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二十四史谋略故事全文阅读 > 第16章 擒贼擒王

第16章 擒贼擒王


  擒贼擒王出自诗圣杜甫的《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条谋略的意思就是和敌人作战的时候,要以击溃敌军主力,擒拿敌军首领或摧毁敌人的指挥机关,使敌军陷于混乱为首要目标。现代战争中一直提倡的“斩首作战”其实就是擒贼擒王的现代版。

  李愬雪夜袭蔡州

  ——出自《新唐书?李列传》

  李愬(773~821),字元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代著名将领。李愬出身于军人世家,他不但韬略过人,而且善于骑射。817年,李愬率兵讨伐吴元济的叛乱。他知人善任,采纳了降将李擒贼擒王的战略,雪夜率军突袭叛军老巢蔡州,一举生擒吴元济,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开始由统一集权走向分裂割据。各地割据一方的节度使“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所有“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他们或父子相承,或兄终弟及,或军将自行拥立,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独立的小王国。这些藩镇中,实力最大的就是成德、魏博、平卢三镇和淮西镇。元和元年(806),唐宪宗即位。这位皇帝少年时就仰慕贞观、开元时期的盛世局面,他即位后重用主张裁抑藩镇的大臣杜黄裳、武元衡、裴度等人,主张以军事手段结束藩镇割据的局面。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他的儿子吴元济匿不发丧,伪造了吴少阳的表奏,“请求”朝廷任命自己为留后。一心想确立中央权威的唐宪宗没有答应这个请求,吴元济就出兵攻掠鲁山(今属河南)、襄城(今属河南)、阳翟(今属河南)等地,企图以武力逼迫朝廷就范。唐宪宗在宰相武元衡及御史中丞裴度等人的支持下,决定发兵讨伐淮西。当时河北藩镇中,成德(今河北正定)的王承宗、淄青(今山东青州)的李师道都暗中与吴元济勾结,李师道甚至还派出刺客入京刺杀了宰相武元衡,重伤裴度,企图以恐怖活动动摇主战派的决心。但唐宪宗不为所动,任命裴度接替武元衡为宰相,主持讨伐事宜。

  尽管唐宪宗下了很大的决心,也派出了很多的军队,但一来前线主将懦弱无能,二来吴元济的淮西兵确实骁勇善战,朝廷的多次讨伐都以失败告终。元和十二年(817),唐宪宗任命太子詹事李为唐、随、邓三州节度使,具体负责讨伐来到前线后,故意示弱,公开淮西的战事。李愬表示自己懦弱无能,只是来安定地方秩序,并没有攻打吴元济的打算。吴元济觉得己方多次击败唐军,李愬这样的文臣根本拿自己没办法,因此对唐军也毫无戒备。趁着淮西按兵不动的机会,李愬开始慰问唐军将士,抚恤伤病,初步稳定了军心。士气得到恢复的唐军开始和淮西叛军进行小规模的战斗,相继俘虏了淮西勇将丁士良、吴秀琳、李祐、李忠义等人。对于这些俘虏,李不打不杀,反而以诚相待,委以重任,甚至还将自己的亲兵卫队交给他们指挥。眼见李推心置腹,李祐等人也非常感动,就向李愬对自己献计说:“吴元济的主力和精锐部队都驻扎在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和蔡州周围,防守蔡州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如果乘虚直捣蔡州,就可以一举擒获吴元济,到达擒贼擒王的效果。”李愬个计划可行,决定亲自率军直捣蔡州。十月初十这一天的晚上,李愬命李祐等人率觉得这领精兵3000为前锋,李愬自己率领3000人为中军,部将田进城率3000人为后军。除了李愬李祐等几个人外,其他将士都不知道行军的目的地和部队的任务。有人悄悄地询问李,李愬却回答说:“东行60里你们就知道了。”唐军向东行进60里,趁着夜色全歼了驻扎在张柴村的淮西兵,既防止了叛军烽燧报警,又截断了通往洄曲的道路。这时,李愬才对将士们宣布说,要直入蔡州夜袭吴元济。众将闻说大惊失色,胆小的监军甚至哭着说大军中了李祐的奸计。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这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连军旗都被狂风吹破,不时有士兵和战马倒毙在行军路上。但将士们都畏惧李的威严,无人敢于违抗将令。唐军强行军70里后,终于抵达了蔡州城边。为了掩盖行军发出的声音,李愬命令士兵们击打池塘里的鹅鸭,唐军顺利地来到了蔡州城下。四更时分,李祐等降将爬上城墙,杀光了城头的淮西兵,然后打开城门迎李愬率军入城。很快,唐军控制了整个蔡州城,吴元济被唐军俘虏。驻扎洄曲的淮西将领听说蔡州失守,也亲自赶到蔡州向李乱终于被平定了,李愬大的成功。投降。这样,淮西叛擒贼擒王的战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