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二十四史谋略故事全文阅读 > 第25章 慎密不出

第25章 慎密不出


  慎密不出出自《易经》,原文为:“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君主的言语不慎密,就会失去有才能的臣子;臣子的言语不慎密,就会招祸丢失生命;机密的大事不慎密,就会造成灾害,所以做事要慎密。慎密不出是一种保守秘密、谨慎言语的谋略,政治斗争中如果不能守密慎言必然会危及自身的安全和国家的安危。

  何进寡谋送命

  ——出自《后汉书?何进传》

  何进(?~189),字遂高,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汉灵帝时期的外戚。汉灵帝去世后,何进打算消灭朝中的宦官集团,可他优柔寡断,谋事不密,最终死于宦官的伏击,而东汉朝廷的大权也彻底落到了并州军阀董卓的手中。

  汉灵帝时期,灵帝刘宏宠信出身屠夫之家的妃子何氏,不但将其立为皇后,还将她同父异母的哥哥何进提拔为大将军,一时间何氏一门显赫异常。当时灵帝有两个儿子,分别是何皇后生的刘辩和王贵人生的刘协。刘辩轻佻且没有威仪,灵帝就想立刘协为太子。可何氏一门掌权十几年,已经势大难制,灵帝只好把立储的事情往后拖延。中平六年(189),灵帝病重,就把刘协托付给了手握禁军兵权的宦官硕蹇,希望硕蹇能辅佐刘协登上帝位。硕蹇平时就和何进有矛盾,现在又得到了皇帝的遗命,就打算在灵帝驾崩,何进入宫吊唁时将其杀掉。何进知道灵帝驾崩的消息后,果然急匆匆地赶往内宫,可他还没进入硕蹇伏兵的宫殿,就发现禁军司马潘不停地给他使眼色。何进这才感觉到周围情况不妙,急忙从小路跑回了自己的兵营。硕蹇一看计划落空,急忙召集 了手下的宦官商议如何对付何进。可就在这群密谋者中有一个叫郭胜的宦官,他跟何进是老乡,悄悄把这件事告诉了何进。何进得到情报后立刻率军进驻皇宫,捕杀了硕蹇。硕蹇的被杀让朝廷中的士大夫非常解气,他们都希望何进彻底地消灭宦官集团。何进的部下袁绍就对何进说:“将军您手握兵权,应该趁此时机把宦官全部除掉!”何进是个优柔寡断的人,诛杀硕蹇他还下了半天的决心,现在要对整个宦官集团开战,他更加犹豫不决。袁绍见何进下不了决心,就又出主意说:“您可以召集四方的兵马进京,依靠他们的力量杀光宦官。”何进的主簿陈琳对此坚决反对,他说:“现在将军手握重兵,位列三公,杀这么几个宦官,就好像烧红了火炉来燎毛发一样容易。如果请外兵来助,一则容易引狼入室,二则明摆着告诉宦官您要对他们动手,这可不是谋划大事的方法。”可何进根本听不进陈琳的忠言,一心想借各地的兵马给自己壮声势,就下令征调并州军阀董卓入京。何进调外兵入京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宦官的耳朵里,以中常侍张让、赵忠为首的10个宦官头子商量说:“何进这小子已经在磨刀了,咱们再不动手就全完了。”商量完毕之后,张让就在皇宫里埋伏了几十个武士,然后假传何太后的命令,召何进入宫。何进一入宫后,张让就带着武士冲进来,对着何进大声斥责说:“现在天下大乱,难道就只是我们宦官的罪吗?想当年先帝和你妹妹吵架,差点就要废后,还不是我们宦官流着眼泪哀求,各出家财千万取悦皇上,你们何家才有了今天的地位。现在你居然想杀光我们宦官,你做得也太绝了吧?”没等何进辩解,宦官渠穆就拔出宝剑把何进当场斩杀。随后,宦官们把何进的人头从宫门中扔出,还高喊着“何进谋反,已经被处死了”。宫门外何进的部将吴匡、张璋一看何进被杀,就带着兵马把宫门团团围住,宦官也赶紧关闭宫门,凭借高墙深宫与何进的军队相对峙。当天晚上,闻讯赶来的袁绍与吴匡等人合兵一处,先是用大火烧开了宫门,然后冲入内宫,见到宦官就杀。有不少人因为没长胡子,被当做宦官杀掉,前前后后共有两千多人死在了这场宫廷政变之中。何进所代表的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在这场斗争中两败俱伤,残破不堪的东汉政权落入了并州军阀董卓的手中。

  刘晔守密议伐蜀

  刘晔字子扬,三国时期魏国的谋士重臣。他文武双全,胆识过人,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此后,刘晔又历经魏文帝、魏明帝两朝,官至侍中,成为了曹魏政权的三朝元老。魏明帝太和六年(232),魏明帝曹睿准备讨伐蜀国,朝廷内外的大臣将领都坚决反对。只有刘晔在和明帝私下商议的时候,认为可以讨伐蜀国。可刘晔走出皇宫后,又向其他大臣们表示蜀国不可讨伐。当时担任中领军职务的杨暨是明帝的亲信大臣,也是刘晔的至交好友,他见一向深谋远虑的刘晔也公开表示反对伐蜀,就更加卖力地劝谏明帝。不久,杨暨和明帝又谈起伐蜀之事,杨暨反复规劝,明帝却不以为然地说:“你是个书生,军国大事不是你所擅长的。”杨暨不服气,回答明帝说:“我的话确实不足为证,但侍中刘晔是先帝的谋臣,经历过无数大小的战事,他现在也说蜀国不可讨伐,陛下总该重视他的意见吧?”

  明帝非常奇怪,反问说:“刘晔当初可是和我说可以讨伐蜀国呀,赶快把他找来对质。”很快,刘晔被传到了宫中,明帝当面询问他为什么一会儿主张蜀可伐,一会儿主张蜀不可伐。刘晔面色如常地回答说:“臣一开始觉得蜀可伐,退下来仔细一想,又觉得蜀不可以伐,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误会。”明帝听了刘晔的回答,一时间哭笑不得,也就没追究他的责任。一会儿,杨暨告辞出去,刘晔立刻换了一张面孔,他责备明帝说:“讨伐敌国是机密大事,我知道这件大事后,睡觉都害怕说梦话泄漏出去,怎么还敢向别人谈论这件事?兵者诡道,军事行动没开始时,越机密越好。陛下公开泄漏出去,我恐怕敌国已经有所准备了。”明帝这才明白刘晔的苦心,当即为自己的失言向刘晔道歉。

  贺若弼慎言保身

  贺若弼(544~607),字辅伯,隋朝名将。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是北周的金州总管,以勇烈闻名于世。当时掌握北周大权的是权臣宇文护,贺若敦看不惯宇文护的飞扬跋扈,时不时地发两句牢骚。宇文护听说后罗织罪状,将贺若敦定为了死罪。临刑前,贺若敦对儿子贺若弼说:“我一直有心平定江南,但现在死期在即,肯定实现不了了。我死就死在了舌头上,你今后要引以为戒啊!”说完,贺若敦用锥子猛刺贺若弼的舌头,希望儿子能牢记自己的教诲。成年后的贺若弼慷慨任侠,弓马娴熟,成为了北周赫赫有名的少年豪杰。在齐王宇文宪的推荐下,他出仕为官,任内史之职,专门负责照顾太子的饮食起居。周武帝时期,上柱国乌丸轨想劝说武帝废黜太子,就让贺若弼与其一起诋毁太子。不久,乌丸轨向周武帝谏言说:“太子不是帝王的材料,内史贺若弼曾经和臣汇报过太子种种劣迹。”于是周武帝就召见了贺若弼,向他询问太子的表现。此时的贺若弼想起了父亲当年的叮嘱,他知道在这种废立大事上说错了话很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他就含含糊糊地回答说:“太子很守规矩,没听说有什么过失啊!”事后,乌丸轨责备贺若弼背叛自己,贺若弼则回答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废立大事可不是我敢乱说的啊!”后来太子即位,乌丸轨果然被杀,而谨言慎行的贺若弼则逃过了一场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