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了三百万两白银还有一位貌美的庆元公主,李忠这个年过的非常舒服。但是刚刚过完年没几个月,程宽就送来了关于据守在真定府的武仙和蒙古人在暗中接触的消息。
李忠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武仙的真定公府是河北金庭册封的公府中实力最强的一个,远远强于靖安民的易水公府。一旦武仙的真定公府投降了蒙古人,那么蒙古人的实力将会得到巨大的提升。
武仙是最早开始抗蒙的一批地主武装之一,早在李忠还在山中当土匪时,武仙就已经聚兵自保了。
贞祐二年,蒙古军入侵河北,武仙组织地主武装镇守威州西山,被金宣宗诏授为代理威州刺史。兴定元年三月,金将石海在真定叛金,武仙领兵消灭石海,降其部众,并进驻真定,任权知真定府事。兴定三年,授任知真定府事,兼经略使,遥领中京留守,权元帅右都监。同年被宣宗晋封为公爵,一起晋封为公爵的还有易水的靖安民,上党的张开,太原的郭文振和平阳的胡天作五人。宣宗企图利用这些地主武装在河北和河东为衰败的金朝抵抗蒙古人的进攻,但是这些地主武装都是各怀心思,常常为争夺富庶地区的相互大打出手。
武仙的真定公府治下依附三州,都是河北富庶地区,武仙手下更是有精兵五万,其中骑兵就有一万,这些都是武仙在七年的对蒙作战中积攒起来的家当。一旦武仙投降蒙古人,将会大大提升蒙古人的实力,而且对红巾军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真定府地处河北河东的交汇处,南面是太行山,直接可以威胁到真定府西面的河间府。
李忠的担忧很快就变成了事实,武仙在南下金朝的路被红巾军堵死之后,为了自保最终选择了投降蒙古人。虽然武仙的真定公府在宣宗晋封的五个公府中实力最强,但是和河北一带的红巾军和蒙古人相比就相差甚远了。
武仙为了自保最终投降了蒙古人,没有选择投降李忠的红巾军,原因很简单,就是武仙是地主武装,上位的时候就是踩着农民义军的鲜血上去的。武仙占据的真定府是从石海手中夺下的,石海虽然是金朝将领,但是发动百姓造反,就等于是农民义军统领。
当年为了响应山东的农民义军起义,石海聚众起义,占领真定府。金庭立刻调集武仙还有郭文振和大名府的金军剿灭石海的义军,武仙此战役中立了大功,亲手斩杀了石海及其亲信,金军像对付杨安儿的义军一样,大肆屠戮义军的家属和那些投奔义军的奴隶们,一时真定府一带被杀农奴不下十万。
所以武仙绝不会投降红巾军这支农民起义军的,而且李忠也绝对不会接受武仙的投降的,李忠对这些地主武装没有一点好感,李忠是反金抗蒙的死硬分子。
五月份,武仙投降蒙古,被木华黎封为河北西路兵马副元帅,权知真定府事,史天倪为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坐镇真定府。
武仙一投降蒙古人,李忠就知道局势对红巾军开始不利了,李忠在三月分接到武仙和蒙古人暗中往来的情报之后,就开始调兵遣将,彭义斌主力进驻冀州,郝定坐镇河间府,两部红巾军兵马一共三十万。同时李忠又发布军令,五月分春耕结束之后,立刻征调五万民兵。
李忠来到河间府的同时也带来了五千刚刚组建完成的骑兵和一万五千人的火器部队。
李忠知道这场仗必须要打,武仙投降蒙古人之后,木华黎就有了十五万大军,如果铁木真的军队西征结束之后,回到燕京的话,红巾军在兵力上的优势就没有了,所以李忠决定集中北线的主力和木华黎决战。
彭义斌部十万人集结冀州,攻打真定府的武仙,然后红巾军在河间府一带集结了二十五万人攻打燕京的木华黎部的十万人。
李忠亲自坐镇河间府,指挥全局,红巾军北线的三十五万人全部投入到这次战役中。
同时红巾军治下从五月春耕结束之后,各州县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全力备战,所有的百姓全部不许走动,各州县的守备军全部进入战备状态,不许离开营区。
各县的县尉集结本县的民兵,武备库中的武器全部发放到民兵手中,同时各州县组织巡防队,维持治安,缉拿罪犯和妖言惑众的人。
红巾军治下的行政体系有两种,一种是平时的管理制度,一种是战时的管理制度,各州府的官员对这两种制度都非常熟悉,他们在红巾军益都学院中学习的就是红巾军的政令和法令。
随着五月春耕季节的结束,红巾军治下的州县立刻忙碌起来,各种政令被张贴到告示板上。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红巾军治下的一切政令都变为了战时的状态。各州县中到处都是带刀巡逻的士兵和民兵,大街上的人不时地就被这些巡逻的士兵们盘问,然后查看身份牌和路条,没有这两种东西的人会被立刻逮捕起来。官道上每隔十几里就有一个哨卡,十几个民兵站在那里检查过往的行人,不时地就有一队队的红巾军士兵或者一队队运送粮草的马车从官道上通过。
李忠这么做也是想检验一下红巾军治下战时行政体系的情况,查看一下运转起来有没有什么问题,而且也是要看一看红巾军治下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有多大的潜力。
一个月的时间,红巾军治下的州县全部进入了战时状态,一共集结了一百五十万的民兵,二十万批马匹和驴子,这一百五十万民兵中有三十万是女兵,红巾军治下的民兵没有性别限制,每个州县都有一部分女民兵,这些女民兵可能上阵杀敌要比男人逊色一些,但是维持治安,巡检路人都可以胜任。
而且李忠这一百五十万民兵中都是有武器的,其中八十万是装备棉甲的。虽然民兵使用的棉甲防御效果没有常备军身上的棉甲好,更是比铁甲差,但是依然可以起到防御的作用,尤其是要害部位的防护一点都不差。
山东出产棉花,李忠带头节俭,换回来的不只是四十万红巾军的武器装备,还有上百万武装的民兵。
红巾军在各个州县都设有武官,每个县设置县尉一名,武吏五人,负责一个县的民兵训练和武备库的管理。
每个县城都建有武备库,里面存放着民兵训练使用的铠甲和武器,这些武器中大部分都是益都作坊中制作的,还有很多是红巾军历次作战中缴获的,经过修复之后都被存放到各县的武备库中,以供民兵训练使用。
久而久之,红巾军治下的各县的武备库中就存放了充足的武器铠甲,民兵训练时都会集中发放,然后训练完之后再集中收回保养,修复,或者淘汰,明年再继续使用。
当李忠看到崔天佑报上来的数字时,也是被吓了一跳,李忠没有想到红巾军治下可以集中这么多的民兵,要知道红巾军治下的民兵可不是南宋和金朝统治下的民兵。红巾军治下的民兵都是每年要训练六个月以上的。红巾军治下法令森严,百姓各安其职,平日限制流动,农民春耕和秋收时忙农活,然后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所以红巾军治下的民兵完全可以当做正规军来使用,尤其是一些安稳日久的州县,民兵训练已经成了体系,设施齐全,上万人的队阵演练都非常常见,战鼓号令完全都和红巾军正规军的一模一样。
李忠看完手上的文卷之后,有点不敢相信,李忠清楚当初他制定的政令是退伍和因伤不能再从军的红巾军军士一律安排到地方州县中担任武官或者民兵训练的教官,这也是安置这些军人的方法。红巾军中一些淘汰下来的武器和铠甲,还有作坊中一些有瑕疵的武器铠甲,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全部安置到各县的武备库中,用来训练民兵使用,同时李忠还制定了民兵训练的标准和考核。
这些标准和考核都是按照红巾军正规军的标准制定的,因为是民兵所以就降低了一些,但是降低的都非常有限。
红巾军中对士兵的考核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士官一级的基层仕长,这些人定期都要进行考核,一般两次考核不合格,就要被将为士兵从新来,就是你上过士官学院都没用,相反一些普通士兵想要升级,除了战场上立功之外,就是在平时的考核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考核的内容都非常简单,体能,战斗技能,军规条令,还有文化程度。考核优秀的士兵就会被送到士官学院学习,这样的晋升非常公平,每一个士兵都知道那些被送到学院学习的人都是比你强的,要不然对方体力比你好,或者战斗技能高超,或者认的字比你多,对军规条令理解的比你透彻。
李忠又向崔天佑确认了一下是不是搞错了,或者是集结了这么多的民兵会不会影响田地的管理,影响到秋收。崔天佑都给李忠一一解释了一遍,主要解释是不会影响秋收,这样才让李忠的心放回了肚子里,然后就开始欢喜起来,李忠清楚有了这上百万的民兵做后援,红巾军打败木华黎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