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二世二世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13章

第1卷 第13章


  御笔题匾,什么概念?

  李斯成了****了!

  皇帝陛下这意思很明显,只要李斯不作死,谁都别想动李斯。皇帝陛下这个态度弄得赵高很不好受啊。

  赵高胁迫李斯矫诏,对李斯也颇为忌惮。如今李斯辞官,赵高刚想高兴,皇帝这一个御笔题匾的旨意下来,着实令赵高心中大骇。

  若是给李斯足够的荣宠让他风风光光地退下去,皇帝之前的旨意已经足够了。如今皇帝要亲自给李斯题匾,用意为何?震慑。震慑谁?谁跟李斯不和震慑谁。谁跟李斯不和?

  前朝后宫活着的都算上,除了他赵高,谁跟李斯不和?

  赵高心中警铃大作。

  胡海不知道赵高的心理活动,要是知道了也只能再度叹息古人脑洞之大。胡海此举,其实只是为了推广楷书打个前站。

  胡海有心推广楷书,但是没有好的借口。现在李斯辞官,胡海灵机一动,不如先给李斯写个匾,以此作为前哨;尔后再向大臣们灌输楷书的好处,大臣们见过御笔题匾,肯定有人趋之若鹜,皇帝再开金口详细“分析”一下,这事儿,多半能成。

  于是朝会之后,皇帝陛下大笔一挥,题上“中流砥柱”四个大字。

  胡海本意,是夸李斯,说李斯这个人啊,助先皇成帝业,保社稷出谋略,劳苦功高。可是群臣一听说皇帝写的这个词,瞬间联想到别处去了。

  莫不是说李斯这次退的好?莫不是说李斯这个人意志坚定不随波逐流?莫不是说……

  胡海不知道底下群臣都脑补了些什么东西,现在胡海最担心的就是这块匾挂上之后会不会又惹出一场风波。越想越担心,索性叫来个小太监,嘱咐了一顿,直接派他引着匾前往李府。

  皇帝赐匾,大秦这还是头一份儿。秦朝没那些太繁琐的礼节,一些跟李斯交好的大臣们早早就跑道李斯府上看热闹去了。李斯府上“左丞相府”的门匾已经摘去,自己又不敢乱写,现在还是空着的。胡海也想到了这点,索性命人专门赶制了一幅小篆“大秦李侯府”的门匾,命人连同御笔题匾一同送去。

  胡海让人做的门匾,原本是想叫“上蔡侯府”的。后来想一想,是在太难听,索性直接用李斯的姓来命名。可是一想“李府”,太寒酸,干脆就弄成“大秦李侯府”。可是胡海没想到,这么块门匾又给李斯拉了波仇恨。

  现在各个官员住处,要么没有门匾,要么以官职为名,这种国号冠头的匾,简直不要太高大上。而且这李斯被封的是上蔡侯,匾上直接写着李侯,这已经不是越制不越制的问题了,这荣宠都要淹死人了吧!

  李斯诚惶诚恐地迎了门匾,却见后头儿还有一块儿匾。正纳闷儿,只见引匾的宫人来道:

  “小子给李侯道喜。这门匾只是普通制式匾额,这块匾才是御笔题匾。还请李侯接旨迎匾。”

  李斯连忙跪拜,等到圣旨宣读完毕,红布一扯,众人全都呆立在那儿——

  这,这,这,这是什么东西?

  “陛下说了,这字乃是陛下从小篆、隶体推演而来,因其端庄、周正、大气,与李侯为人极为相契,故专门儿用这个字体题了匾,专门表彰李侯品行高尚、才德无双。”

  李斯一听这说辞,连忙又是一顿谢恩。随即开口问道:“还请问,此字……是为何?”

  “陛下说了,这四个字是‘中流砥柱’。”

  妥妥的又是一波仇恨。

  “陛下还说了,李侯堪为人臣之楷模,此字体既然与大人浩然正气相称,便叫‘楷书’。”

  宫人这番话又把众人的注意力从嫉妒李斯转到匾额字体上。虽说看不懂吧,但是这个字儿,是真的好看。

  当然不是说小篆不好看,但这个“楷书”别有一番美感。胡海是练过的,当年祖父逼着他练颜真卿的勤礼碑,写出的书法不算拔尖儿,但绝对周正。故而现在匾额上的四个大字,真就像宫人所言,端庄、周正、大气;而且宫人先前说了,是从小篆和隶体推演而来,在比对一下,还真有点儿相似之处。

  隶体,秦始皇后期便出现了,只不过官方文书尚未使用,但大臣们平日私下里的书信往来等,已经多用隶体。现下胡海所书这四个大字,字形上比较接近隶体,只不过在笔法上用了颜体笔法,故而大臣们接受的十分良好。

  “只是皇帝陛日理万机,实在没时间多研究,只能先推演出这四个字来。”宫人把胡海交待给他的话全都说完,转身就要告辞。李斯连忙命人递上了荷包,宫人也没推拒,笑着就收了。

  秦法命令禁止收受贿赂,不过这种彩头不算在列。胡海还专门提到了,谁给什么就守着,权当跑腿儿辛苦钱。

  回去的路上,宫人握了握手中的荷包,想了想现在的皇帝陛下,心中有了思量。

  胡海得知群臣对楷书接收情况良好,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这四个字,胡海可是研究了一阵儿的。一开始胡海想直接推广后世楷书,但是想了想,现在人对跨度那么大的字体,极有可能消化不良;再想想,从小篆推演一下或许可行……可是小篆真的是太抽象了,一时半会儿胡海还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正琢磨着,胡海灵机一动,想到这个时候应当已经有了隶体,便命人写了这四个字的隶书,对照着隶书一点儿点儿推演,才算写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秦朝本土版的“楷书”。

  只不过这字体跟后世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当然胡海没有那么多时间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地研究。于是胡海就把主意打到了可能对这种字体感兴趣的大臣们的身上——兴许浓厚的兴趣会成为很强大的动力呢?

  越想越觉得可行,胡海便让那个宫人在群臣面前暗示了那么一句。胡海这招用得不错,那些大臣们听说皇帝陛下没时间研究这玩意儿,不少人私下里暗搓搓地开始计划鼓捣“楷书”。

  放下了一桩心事,胡海又把视线放在了朝堂。现在李斯请辞,左丞相悬空,右丞相冯去疾一向是皇帝陛下说什么都对,岁数也差不多了。胡海想了想,现在贸然提出退休制度怕是会引起反弹,在这之前,胡海觉着,应当让这帮老家伙看到他们自己的子孙有能力挑起大梁。到时候,不用他发话,这群老家伙得有一大批自动请辞的。

  毕竟挡住了子孙的升官之路,是个明白的都不会不挪地方。

  当初李斯建议废除私学,是怕某些心怀不轨之人暗搓搓教导出来一些反动分子,现在胡海也不想让非官方教学机构冒出来。如此看来,教育体系,应当构建起来了。

  但是要是刚起步,不可能弄得规模太大,这件事儿是需要时间摸索的。胡海很清楚,建设一项事业,绝非一拍脑袋想主意那么简单。何况自己空有设想,对这个时代到底对不对症,还是两码说。正想着,冯去疾来见。

  “禀陛下,分流令一下,役夫们感恩戴德,现在所有役夫都安排妥当,可以安排下一步了。”

  分流令,就是当时胡海停建阿房宫、按役夫意向安排工事的旨意。胡海没想到动作这么快,愣了下,开口到:“都有哪些意向?”

  “多数役夫申请垦荒,其余人也都选择学习医术或者申请匠工造物。”冯去疾展开手中的竹简,“有申请学习医术者半成,申请匠工造物者两成。”

  “也好。”胡海当初提供的选择就不多,能安排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秋收之后,便可结算工钱,遣散回乡了。”

  “喏。”冯去疾收好竹简,“臣还请一事。”

  “但讲无妨。”

  “此事一结,还请陛下准许微臣告老。”

  胡海噎了一下。冯去疾告老是迟早的事情,只是现下李斯已去,就算立即提拔了李由重用冯劫,朝上没有坐镇的老臣也不行。

  “左相已去,朝上老臣不多,还得请右相坐镇。朕虽为皇帝,但终究年轻,有些事情,总不能思虑周全。况且现下左相职位悬空,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出人来,还请爱卿多劳累。”

  冯去疾本意,李斯已经辞相,自己也年事颇高,现下朝堂之上并无不稳之态,自己也乐得清闲一些。只是皇帝说的确实是事情,李由大才,但即便提了上来,也不能马上委以重任。自己长子已然官居大将军,冯去疾本身不是个有野心的人,也不多想。至于跟冯劫交好的几个,虽然都是不错的后辈,但终究少了些历练。自己虽然不及李斯大才,但现下帮忙稳定下朝堂,还是可以的。

  于是君臣约定,待到左相人选定下来,冯去疾再“一步步”地退下去。

  冯去疾回府的路上,想到皇帝跟自己说的“一步步”地退,不由得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