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高第一次感受到二世陛下的神圣光辉,这会儿正有点儿消化不良。饶是谁被胡海开金手指指点一番,都有点儿晕。
不怪胡海开金手指,公子高这个老实人弄出来的东西,实在是……
公子高的办事效率倒是不错,不过编出来的东西根本没从幼儿启蒙的角度入手。公子高组织编写的教材,全都立足于百家之言,讲些大哲理。虽说比起那些大家论著要浅显易懂得多,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讲,还是太难了。
胡海的意思,启蒙阶段就是给基础科打个基础,开发开发智力,顺便教授点儿生活常识什么的。至于深奥的大道理,启蒙科最好是不要接触太多。胡海给宣教司上的第一课,便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材。古时候以师为本,老师愿意教什么便教什么,学生只有听着的份儿,故而学生跟不上,古人的观点那是学生不用功不刻苦天资愚钝,跟老师半点儿关系没有。可是胡海这次告诉宣教司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编教材的和教授课业的人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干活儿,说白了就是引入后世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培养环境。这点对公子高等人的冲击可是非同小可,好些人半天了都转不过这个弯儿来。
胡海见底下听得一脸蒙圈,索性规定了启蒙科的几部教材——故事,常识,算术。别的先一概不管。胡海为了防止宣教司的人跳不出思维定式再多次返工,干脆把每部教材主要内容讲什么、怎么讲都掰碎了细细给宣教司讲明,于是一时消化不了这么大信息量的公子高便与宣教司众人一起晕晕乎乎地出了咸阳宫。
正晕乎着的公子高迎面撞见了刚出李府大门的李由。李由见公子高恍若神游天外,不由得多问了一嘴:“公子可还好?”
“好,好。”公子高回了回神儿。可是二人各有心事,天上一脚地上一脚说了些连当事人都不知道内涵的话,便各自散了。
公子高回到宣教司,便召集了宣教司全体人员开会。说起胡海讲的三类教材,可真是前无古人的论断,一时间,怎么编、编什么,宣教司竟真没个准主意。众人正苦想着,一个司员站了出来,说道:
“司长大人,属下有一个想法。”
“但说无妨。”
“陛下所言之‘教材’,乃是教书育人之材料。陛下以为启蒙科多为幼童子弟,不宜太过深奥,只需开心智、养德行。‘故事’一类,陛下已然言明,乃是‘过去的,或虚构的小趣事’。属下以为,宣教司闭门而冥想,其效甚微,莫若取民间流传、史书记载之趣闻轶事,择能教人以朴实道义者录之。”
公子高听了,有道理,点了点头。
“若真如此,还得好好甄别。有些鬼神之事还是不要说得好,小孩子不经吓。”另一个司员说到。
公子高听了,有道理,点了点头。
“若说‘常识’一类,属下倒有些想法。”脑洞一开,宣教司的司员们便停不下来了。毕竟是胡海在众人中挑来挑去挑出来的,绝对不是吃干饭的废柴。
“讲。”
“陛下说‘常识’认识身边基本的事与物,属下以为,这类教材更侧重实用,以细微之处见长,若有阅历丰富之人给以辅助,将大有裨益。”
公子高听了,有道理,点了点头。
“陛下所言‘算术’一门,实乃开心智之大道。”另一名司员说到,“幼童虽小,简单的算人头、算钱粮等,还是得会的,总不能日后自己算个账都算不清。”
公子高听了,有道理,点了点头。
“属下以为,再深就不宜了。”最开始发言的那个人见众人已经说得七七八八,便接过话题,“毕竟启蒙科只有两年。”
众人都深以为然。
于是宣教司兵分三路,风风火火地出门收集素材去了。
宣教司的动作尚未惊动秘书府。李由回到秘书府之后,便着手将大臣们递上来的提案分门别类地归置好派人递到二世那里,再把二世批复下来的奏疏归置好递下去。起先李由还挺质疑二世弄这么个秘书府到底是怎么个想法,现在看来,这二世,还真是个有想法的。
胡海的设想,秘书府除了分担朝政的压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重点培养对象下放之前的培训基地,地方人才提拔上来的中转中心。说白了,秘书府中的人,迟早是要独当一面的。
想要能独当一面,光有治理一方的政绩不熟悉朝堂门道,或者在朝堂上混的不错没有地方施政经验,那都不成。胡海承认自己没有从政经验,但是手底下的人绝对不能没有。毕竟自己想法再好,没有个强有力的执行者,终究时空想而已。
秘书府中的十个秘书,也都是朝堂上权贵子弟,只不过是胡海千挑万选选出来的优秀之人。不少老人精已经多多少少猜出来二世究竟是什么意图,不过一来受益者是自己人,二来自己也呆不了多久了,与其把位置让给旁人,真就不如让自己的后辈上进。于是胡海的小动作在老人精们睁一眼闭一眼的情况下居然很顺利地进行了下去。
但是,光靠这么些个权贵世家可不行。要知道,高手在民间,只靠吃权贵世家的资源,早晚坐吃山空不说,寒门子弟终归会有意见。如此下去,这江山定然是坐不长久的,不然的话隋唐时期也不可能弄出个科举制出来。
这事儿,还真不能急,只能慢慢来。
还在想着慢慢来的胡海,却被一个大馅饼砸了个眼冒金星。晕乎的时候胡海还有点儿庆幸,自己居然能把这么重要的人物给忘了——
沛县功曹,萧何。
汉初三杰,张良跟秦算是世仇了,韩信也好不到哪里去,可是萧何不一样啊,萧何现在还是秦朝政府的公务员,纵使跟刘邦关系好跟着一块儿反了,也是缺不了大泽乡起义的催化。如今繁冗的苛政一条条停止、废除,大泽乡起义可能爆发的概率也越来越低,不把人往绝路上逼,一般傻子才会跳墙。
当然,除了本就别有用心之人。
于是胡海决定先下手为强,一道圣旨,成立纪检院,调萧何入朝。
这道圣旨一下,群臣错愕——萧何?谁啊?沛县功曹?就一小小功曹直接提入朝中???
可是胡海圣旨上写得很清楚——纪检院为督促朝廷命官遵纪守法的常设机构,不参与朝政,故选人也要选朝中没有背景之人,私下里胡海也通过冯去疾的“拉家常”道出自己“为了避嫌”的良苦用心。群臣一听还挺有道理,反正皇帝说得很清楚,纪检院是不许参与朝政的,反正自己也不往死路上作,现在若真蹦出来反对,恐怕还会惹上为非作歹的嫌疑。于是这件事儿很轻松地便通过了。
可是群臣没料到的是胡海私下里的打算。萧何现在朝中没有背景,没有背景之人好用,但是前提是得培养起来。现在萧何在朝堂之上毫无话语权,就算给安排了个实权官职,要么萧何说话没人听成个光杆司令,要么萧何早晚被朝堂之上的灰暗因素浸染,到时候可就不好办了。先入纪检院,一来萧何不会过早接触朝堂上的乌烟瘴气,二来萧何也可以借此立立威信。
最关键的,萧何日后能反,如果没猜错,此时已经看透了秦朝廷的病根儿所在。这种知道病症在哪儿的人放在给自己朝堂治病的机构里,可以说是物尽其用。
圣旨一下,快马加鞭,不久便送到了沛县。
萧何正在府中跟好友饮酒交谈,听说咸阳来了圣旨,几人都很差异,互相对视了一眼,便出门看看究竟。送圣旨的人见人来的差不多,高声道:“沛县功曹萧何接旨。”
萧何没想到圣旨是给自己下的,连忙出列听旨。
“宣萧何入咸阳,任纪检院院长。钦此。”
萧何接了圣旨,还是云里雾里。这时候传旨之人拿出了随圣旨一并传出的“权责手札”,交给萧何,说道:“纪检院乃陛下新设机构,主监督查办官员不法之事。纪检院之权责、相关官员之权责已详细列于手札之上,萧院长可先行学习。若有困惑之处,可入咸阳到秘书府咨询。还给萧院长道贺。”说完,也没久留,便上马离去。
萧何捧着圣旨和手札回到屋内,还在蒙圈。倒是萧何的好友周勃反应的快:“恭喜了,这下,你可真就是平步青云了。”
“哪里。”萧何笑了笑,实在是不清楚皇帝这是想干什么。几人做好,萧何展开手札,看了几眼,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看着萧何的模样,周勃也来了兴致,凑到傍边儿一瞧,愣了愣,随即笑了出来:“你看看,我早就说像你们写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就是吃饱了撑的,写东西就该像这样,简洁明了有事儿说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