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纳粹党
希特勒从啤酒馆暴动的失败中悟出了自己的道理:即不能通过政变去剥夺台上统治者的权力,相反只有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才能取得政权,要充分利用共和国宪法所提供的一切希特勒与士兵合法条件去攫取政权,铲除共和国。于是,在他出狱后的1925年1月4日,拜访巴伐利亚总理,承认1923年的政变是一个错误,并保证今后一定循规蹈矩,遵纪守法。邦总理遂由此产生一种印象:这头凶猛的野兽现在被“驯服了”,人们可以松一下绷紧的弦了。这样,在2月份,巴伐利亚政府就撤销了对纳粹党及其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的禁令。2月26日《人民观察家报》正式复刊。2月27日纳粹党正式重建,希特勒又获得了独裁元首的身份,但被禁止在公开场合演说。
这时的德国由于实行了货币改革,美元资本陆续流入。故而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内政局趋向稳定。这对希特勒的纳粹运动是十分不利的,这以后可以说纳粹运动进入低潮。但希特勒并不为自己政党的弱小而气馁,他仍不屈不挠,不丧失希望和信心。他一方面利用这段不能公开讲话的时期,专心致志地写作《我的奋斗》的最后部分,思考纳粹党和自己的前途,另一方面又充分施展自己的组织才干,在纳粹党里建立了一套错综复杂的党内机构。为了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群众,希特勒还陆续建立起一批群众组织。希特勒事必躬亲,过问党的一切细小决定。就这样,到了1928年,纳粹党逐渐变成了一个“拥有一批具有接管政府事务能力的干部的政党”。而且纳粹党的信徒们都有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信念,把他们的元首视为众望所归的决策人物。只是由于这时没有适宜的气候,它的内部力量与自身团结尚未显露锋芒,因而普遍被外界忽视罢了。此外,在经过了相当的困难之后,希特勒又把冲锋队改组成为一个拥有几十万队员的武装团体,其任务是保护纳粹党举行的集会,捣乱其他政党的集会和一般地恫吓那些反对希特勒的人。希特勒又建立了党卫队,并要求他们特别宣誓效忠他。
后门夺权
1929年10月末从华尔街开始的经济恐慌迅速蔓延,导致了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德国的经济是靠美国发展起来的,所以受害最大。企业倒闭,产销萧条,失业人数直线上升,
希特勒大帝及其战友(13张)最高时达600万。这可给希特勒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他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不久,经济危机就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危机。由于经济萧条,国家税收下降,相反失业救济的支出却迅速增加。1930年3月,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届政府终因入阁各党在如何平衡国库亏空问题上意见分歧而垮台。
136書屋 136book.com
从1930-1933年期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由所谓的“总统内阁”来治理,经济危机更使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政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为国家社会主义展开更强大的宣传,对各阶层人民不断做出符合其愿望的慷慨许诺。一方面又通过纳粹党的宣传机器,宣称该党不是一个阶级政党,而是“大众党”,并重点向中下层的中产阶级发动讨好攻势,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这种宣传不能不打动处在绝望之中的德国人民,他们相信希特勒的诺言能够兑现,因而纷纷聚集在纳粹的旗帜下。危机前,纳粹党只有10。8万人,到了1932年,人数超过了100万。从1930年开始,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不断获得胜利,1932年4月10日举行总统第二轮选举,希特勒竟然获得了36。8%的选票。1932年7月31日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获得了37。3%的选票,获得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中最大的党派。1932年8月13日,总统兴登堡召见希特勒并试图说服他与佛朗茨·冯·巴本共同组成联合政府,但希特勒予以拒绝,声言作为最大政党的领袖,要得到“包括一切方面的整个国家权力”,但兴登堡也发表声明加以拒绝。就在这时,帕彭和施莱歇尔为了一己私利,互相拆台,宁让第三者上台,也不让对方执政,通过政治上的交易,把希特勒推出来,搞了一个以“保守派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总统、国防军和钢盔团”为一方,以希特勒的纳粹集团为另一方的联盟,组成所谓“民族团结”的联合政府。对希特勒的得势,被推翻的霍亨索伦王室的支持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曾致函兴登堡,敦促其授权希特勒组阁,威廉二世还给纳粹党提供了200万马克的援助。就这样,希特勒终于在1933年1月30日通过“后门”交易登上了总理的宝座。从这时起,魏玛共和国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国由此诞生。
建立独裁体制
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并不满足于这种联盟。他执意借助已经掌握的权力,实现建立独裁的目标。因而在他上台第三天即2月1日就发布第1号文告,声称兴登堡总统宣布解散国会,定于3月5日举行新的选举。希特勒认为,他将在选举中稳操胜券,这样就能排斥联合政府中的其他政党,确立一党统治的体制。2月4日又颁布《保护德国人民法》,以便广泛限制反对党,特别是限制德共和社民党在竞选中的宣传活动。2月6日,解散普鲁士邦议会,使普鲁士代理内政部长、纳粹党的戈林得以接管了警察局,为纳粹党在普鲁士夺权创造了条件。随后由冲锋队、党卫队和钢盔团成员组成的所谓“辅助警察”又先后接管了各地的警察部门,并在各大区建立了集中营,关押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社民党人和其他的反法西斯战士。另一方面,希勒特又暗中拉拢国防军头目和大资本家,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赢得选举的胜利。
希特勒授予元帅权杖为了彻底打击反对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反对纳粹最坚定的共产党,纳粹党徒又一手炮制了震惊国内外的2月27日的国会大厦纵火案,并将之嫁祸于德国共产党人,在国内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共浪潮,致使德共的机构被全部摧毁,几千名德共干部被捕,并被迫转入地下,在这一事件中,被捕人员还有社民党人和其他著名人士。希特勒还在该事件后颁布被人们称之为“国会纵火法”的《保护人民和国家法》,授权政府接管各邦权力。他在冲锋队和党卫队的参与下,对各邦特别是那些不在纳粹党掌握之中的邦进行自上而下的夺权。从此,各邦的主权被纳入“一体化”,德国这一法制国家趋于瓦解,纳粹党的一党统治的基础得以基本建立了。1934年6月30日,他通过由希姆莱策划、海德里希负责执行的“长刀之夜”事件,以冲锋队政变为借口,铲除了冲锋队头目罗姆及前总理施莱切、前军情局局长布利多等大批要员。借此大肆镇压打击及削弱党内反对派,获得了国防军及总统兴登堡支持,巩固了自身势力。
136 书屋
3月5日国会大选后,纳粹党获得了43。8%的选票,民族人民党获得8%的选票,这两个执政党虽获得了51。8%的选票,但没有获得2/3的多数,这样他们就无法保证通过有些对他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立法。于是3月23日希特勒软硬兼施,终于获得了他所要求的授权法。有了它,希特勒在4年任期中就拥有立法权,就可以把国会和议员们撇在一边,不许他们问津。授权法是希特勒在权力道路上迈出的所谓“合法”的最后一步,同时也是建立他“元首国家”的基础,希特勒有了这个授权法以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他通过撤销邦一级的行政区,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政治组织,解散全国的工会,摧毁纳粹运动内部的反对派,控制经济和文化这四个方面的步骤,使各个领域进一步实行了“一体化”。就这样,希特勒在上台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基本上结束了从上到下的夺权活动,并建立了纳粹党一党专政的法西斯极权统治。恰在这时,年迈的兴登堡于1934年8月1日病逝。这可是给希特勒提供了最后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极好机会。希特勒立即颁布一项法律,把总统和总理这两个职务合二而一,叫军队以及法官和官员向他个人宣誓效忠。作为元首和总理,如今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了。
迫害犹太人
www.136book.com
因对犹太人才艺正浓时遭到不公,对犹太人产生仇恨,完全成为一个反犹分子。
自1933年起,德国纳粹党开始独裁执政,随后,一个大规模的反犹行动逐渐发展起来。在同一年,纳粹德国政府褫夺了所有犹太裔公务员的职务,并从军队、警察和司法机关中剔除那些被认为是劣等人的犹太成员。1935年通过的《纽伦堡法案》对“犹太人”作出了定义--凡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国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这项法案还剥夺了犹太人作为德国国民的基本权利。其他法案相继出台,比如“一个犹太人与一个非犹太人的人发生性关系被视作是犯罪”等直接针对犹太人的法律条款层出不穷。到了1938年,纳粹德国已经禁止犹太人从事绝大多数的职业。1938年11月9日,由纳粹党策划的一个反犹事件(称为“水晶之夜”)爆发了,大量属于犹太人的商店和会堂被破坏,许多犹太人被殴打,犹太人的社会地位更加低落。
后来,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更加疯狂地屠杀犹太人。特别是在1939年9月尾并吞了波兰以后,纳粹德国将它们国内和奥地利的犹太人集中在波兰的内陆,称为“普通政府”的地区。犹太人被放置在“强制性犹太人居住区”之内。最大规模的“强制性犹太人居住区”是位于华沙。在华沙的犹太人被迫在1940年11月15日前搬迁到被指定为犹太人的地区和将这个地区密封。纳粹大屠杀由1941年6月22日,德国偷袭苏联开始以后,德国盖世太保跟随德军,对住在苏联乡区的犹太人作出大规模的大屠杀。盖世太保最初的杀人方法是用手枪射杀,然后把他们的尸体埋葬在万人坑里面。但是柏林想出了更有“人道”的杀人方法来减低秘密警察的压力。这个方法是用毒气杀人。初时秘密警察只用汽车的废气来杀犹太人。但是在1942年起德国采用了氰化氢(HydrogenCyanideGas)来有效地杀死最多犹太人。尤其在著名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中,就多达300万人死于其中。
在整个屠杀犹太人的浪潮中,德国在这种族清洗活动中屠杀了近600万犹太人。而这不过是希特勒上台之后诸多对内措施中的一个,根本目的是为战争寻找借口。
走向战争之路
希特勒在政治上整肃内部时,又把全部经济都纳入受国家控制、适应政治需要、实行强制生产的轨道,以更有利于扩军备战。接着希特勒就开始将其计划付诸实施。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达了一个重整军备的秘密手令,到1935年春,则公开宣布了此计划:将国防军由10万扩充到30万。这是公开违反凡尔赛和约,它立即引起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法、英、意都提出了抗议,并达成共同防御的协定,但一切只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从未去实施,相反在其背后倒掩盖着勾心斗角和畏首畏尾,特别是英国还中途变卦,与德国签订了一项海军协定。这也是英国“绥靖”政策的开端。
这一连串的事情使希特勒确信:这里出现的又是一帮和他昔日国内政敌一样不中用的家伙,只要他坚决、突然地把既成事实摆在这些家伙面前,他们势必束手无策,听之任之。于是,希特勒于1936年3月7日悍然宣布废除洛伽诺公约,不顾凡尔赛和约的规定竟派出3万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并沿德国西部边界建立起防御工事。此时,法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只要稍有动作,希特勒就会乖乖地缩回,但他们又只是满足于提出抗议,并未采取任何切实的对抗措施,这就使希特勒更加胆大妄为,加快了向外扩张的步伐。
纳粹全彩照片(40张)1936年11月,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9月意大利又加入此协定。这样,德、意、日三国就正式结成法西斯集团,三国轴心正式形成。这声明德、意、日三国并在一辆战车上。
希特勒最终摆脱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和外交上的孤立处境,于是,他于1937年11月5日召集国防部长、国防军三军总司令和外交部长等头目,向他们宣布最迟在1943至1945年之间解决德国的空间问题,要占领与德国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间和原料基地。而征服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是他的第一个目标。
这时的德国军事力量已有了相当的规模,经济形势也进一步好转。所以希特勒自觉有了资本,就开始把他的计划付诸实施了。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软硬兼施,在奥地利的亲德分子和纳粹分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英法两国对希特勒的这一行动又只是听之任之。法国毫无表示,英国只是由驻德大使提出抗议了事,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进行谴责,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制止德国侵略的措施,但遭西方国家拒绝。
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希特勒就策划向捷克斯洛伐克开刀。他瞄准英法等国不愿为捷克斯洛伐克承担战争风险的心理,利用纳粹党培植的苏台德德意志党人充当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马前卒,通过1938年9月30日凌晨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署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一枪未发地又把苏台德地区占为德国所有。1939年3月,希特勒又撕毁了慕尼黑协定,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对希特勒的这一行径,英法除了提出口头抗议,并没有采取任何重大措施。
希特勒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得手之后,紧接着又把手伸向波兰,要波兰归还但泽市,提供享有治外法权的通往东普鲁士的陆地走廊。波兰坚决拒绝了希特勒的无理要求。
到了这时,深深感受到希特勒欺骗和愚弄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才放弃绥靖政策,转而强烈谴责希特勒的侵略行径并宣布全力支持并保证波兰的独立。法国在此情况下也作了相应的表态和加强战备的措施。
希特勒面对波兰的不屈服态度和英法保证波兰独立的声明,以及他们正在同苏联谈判并有可能结成同盟的情况,不免有些害怕,因此,他也秘密派代表同苏联进行谈判。
苏联鉴于英法同自己的谈判缺乏诚意,背地里还向德国大献殷勤,继续推行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同时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终于在1939年8月23日同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则由此去掉了担心出现一场两线作战的心病并还能经常不断地从苏联那里得到粮食和原料的供应。
希特勒自觉已无后顾之忧,于是在1939年9月1日,终以“闪电战”实施了他几个月前就打算实施的进攻波兰的计划。1939年,8月31日夜晚,德军身穿波军制服,靠近了波兰边境的格莱维茨的一个小镇。成功占领了该小镇后,德军故意捣毁了这个小镇的电台,并向空中鸣枪。随后,正在接听该电台节目的德国民众听到一个操着波兰口音的嗓音宣布:“波兰人民!波兰和德国之间的战争就要打响了,团结起来,打倒德国鬼子,打到所有反对我们进行战争的德国人!”讲话之人是被纳粹强迫穿上波兰军服的囚犯。随后他被纳粹党卫军杀害。这是由盖世太保头目海德里亲自导演的“波兰入侵”德国的阴谋。
第二天上午10点,希特勒向德国宣布德国遭到了波兰的入侵,德国被迫予以还击。而事实上在希特勒宣布前,德国已经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随后,英法两国被迫对德国宣战,二战爆发。
英法两国虽于9月3日对德宣战,但在希特勒征服波兰的四个星期中一直按兵不动。法国军队只是在马其诺防线后面构筑工事据守。士兵们将德国西线的战争称之为“静坐战”或“滑稽的战争”。波兰在德国军队的猛烈攻击下终于在9月28日沦陷。占领波兰之后、希特勒又向英法大力施放和平烟幕,可暗中他却悄悄地加紧把它的部队从东线调集至西线,把主要的目标对准了法国。1940年4月,希特勒开始把他在前一年10月10日发布的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密令付诸实施。但他首先却去攻占了丹麦、挪威以保证德国有海上的战略基地和瑞典铁矿沙的供应。接着,于5月10日至5月28日,命令德国军队攻占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5月13日,德军大举入侵法国。6月22日,法国被迫在一战结束时德国向其签署投降书的贡比涅车站向德国签署了投降书。
法国被占领后,希特勒的对手就只剩下在敦刻尔克大溃退中遭到严重削弱的英国了。希特勒首先对英国实行诱和,条件是德国承认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但因为遭到以丘吉尔为首的强硬派的抵制,所以没有成功,于是他立即下令实施在英国登陆的“海狮计划”,这是无奈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