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咸阳城居民的心情可谓是两极分化。
秋收活计已经陆续完成,所有垦荒役的农民高高兴兴骑着匠人营生产的“大斗车”高高兴兴地往家赶,匠人营中有意向还乡的也结算了这几个月的工钱放归,不过也有不少匠人申请常住咸阳,有些还打算把家眷都迁过来。
华夏安土重迁,生养自己的家乡可谓是华夏人心中难以割舍的存在。如今竟然有不少人有迁居咸阳,或者往关内聚拢的态势,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了。
今年年头不错,老百姓手头儿都攒起了余钱,咸阳城内的商户小贩也多了起来,商贾部最近可以说是忙得很。人一多,公共安全就得提上日程。胡海令冯劫从三十五至四十岁的士兵之中抽取了百十来人,挑的都是品行端正、没有花花肠子的,专门负责咸阳城内外的治安维稳,统归公安部管辖。
老百姓头一次尝到手有余钱的滋味,而且现在城内城外治安格外地好,呆着钱财出门采买办事儿、或者把铜钱存放家中,都不担心有盗贼或豪强劫掠。
老百姓是开心了,可是老牌豪门却凄凄惨惨戚戚。
胡海在逼宫事件之后,雷厉风行地下达了一系列限制豪门行为的专项律令,而且对那种吃空饷的豪门进行了集中清理。胡海倒没做得太绝,而是把这些吃空饷的家族中有才能的人提拔到李斯的咸阳学宫中进学;没才能但德行还可以的,进行了简单的业务培训,然后安排了些一线小职位,比如各部的文书等,到那里去干活儿,也算是人尽其用;至于德行有亏、污迹在身的,直接依律处理。至于原先那些名号,胡还没动,都给留着,只是今后实际的好处要按他们家族做出的实际贡献来考量。
这些原本在云端上逍遥自在的人们,一下子从云端跌回了现实。起先不是没有发牢骚、不服气的,只是胡海知道之后组织了一次大牢参观活动,看见先前逼宫之人的悲惨处境,这些人立马老实了。
对于这群人的识相,胡海很满意。胡海很清楚,做到所有人百分之百信服自己是不可能的,这时候就得恩威并施,不论是出于利益考量也好,出于真心实意也罢,只要自己能拿捏住这些人,就不怕变天。
朝廷改制新政陆续推行,终于在今年第一场雪落下之前完成了。
这也是胡海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场雪。先前胡海担心的取暖问题,匠人营已经解决了。胡海只是给出了火炕的思路,但是匠人营中的能工巧匠居然顺着琢磨出了土地龙的原理。只不过现在的宫室和房屋的主体结构为木质,为保险起见,暂时没推广。
不过论抗冻的水平,秦朝人都冻习惯了,胡海可要差得远。于是胡海暗搓搓鼓动匠人营里的瓦匠,趁着还没冷的时候,对咸阳宫一处废弃已久的宫室进行了改建,单独起了一小间,按照自己一直住着的寝宫的规格,采用的是石砖土坯结构,里边儿专门安置了地龙跟火炕。新房落成,胡海强忍着立马搬过去的冲动,等到了墙体完全干硬牢固之后才搬了过去。
不过刚到新宫室,胡海还是小小地失望了一下——乌突突的。胡海转念一想,有住的就不错了,要什么自行车啊,于是便把这个小瑕疵抛在脑后,开开心心地入住了。
胡海心想着这种结构的房屋应当推广下去,之前应当打个前站。群臣见识到这种房屋的好处,推广起来能省不少力气。
于是胡海大笔一挥,题名“冬暖室”。
胡海兴头一过,看了看自己起的名儿,自己都嫌弃不已。想要问问旁人吧,现在还没有个在身边儿的。胡海左右看看,看到了一直伺候着的老太监。
“来来来,你觉得这间屋子怎么样?”
“回禀陛下,此宫室取材于土、造福于人,承载大地孕育之德,虽秋冬寒凉而无金乌自暖,可谓是皇天之恩泽、后土之福惠。”
胡海听完,灵感乍现,大笔再挥,正式定名“后土堂”。
后土堂启用之后,胡海专门召见了几批大臣,无一例外地都对后土堂的奇特结构产生了浓厚兴趣。只不过即便都有意推而广之,无奈此时动土已然来不及,只得来年春暖花开之事再议。
不过胡海也不是那种不体恤大臣的领导,没有火炕,但是有火凳啊!
匠人们结合了火炕原理,专门做了一种石凳,石凳面比较,底下有一个专门盛放炭火的可取下更换的火槽,上边儿还有坐垫。这样即便是木质结构的房屋,也不用天天靠着屁股捂热凳子取暖,坐起来也舒服一些。
就是换炭火需要点儿功夫,不过都是大户人家,有的是人手;小户人家即便换得不及时,就石板的余温,只要别离开太久,依旧够暖和。
胡海坐在炕上,望着窗外的鹅毛大雪,不由得新生感慨。
已是冬月梅尖雪,恍若初来芳菲时。
正想着,冯去疾来见。
“陛下,服役之人已悉数遣散,改制之事已顺利推行。老臣贺喜陛下。”
“辛苦了。”胡海对冯去疾真的是十分感激。自穿过来这几个月,冯去疾可以说一直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儿,秋收之际本为约定好的退休之时,无奈改制新政正在关键期,胡海实在找不出人替代冯去疾镇场元老的位置,只得厚着脸皮去求人家。不料只消胡海提了两句,冯去疾当即表示可以等改制完成再退。
若非如此,这个年,胡海都别想过得消停。
“明日朝会,冯卿只消将述职报告念一遍即可。”
“谢陛下。”
雪下了一整夜,第二天早上总算是雪霁天晴。朝会上,胡海宣布大秦新政改制正式完成,其后冯去疾进行了述职,正式退休。胡海下旨,封冯去疾为文正侯,食祖邑,赐“元勋”号,返聘为顾问馆馆首,终生享双倍退休福利;赐御笔题匾,咸阳城外新垦皇田拨百亩良田授之,并于明年春在咸阳城内选新址建造新府邸。赐田与新宅为冯去疾及其后人之固有资产,任何人不得变卖、收购、租赁、抄没。
这番旨意跟李斯那时候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赐匾啊名号啊什么的,没什么异常;这不同之处,可就耐人寻味了。封侯一事,冯去疾虽并非纯正咸阳出身,但是至少其父辈起便是咸阳生长之士,故而未以祖地封侯,而是以“文正”为号,食祖邑之福利。同样是封侯,李斯无号而冯去疾有号,其中谁更胜一筹足以见得。不过有了封号,其他方面胡海便稍稍低了些标准,以免日后李冯离心,故而并未如李斯一样世袭罔替,之事赏赐了祖产,后世不论是权臣还是皇帝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收回。综合起来考量,冯去疾还是比李斯得到的好处高出那么一点。
不过胡海也不亏心。李斯于秦有大功,始皇帝已然恩宠万千,李斯也是享尽了荣华,虽然李斯对自己并不尽心,但是自己也让他风风光光地保全了晚节,也已是仁至义尽;冯去疾于自己有大功劳,厚赏无可厚非。
冯去疾述职之后,胡海宣布免去冯劫大将军职,改任政事院院长;宣章邯年后回京述职;封周勃为新锐将军,任三川郡守,年后赴任。
各部部长、次长及下属官员已全部到任。各部部长经过跟冯去疾他们激烈的讨论,终于在前天完全定了下来。农事部以王年为首、国民部以甘会为首、匠工部由赵高暂代、建设部以李岁为首、商贾部以公子将闾为首、公安部以白平为首、宣教部以公子高为首。
说起赵高,胡海又头疼了一阵。
内务府已经交给赵高打理,可是匠工之事没人比赵高再熟络的了。这两方面全是干起活来累得半死的事务,没出三天,赵高就顶着俩黑眼圈来找皇帝求放过来了。
这也真不是胡海找他茬。说起来,赵高常年在宫中伺候,对宫中事务门儿清,乃是内务府府令之首选;匠工部那时候跟几人商议,都认为目前依旧是赵高为不二人选,毕竟打一开始匠人营就是他经营的,期间各种规章运作,赵高远比新人熟悉得多,若要赵高接手,于新制推行利大于弊。更何况按照二世的手段,也不怕赵高一手遮天。
可是赵高却扛不住。几乎每天胡海都会召他传授许多新鲜的主意,下头人也隔三差五弄出新奇的玩意儿,赵高必须亲自研究评估,这非常耗神耗时;内务府琐事繁杂,纵使赵高是宫中老人,但重组后的内务府把宫中一切繁杂琐事全部包揽,赵高处理起来也要废些时间。偏生两头都不能积攒起来,不然旧事未成、新活儿聚堆,估计没等二世发火,赵高先被工作量压趴下。
于是连轴转到第三天,赵高毅然决然入宫请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