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二世二世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18章

第1卷 第18章


  现在朝堂之上,权责的划分还是很大条的,经常会有一个人分管许多交叉事务的时候。胡海每天安排的事情不多,但当不住琐事一堆啊!于是胡海“大发慈悲”,裁撤了私人保姆性质的少府,改设秘书府,少府裁下来的人则均分给众大臣打下手。

  群臣对皇帝陛下的“仁慈”可谓是感激涕零。秘书府的职责胡海故意弄得很玄乎,大臣们算是一知半解;但是有人给自己干活儿了,这件事儿还真落实了,大臣们甭提多开心了。终于有时间拉拉家常了,终于有时间调侃调侃了,终于有时间……

  于是胡海的秘书府在一片盛赞之中设立了,一点儿阻力没遇到。连胡海都大吃一惊。

  可是一有时间胡扯,大臣们更郁闷了。这一闲扯葫芦淡扯瓢不要紧,李斯那滋润的小日子每天都从冯去疾的口中传出,大臣们就像得了红眼病一样,个定个地羡慕嫉妒恨。现在大臣们中间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上蔡侯过得怎么样了”。要是古代有网络,这话题绝对热搜前三。

  于是就连一直闲散着不问政事的子婴都听说上蔡侯过得是神仙的日子。

  “朝中盛传上蔡侯日子过得赛神仙,陛下对他也真是盛宠了。”将闾落下一子,“不过侄儿以为,还是叔父的日子更赛神仙。”

  “顽皮。”子婴笑了笑,落下一子,“陛下放你们出来,可不是叫你来讨嫌的。”

  “只是陛下最近动作颇大,侄儿看不懂。”

  “圣意不可揣测。”子婴打住了将闾的话题,落下一子,“人不一定事事都要明白。高儿就不甚明白,却也是你们当中活得最明白的了。”

  “听说陛下要组建宣教司,专门负责宣政与教化之事。”将闾抚了抚下颌,“陛下很中意公子高。”

  “高儿博览群书,深谙奥妙,为人实在,堪当此重任。”

  “叔父看得倒是清楚。”

  “陛下大智慧,寻常人是看不清楚的。”子婴落下一子,“我能看这棋局之三步,却想不通陛下之举措。不过还是那句话,这人,总归还是不要太明白得好。”

  “叔父以为,自己若何?”

  “我只明白,陛下正统,兴我大秦。”子婴落下最后一子,看了看自己跟将闾手边已然空了的棋皿,再看看满盘好无高下之势却处处生机的棋局,叹了口气,“这盘棋终究还是得和了。”

  “然。”将闾叹了口气,“叔父此局,诡谲难测。纵有未卜先知之能,未能参悟一二。将闾惭愧。”

  “无需惭愧。”子婴笑了笑,“侄儿,你看这棋局,若是再给你我一皿子,怕是还得下下去。”

  将闾看了看棋局,虽难舍难分,但却处处生机。若非棋子有限,恐怕真就如子婴所言,下起来没完了。

  “棋子终有限,棋局却可永无止境。”子婴继续到,“一皿棋子用光了,便再来一皿;一皿一皿下去,生机不绝,棋局不终。”

  “那要是下满了棋盘呢?”

  “棋局虽可绵延,却终有再无作用之子。直接拂了,给新子腾地儿。”

  “那可就能保证这棋局永无终结?”

  “这棋局的经营,三分设局者,七分当局人。没有算不尽的机关,生机存否,权看执子之人意欲如何。”

  “那若真永无止境,对弈无胜负,乐趣当真减了许多。”

  “非也。对弈之趣,在胜负乎?”子婴笑着要了摇头,“唯胜负之乐趣,非乐下棋,而乐赢棋,质不同也。”

  “还请叔父赐教。”

  “对弈,二人为对。”子婴捡起一枚棋子,“若我一人空对棋盘自攻自守,终有才思枯竭之时。若我只为赢棋而下棋,终失对弈之奥义。善赢棋者,只知如何胜;而善下棋者,则知如何胜,如何败,如何和,如何不胜不败亦不和。”

  “不胜不败亦不和?”

  “无胜则无败,”子婴放下棋子,“无敌则无和。”

  “可是依老子道家之论?”将闾若有所思。

  子婴却未置可否,继续道:“吾欲赢棋,则棋子为兵刃,棋盘为战场,棋局为战策,其皆为外物,而目标为对方。吾欲下棋,则二人皆置身局中,增砖添瓦,破旧立新,既有手段之对抗,又有招数之承接。至于结果,二人同评,或局生,或局死,无他。”

  “叔父观陛下,善下棋,还是赢棋?”

  “你已心中有数,何必问我?”子婴笑容和煦,丝毫没有因为将闾突兀的问题而有一丝的不舒展。

  秘书府挂牌成立之后,胡海顿时觉着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少。以前奏疏上来,要么是上书人亲自念,要么就得胡海一个一个去看,毫无章法。原先多少还有少府协助,可是后来章邯赴任就像火烧屁股一样地迅速,处理朝政的压力全都胡海一个人扛着。胡海不是没想过让其他少府帮忙整理下文件,只是忙的少府不见人影,闲的少府狗屁不是……

  这也直接坚定了胡海迅速撤销少府增设秘书府的决心。

  李由的能力不是盖的,胡海只是简单说了说今后希望呈上来的奏折按照紧要次序和涉及事项,分门别类地递给他看,第二天呈上来的奏疏便一改往日混乱的局面,一个个做好了标记呈上来。胡海看得十分顺畅,把紧要的看完,剩下的也不用急着看,顿时觉着生活都明亮了许多。

  可是老天爷却不想让胡海心情美丽下去,刚过晌午,只见天阴了下来,随即开始哗哗下起雨来。

  这一下雨不要紧,一件重要的事情窜进了胡海的脑海之中——

  保暖。

  一场雨给初露炎热端倪的天气天上了些许清爽,但是丝丝凉意唤起了胡海曾经一闪而过的担心。秦朝的房屋,取暖基本靠炭火。炭火这玩意儿,用的时候还不能把门窗关闭,要不然来个一氧化碳中毒,这年月基本救不了。不把门窗关好吧,旁的不说,就那个冷风吹得就够酸爽得了。

  胡海到联想起经常在农村,尤其是北方农村出现的火炕。只是盘炕是个技术活儿,没有丰富经验的人不好好练练,盘起来的炕不好烧不说,那冒烟的场面足以让人终生难忘。

  不过现在有人力有脑力,胡海不担心这个。于是胡海直接命人宣赵高入宫,把火炕什么的跟赵高一讲,赵高立马着人去办。

  安排了火炕的事儿,胡海便开始安排宣教司的事儿。胡海设想,起步不用太大,胡海给宣教司的定位是后世宣传部和教育部的综合体,故而以后宣教司肯定是要扩大的,因此就按照秘书府的规格来配人手,直接从底下大臣们的子辈中选了十个人品能力不错的进了宣教司给公子高做手下,公子高任司长,十个手下任司员。宣教司的成立并未引起什么震动,只是被选进宣教司的十个人的家长总觉得脸上有光,跟老对手抬杠的时候都硬气了不少。

  宣教司成立第二天,公子高便接到了上任之后的第一个任务:

  组织人手,编撰宗学启蒙科的教材。

  胡海把宗学分为三个阶段:启蒙科、基础科和术业科。启蒙科有点儿幼儿园的意思,六岁之前便在启蒙科启蒙;基础科则有点儿中小学校的感觉,六至十六岁就在这里呆着,教的都是必须得会的通识性质的基础的东西;“术业科”则取名于韩愈老先生《师说》中“术业有专攻”一句,意指根据宗室子弟的特长与兴趣在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的培养。启蒙科和基础科是必须要上的,而术业科则根据子弟意愿自行选择。这种体制在秦朝看起来已经是很奢侈得了,不过既然是天子家的学堂,奢侈点儿谁也说不出来什么。

  胡海刻意把学制控制了再控制,毕竟现在人的寿命并不是很长,如果光读书就读到三十多岁,怕这半辈子都要搭里边儿去。

  之所以第一项任务就是编纂启蒙科教材,胡海有着自己的考虑。启蒙科跟基础科、术业科的起步不一样,这个时候可是没有什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让小孩子上来就靠微言大义的春秋或者条目名头繁复的律令启蒙显然不靠谱。基础科学段最长,但最起码要真用律令开端,也不是不可。术业科更不用提,胡海现下还没打算把术业科的课程给统一了。故而启蒙科教材便先被胡海拎了出来。

  公子高听了胡海的设想,兴致勃勃地领着一众人开始编书。等到编好的教材往胡海眼前一放,胡海都无力吐槽。

  老实人也忒老实点儿了吧……

  “去,把朕的黑板挂上,朕要给宣教司上课。”

  大秦李侯府。

  “啊,公子高啊,”李斯喝了口茶,转身对冯去疾道:“这天厨科弄的以花入茶还真不错……”

  “咳。”冯去疾尴尬地咳了一声,李斯随即想到自己还在跟长子说事儿,便放下茶杯,正色到:“公子高为人忠厚老实,你以后可别在朝堂上欺负人家。”

  “……”李由有点儿不知道说什么好。

  “哦对了,我听说最近陛下把赵高支去管工匠那边儿的事儿了?”李斯端起茶杯,转向冯去疾。

  “陛下一个令儿接着一个令儿,这会儿怕郎中令大人已经无暇顾及朝堂了吧。”冯去疾捋了捋胡须,不急不缓地说到。

  “那……”

  李由见没自己的事儿了,便告辞离开回秘书府去了。刚出侯府门,只见公子高丢了魂儿似的从路另一边儿走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