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二十四史谋略故事全文阅读 > 第2章 后发制人

第2章 后发制人


  后发制人出自《荀子?议兵篇》,指的是在战争中采取退让的姿态,避免在不利的环境下与敌人进行决战,而等到对手实力下降时,再伺机而动。和先发制人不同,后发制人是在通过防御减弱敌人实力的同时积蓄自己的战争潜力,然后再消灭敌人。后发制人的关键就在于避敌锐气,蓄势而击。这里的“后发”是有目的、有准备的,不是畏敌怯战,而是寻机歼敌。

  城濮之战

  ——出自《史记?晋世家》

  城濮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而进行的一次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兵力上占有一定优势,但是晋军采取了正确的外交策略,团结了多国的力量,最终在后发制人的谋略指导下击败了强大的楚军,晋国也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周襄王八年(前643),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病死,齐国陷入了内乱之中。一个强国衰落,必然有另一个强国崛起,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趁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就在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填补齐国衰落留下的空间时,中原地区的晋国也加入到了争霸中原的行列。

  周襄王十六年(前636),流亡在外19年的晋国公子重耳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对外开展外交攻势,着力提升晋国的大国影响力。这样,晋、楚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大规模的战争一触即发。周襄王十九年(前633),楚成王为了维护楚国在中原的优势地位,联合了郑、陈、蔡、许等国出兵攻打晋国的盟友宋国,一度包围了宋国都城商丘。危急之中,宋国派出使者向晋国求援。晋国君臣早就不甘心只控制黄河以北一带,当即决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可当时楚军势大,而且晋国和宋国之间隔着曹、卫两国,这两个国家又都是楚国的盟友,晋军稍有不慎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就在晋文公左右为难的时候,大夫狐偃向晋文公提议可以先攻打曹、卫两国,调动楚军北上,以解宋国之围。周襄王二十年(前632),晋文公率领大军南渡黄河,进攻卫国,接着又攻入曹国,很快占领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然而这条围魏救赵的计策却没有起到效果,楚成王不为所动,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

  这下晋文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不援救宋国,那宋国很可能向楚国投降,晋国在诸侯面前必然威信扫地,可如果出兵援救,肯定会和强大的楚军正面开战,后发制人的战略也就无从谈起。此时,大夫先轸向晋文 公献了一条妙计——让宋国把部分国土割让给齐、秦两国,让这两个国家说服楚军撤兵,同时晋国把曹、卫两国的一部分土地补偿给宋国,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这个计策一来可以拉拢齐、秦两大强国,二来损失的只是楚国盟友曹、卫的利益,所以晋文公很痛快地采纳了。得到了好处的齐、秦两国派出使者要求楚国退兵,可楚成王断然拒绝了齐、秦的调停。齐、秦见楚国如此无礼,就派出军队助晋攻楚。一时间,中原出现了晋、齐、秦三国联合对抗楚国的局面。楚成王看到晋、齐、秦三国结成联盟,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率领部分楚军撤退到楚国的申地(今河南南阳),防备秦军南下。接着,他又命令楚国令尹子玉率楚军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决战。可刚愎自用的子玉不甘心放弃指日可下的商丘,他派大夫宛春向晋国提议:晋军推出曹、卫两国,楚国才退出宋国。已经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晋文公怎会让楚军安然撤走,他采纳了先轸的计策:一方面扣留了楚国使者宛春;一方面向曹、卫两国君主允诺,只要他们与楚国绝交,就帮助曹、卫复国,希望以此激怒子玉北上决战。

  子玉眼见使者被扣,曹、卫两国叛楚投晋,果然恼羞成怒,他愤然率领楚军北上,打算与晋军决战。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后发制人,晋文公命令晋军主动“退避三舍”,撤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今河南濮城)一带。在这里,晋军会合了齐、秦、宋等国的军队,做好了决战的准备。而求战心切的子玉没有看出晋军的企图,率军穷追不舍,直扑城濮。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四月初一,晋军和楚军有了零星的接触战。 第二天早晨,双方正式拉开了城濮之战的大幕。战斗开始后,晋军下军副将胥臣让部下给战马蒙上虎皮,率先向由陈、蔡联军组成的楚军右翼发动进攻,将战斗力偏弱的陈、蔡联军一举击溃。紧接着,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撤,装扮出退却的样子。同时,晋军下军主将栾枝又命令士兵在战车后面拖曳树枝,扬起漫天的尘土,做出晋军要撤退的假象,以引诱楚军出击。子玉不知是计,命令楚军左翼全力追击。结果楚军左翼陷入晋军重围,最终全军覆灭。子玉眼见大势尽去,只得带领中军撤退,城濮之战最终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终。

  夷陵之战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东吴袭取荆州,擒杀了刘备部下的大将关羽。不甘心失败的刘备决心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率领大军沿三峡进军,向东吴发起了全面进攻。为了抵挡蜀军,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朱然、潘璋、韩当、徐盛等将领共五万人马抗击蜀军。当时蜀军共有七八万之众,又是顺流而下作战,处于有利地位。东吴主将陆逊深知蜀军锐气正盛,而三峡陆路崎岖,其地形对东吴的防御和后勤供应十分不利。于是陆逊命令吴军实施战略后撤,撤退到夷陵重兵布防,堵住三峡口,而把整段三峡的不利地形让给蜀军承担。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陆逊命令吴军坚壁清野,不与蜀军进行正面作战,在相持中静观蜀军变化,寻找后发制人的机会。面对坚壁不战的陆逊,刘备一筹莫展,蜀军困于夷陵长达半年之久。当时正值盛夏,天气酷热,劳师远征的蜀军补给越发困难,士兵疲劳不堪。陆逊察觉到了蜀军的变化,他认为时机成熟,决心发起反攻。陆逊命令兵士每人手拿一把茅草,火攻蜀寨,一旦火势形成,则全军发动反攻。吴军的火攻打了蜀军一个措手不及,连续攻破蜀军40多座营寨,杀蜀将张南、冯习、蛮王沙摩柯以下数万人,刘备在乱军中逃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然后一病不起。夷陵之战中,陆逊采取了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正确战术,通过防御战消耗蜀军的锐气,然后抓住敌人士气低落、体力下降的时机突然反击,一举破敌,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