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二世二世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48章

第1卷 第48章


  设立东都并非胡海首创,其中借鉴了许多朝代的做法。自周武王设陪都洛邑时起,许多王朝都有两京,甚至有的王朝不止两京。归根结底,还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弥补国都因地理区位因素所自带的政治辐射力度虽半径外扩呈递减趋势的削弱缺陷。

  而且设立东都陪都也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说这里是陪都的。比如唐朝时期设洛阳为东都,就洛阳当时的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来看,其经济影响力、政治影响力、军事影响力不容小觑,选这样的地方为陪都十分得当。再如南方重镇扬州等,亦是历朝历代看重的政治经济前哨站。

  而且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后世,不还有直辖市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呢吗。这事于上于下都是好事,谁再出来为了反对而反对,简直就是智障作死晚期。不过现下胡海身为上位者,自然也多了许多考量。

  其一,统治需要。秦亡之教训,胡海心知肚明。现下施行仁政、改革体质、注重教化虽有成效,但是远远不够。正所谓无堵而疏不成,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极容易走向因某种非正常意识自由泛滥,继而危害到国家事业的进步发展。这期间单就咸阳发力,总有种鞭长莫及之感。而且最后的反馈,说实话胡海也是看看就算了——你指望下属跟你如实汇报?要真这样秦朝也不至于死那么快。而且就当下,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单就调曹参等人入京的调令,一来一去将近三个月。没什么急事儿且罢,真有什么火烧眉毛的事情,等传达完毕,黄花菜都凉了。虽然其中有许多不可抗因素,但是终究是有些办法可以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的。设立陪都就是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不管怎么说,更权威的声音总是更高官阶发出的,你想某地受灾了,里长亲临、郡守亲临和陪都长亲临,绝对效果不一样。

  其二,地域发展需要。圣贤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均衡的发展即便是在后世,也是焦点问题。不同的是,后世不均衡发展是好与更好只见的差异,现在这情况可是有与没有之间的差异。比起来,现在这个情况才是更让人惊心动魄的。胡海的设想,三川郡牵头试验,不仅在政治上辐射中原,在经济上试着以咸阳、三川郡为双中心,带动关内关外的经济发展。若是行得通,西南、东南、东北还要增设陪都,结合各地域的特色,分别带动各地的发展。因地制宜,总被闭门造车来得实在。各地的注意力都在发展、发展、发展,进步、进步、进步的时候,某些人作死的念头也能压一压。

  其三,个人情怀影响。胡海作为后世接受过东西方文化碰撞洗礼的新时代大好青年,对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格外的情结。胡海一直认为,华夏文明的灿烂果实是人民集体奋斗的结晶,不是某个人、某件事的偶发结果,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后世出现的许多在文化传承上的弊病,以及某些情况下东西方文化非正常的病态融合,都使胡海在心里有着难以逾越的芥蒂。不是说唯华夏文化独尊,亦非他国文化鄙陋,各自的文化有各自的特点,只是有些崇洋媚外之人的做派,胡海实在不敢恭维。而且传统文化传承上,即便主流倡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许多情况下,精华糟粕都传承不下去,这是胡海很痛心的地方。胡海有点儿小私心,他不敢保证他身后的统治者多重视这个问题,至少他希望,在他的这段时期,文化原貌能够得到较好的保留。但是凭一人一城之力很难完成这件事情,于是胡海便想到借全国之力而成之。毕竟这件事情虽然重要,但不至于啥都不干只干这件事,平时多多注意些就好。也正是因为这种偏向琐事的事业很难由朝廷统一部署规划,还就不如放下去,让各地前站因地制宜顺带捎上做一下靠谱。

  当然,胡海也看到这么做很容易造成地方保护势力抬头,甚至有可能在后世造成某些地区盘踞势力与朝廷抗衡的局面。毕竟人也是族群,族群必然有排外特性;人有欲望,有欲望必然使人膨胀。这也是胡海先前提出各地“互通有无”的原因之一。经济上各地要相互依存却不至于离开他活不了,文化上既要保持各地特色又要有充分的交流融合,政治上朝廷放治权不放政权,军事上朝廷统一指挥军政分离,一系列办下来,不敢保证千世万世,至少短期内应当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毕竟世事无常,国无恒法。如果胡海之后的继任者连因势治国都做不到,灭了也就灭了,没什么好心疼的。

  胡海简单跟冯劫阐述了自己的意图,但略去其中附带的人才选吧与继承人历练的天热政治功能。冯劫消化了一下,提出了一些细节上的看法,胡海仔细比对了一下,发现冯劫的出发点多立足于本土实际,结合起胡海相对超前点儿的构思,还真有点儿味道。

  “朕说清了方向,”胡海点点头,“具体怎么施行,则由冯卿牵头,组织行政院力量,制定章程出来,必要时可参考顾问意见。其间朕会让纪检院跟着旁听,你们不必担心没必要的攻讦。”

  “臣遵旨。”

  于是原本在纪检院审阅各地例报的萧何,接到了“听政”的旨意。毕竟一开始说好了,纪检院不得参政,但是听政嘛,又在职权之内,谁也说不出什么。不过看到这条圣旨,萧何不得不职业病一样地开始脑补二十陛下又开始弄什么幺蛾子。

  圣旨上赫然写到“着纪检院院长萧何随行政院院长冯劫听政行职。”

  按常理,行使个纪检职责,干什么还点名萧何这个院长去?

  萧何收起圣旨。依照萧何的经验,别想太多,想了也没用,乖乖照办就是了。

  可是等萧何到了地方,听冯劫他们开会时候说的这些事情,不由得心下大惊——这个意思,莫不是要恢复周制,封邦建国?

  可是听着却又不一样,不一样在哪?萧何有点儿觉着真相就在眼前,却总差一点儿就能触碰到。

  一天的会开完,不光萧何,行政院里的人都是一头雾水——陛下干啥?又要大动?

  冯劫却十分淡定。一开始冯劫跟萧何的反应一样,以为二世要恢复封邦建国。但是从政经验更加丰富的冯劫当场便意识到其中的差异——二世所言,为“辐射”,意思是设立陪都带动各地发展,但陪都并无权支配各地发展;而封建旧制明显对势力范围下的地区更有权力。其中能带来的好处,可就不止表面上那些了。这样一来,可以说是一箭好几雕。

  萧何回到住处,一直思考二者之间到底区别在哪。正想着,突然想起前不久好像听曹参提过,陛下有意“放治权而收政权,兴地域而弱藩邦”,再看看如今的举动……一想透其间的关窍,萧何不由得拍案叫绝。

  手下们怎么想的胡海不在意,现在胡海更在意赵高提出的这个问题。

  冯劫离开之后,赵高风尘仆仆赶进来。胡海一打眼差点儿没认出赵高——黑了不少,更加精瘦,但精神头儿比先前好了不少,浑身戾气也没之前那么重了。

  “赵卿何事如此匆忙?”

  “今日匠人营中发生一事,臣突然想起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特来禀报陛下。”

  胡海听完,沉默良久。赵高说今天匠人营发生一件“丢钱”事件,事实证明是这个匠人意图以此骗取朝廷补贴。虽然这件事儿说起来不大,但是赵高和胡海都意识到了一件事情——

  赋予充分的权利并予以保障的同时,如何高效而不失能地约束权利人的行为。

  “赵卿刑名学颇有建树,此事你如何看?”

  “臣不敢妄言,只是国法在前,当惩;然……”

  赵高突然止住了声音。胡海瞥了他一眼,“说。”

  “陛下可曾听过,富不义而人人诛之,贫不法而人人悯之?”

  胡海瞬间明白过来——道德绑架和圣母情怀。

  “朕知道了。”胡海揉了揉额角,看来这种事儿还真不是后世独有的。这不,刚过几天好日子,这就出来作妖了。

  “陛下,您看……”

  “移驾匠人营。”。

  公子高得到陪驾匠人营的旨令先是一愣,随即赶忙赶了过去。到地方的时候,只见二世陛下端坐高台之上,底下匠人排排站,不似军队那番整齐,不过看起来还挺顺眼。

  “朕今天来,是想说一件事情。”胡海站起身,“匠人营自营造至今,已有大半年。大半年间,诸位匠人呕心沥血,为我大秦创造了许多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旷世佳作,朕甚感欣慰。朕曾说过,为大秦者,大秦为之,故朕特设功勋奖项、项目专项等诸多奖励、激励及扶持政策,以激励匠人开拓,保障诸位权益。而如今朕听闻一件事情,十分令人痛心。某匠人因生计难以维系,谎报银两失窃以骗取朝廷津贴。依国法,当抄没家财,流放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