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发现,生活中人们表达厌恶心理的面部表情一般都比较轻微。而在现实中,能够引发厌恶心理情绪的刺激源也较为普遍,通常都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当事人对该刺激源持否定态度;二是当事人在不赞同的基础上,还觉得该刺激源相当低级,至少比自己预期的要低得多,远在他的主观认可范围之外。当然,在闻到自己不愿意闻到的气味时,也会出现这样厌恶的面部表情,随之还会伸出手来捂住鼻子。
愤怒的微表情秘密
二战期间,有一名加拿大的摄影师——优瑟夫·卡什冒着风险将丘吉尔嘴里的雪茄抢了过来,结果丘吉尔当即愤怒,但还是在克制,于是优瑟夫·卡什就拍下了丘吉尔愤怒的经典表情,这张照片也将优瑟夫的摄影生涯推向了顶峰。在这张照片里,丘吉尔典型的克制愤怒的面部表情是这样的:双眉下压,眉头紧皱在一起,眉宇间还有一道褶皱,下唇撅起,像是一头斗牛犬。
FBI认为,轻微的愤怒情绪,几乎人人都会掩饰,因为某种需要就得避免随意袒露真实的内心。那些能够激发愤怒情绪的刺激源源自挑衅和威胁,是当事人在主观上认为可以引起伤害的某种情境。总之,当事人首先对刺激源进行评估,确认其是否构成威胁,如果该威胁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消除,便会心生愤怒;如果威胁对当事人来说根本不算一回事儿,就会产生厌恶;如果当事人心里对威胁的消除没有足够的信心,恐惧就油然而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相同的刺激源,譬如一些无中生有的流言蜚语,有的人可以一笑置之,但有的人却会大发雷霆,这其实是因为个人主观上对威胁的评估度不同。
一旦愤怒的情绪达到一定的极限,就会毫无保留地爆发。愤怒时的典型表现是下压的双眉,但双眉下压所代表的情绪不一定就是愤怒。达尔文经过研究证明,下压的眉毛表示的是遇到了麻烦,情绪表现为困惑、为难、厌恶等,也可以说,下压的双眉代表着深度关注。极致愤怒的微表情是:双眉做出强烈的下压动作,同时眉头下压,上眼睑较大幅度向上提升,有时在眉宇间还会出现褶皱,而下眼睑则呈紧绷状态。另外,下压双眉的同时还极力睁大眼睛,眼睑将部分虹膜遮住,形成怒视——上眼睑向上提升,下眼睑紧绷,这也是愤怒情绪最基本的形态特征,如果要判断一个人是否产生了愤怒情绪,这一点是判断的重要依据。当然,随着愤怒情绪的逐渐消退,该表情的幅度也会逐渐减轻,形成轻微的愤怒。
以上是眉眼的微形态,往下就是鼻子和嘴巴了。鼻子及其周边的肌肉紧缩皱起,同时向中间聚拢,上唇随之提升,有种“咬牙切齿”的感觉,一起变化的还有鼻子的形状。假如是在某种情境下刻意控制愤怒,还容易出现膨大的鼻孔,鼻孔同时向外粗重地出气,即鼻翼上升,鼻孔张开,鼻翼两侧形成深深的沟纹。脸颊也会受此影响而略略突起。如果单独观察这个部位的动作,很容易理解为蔑视,但是结合眉眼的动作来看,就是很明显的愤怒的表情了。
嘴巴部位除了上唇会向上提升之外,其他动作往往会因人而异,也因愤怒的程度而异,有的人会紧闭着嘴唇,有的人会做出“龇牙咧嘴”的态势。在紧闭嘴唇的愤怒表情中,紧闭的双唇嘴角严重下垂,似乎紧紧憋着一口气,就如同一颗即将爆炸的定时炸弹一样,让人感受到威胁与压迫,有时候比大声吼叫更具有威力。心理学家称,这其实是一个憋气的表情,主要的特征有:①双眉下压并紧紧皱在一起;②眼睛圆睁;③双唇紧紧闭合在一起,嘴角收缩呈下弯弧线;④面部颏肌收缩,微微突起。但是这种憋气的嘴形并非愤怒表情的主要特征,有的人在悲伤和委屈的时候也会作出这样的动作。
FBI建议,在观察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时,最好是抓住主要的特征,就像愤怒的微表情,如果眼睑部位没有很明显的变化,单是凭借双眉的下压和紧闭或撅起的嘴唇就有可能是伪装的愤怒情绪了。
悲伤的微表情秘密
现实生活中,能够引起悲伤的因素其实很多,它与恐惧、惊讶、愤怒、厌恶等情绪不同。悲伤实质上源自一种损失,面对这种损失,当事人又无力挽回,这种情绪几乎可以扩散到身体的每一个器官,然后流失。最极致的悲伤往往需要一种发泄方式,那就是痛哭。
我们知道,人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最爱哭的或许就是孩子,没奶吃的时候会哭,感觉冷了或不舒服了会哭,玩具被抢走了会哭,被小伙伴欺负了会哭,妈妈对他说“不许哭”的时候会哭得更凶……在孩子的世界里,哭是他们向父母或别人表达不满的信号,是愿望得不到实现、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所作出的情感发泄。特别是在他们遭遇到一系列负面刺激的时候,比如饥饿、寒冷、恐惧、疼痛等,其本能反应就是大声地哭泣,情绪越是强烈,哭闹就越厉害,并以此来引起大人们的关注,起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少有人会把哭作为这种负面情绪的发泄方式,因为成人会因社会环境的制约而克制自己。
FBI研究过婴儿的哭泣,发现这些小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特征很明显:眉头是紧紧地皱在一起的,眼轮匝肌(围绕眼睛构成眼皮、负责闭眼,并通过自主地持续收缩,牵动其上的皮肤)做出强烈收缩反应,上下眼睑也会紧紧闭合在一起,相互挤压,以至于在眉宇间形成极深的纹路,同时嘴角向两边咧开,唇形被拉长、变薄,提上唇肌发生收缩,上唇紧绷,两侧脸颊隆起,嘴角和鼻翼间产生鼻唇沟;嘴巴的形状在这个时候是近似方形的,下齿部分露出。
实际上在成人的世界里,哭泣的微表情和婴儿时期是大体一致的。像前几个微表情一样,我们也对悲伤加以分解。
我们知道双眉下压代表关注,同时眉间会有纹路产生,眉毛在整体看上去呈下压状,眉头又向上提升,因此,整个眉头看起来又是微平状(注意这种眉形在恐惧的微表情中也会出现)。悲伤达到极限时,眉头出现的扭曲程度比恐惧要深得多。在眼轮匝肌的收缩作用下,眼睑闭合,眼角还会出现皱纹,这是眼角内侧挤压形成的,而在眼睛外侧也会出现所谓的“鱼尾纹”。哭泣剧烈的时候,眼睛周围的肌肉收缩就会越紧。FBI认为,极少有人在大哭的时候还睁大双眼,否则,其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
嘴角部位的动作往往也很明显,向两侧水平拉伸的同时,嘴角也呈下拉状,并露出下齿。上唇在上升的同时,与眼轮匝肌的共同作用使得脸颊部位上抬并隆起,隆起的脸颊与下眼睑相互挤压,便会在眼睑下方呈现出一块凹陷的区域,这就是鼻唇沟。另外,FBI指出,痛哭的特有表情特征还有类似“W”形状的下唇。下唇中部在颏肌的收缩作用下微微向上堆起,下巴上便会有凹凸不平的肌肉,将本来能够外露的部分下齿掩住了,但是两边的嘴角还是向下弯,于是部分下齿就露了出来,因而呈现出了W形的下唇形状。需要注意的是,在悲伤痛哭时,下唇与接近两侧的嘴角大约四分之一处,有一个比较直转急下的角度,口型大致呈现出一个近似的梯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痛哭时发出“哇”的一声尖利而又具有爆破性的喊声的原因。
这样毫无掩饰的悲伤痛哭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往往很少见到。他们大多数在外人面前都很刻意掩饰自己的内心。但实际上,在抑制并且看似平静的状态下悲伤依旧不减,而这种比较平静的悲伤情绪往往持续得最久。痛哭或许还会消耗一定的体能,而平静状态下的悲伤对体能的消耗是最少的:眼睛没有明显的变化,睁大还是闭合要根据个人习惯而定;眉毛不会出现下压的形状,但是眉头会轻微上扬,眉宇间有微微的皱痕,不扭曲,但也不自然;而嘴巴附近则无很明显的形态转变,双唇通常紧闭不留缝隙,但嘴角会略微下拉,带有不愉快的味道。
也有的人虽然尽量抑制,但还是闭嘴默默流泪(双眼有时也会闭合),这时候双眉下压,眉头向上提升,眉毛整体在皱眉肌的作用下向中部聚拢,紧闭双眼。嘴巴在这个时候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嘴角向两边延伸并呈下拉趋势,这里需要与撇嘴加以区分。闭着嘴巴哭泣时,眼睛在自然睁开的状态下,上眼睑向上提升,但又遭到下压的双眉的抑制,下眼睑有提升的趋势,但整体上依旧平直,眼神似乎也失去了光彩;眉头可能呈现出“纠结”的形态,即眉毛先是下压,然后眉头向上提升,比痛哭时候的眉头幅度稍有增大。
悲伤的微表情如此复杂,除非是在真实的内心情绪作用下,否则就很难做到。刻意作出的痛哭表情不如真实的表情有感染力,嘴部的动作也没有那么到位,假如一个人可以充分调动起他的悲伤神经,那也是需要有真实的情绪的。
笑容的微表情秘密
身边能够令我们开怀大笑的事情很多,笑的根源其实是开心与幸福,一个人独处时,想到什么事情或哪一个人突然就会心地笑了,这时候的笑是真的,因为你不需要做给任何人看,只有你自己。我们在大街上遇到一个熟人,他对你微笑,你也会报以微笑,有时候这并不仅仅是出于礼貌,还有一部分是源自我们的大脑皮层中的“反射性神经元”,它可以促使大脑来识别面部表情与动作,并且还能够向面部肌肉发出指令,从而作出与我们所见到的表情相似的面部动作。
可以说,在我们看到某一种表情时,会下意识地在自己的脸上进行复制,就好比面对着一面镜子,你微笑的时候,在镜子里看见的也是微笑。但FBI专门致力于读懂表层之下的内心,进而发现,关于笑容其实也有真假之分。
要想分清楚笑容的真假,首先要弄清楚真笑时候的表情。从脸部肌肉来分析,最能表现出人们的真实情感的是颧骨部位的肌肉和眼轮匝肌。当真笑的时候颧骨肌肉会促使脸部出现面颊提升、咧嘴龇牙等动作,形成整个下半部分的脸的全部的笑容;眼轮匝肌会促使眼部肌肉收缩,于是便会出现大家经常所说的“鱼尾纹”,这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成了判断真笑的一条重要线索。假如你发现在整个笑容里面仅仅只有嘴唇部位的动作,眼睛丝毫没有变化,看上去好比“皮笑肉不笑”,这种没有眼睛参与的笑,往往并不是由情绪引起的,而只是一种礼节上的需要。如果你对面的人嘴上说着“见到你真的很开心”或者“很荣幸认识你”,嘴角上扬挤出微笑迎向你,那么,劝你还是不要相信为好,或许他的心里正在说:“糟糕透顶,我怎么会遇见他呢!”你需要做的也是从你的嘴角挤出一丝微笑作为回应,从而避免一些尴尬的局面产生。
真正开心的笑发自内心,是情绪的一种表达。开怀大笑时整个面部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即使是微笑,面部也会有明显的变化),尤其是眼睛。FBI总结开怀大笑时的微表情:眉毛不会出现扭曲,而是保持着松弛的自然的拱形,前额表面的皮肤平滑没有皱痕;双眼紧闭在一起,下眼睑向上凸起并变短,脸部肌肉整体向上提升,这样上下眼睑相互挤压的结果就是“鱼尾纹”;嘴巴部位在这个时候会比较夸张,上唇向上拉伸,大部分的牙齿都可以露出来,下唇充分拉长,表面皮肤平滑,下颚也充分打开,下齿也会露出部分;鼻翼两侧会出现一块较深的鼻唇沟;下巴舒展开来,此时嘴角和下巴会有一道沟纹,与鼻唇沟相连,整体上一气贯通。这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情感,是真实情感的抒发。一般习惯“开怀大笑”的人还会发出很爽朗的笑声,并且嘴巴也会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形状。
FBI还指出,判断真笑还是假笑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解读一个人内心的过程。通过断定真假,也就进一步确定了对方内心的真实情绪。其中眼睛的眯合程度成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因为笑从一开始出现就伴随着眼睛的眯合动作,那强烈的兴奋情绪已经产生,便会触发眼轮匝肌的强烈收缩动作。在此作用下,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眼睑的凸出与变短,脸部肌肉整体向上提升,这样上下眼睑相互挤压形成“鱼尾纹”。所以,眼睛的眯合程度与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开心以及开心的程度,可以说是成正比的。反之,那些不存在眼部参与的笑是假笑。另外,判断真假笑的依据还有面部表情的对称性、维持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说,真的笑容的整个面部表情比较和谐,维持的时间也较长,并富于变化,而眼睛在真笑的时候往往会更加具有神采。
FBI提示说,生活中往往还有一种表示拒绝的笑,这就是多数女性在暗示拒绝的时候经常会作的回应——抿嘴笑。这种笑的最明显特征为:双唇紧闭,嘴角向上拉升,形成一条微微上扬的弧线。假如一位主动搭讪的男性在看到女性对自己抿着嘴巴微笑的时候,千万不要误以为这表示友好,实际上却恰恰相反,它的意思是:我对你并不感兴趣,你说吧,但是我并不认同。此表情是在面对自己并不很喜欢的人时,出于某种礼貌而作出的回应,即抿起上下两片嘴唇,嘴角微微上扬。也是因为这种迷惑性,使得多数人产生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