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李氏酒楼”二楼的一处角落里,李忠和李思温还有赵秉文、傅子云坐在隔间中。四人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一桌的菜,但是几人似乎都没有心思吃。
赵秉文和傅子云在那里低声讨论着,李思温则是闭目养神,这段时间枢密院一直忙碌河东战事,李思温身心具疲。
现在红巾军的家业大了,但是越是这样,打起仗来越是让人紧张。当初李忠这个“山大王”带着几千人说打就打,没有什么顾忌。但是现在的家业大了,枢密院不仅要顾忌到河东战事,同时也要时刻关注着关外彭义斌部驻守的大同和宣德一带的动向,还有刘二祖的河南。
枢密院每年给刘二祖部制定的战略就是削弱金朝河南的力量,刘二祖虽然没有像彭义斌和郝定他们仗打的那么大,但是也一直没有闲着,每年春秋时节都要出兵骚扰金朝的河南,抢粮枪人,和金军打游击,上万人的大战也打了不下十回了。
不一会儿,一个女服务员小心翼翼地走进李忠他们所在的隔间中,然后将手中端着的清蒸鱼摆到了桌子上,她的手有些颤抖,菜摆到桌子上之后,心中略微松了一口气。
女子随即转身离开了,转身的同时用余光瞟了一眼坐在椅子上的李忠,然后迅速离开了。女子被告知这个隔间中的客人都是贵客,一定要小心。女子来到酒楼做工已经两年了,进入隔间时心中就一颤,因为她认识赵秉文和傅子云二人,知道这二人都是燕国的名人,地位极高,尤其是赵秉文更是燕王陛下的老师。
这些还不是让她最震惊的,当她进入隔间时,赵秉文身边的一个男子正在称呼他老师,这一个老师着实吓坏了女子,女子猜测这个男人可能是李忠。
“承尧兄,整日看这个《北京诋报》做什么,再过一个月就要科考了,这和科考有什么关系吗?”一个眉清目秀的青年朝身边座位上的叶明志说道。
李氏酒楼的隔间只是简单用屏风隔出了一块地方而已,其实和大厅没有什么区别,隔间外面的声音完全可以听的清清楚楚。
“子华兄,这你就不知了,我每日看《北京诋报》其实也是为了科举。”叶明志回答道。
“这也和科举有关。”叶明志身边的青年疑惑地问道,同时也拿起了他面前的一张《北京诋报》随意地翻看了一下,但是又放下了。
二人的话也吸引了周围两个桌子上的人,因为再过一个月就要科举考试了,现在有关科举的一切话题都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叶明志说道:“你看,今日诋报上登载了一些辽东的事情。燕王陛下在辽东建立了三个大型的羊毛纺织厂,现在已经开始纺织羊毛制品了,周围的牧民争相将手中的羊毛卖到纺织厂去,换取了不少钱谷。燕王陛下真是明君。”
“这和科举有什么关系?”周围几个桌子上的人,有人疑惑的问道,同时也有人开始附和起来,认为叶明志之前是在胡说。
叶明志说道:“辽东初定,那里夷族众多,而且很多地方都不是燕国的官吏直接管理,而是部族酋长在统治,历朝历代对待这些游牧民族都是采取自制的方式,但是起初这些民族敬畏中原王朝的威严和武力,没有策反之心。但是久而久之,中原王朝一旦势力衰微,那么这些人就会不安起来。边疆又会大乱,甚至可能威胁到中原地区。”
叶明志身边的人开始赞同起他的观点来,这时大家的注意力已经从科举考试上转移开了。
叶明志有些得意,说道:“但是燕王陛下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方式治理这一地区,最后让辽东彻底稳定。燕王陛下在辽东大建工厂,鼓励工商,招募当地牧民到纺织厂中做工,然后按月发放钱谷,而且牧民手中多余的羊毛和皮革都会被这些工厂以合理的价格收购。这样一来,牧民每日按时去工厂做工,按月通过劳动领取钱谷,平时都是按照工厂中的规定做事生活,而且子女又会在工厂附近的学堂中上学,久而久之这些牧民就会开始定居生后,然后完全融入到我们中间来。你说这是不是另外一种统治方式。时间一久,那些部族的头领们就无法再控制自己治下的牧民,而且到时牧民的生活已经完全和这些工厂绑在一起,那些有异心的头领们即使想要造反,也没有牧民愿意舍弃这样安稳的生活跟着他们去干杀头的买卖。而且燕王陛下更高明的是,他邀请了很多部族的头领酋长们入股这些工厂,而且就今年一年就让那些入股的头领们分到了大量的红利,你说在白花花的银子面前,这些部族的头领谁还没事闲着去造反。”
众人听完叶明志的话后,终于是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了,纷纷赞同地点头,都在说燕王陛下高明之类的话。
叶明志喝了一口茶杯中的清茶水,然后继续说道:“这就是燕王陛下的治国之道,大量的羊毛制品,红巾军征战的战马和铠甲所用的皮壳,还有建造战船的木材和粮食都会从辽东远远不断地运往中原。而且诋报中还提及这些行业大部都是放到民间,数年过后,辽东必定和中原无差异,而且那时辽东一定是商贾云集,为官府贡献大量的赋税。”
“叶明志,你无非就是在鼓吹你们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罢了,现在竟然拿出燕王陛下的政令说是。你们永嘉学派无非就是诱导人们舍义取利,程式理学才是治国之道。”就在叶明志“侃侃而谈”时,一个不友好的声音打断了他。
打断叶明志的也是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青年,只是这个青年正在一脸不屑地看着叶明志。
这个时代儒家思想主要分为程朱的理学和陆九渊的陆学,在南宋的温浙一带还有浙东学派,浙东学派的代表学说就是永嘉学派。
南宋商贾众多,商业繁荣,于是追求逐利富民思想的永嘉学派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中国北方,永嘉学派根基薄弱,主要的儒学思想就是程朱理学,但是之前赵秉文和杨云翼曾公开指出朱熹的不洁之处,于是在中国北方就没有程朱理学的说法,众人都称为程氏理学。
这几年随着傅子云在北方极力推举陆氏理学,陆氏理学也有了一席之地。永嘉学说是这些年红巾军发展海洋贸易之后,一些南宋的商人来到海州一带,于是才将这学说带到北方来。
并且逐利富民的永嘉学说立刻在中国北方站住了脚。原因很简答,就是燕国治下的大部分官员出生“低微”,没有受到传统儒家理学的影响。更确切的说,燕国很多官员都不知道什么是理学,尤其是最早一批培养出的官员,他们除了熟知燕国的政令法令外,就是被李忠灌输造福百姓的思想,所以永嘉学说鼓励工商,造福百姓的思想一进入北方,就被很多燕国的官员们所接受。
尤其是在海州和陈家岛,那里现在已经是永嘉学说的基地了,这两座海港城市都有永嘉学说的会所。尤其是这两地有很多犹太人,而且永嘉学说在接受外来思想上要远远强于传统的儒家理学。于是北方的永嘉学说的兴起已成定局,而且有蔓延的趋势,尤其是一年前李忠在海州成立了商学院,聘请本地商人和犹太人讲授经商之道,更是让鼓励工商的永嘉学说得到了大发展。
而且被称为“永嘉四灵”之一的赵师秀在晚年致仕养老后,得知北方永嘉学说初兴,于是躯着风烛残年之身,冒着被南宋杀头的危险,带着家人成坐“走私船”来到了海州,宣讲永嘉之学。
赵师秀的到来立刻引起了李忠的关注,当得知赵师秀身体已经是重病缠身时,李忠大为感动,当即请北京医科学院的名医前往海州为赵师秀看病,在北京医科学院名医的调理下,赵师秀的病情的到了控制,李忠以个人名义给赵师秀在海州购买了一座府邸,于是这座府邸就成为了北方永嘉学说的大本营。
赵师秀,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宋光宗绍熙元年进士,宁宗庆元元年任上元主簿,后为筠州推官,晚年致仕宦游。
叶明志立刻反驳道:“我永嘉之学何时提出弃义趋利之说了,永嘉学说提倡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天下世人都应有义,但是君王和百姓的义应该不同。不像某些学说一样,全部都是大义道德,民间百姓逐利实乃平常之事,逐利方可富民。”
“所以你们永嘉学登不了庙堂,君王治国当以理学为主,教化万民,让百姓知廉耻,懂忠义,尊天理,敬天神,如此天下才可大治,百姓方可富足。”
“好一个教化万民,知廉耻,尊天理,那些茹毛饮血的鞑子也要教化吗?那些屠戮我汉人的鞑子只知道烧杀奸掠,对待他们就只有刀枪耳。农,百姓之根,工商,富国强兵之源,当今燕王陛下就是遵循此理,鼓励农桑,百姓富足,大兴工坊,兵强马壮。”
“鞑虏也是人,理应教化,只要他们遵循华夏礼仪之治,接受圣人之言,自和我等无异,届时岂不再无夷夏之分,天下大治。”
李忠听到这里时微微一顿,虽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筷子,但是此时已经是一点胃口都没有了,身边的众人此时只有李思温还在继续津津有味地吃着,不时地再小酌一口,完全无视外面的争论。
李思温现在执掌枢密院,李忠将文武官员分的清清楚楚,所以这些文官的事情李思温根本插不上,而且李思温当年可是文人出身,还参见过金朝的科举考试,虽然最终没有中榜,所以他心中非常清楚这些理不清的学派之争,也不想参合进去。而且李思温执掌了枢密院多年,此时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一切的学理都是无用之功,李忠掌握着的红巾军才是他的根基。
但是他一边的赵秉文和傅子云一直关注着隔间外面的争论,这二人都是传统的文人出身,自然对这些非常感兴趣,从争论一开始,二人就只是象征性地夹了一点菜而已。
而且李忠的举动也全部被二人注意到了,李忠不喜欢理学在几人中不是秘密,赵秉文身为李忠的老师自然是非常清楚,而且能够成为李忠的老师,赵秉文虽然秉承传统的儒家理学思想,但是,赵秉文久在北方,受到环境影响,他的思想不拘泥于理学,反倒继承了包容的思想,毕竟这里是女真人统治的地方,传统的汉人的儒家思想是存活不下去了。
傅子云则是传统的陆九渊陆学的继承人,是传统的南宋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些固执。但是做学问非常严谨,平时李忠向他请教问题都要行师生之礼,而且傅子云很多时候提出的观点李忠也不是很赞同。
但是李忠清楚如果从学术的角度看这些思想学派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李忠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将某些思想抹杀,一个强盛的国家,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它包容一切的胸怀,中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唐朝,海纳百川,包容一切,在李忠看来后世的共和国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那我想问一问,教化这些鞑虏需要多久?”
“三十年,五十年,或者一百年,直到这些人被完全教化,圣人之言已经流传千年,教化百姓亦千年,只要我等专心圣人之言,定会让圣人之言流传万世,最终实现圣人眼中的大同世界。”
“你们教化鞑子可以,但是不要用汉人百姓的生命为代价,三十年,五十年,我们汉人百姓不知有多少人惨死在鞑子的屠刀下了,你却在这里口口声声地说教化鞑虏。”
……
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个没完,不一会又有更多的人加入了他们的争论中,这种事情在李氏酒楼中经常出现。
李忠放下手中的筷子,然后问道:“诸位可知道这个叶明志是什么来历?”
傅子云立刻回到道:“这个叶明志是南宋水心先生的世孙。”
李忠等人一听,也是惊讶不已。
傅子云接着说道:“水心先生,即叶适叶公,字正则,历仕于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权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学士。水心先生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另外水心先生注重治史,考求历朝成败兴亡的道理和典章制度沿革兴废,寻求经世致用之道。他是永嘉之学的翘首,在南宋与朱学、陆学三足鼎立,永嘉之学在温州路一带盛行。叶明志秉承的是家学,也是现存永嘉之学的领军之人。”
“开禧二年,南宋政府进行北伐.开始取得军事胜利,后来川守将吴曦叛变,金人集中兵力攻打淮西淮南,宋军失利,南方吃紧。叶适以吏部待郎受任建康府知府兼沿江制置使,带病亲赴前线,布置防守,多次打退金人的进攻,终于使建康一带局势安定下来。后来韩侂胄被投降派杀害,所有支持北伐的官员都被罢官流放。叶适亦被参劾罢官,从此退出政界,在温州著书讲学。叶明志的仕途也受到了牵连,于是叶明志和几位温州永嘉学派的青年结伴来到了北方,一直住在海州,后来赵师秀先生来到海州传授永嘉之学,叶明志等人就投奔到赵师秀门下,这次他们来到北京就是为了科举而来,之前叶明志已经顺利通过了在益都府的初试。”
李忠微笑着说道:“季鲁先生对这个叶明志很是熟悉啊?”
傅子云也没有回避直接说道:“当年在南宋时期曾和紫芝(赵师秀)有往来,后来紫芝来到北方之后,得知我在北京,于是就联系上了,平时也是多有书信往来,紫芝的书信中也多次提及叶明志。”
李忠说道:“这个叶明志的想法甚和我意,我喜欢。”
李忠毫不避嫌的说道。
赵秉文说道:“这段时日从南宋来到我燕国的文人士子甚多,大部分都是奔着科举考试而来,他们都是偷偷过来的,要是长远看来,陛下想要招揽更多的人才,和南宋改善关系首要事情。”
赵秉文说的没错,随着李忠的燕国已经有了席卷北方之势,很多在南宋混不下去的人开始来到北方,尤其是一些文人士子。况且李忠建立的也是汉人政权,所以这些人心理上没有太大的障碍。
但是由于红巾军和南宋多次发生战争,所以南宋官方一直视红巾军为敌人,禁止民间百姓前往北方,但是这个时代的监管很不严格,随意来往两地的民间百姓依然众多。
李忠这时也是想和南宋搞好关系,毕竟想要灭掉南宋要比打败蒙古人还要难,所以改善关系,是最好的选择,而且李忠也为治下的大量工厂生产的产品找到一个更大的市场,于是和南宋缓和关系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