。而且一旦从草稿上誊写到试卷上,就是有错字也不好改了。所以对于那些心中有了论点的考生,用不上两个时辰就答完了。

试卷依然是被装订成册,然后盖上编号的印章,同时在场的考务官立刻开始誊写起来,因为这是正考的第二天,现在交卷就等于考试结束了,所以考务官们在考试结束的第一时间开始誊写试卷,想尽快让考试成绩出来。

赵秉文他们也不再理会身边的李忠了,开始认真地批阅起一章章滕写好的试卷。

李忠也是随手翻看了几章誊写好的试卷。

“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物来则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则意诚不动。意诚自定,则心正,始学之事也……”这是程氏理学的观点,李忠看了看,又放下了。

“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此理本天之所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此古人格物致知之功也。”这是陆氏理学的思想,这个考生直接将陆九渊的话写下来了。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这是朱熹的观点,李忠连看都没看完就放下了。

“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这是司马光的主张,这个考生可能认为李忠对历史非常喜爱,于是就用了另外一位史学大家司马光的观点来破题。

李忠看了几份关于格物致知的考卷,心中感觉无趣,“格物致知”这句话已经争论的千年,现在拿出来也是一样。于是李忠又开始看起另外一道考题的试卷来。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者不能竭泽而渔,逼使百姓起来造反。正确对待君臣关系,君如头脑,臣如四肢,要密切配合,皇帝应听取臣下意见,兼听则明,且要诱导臣下敢于谏诤,以避免决策错误……”这是最传统的解释观念,不是李忠想要的答案,这个考生的语句虽然很不错,但是只是说了一些不咸不淡的东西,讲的都是君臣,君民关系,没有说出一点实用的东西。

……

“老师,你看这个试卷。”李忠将手中的试卷递给身边的赵秉文,然后悄悄地说道。

赵秉文随手接过了李忠手中的试卷,然后看了起来。

“格物致知,在心意之先,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矣……”

“这应该是永嘉学派的观点。”赵秉文确定无疑地说道,然后又翻开了后面的一页。

“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君王何以信使民?利耳。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故为政要诚。”

“没错这是永嘉学派的观点。”赵秉文看完之后也是频频点头道。

李忠很是赞赏此人的观点,尤其是后面关于“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论述。这个考生跳出了传统的“国家”,“君王”,“百姓”的关系。开篇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三者关系,然后就从国家的根基百姓说起,同时重点论述了百姓的根本是农桑,更是强调了国家和百姓之间要相互取信,并且君王要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等。

李忠毫不避讳地说道:“老师,此人观点甚和我意。”

赵秉文偷偷看了看不远处正低头批阅试卷的傅子云,然后悄悄地朝李忠说道:“但是要想取此人为一甲前三名恐有难事,季鲁先生必定会说他其文刻峭精工,而义理未得为纯明正大。”

李忠也是笑了笑,他虽然拜在赵秉文名下苦读了许久,但是依然只是停留在对这些儒家经典的表面字义的理解上。要是让他去和傅子云辨什么义理,十个李忠也不是傅子云的对手。但是李忠心中清楚,老师赵秉文和杨因都受到他影响的人,像这种李忠看上的考生也一定不会落榜的。

九月初十,燕国第一次科举考试终于放榜了,三百五十名新鲜的举子全部出炉。

“实力雄厚”的燕京大学占据了榜单的一半以上,足有一百九十人,剩下的名额被北京大学和民间获得。

九月十五,李忠在燕国议事大厅前进行了“殿试”,李忠随即以“五百人的工厂一年向官府缴纳的赋税远远超过了五百农户一年缴纳的粮税”是好是坏为题,考策问最终确定名次。

最终经李忠确定,一甲取五十人,二甲取一百人,三甲取两百人。出人意料的是一甲头名是被众人不看好的叶明志。

叶明志在“格物致知”中的论述中批判了程朱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中唯我独尊的思想。而且叶明志又批判了陆氏理学,但是批判中也有肯定。他提倡应该以事实和实践为依据来对事物进行评判。

在殿试中,叶明志身为永嘉学派,赞同开设工厂,富民强国的做法,同时也强调农桑是国家根本,应该在保证农桑的前提下发展工矿,既不能让工矿影响到农桑,也不能因为过于重视农桑而不发展商业。

一甲的第二名是来之燕京大学的王承乾,第三名是元好问,这二人的文章也是非常符合李忠心意,尤其是王承乾甚至提出了要开始钱庄,发行纸币,通过控制货币流通来监控税收。这种超前的思想甚和李忠心意,但是为了不引起傅子云他们的争议,于是李忠将王承乾定为一甲第二名。元好问自然是最中规中矩的文人了,赵秉文,杨云翼和傅子云他们都非常欣赏元好问,于是被李忠定为一甲第三名。

接下来随着一甲的一、二、三名全部落地,轰轰烈烈的燕国第一次科举考试结束了,这次考试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没有中榜的学子们开始疯狂地报考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

随后李忠仿照宋金制,在北京成立翰林院,以赵秉文、崔天佑、刘全、李思温为大学士,杨云翼、傅子云、孔元措为直学士,一甲五十名进士为庶学士,在翰林院实习半年,然后再到中枢各部实习,最后再分配具体职务。至于二甲和三甲的三百人则是在燕京大学学习半年,然后直接分配到各州县为官,开始他们漫长的仕途生涯。

李忠成立翰林院也是开始迈出内阁制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让翰林院变成培养中枢大臣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