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销方式虽然很多,但是一般都要根据企业产品的特点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加以选择,以达到最大的促销效果。
相关链接(一)
娃哈哈初起步广告重拳出击报纸、广播、杂志、电视而来,被称作中国广告媒体的四大天王。报纸、杂志和广播都属于“传统媒体”,早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已有不少人在上面刊登广告了。而电视的出现较这三种媒体晚,在中国尤其如此。但是,随着电视逐步进入中国寻常百姓之家,许多人开始在电视上打起了做广告的生意。
1979年1月28日17时50分,上海电视台就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童涵春参桂补酒。
从20世纪80年代最后几年开始,更多的电视机进入普通人们的家庭,电视广告于是大有急起直追之势。90年代更是步入巅峰期。有统计资料表明,1996年,全国电视广告营业额已达908亿元,居四大媒体之首,其增长速度比“老二”报纸广告高出1倍多。
“品牌就是企业发展的最丰盛的资产。企业的牌子如同储蓄的户头,当你不断用广告累计其价值,便尽享其利。”这是生产世界上销量最大的香烟品牌“万宝路”的美国烟草大王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总裁马克斯讲过的一段话。
作为一家从校办企业走出来的“娃哈哈”公司的总裁,不知道宗庆后先生有没有听过马克斯的这段话,不过我们可以相信,他肯定清楚地知道,知名度不等于品牌,但可以肯定的是,品牌一定是名牌,必须有知名度的基础前提。尤其是在从总体上说信息传递尚有些闭塞的中国市场,对自身产品广泛的传播——借助现代商品社会最直接的手段广告——就显得极为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农村市场联合调查研究课题组曾对全国14个省市20000个农村居民家庭做过一次专项调查。这项调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目前,中国农村消费者最主要的消费信息来源是广告宣传,其中61%的农村消费者表示他们获得信息最重要的渠道是电视。338%的被访问者认为中央电视一台是他们最常收看的频道;最喜爱的电视节目是“电影/电视连续剧”和“中央台新闻”,其收视率高达有719%和655%。收视率最高的时段集中在19:00—22:00之间。
另一项调查表明,对于中央电视台的广告90%的观众认为都是可信的。据中央电视台前广告部主任谭希松女士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就有电视机29亿台,电视人口按“29×4”计算有近12亿。如果每天开机率为70%,有效电视人口就超过了8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收视率经常年测试在46%—48%,亦即每晚观众达三四亿人,绝对称得上中国乃至世界“第一节目”。即使按北京长城国际广告有限公司较为客观的调查,中国也有852亿电视人口,《新闻联播》1996年的平均收视率在28%左右(不含地方台转播的收视率)。据此匡算,每晚观众也突破了2亿,跟美国的全国人口一样多。
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惟一一家国家电视台,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不仅具有全国最高的收视率,而且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享有极高的权威性和普通老百姓对播出的广告有着极大的信任度。不仅是娃哈哈公司,在许多意欲争霸全国市场的企业眼里,中央电视台的确是一个有着无比诱惑力的“强磁洞”。因此,新兴的电视广告备受娃哈哈公司注目是一件极平常的事。与媒体多年交往的公司广告部部长杨秀玲分析称,广播比电视有着悠久得多的历史,但总体已日渐式微。报纸和杂志虽然种类数以千计,在中国的特定国情下,其主流读者却仍属“文化人士”等特定群体——近年都市类报刊的兴旺才使这一状况有所改变。而绝大多数企业产品的目标购买者不用说是千家万户。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级“制造工厂”,电视的普及率突飞猛进,这种媒体由于辐射面广,形象直观,有声有色,因此对受众文化水平的要求不高,在信息传播上几乎可以说是“信息恢恢、疏而不漏”。世界行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生产者产品的试用率决定于受众注意度,而受众注意度又与产品信息的送达率、频率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力息息相关。毫无疑问,在四大媒体的比较中,电视广告无疑属传播影响力最大者。
娃哈哈公司对电视广告青眼有加还有两个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原因:一是娃哈哈各类产品的价格几乎全部走的是几元钱以下的平民化路线,大众色彩很强;二是经过长期探索,娃哈哈逐步形成了地级市以下城镇与农村市场无人可以比肩的巨大的行销网络优势。在这一广阔的市场空间,平时“不读书、不看报”的潜在购买者人数不容忽视。对他们来说,电视正可以把信息传递到他们的头上。
宗庆后正是借助于电视广告这支“空降兵”,把娃哈哈“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播进千家万户,从而造就了娃哈哈的迅速崛起。
宗庆后广告运作的手笔之大、气势之强足令“胆小”的人闻之色变。1988年11月,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上市,宗庆后同两家地方电视台洽谈广告。几经商议,对方伸出了两根手指:可不要错以为这个哑语是指2万,而是不下于20万。20万的数目在今天来说仅是小菜一碟,而娃哈哈公司当时全部的流动资金只有10万元,即使砸锅卖铁也凑不足。宗庆后是何等胆魄,听后然有些出乎意料,但仍旧面不改色,在合同上签下“宗庆后”的大名。结果是,娃哈哈的广告尚未播完,订单已如雪片般飞来,等着排队提货的大小车辆竟造成娃哈哈公司所在的杭州清泰立交桥北侧原本并不热闹的通道一时为之堵塞。电视广告作为广告媒中的老大,其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广告也并非现代商品社会的产物,其历史至少可上溯几千年。然而直到2001年,中国大陆广告市场的总额也不到全国生产总值的1%,人均广告费与世界水平相比更是无法相比,尽管中国的广告费同世界水平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谁也不敢否认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广告业从零起步,迅速成长为最火爆的新兴产业。与此相伴随的是,没有一个已经或曾经声名大噪的企业及品牌敢斗胆说自己与广告无关。
娃哈哈更精彩绝伦的一出戏是几年后发生在南国广州的千里奔袭。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得对外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人沿铁路、公路线渐次北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可宗庆后偏偏就不信邪地想摸摸老虎屁股。1991年春夏之交,满载着娃哈哈产品的列车悄然驶进忙碌的广州火车站站台。另一边,娃哈哈与当地电台、电视台早已签下每日滚动播放的高强度广告合同。6月的某日早晨,广州市民一觉醒来发现,舆论媒体竟如此异口同声,铺天盖地全是一个声音——娃哈哈!华南虎措手不及,娃哈哈在广州的月销售量已“青云直上”,达100万盒之巨。原来,这都是宗庆后的“神机妙算”。当时,广州报刊媒体老大《南云日报》每周的全部广告版面是5个整版,而宗庆后“胆大如牛”,一个不漏全吞下了。
自从电视广告显示其无穷威力之后,中国各行业的大批领头企业纷纷加入中央电视台每晚17时至20时黄金广告时间的争霸战中。由于僧多粥少,中央电视台从1994年11月起,干脆搞起了竞标的“凭武取式”的作法。因此,中国广告史上就唱出了一连串“标王奔魁”的精彩刺激的大戏。孔府宴酒、秦池酒、爱多VCD、步步高等标王你方唱是我登场,中国的广告业一时蔚为壮观,标王们也通过广告给它们的企业带来了滚滚的利润。
汉堡包风雨启示录
有力而又无能的广告
1974年,市场份额长期在4%上下徘徊不定的汉堡包,公司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出了一项怎么好吃怎么吃(HaveItYourWay)的广告宣传活动。公司把这次宣传的重点放在汉堡包王制作汉堡的策略上。根据顾客的要求,公司决定改变,只提供几种固定式样的汉堡,而是按照符合顾客胃口的方法去制作汉堡包。汉堡包王这次推出的广告活动被认为是汉堡包广告史上最好的一次。
接着,为了保持销售额的增长势头,汉堡包王再接再厉推出一个又一个广告活动。1982年它推出了以“你现在不想吃汉堡包吗?”为口号“汉堡包大战”的宣传活动。接着1983年推出了火烤对油煎(Broilingvs.Frying)的活动。这次活动的主旨是让人明白汉堡是火烤而不是油煎的。再有,以大转折(BigSwitch)为主题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85年,所有的这些宣传活动都集中宣传汉堡包王优于麦当劳,这些广告宣传起到了不少作用,公司的市场份额由1983年的76%提升至1985年的83%,并且还在继续提高。
然而,正当汉堡包王的市场份额达到最高的87%、汉堡包人举杯相庆的时候,该公司推出了“寻找赫布”的活动,这项活动后来被证明是汉堡包的一次灾难,令人痛心不已。这项活动以赫布(Herb)为中心人物,广告策划者把他设计成一个古怪而又愚蠢的人。据说,他是世上惟一一个从来没有吃过汉堡包王出品的Whopper的人。汉堡包公司宣称,顾客可以出去寻找赫布,如果谁找到一个Whopper,谁就会赢取一项价值不菲的奖品。这次活动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原来期望较高的销售额只上升了1%。远远低于10%的预期目标。究其原因,广告在策划时忽略了歧义的存在,顾客都将注意力放在了赫布身上,而非Whopper。
汉堡包王公司终于醒悟到,自身的形象是与愚蠢的人捆绑在一起的。
赫布宣传活动所带来的结果是,汉堡包王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汉堡包王在1986—1987年推出了以“本市是汉堡包王的天下”为主题的活动,并“以最快的时间做出最好的食物”为宣传口号。1988年,该公司推出“你想怎样我们就怎样”的活动,这次活动依然着重宣传火烤汉堡。然而,苦苦期待销售额有所增长的汉堡包公司并没有从这两次宣传活动中得到什么好处。1989年,汉堡包王公司创新推出“有时,你得不拘常规”的活动宣传这样的理念,那就是在汉堡包制作业中火烤和个人要求就是不拘常规、推陈出新。
为了吸引男性青少年的注意,最近的宣传中,汉堡包在一系列的广告宣传活动中,效果平平,似乎有点黔驴技穷的味道。在“BKTeeVee”以MTV为手段,快速剪辑,并以一个近乎尖叫的声音喊出“我爱这个地方!”然而,他们却忘记了汉堡包王的大部分消费者——家长和紧张忙碌的人们认为这个广告十分讨厌。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汉堡包王已经很难把顾客从对手那里拉过来了。由于公司长期以来一系列没有活力、迅速转变、毫不稳定的宣传活动,使得它无法树立一个牢固的足以同其他公司区别开来的公司形象,这就是汉堡包公司广告宣传上的症结所在。
截止1993年,汉堡包王的市场份额为61%,比哈迪斯的44%和温蒂斯的41%稍微高一点,但同饮食业大王麦当劳所拥有的155%的市场份额相比,是大大地落后了。此外,汉堡包王的销售额增长速度同其竞争对手相比,简直是蜗牛爬行。于是,五年来汉堡包王公司又在第四次寻找新的广告商,以期能改变宣传思路,推出全新的宣传活动。
隐藏在问题后面的问题
广告宣传活动的失败,表明汉堡包王存在某些问题。实际上,汉堡包存在的问题不止这一个。汉堡包王还因为推出比萨和墨西哥煎玉米卷等无关食品而对Whopper关注不够。这使顾客摸不着头脑,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汉堡包王是质量很差的食品。
如今的顾客对价格非常关心,因而麦当劳和温蒂斯供应的是价位更低的套餐。而汉堡包王却逆潮流而行,以高价位销售,并以它低于平均水平的销售增长速度为由拒绝折价。另外,汉堡包王的套餐服务项目(dinner-basketprogramme),即配有餐桌服务的套餐,同样表明了汉堡包王仍旧我行我素,并不愿意听取“上帝”的意见。快餐厅的主顾都希望以低价位买到快捷并且高质量的食品,而不是需要坐下来慢慢品尝的昂贵“大餐”。这正是汉堡包逐渐丧失顾客的原因之一。
开始警醒的汉堡包王
经历了一系列挫折的汉堡包王的管理层终于醒悟到,火烤巨型汉堡包才是他们的拳头产品,决定采用集中宣传火烤的巨型汉堡以及推出低价位的食品品种的战略。根据这一战略,菜单上30个品种很快被删除下来,并推出了以099美元、199美元和299美元为特色的新的价位构成。目的是通过这些经济餐与麦当劳在价格上进行竞争。尔后,公司又推出了一系列店内促销活动。这些同迪斯尼电影中的狮子王Pocahontas和玩具总动员相联系的促销活动。
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都冲着与特价套餐配合在一起的动画电影人物来吃快餐,因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汉堡包王公司又雇用了一家新的广告代理商,进行“脚踏实地”的宣传。这次活动从1995年开始实施。“脚踏实地”的广告主要是讲Whopper在汉堡包对汉堡包的对抗中,在味道尝试中同麦当劳的巨无霸和温蒂斯的Single的对抗情况。在活动中汉堡包王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结果证明顾客更喜欢Whopper。这次宣传活动是汉堡包十几年来最为成功的一次。汉堡包王公司的高级行销主管保罗·克莱顿说:“这些是顾客们的愿望,广告只不过把他们的心声表达了出来。”
汉堡包王开始“脚踏实地”地改变公司的经营之后,1994年全年该店销售额全面增长61%,利润提升了28%,总销售额达75亿美元。而且,1994年,该公司顾客数量增加了13%,创历史新高。这对于任何一家大型汉堡快餐厅都是个令人惊喜的数目。
尽管汉堡包王不再重复“寻找赫布”那样愚蠢的作法了,但是它要想赢得顾客的心和胃口,对他们来说并非容易的事。28%的电视观众熟悉汉堡包王最新的广告并十分喜欢,36%的人认为那根本没用。不利的反响对一家要夺回那么多地盘,并要把更多顾客引到它的7,600家餐厅的公司来说,等待他们的将是一件极其艰巨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