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功解读一个人的内心,光是凭借面部表情还是不够的。心理学家认为,肢体语言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透视对方内心,比如对方在心情愉悦和放松的时候,往往整体看上去自然舒适。一旦情况发生变化,也就是身体感到不适,就会出现很多来自潜意识的安慰动作。你知道哪些属于安慰动作吗?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什么讲究?相距的远近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有人突然对你作出交叉双臂、环抱在胸前的动作,这是怎么了?你知道怎么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情绪吗?对于一些很隐蔽的情绪,即使别人不说,你也可以通过观察其肢体动作看透他的内心,这里面又有哪些心理技巧呢?
第一节 舒适与否
FBI认为,我们的大脑能够接收来自外界的多种数据,并且大脑的边缘系统通常都会对其进行编程和记忆。例如,一个小孩儿如果有过一次被开水烫到的经历,他今后就不敢再轻易接近开水这个东西了,有句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旦大脑边缘承认了这种危险性,那这样的印象便会深深地植入那个叫做情感的记忆区中了,以后若再次“邂逅”,恐怕最初的印象都很难有改观。
我们在面对一件事物时(积极的也好,消极的也罢),大脑边缘系统都会作出某种反应,不仅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记录,还会通过肢体语言将此时此刻出现的或喜悦或厌恶的情绪“泄露”出来。
FBI在审讯犯罪嫌疑人的时候,通过肢体语言得到的信息往往比从嫌疑人口中套出来的信息要多得多,并且还具有比较可靠的真实性。正如一名盗窃者在作案后的压力的作用下,紧张的神情和不安的眼神就是大脑对巨大压力的固有反应。这就是其中的奥秘所在,即大脑边缘系统可以对积极和消极作出判断并实施有效反应,积极(舒适)时,身心愉悦自然,肢体也相应地保持高度舒适的姿态;而消极(不适)时,我们的大脑边缘系统会发号施令,指导人们通过非语言行为“发泄”,或者实施安慰性动作。
来自视觉的安慰
我们接触一样喜欢或厌恶的事物时,多数都是首先通过眼睛来发现的。当见到喜欢的东西或人的时候,眼部的瞳孔就会放大,以便获得更多的美好印象,而在看见自己讨厌的事物或人时,瞳孔便会下意识地缩小,尽量避免刺激源的大量进入。因此,瞳孔的放大和缩小,实际上也是一种视觉上的自我安慰行为,内心的喜欢或厌恶其实在瞳孔的大小比较上就可以得知一二。
FBI指出,如果说视觉可以起到安慰作用的话,那么当遭遇不适时,最首要的就是寻找舒适,或者转移视线,把目光投放在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目标上,或者干脆闭上眼睛不看,这也是我们在前文中所介绍的视线的阻断行为。
配合手的动作,在对话中经常出现的是揉眼睛,这个动作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但实际上在对话中出现这样的动作表示的是一种否定心理,可能是“我不太确定”,也可能是“我不想面对你”。FBI发现,小孩子在看见自己不想见的事物的时候往往会毫不顾忌地捂住眼睛,而成年人如果做这样的动作就过于明显了,转而换做揉眼睛,不仅可以缓解不适感,还可以将眼前的对象暂时移出视线,避免在情绪紧张时双方目光的直接碰撞。
来自肢体的安慰
(一)表达舒适的行为
肢体语言也可以说是非语言,非语言的交流是以人体的非语言行为为载体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眼神交流、面部表情交流、肢体动作交流等,也包括穿戴打扮这些方面。调查显示,非语言交流在人际沟通的形式中所占的比例为65%以上,它所表达的是个体真实的内心,并且也是语言难以准确表达的内心情感和情绪。
FBI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处于十分自在的状态时,他的身体会呈现出比较开放和舒展的态势。例如,将自己手臂和大腿的内侧暴露出来,头部歪向一侧,裸露出自己比较脆弱的脖子,因为不管是手臂、大腿的内侧,还是脖子,都是人体中比较脆弱和隐私的部位,袒露出这些部位无疑是一种全身心的放松,自然也是舒适和自在感受的一种呈现;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阻挡彼此视线交流的障碍物,他们都会主动地将这些东西移开;随着交流的深入,双方还会彼此逐渐靠拢,以便听清对方的谈话,这种身体距离的渐次靠近表达的不仅仅是身心的舒适之感,更是“我喜欢你”信号的传达。除此之外,当一个人感觉很自在的时候,还会不自觉地模仿对方的动作。比如,一方的身体前倾,另外一方的身体也会跟着做前倾动作;一方的双**叉站立,另外一方也会这样做,甚至两个人的呼吸节奏、语气语调都会变得一致。
FBI根据经验总结,表达舒适的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一般由四肢完成。
一是交叉的双臂。多数人在面对面、等待或倾听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将双臂交叉放置在胸前,做这个动作的同时,双手的手掌是很自然地摊放在手臂处的。另外,还有一种双臂交叉的动作表达的是不适、不满或者拒绝,这种动作中双手是紧紧抓住胳膊肘的,这两者需要加以区分。
二是交叉的双脚。表达喜欢和接纳的信号,交叉的双脚是怎样做到的呢?FBI认为,因为脚部距离人的大脑最远,但也最具有诚实可靠性,双脚在站立时最舒适的摆放是交叉,比如把重心转移至左脚上,右**叉放在左脚的一侧,同时右脚的脚掌心不着地,只有脚尖或鞋边着地。这就是所谓的高度舒适的双**叉动作。一旦情况有变,比如遇到棘手事件或看见自己不喜欢的人了,双脚便会立即恢复常态。
除此之外,舒适度的表达还可以通过跷起的脚趾来表达。站立时,全身的重力转移到一只脚上,另外一只脚的脚跟着地,脚尖跷起,似乎在指着天空,这暗示了不错的情绪。此外,有节奏的腿脚抖动也是舒适的积极表达。这种动作衍生出一种女性同胞们常有的动作,那就是用脚趾挑起鞋子在半空晃动,如果当时在约会,那一定是对眼前的某位男子很满意,内心才会无比的欢喜。
(二)不适感的肢体安慰
不适感的产生往往有很多原因,大多来自外界的不良刺激,不良刺激促使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甚至是压力等负面情绪。那么,我们的大脑边缘系统便会作出一系列安慰行为,可以说,对于不适感的安慰是一种下意识行为。因此,它传达出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内心情绪和感觉是十分有价值的。
一个人的不适感一旦产生,身心就会遭受某种压力,进而寻找安慰。FBI认为,比较常见的不适感有明显的迹象,像额头冒汗、手心出汗、呼吸急促等,当然排除有特殊状况的人群。
与舒适感相应,缓解不适感也有其独特的方式。有的人会寻找障碍物,将自己尽量遮挡起来,以获取心理上的安全感,那些随手可得的道具往往最受欢迎,比如将玩具或抱枕抱在怀里,将一本书或一个花瓶摆在双方之间的桌子上。另外,在对话时,一方如果感觉到了不自在,会逐渐将身体远离另一方,或者是将身体后倾(与表示喜欢的前倾动作是相对应的)。这个时候,另一方就应该在这些小动作中读懂其内心意愿:不想再进行下去,这场谈话毫无意义。
FBI发现,在那些接受审讯的犯罪嫌疑人身上,经常会发现他们喜欢把双手放在大腿上来回摩擦。后经研究发现,嫌疑人做这种动作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想要擦去手心的汗,另一方面,他们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动作来缓解当时的紧张情绪的;也有很多喜欢咬指甲的人,FBI认为,咬指甲是一种面临压力时不自信、没有安全感的反射信号。那些被审讯的犯罪嫌疑人大多会低着头一言不发,或者眼睛直直地盯着地面,或者把自己的手指甲放在嘴巴里,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应聘面试的时候,常常会有等待面试的应聘者咬自己的指甲。FBI认为这是极度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因为担心形势会对自己不利。
一个受到情感创伤的人,也会因为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双臂环抱并下蹲,整个身体缩成一团并静静地躲在角落里,这是自我疗伤的一种形式。
另外,在面对恐惧与压力的时候,双臂交叉环抱在胸口,或者是用手掌反复摩擦肩部,看上去似乎感觉很冷的样子,都是自我安慰的一种表现;肚子疼或胃痛的时候,用手臂压在胃部就会减轻疼痛,这些都是在遇到危害、内心遭受困扰时大脑向我们发出“不要离开,我需要保护”的信号时,手臂随之作出的反应,这个时候手臂就会乖乖地保护着我们的身体。
FBI认为,隐含在双手间的安慰小动作其实有很多,譬如摸鼻子、揉捏耳朵、摸摸胡须、下巴等,都是来自紧张压力下的安慰行为。FBI认为,当心口不一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作出摸鼻子的动作,研究发现,说谎的人鼻腔里会出现一种叫做儿茶酚胺的化学物质,在鼻腔的内部组织里引起不适,因而就会用手去揉摸鼻子以便缓解。这一规律一经发现,就被广泛应用于FBI的调查和审讯工作中。
它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想了解交谈双方是否有一方足够真诚,想探知其真实内心,都可以通过摸鼻子的小动作来加以初步判断。该动作在男性中间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女性则多触摸颈窝(锁骨),因为颈部是身体中极其敏感的部位,露出颈部表示信任和放松,而藏起颈部则反之,揉搓脖子的安慰性动作往往达到的效果最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紧张和压力作用下会在颈部出现一系列小动作的原因了。当一个人遭遇压力时,女性习惯触摸颈窝处,而男性喜欢拉扯衣领,因为在拉扯衣领的时候,头部可以向下缩,进而藏起脖子部位。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所有情况都不是绝对的,鼻子瘙痒有的时候也有其他的原因,像花粉过敏、感冒等,也可能是个人习惯,这就需要对这个人有一定的了解,并以此作为判断的基准。
也有一些时候,我们会发现某个人在不停地打哈欠,在他旁边的人甚至也会被感染。FBI认为,打哈欠并不一定意味着困意,往往是因压力过大。研究表明,人在遭受压力的时候时常会出现口干的感觉,“打哈欠”会将人体的压力传递到唾液腺上,这个时候嘴巴的合张会使得唾液腺释放出水分,以此来缓解压力下的口干舌燥之感。
能够缓解口干舌燥之感的动作,还有舔嘴唇吞咽唾沫。这是因为在高度不安和紧张的情绪作用下,人们往往需要消耗更多的体能,此时神经密布区域的血液循环就会加快,温度也随之提升,进而促使皮肤表面变得干燥。嘴唇其实就是神经密布区域,因此,舔嘴唇、抿嘴唇、用牙齿轻咬嘴唇等动作均可以及时缓解唇部表面的干裂状况。
至于吞咽唾沫(口水),FBI研究发现,吞咽的动作近似于“吃”,暗示中枢神经已经将东西吃进去了,进而达到安慰的目的。
以上动作是不经过思维意识、在大脑相对低级的边缘系统器官组合控制下而形成的,一般人很难控制。由于处于面部,包括头部和颈部的皮肤密布血管神经,并且距离中枢神经的大脑器官最近(颈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部位神经相连之处),所以安慰以上部位就可以直接达到有效的缓解紧张和压力的作用。
隐含在腿脚部位的安慰动作也是很多的。前面说过,有节奏的腿脚抖动也是积极情绪的表达,但无规律、不连贯的颤抖就并非如此了,而是暗示了某种不安的内心,抖动实际是用来缓解心中不安与不适的。这里还要特别留意一点,就是持续的抖动忽然停止或突然开始有规律的抖动,都有可能是在某个节点上产生了负面的情绪,比如紧张、不安、厌恶、不感兴趣等。
如果是坐着,那就可以观察对方双脚摆放的位置。FBI认为,产生不适感之后,人们就很难再继续保持某种舒适和自然的姿势(坐姿)了,转而会变化姿势,最典型的代表不安的动作是“脚踝紧锁”动作。所谓“脚踝紧锁”其实就是在坐着的时候,将双腿收拢,双**叉,一只脚的脚踝放在另一只脚的脚踝上。“脚踝紧锁”动作是大脑在感受到威胁或压力时,命令身体作出的自然保护动作,它表明的是动作实施者的不安、紧张与担忧,尤其在犯罪嫌疑人的身上更加明显。
不过该动作也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譬如那些穿着短裙的女性,做“脚踝紧锁”动作也是为了在整体上显得更加协调和完美,短暂的动作持续不足为奇,而一旦持续时间过长,就要引起重视了。这在FBI研究的非语言心理学中,被称为“冻结行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姿势好像定格了一般,僵硬而呆板。这里潜在的心理信号就是不安或紧张,也有可能是恐惧等负面情绪。也有人将这样的动作加以延伸,即把双脚缠在座椅的腿上,两只脚像是卡在椅腿后面。FBI认为,这也是一种肢体冻结行为,同样说明动作实施者的心理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来自语言的安慰
FBI认为,安慰情绪的方式其实有多种,当然也包括语言上的安慰,也可以说是声音的安慰。这里语言的安慰指的并不是那些安慰性质的话语,而是不适者自身的一种行为。也许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开心的时候喜欢吹口哨、哼唱歌曲,抑或侃侃而谈,其实,当情绪不佳的时候,这些方式同样可以用来缓解和安慰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