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九月间,红巾军治下一片繁忙,李忠在北京称王,这让红巾军治下的百姓欢喜不已。军中的士兵更是大受鼓舞。再加上经过一年的忙碌,河北等地的秋粮得到了大丰收,而且三百多万百姓也成功回迁,河北一片欢喜的场面,百姓们敲锣打鼓地出来庆祝李忠称王,而且很多百姓都喊着称帝,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称王而不是当皇帝,欢喜中迎来了燕国的光复元年。
大雪又一次开始降临北方,草原上进过一年的厮杀,各方势力暂时都停下来了,喘口气。察合台带领的乞颜部在几个月的厮杀下来伤亡惨重,被塔塔部和泰赤乌部,联军杀的大败。
这两个昔日乞颜部的附庸现在可是朝自己的主人反咬一口了。草原上没有什么规则,在这里男人想要什么就去拿便是了。铁木真的乞颜部实力大损,自然是成为了其他部落眼中的肥肉了。要不是察合台及时请求吉利吉思部的人马增援,那么这个草原上的王者部族就有可能来这个冬天都过不去。
察合台现在才明白大哥术赤为什么第一时间将大同和宣德的兵力调回来了,这两个地方的军队虽然都是签军和汉军,但是有将近五万人,而且对乞颜部忠诚。要是这五万人马回到乞颜部,再加上他手中的三万多人,那么乞颜部依然是草原当之无愧的霸主,最起码不会是现在的局面,差点被其它部落吞掉。
和草原的蒙古诸部落不同的是,北京城中却是一片繁华,随着大量官员和学院迁移到北京城中,北京城中昔日有些空闲的府邸现在都住满了人,大街上都是来往的行人和马车,还有一队队拿着武器巡逻的红巾军士兵。
在北京一处府宅前面,一辆马车停下来了,不一会儿,马车上下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刚刚接掌枢密院的李思温。
府们前的门子看到马车上下来了一个人,根本没有动,只是静静地看着李思温走过来。这个门子这段时间已经见识了太多这样的人了,这些人都是来巴结崔相的,因为门子身后是崔天佑的府邸,所以门子的身价也跟着提高了。
崔天佑是左丞相,掌管红巾军的百官和钱财,位高权重,于是这段时间来上门拜访的人非常多,尤其是现在又要过年了。
门子傲慢的态度让李思温很不喜,心中更是开始质疑起来:“老崔怎么弄了个这么冒失的门子来,一会儿进去之后一定要提醒一下老崔,不然这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门子而误了大事。”
门子傲慢地朝李思温问道:“来者何人,可有门贴?”
李思温身边的一个随从有些看不过去了,立刻朝门子说道:“快去禀报崔丞相,就说李思温李大人前来拜访。”
刚才还傲慢无礼的门子一听来人是李思温,顿时吓了一身冷汗,门子自然知道李思温是谁了,掌管枢密院,统兵作战,平日为李忠出谋划策,身份不下于赵秉文,李思温和赵秉文被外人称为李忠一武一文的两个老师,平日李忠对这二人都非常尊敬。
赵秉文,金末元初滏阳人,字周臣,号闲闲老人,大定二十五年进士,明昌六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执掌北方文柄多年。后来曾因与金代书画名家王庭筠等大臣私议,下狱。章宗不愿以言论加罪于人,获免。后来赵秉文就一直赋闲在家,金宣宗多次拜赵秉文为礼部尚书,但是都被赵秉文婉拒了。
赵秉文已经看透了金朝的腐败无能了,决心安心在家讲学。后来红巾军攻占了赵秉文所在的大名府,赵秉文的事情被李忠知道后,李忠欢喜不已,三次亲自邀请赵秉文出山,并且历数金帝无能,天下百姓贫苦,希望赵秉文出山解救百姓。
赵秉文被李忠的真诚感动了,于是答应出仕,但是只是留在李忠身边,不担任任何官职。赵秉文这么做也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李忠的品行和心性,看李忠是否有向他说的那样有救民之心。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赵秉文就一直留在李忠身边,不时地也为李忠出谋划策,但是更多的时间是和傅子云还有杨因争论理学。李忠知道赵秉文是大才,所以也没有心急,像赵秉文这样傲气的文人留在他身边就已经不错了。
后来随着在李忠身边久了,赵秉文也逐渐接受了李忠,李忠更是拜赵秉文为老师,每日都行师生之礼,这让赵秉文心中非常高兴,渐渐地敞开内心开始为李忠做事。后来李忠要拜赵秉文为丞相,但是被赵秉文拒接了,同时赵秉文说道:“身为统领,赏罚不明。”
赵秉文话中的意思就是说明他自己只是一个文人,平日留在李忠身边讲讲学而已,有什么功劳来担任丞相。于是李忠又在北京建立了一座学院,名为“北京大学”,拜赵秉文为学正,同时在各州招收学子入学。
门子被吓了够呛,立刻朝李思温笑了起来,然后谦卑地说道:“大人,小的眼拙,这就去通报。”
门子说完之后就转身进门了,李思温也没有在意这些,用李忠的话说;“就在夷族的统治之下,这些人当奴才当惯了。”
不一会儿,一身紫色棉袍的崔天佑跑了出来,距离李思温老远就大声说道:“枢密院使大人,真是稀客稀客,快快请进。”
李思温也立刻迎了上去,然后和崔天佑寒暄了起来,之后两人朝崔天佑的府中走去,当李思温路过身边低着头的门子时,突然朝崔天佑说道:“天佑,这个门子应该换一换了。”
崔天佑听到李思温的话之后,首先是一愣,然后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顿时身上就开始冒冷汗,他知道自己太忽略这些小事了,当即朝门子说道:“不要让我知道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崔天佑是丞相,自然是威严十足,说的门子立刻连连赔罪,同时保证再也不会有下一次了。
李思温没有再说什么,他知道有的时候敲打一下这些人之后,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来到崔天佑的书房,迎面就是一张大大的案桌,上面摆着一张巨大的地图。李思温好奇地看了一眼,发现案桌上的地图是北京的城府图。
崔天佑随后说道:“思温对定都北京有何看法?”
李思温听完崔天佑的话之后,也是沉思了起来,片刻之后说道+:“定都北京在战略上我是同意的。”
崔天佑会意地点了点头,他明白李思温的意思,当初李忠决定都城定在北京时,李思温就双手赞成。
李思温的意思就是北京地理位置重要,并且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形成了自然屏障,易守难攻。而且中原王朝面临的威胁绝大都数都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北京定为国都,那么就是天子守国门,只要北京不被攻下,那么河北就可保留。
金朝最大的失败就是为了躲避蒙古人的兵锋将国都迁移到河南的汴京。这样一来中都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自然防御降低,然后被蒙古人轻易攻克,随之而来的就是河北,河东还有山东都成了战场,金朝的赋税和人口损失巨大,国力一落千丈。
设想如果宣宗继续留在中都,然后聚粮练兵,死守中都,即使蒙古人再怎么肆虐,只要中都不失,河北山东还有河东就会保全,再加上河南的赋税和人口,完全可以和蒙古打下去,也不会败落的那么快。
崔天佑虽然心中也支持这个方案,但是还是有些忧虑,那就是将来北京的粮食供应问题,要知道随着红巾军三十万将士和近万名官吏还有学院来到北京,同时还有几十万家眷也要陆续迁移到北京,那么北京就要面临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
李忠清楚这个问题,因为后世的元朝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忽必烈在修建元大都的时候就名郭守敬修建水利设施,解决大都供水和运粮的问题。同时忽必烈命令水军打通从江南通向大都的海运航线,可以将江南的粮食运往大都。
崔天佑说道:“目前定都北京还没有问题,但是再过三五十年之后,都城的规模要比现在大很多,而且人口也要远远超过辽金时期的人口,到时粮食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了,而且那个时候不再是只靠山东和河北的粮食就可以满足北京的,真到那个时候,必须要有江南的粮食运来才能决绝根本问题。但是江南距离北京千里之遥,运粮劳费。”
李思温赞同地点了点头,他知道一个国都的重要性,定都不是随随便便指定一个地方就可以的,供水供粮,战略位置,防御工事的修建,还有军队的部署,政令的传达,一旦国都确定了,各种设备都要围绕着国都建设起来。尤其是驿站系统,运河的修建等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可能完成。如果当初定都仓促,那么多年之后问题就会出现,届时可就没有后悔药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劳民伤财,所以再想迁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而且现在的北京是在之前辽国和金国时期的旧都,是在唐朝的幽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建筑杂乱,没有统一的规划。后世的元明清三朝的古都北京是在现在北京的北面由忽必烈重新建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