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FBI读心术与攻心术:美国联邦警察教你无敌读心攻心战术(最新升级版)全文阅读 > 第5章 FBI教你读懂人心的面具法则(2)

第5章 FBI教你读懂人心的面具法则(2)


  值得指出的是,眨眼所传递出的讯号也有积极***流时喜欢眨眼的人往往开朗活泼,一般女性做出这样的动作,实则是在暗示好感;男性微笑着向女性眨眼,表示他是一个十分随和的人,并且内心也很自信。FBI认为,这类男性往往比较善于调情,即使自己并没有优秀的外貌,但依然相信自己是个魅力十足的爱情杀手,哪怕是自己一个举手投足的动作都会令对方心动。

  伴随视线变化的眼球运动

  实际上,不管视线如何转移,都是眼球在背后进行的操纵,眼球转动到不同的地方,视线也就跟着转向那个方向,FBI在审讯嫌疑人的时候发现,犯罪嫌疑人眼球转动的方向和方式往往暗含了他们的内心活动,据此就可以有效地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词作出真假判断。

  为此,FBI也对不同方向的眼球运动做了详细的研究。结果发现,眼睛的左上方代表的是回忆——当眼球转动到左上方的时候,当事人多半是处于回忆状态,眼球习惯向这个方向转动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多愁善感,喜欢追忆往事,对过往之事的感知尤其深刻。与这样的人交往需要的是耐心,他们属于慢热型,常常在事后才会醒悟,发现缺点,并进行改正。而右上方代表的是创新,如果大脑中正在编织新的画面和创造新的情景,眼球一般会转向右上方。

  左下方表示的是听觉系统。一个人如果塞上了耳机,完全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这时候眼球通常会转向左下方(当然这也要因人而异)。FBI认为,在说话的时候,一旦你看见对方已经将眼球放在了左下方,那就表示他对目前的谈话已经不怎么感兴趣了,目前他可能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感受,此时此刻或许正想着要怎么适当地结束这场谈话呢。习惯将眼球向左下方转动的人,是非常有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人,他们会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时常会停下来与自己对话。在与这样的人交流时,不能对他们施加太大的压力,并且要尊重他们的空间,彼此坦诚相待才能有更加深入的人际关系。

  右下方代表的是内心的感受、身体的触觉、情感的触动等。当一个人眼球转动至右下方的时候,多半是在进行自我感知,或许是在独自郁闷,或许是在品尝人生的滋味。习惯将眼球向右下方转动的人,心思细腻,疑心较重,考虑事情一般比较全面,很注重内心的感受、身体的感知等。FBI提醒,在与这类人相处时要特别小心,最好不要与这类人有金钱上的瓜葛,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FBI认为,这一点不仅在判断嫌疑犯犯罪心理时有独特的效果,通过观察一个人眼球的转动方向,还可以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准确地看透对方的内心,对其当时究竟在想些什么了解一二,可以说,上述方法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瞳孔大小的变化

  提及瞳孔,也许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眼珠子。其实,瞳孔只是“眼珠子”的构成部分。具体来说,眼珠子有瞳孔和虹膜两大部分,细细观察一个人的眼珠子,你会发现眼珠最外侧有一圈圆形环状的东西,这就是虹膜,而虹膜中间的圆心就是瞳孔了。需要注意的是,虹膜是由众多平滑肌构成的,不由人的主观意志控制,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瞳孔最容易受到光线的刺激,在平滑肌的控制下,光线强时,虹膜中的瞳孔括约肌就会自动收缩,瞳孔变小;反之,光线弱时,瞳孔就会变大。

  FBI认为,情绪的刺激能够带给瞳孔类似于外界光线般的刺激。因此,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惧时,人就会下意识地放大瞳孔;饥肠辘辘的流浪汉看见一块面包、女生见到自己心仪已久的暗恋对象、生日当天收到期待已久的生日礼物……这些状况下,瞳孔也会不知不觉间放大,似乎“眼睛都会放光”了。反之,在面对一些讨厌的事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或看不清楚的东西的时候,瞳孔就会相应地缩小。举个例子,那些热恋中的男女相见时,眼睛都会变得很大,表达自己兴奋、喜悦的心情,而这个时候,对方也会将自己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作出回应。瞳孔的扩张表达的是一种满足感、幸福感,当两个恋爱中的人面对面的时候,他们是从心底感到快乐与幸福的。通过眼睛向对方传递爱的信号,在眉眼之间都会有某种兴奋情绪。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朋友们会开玩笑说:“你看你,一见到她就开始两眼放光!”

  FBI总结认为,人的眼部能够作出很多极为灵活的反射性动作,眼睛周围的肌肉也能够敏锐地判别来自外界的刺激源,并及时对眼睛采取相应的保护或回应措施。当人们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时,愉悦的情绪调动大脑神经,眼部肌肉会立即发出指令,瞳孔放大。相反,在面对不喜欢的事物,或者是感觉到疲倦、厌烦、懊恼时,瞳孔就会缩小,以便将对面的情况聚焦在眼前,更好地安慰和保护自己。

  FBI还发现,在无声的瞳孔对视中,对视双方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要是陌生人的话,通常都会有一方首先转移瞳孔注视的方向,这是为了避免进一步的交流(假设并非主动搭讪或问路),否则就有点奇怪了。FBI认为,排除近视的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瞳孔的变化来作出某些判断,譬如,在看到你的一瞬间,他的瞳孔是下意识地缩小了还是放大了,在排除外界其他客观条件干扰的前提下,瞳孔缩小表示不是很喜欢你的出现;如果是瞳孔放大,则表示欢迎你以及对你的喜欢。

  第三节 微表情的心理秘密

  俗语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我们要认识一个人很容易,但要切切实实地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不是一件易事。FBI的经验告诉我们,其实知人知面,还是可以知心的,不过这中间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人面”通常可以向外界传递很多种不同的信息,可以说是连接内心的一种信息显示器。在阅读一张脸的时候,善于观察的人总是能够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信息。这并不难理解,通常人们瞅见一张脸时,首先注意到的往往是这张脸的大小、轮廓、圆还是尖,乃至五官的特征等,第一时间就细心观察表情的人却很少。而通过表情感知对方内心的做法,离不开微表情的解读。FBI发现,有些很狡猾的人就是利用面部表情掩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为此,深入研究微表情就具有其必然意义。可以试着想象,在一张毫无掩饰的脸上,我们都会发现些什么,这就好比一张白纸,内心便是不同的颜色,不管在这张白纸上着哪种色彩,都能够一目了然。实际上“微表情”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不受理智思维控制的,或许由情绪引发,也可能是因为习惯,在一瞬间闪现的细微表情。

  惊讶的微表情秘密

  人们面部表情可谓是丰富多彩,只要真的存在情绪,那么脸上一定会有某种蛛丝马迹。当人们遭受外界刺激,开始时可能无法判断是真是假,是好是坏,只能任由人类多年积累下来的惯性条件反射来支配着接下来的行为:先是吸一口气,继而睁大眼睛,想要看清楚眼前的事实,同时嘴巴张开,配合最先一次的吸气动作。在经历过一瞬间的惊讶之后,也就是人们在判断完毕之后,假如这刺激是正面的,那么,便是意外的惊喜,身体会作出欢呼雀跃的反应,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惊喜之情;但假如这刺激是负面的,身体就会发出逃跑或斗争的信号,有的时候,甚至会一时怔在原地,动弹不得,这其实也是身体的一种反应。

  以下我们将细致地对惊讶的表情加以分解。

  首先,眼睛睁大,眼球暴露出的部分达到最大极限,这时候是最饱满的惊讶表情。眼睛之所以会瞬间睁大,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光线射入,得到更多的视觉信息。一个处在黑暗或微弱光线之中的人,如果想看清眼前的事物,就会很自然地睁大眼睛,试图看得更加清楚一点。这一点与在强烈光线的照射下眯起眼睛刚好相反。而眉毛随之向上抬升,这是一种附属性的动作,眼睛在睁大的一瞬间调动眉毛也参与进来,同时也加大了眉眼间吃惊的生动和形象性,显得眼睛睁得更大了。如果只是简单地睁大眼睛,而眉毛没有任何变化,这几乎是很难做到的。眉头抬升是在十分自信并且认为对方也应当认可时,才会有的动作,一般表示的是积极情绪,像开心、喜悦等。细心观察会发现,抬升眉毛的同时,眉宇间是平滑的,而眉毛抬升的幅度与惊讶的程度成正比。

  其次,嘴巴不自觉地张开,首先是为了配合先前的吸气动作,也就是为了呼入更多的空气,为身体下一秒的反应做好充足的能量准备,再者是因为在下颚的带动下,下唇很自然地向下运动,嘴巴不向两侧拉伸,单是下颚一个简单下拉动作就可以吸入更多的空气。和眼睛睁大时眉毛上拉一样,下颚下拉是用来吸气的最有力的方式。假如只用鼻子来快速吸气,是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的,喉部的肌肉会大量参与到收缩的队伍中来,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在日常的生活中,比较多见的还是轻微的惊讶表情,眉毛不会上抬很高的幅度,眼睛也不会睁得特别大,但依旧可以看得出惊讶的存在。也有人会在感到惊讶时紧闭嘴巴,试图用鼻子吸气,同时眼睛睁大,眉头上抬。FBI指出,真正的惊讶表情一般不会持续很久,包括其他的真实表情都不会在脸上停留超过10秒钟的时间。

  恐惧的微表情秘密

  负面刺激往往促使一个人产生负面的情绪。FBI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得出:嫌疑人通常在表面上故作镇定,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是极其不安,甚至是恐惧的。

  FBI还进一步研究发现,恐惧其实分为不同的状态层次,即担忧、不安、害怕、恐惧。担忧的心理实质是已经预感到事情的不妙,因担心会出现伤害而内心难以平静:紧闭的双唇和微皱的眉头,表示的是一种克制与内心的压力;不安的内心情绪呈现在面部的特征为:眼睛比正常情况睁得大一点,眉毛整体趋于平直,但依旧存在扭曲,眉头上扬,双眉间呈现轻度纵向皱纹,嘴巴松弛微张;害怕是比不安深一层、比恐惧稍微缓和一点的情绪:眉头上扬,眉形整体上呈内侧下弯,上眼睑(眼最外的部分,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俗称眼皮)向上提升,露出警觉的眼神,同时上唇向上提升,露出上齿,嘴巴较正常情况下向水平方向放宽。

  当恐惧情绪达到极致状态,双眉紧皱,眉头下压,眉宇间形成深深的皱眉纹;眉头向上提升,从而在额前形成一个倒写的“U”字形;同时眼睛还试图在下压的双眉作用下睁到最大,并且眼睛睁得越大代表恐惧情绪越激烈,上眼睑试图向上提升,最终,上眼睑的皮肤被挤压形成一条对角线般的褶皱;上唇被拉升,上齿外露,下唇向下拉开,并向耳部延伸,露出部分下齿,嘴巴整体张大似乎要大喊出声,可这样的口型几乎是不能喊出声来的,多半是为了配合深深吸气。

  同惊讶的微表情一样,真正的恐惧表情不会在脸上停留太久,否则,假装的可能性最大。

  厌恶的微表情秘密

  我们在前文中说过,表示轻视和否定的时候,眼睛往往会眯起来,这是视线的一种阻断;而面部微表情则更为明显。轻视的情绪过于浓厚就衍生为厌恶,一个人认为自己根本不用花费工夫作任何回击,便是最佳的蔑视和不屑。这种表情的特征是:眉头稍向下挤压,眉宇之间出现皱眉纹,眼轮匝肌收缩、眼睑紧张闭合,上唇微微向上提升的同时露出上面的一排牙齿,下唇基本无变化,鼻翼也跟着向上,并向外扩展,在鼻翼两侧形成浅沟纹,整体看上去,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都向同一个方向集中。

  FBI指出,表示不屑情绪的时候,很多人还会做冷笑和讥笑状。眉眼部位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上唇微微提升,下唇比在正常情况下要显得平直一点,在鼻子周围会有一道浅浅的鼻唇沟,只不过没有极度厌恶时候那么明显,作出这样面部表情的人,往往自认为有某种优越感;更有趣的是,与嘴角一起上扬的还有眼角部位,即眼睛轻微眯合;脸颊微微向上提升,明显的是上唇单侧向上提拉,嘴角跟着作出上扬动作,与另外一边显示出十分不对称的表情,这就是讥笑的面部表情。而冷笑与此相比,眼部的动作不会很明显,具有代表性的标志还是嘴巴部位的单侧微笑,往往更加深刻地阐释出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屑情绪。

  轻视和不屑愈演愈烈时,厌恶情绪就此产生:双眉紧紧皱在一起,眉头下压并试图挤在一起,同时双眉呈下压状,双眼紧闭,鼻翼两侧肌肉向中上部紧缩,同时带动上唇向上提升,露出上齿,在鼻子的周围形成深深的鼻唇沟;在上唇的带动下,下唇也跟着向上和上唇紧紧闭合在一起,下巴表面肌肉同时也向上皱起,形成一些褶皱纹;与此同时,嘴角下拉,在下巴接近嘴角的部位形成一对括弧形状的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