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对决太平洋全文阅读 > 第2章 鹰击脚盆——当实用主义遇上武士道(1)

第2章 鹰击脚盆——当实用主义遇上武士道(1)


  一 身残志坚的模范

  1940年夏天,美国首府华盛顿微风习习,空气凉爽,美丽的白宫外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偏偏有一个人,面对良辰美景,不仅无心欣赏,连脾气也变得异常暴躁,身边工作人员都躲着他,生怕一不小心惹得他大动肝火。

  此人就是美国第31任和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日后,他拥有的头衔包括: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美国迄今为止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统。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同华盛顿、林肯齐名。

  能让伟大的罗斯福暴跳如雷的,是来自东方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日本。

  平心而论,1940年夏天的罗斯福,还只是一个在经济上有所成就的普通总统,和其他诸多总统一样,虽能青史留名,远没有达到“伟大”的程度。与此对应的是,政敌们还在拼命利用他的身体缺陷攻击他,说他是个“有损美国形象的残疾人”!

  这么评价罗斯福,表面上看并不为过,毕竟罗斯福给绝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坐在轮椅里慈眉善目的小老头,既不高大,也不威武。但又有多少人知道,罗斯福不仅不是先天残疾,最初还是一位典型的美国好青年。

  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年1月30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家境优越,父母都是出身上层社会、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名流。依照家里的安排,罗斯福14岁便被送入了以培养政界人物为目标的格罗顿公学。在学校里,罗斯福充分展现了一个典型性美国好学生的应有素质。对于中国人来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理论投射到学校中,便是唯分数论,只要成绩好,其他包括爱好、人品、身体都可以被忽略。所谓“学霸”,总是深受老师喜欢、女生仰慕、众人爱戴。但在美国则完全不同,最受欢迎的男生是体育明星。如果“学霸”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豆芽菜,即使门门功课考满分,也绝不会得到女生的青睐。

  少年时代的罗斯福不仅成绩优良,而且酷爱体育,尤其擅长网球、高尔夫球、骑马和驾驶帆船这些高大上的活动,系出名门,头脑聪明,四肢发达,因此罗斯福迅速成为学生领袖、女生偶像,经常一副叱咤风云、挥斥方遒的派头。

  中学毕业后,罗斯福本来想进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当一名海军军官。安纳波利斯是世界三大海军名校之一,号称“美国海军的摇篮”。但出身名门的父亲却看不上该名校,他逼着罗斯福去考哈佛大学。面对父亲的压力,罗斯福没有坚持,毕竟父亲自有他的道理,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就读名校,日后的人生道路会顺畅得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1900年,罗斯福顺利进入哈佛大学;四年后,又进入另一所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1905年3月,罗斯福和他的远方堂妹,也就是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结婚。少年得志,感情甜蜜,让年轻的罗斯福满面红光,喜气洋洋,面对道贺的诸多亲朋好友,他高谈阔论,妙语连珠,惹得众人拊掌大笑。

  正当罗斯福得意之时,突然听见远处有人大声说:“总统先生,您来了呀!”

  还没等罗斯福反应过来,却惊讶地发现宾客们像退潮的潮水,迅速向外退去,又重新在门外聚拢,一边是雷鸣般的掌声,一边却听见有人七嘴八舌地说:

  “总统先生,您好!”

  “总统先生,见到您真是我的荣幸!”

  “总统先生,我父亲常常提起您,他让我向您问好!”

  进来的正是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终于意识到,这些到场的宾客根本不是冲着婚礼而来!汹涌酸涩的自尊心瞬间冲毁了新婚带来的甜蜜,罗斯福脸色铁青,咬着牙暗自发誓,总有一天要超过他。

  不过,这只是少年人的气话。纵观罗斯福的一生,他最为佩服的,始终是这位远房堂叔。西奥多·罗斯福最为人所知的观点,是“胡萝卜加大棒”,此乃经济学上的一种激励理论,指运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以诱发人们所要求的行为,目的是追求本身利益的最大化。西奥多·罗斯福将这种理论运用到治理国家之上,对内绝不涸泽而渔,反倒提出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美国的森林、矿物、石油等资源,为后人造福;同时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劳工与资本家和解,有效缓解了在当时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看来无解的劳资对立。对外则大力扩张,通过急剧扩张的海军力量,打败曾经横行一时的西班牙舰队,将其势力逐出美洲,使得“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狂妄自大的叫嚣最终成为现实;接着在南美挑动巴拿马独立,使得巴拿马从哥伦比亚的一个省变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很快,美国又与巴拿马缔约,以区区一千万美元的代价,取得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发和使用权。

  1903年,举世瞩目的巴拿马运河工程开工,历经无数劳工(包括大批华工)的艰辛努力,11年后胜利竣工,一举贯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将纽约与旧金山之间的水路整整缩短了14000公里!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此人也不陌生。1907年3月,西奥多·罗斯福在年度咨文中,要求国会授权减免和取消庚子赔款中超出实际损失的部分,将这些多出来的资金用于资助中国办教育。一年后,美国退回了一半庚子赔款,用其中的一部分在北京办了一所学校。日后,这所学校有一个享誉世界的名字——清华大学。

  少年罗斯福雄心勃勃,不仅把堂叔当作赶超目标,更将其作为一生的偶像,用偶像的理念当作自己的准则:捍卫实际利益,达到权力制衡,国际秩序必须建立在共同维护和平的基础上!

  毕业之后,罗斯福在人生道路上继续高歌猛进。1910年,28岁的罗斯福顺利当选为纽约市参议员。随后,31岁又当上了海军助理部长,任职七年,其表现可圈可点,为建设出一支“强大而有作战能力的海军”(媒体评价)尽心尽力。美国海军日后能称霸全世界的大洋,两代“罗斯福”的贡献功不可没。1920年,虽然首次竞选副总统以失败告终,但罗斯福作为政治新星的光芒丝毫未减。许多人,包括他自己也坚信,以他的智慧、干练、宽广胸怀、深孚众望,登上政治巅峰,不过是时间问题。

  正在罗斯福的人生发展如火如荼之际,上帝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21年8月,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因为在海里游泳受到感染,他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也就是所谓的“小儿麻痹症”。以当时的医疗水平,此乃不治之症。

  普通人遭此打击,悲哀、沮丧自不必说,从此一蹶不振也并非不可能。但罗斯福毕竟不是普通人,高烧、疼痛、麻木和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让他放弃理想和信念。与之相反,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坚持锻炼,企图恢复站立和行走的能力(虽然终其一生也未能成功),并大量阅读各种传记和历史著作,希望从中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在他用来疗伤的佐治亚温泉,人们不但没有看到一个紧锁眉头、满脸苦相的残疾人,此处因他的到来,反倒变成了一个“笑声震天的地方”。

  上帝从来不会辜负乐观积极和坚忍不拔的人。1932年,50岁的罗斯福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身份,参加总统竞选。当政敌们用残疾攻击他时,他反以出色的口才将劣势转为优势:“一个州长不一定是一个杂技演员,我们选他并不是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他干的是脑力劳动,是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

  当时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的风暴席卷而来,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就像卓别林在他的一系列电影里所表现的那样,这是一个充满痛苦、恐惧和绝望的时代。

  罗斯福却表现出一种压倒一切的自信,他大声疾呼:“我们不必畏首畏尾,要老老实实面对我国今天的情况。这个伟大的国家会一如既往地永存,它会复兴和繁荣起来。因此,首先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应该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

  身残志坚、乐观自信、坚忍不拔,这不正是处于苦苦挣扎中的美国人最渴望看到的表现吗?正是依靠这个,罗斯福在1933年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始了。

  二 现实VS狂热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到了1940年,罗斯福已是第三次就任美国总统了。

  自他八年前上任以来,对内积极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新政”抛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加强了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刺激经济。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很快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他的带领下,美国的农业、工业、军火、能源各行业逐渐全面恢复,到他第一个任期结束的1936年,国民收入已经增长了50%,几乎恢复到了大萧条前的繁荣和富足。面对傲人的成绩,罗斯福满怀信心地说:“此时此刻,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

  对外,罗斯福推行的则是低调平稳的“睦邻政策”,用他本人的话说,叫做“在世界政治领域里,我将使本国遵循睦邻政策”。为此,1933年罗斯福政府承认了曾被视为洪水猛兽的苏联,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美国对拉美政策也作出调整,政治上主张任何美洲国家不应干涉另一个美洲国家的内政,经济上奉行美洲国家之间的互惠贸易协定。1934年,美国放弃干涉古巴和巴拿马内政的特权,放弃在墨西哥驻军的权利,并从海地和尼加拉瓜撤出了美军。

  “睦邻政策”的实施为美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维护和平的口碑,也为美国资本顺利进入拉丁美洲创造了条件。美国各大垄断财团在拉美控制了绝大部分金矿、铁矿、铜矿、银矿、锌矿以及石油资源。垄断自然会带来丰厚利润,自罗斯福上台后的八年内,美国在拉美的投资和出口已经大大超越英国,雄踞第一,收入超过13亿美元!要知道,这可是70年前的13亿,放在今天,那会是1300亿!

  别忘了,罗斯福的执政理念是维护美国核心利益,因此当其他国家的行为对美国利益产生威胁时,罗斯福依然会毫不留情地进行干涉。1933年,古巴亲美独裁者马查多被推翻,新的圣马丁政府上台以后,罗斯福马上派遣30艘军舰进行干涉;1934年,美国训练的尼加拉瓜国防军,谋杀了尼加拉瓜的民族英雄桑地诺将军,继而支持与扶植拉美地区的反动独裁政府。

  不过,在1940年的罗斯福看来,拉美的这些风波不过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正如本章开头所说,让暴跳如雷的罗斯福真正担忧的是东方的日本。

  日本是一个让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无法理解的民族。美国文化的主流乃是实用主义,追溯起源,要从英国哲学家洛克和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说起。自1620年英格兰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到达北美大陆开始,实用主义便在这片大陆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主导美国人思维方式的决定性力量。

  所谓实用主义,归根到底很简单,无论什么思想观点,什么道德理论,什么宗教派别,最后都必须落地,为实际利益服务。什么是实际?首先是得活着,所以美军士兵手册上第一条便明明白白地写着:“你不是超人!”接着是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吃好喝好,住大房子开好车,高调发财当土豪。当然,人心无限宽广,欲望的泛滥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彻底崩溃。为了避免这一惨剧发生,人们必须遵从契约精神,并赋予法律的手段加以保证。在美国,诈骗是非常严重的犯罪,哪怕是很多人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信用卡恶意透支,在美国也会遭致极其严厉的惩罚,说得厉害一点,以后想在社会上混,读书、工作、就业等,都将是大问题。因此,很少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主动破坏自己的信用。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一个非常类似的理论,这便是明代儒家圣贤王守仁的“心学”。在王守仁之前,占据统治地位儒家理论的道德标准实在太高了,它高高在上,悬在半空,地上的人们根本达不到。纵观整个明朝,能真正达标的,唯有一人——海瑞。可身为堂堂二品官的海瑞一辈子也吃不上两回肉。过这样清苦的生活,试问天下能有几人?

  因此“心学”的核心便是“人心即为理”,升官发财、吃喝玩乐、追求女人,这都是正常合理欲望的体现,不应该被当作洪水猛兽去穷追猛打。

  “心学”和“实用主义”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用来约束欲望的不是契约精神,而是所谓的“良知”。但“良知”这个玩意儿,如果没有法律作保障,很难真正起作用,用弗洛伊德的话说:“人不过是充满欲望并受欲望驱使的动物。”靠“良知”约束欲望,是自欺欺人,是“心学”的先天缺陷,也是“心学”无法得到官方大规模推广的根本原因。

  而在日本,情况则截然不同。日本历史上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但这个“深”,却有明显的选择和排他性。

  首先,日本独特的地缘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像中国文化一样大气从容,兼收并蓄。我们打开地图,便能发现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被汪洋大海包围,火山爆发、台风来袭、地震海啸是家常便饭,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日本人天生缺乏安全感,也对广阔的大陆产生狂热的渴望。

  一方面,日本积极从中国汲取儒家文化,像自上而下森严的等级制度、对统治者的绝对服从、严格控制内心的欲望等,全是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产物;另一方面,因为缺乏安全感,担心受到外来势力的支配,日本又努力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日本崇尚武力、蔑视弱者的传统。

  近代以前,日本长期内乱。名义上,日本的最高统治者是号称“半神半人”的天皇,天皇自称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天赋神权,生来就具备绝对统治的地位。但实际上,天皇并没有多少实权。在日本,真正掌权的是幕府将军,比如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但问题在于,天皇只能有一个,将军却可以有很多人,谁不想独掌大权?谁又甘心仰人鼻息?你“丰臣”可以,我“土臣”“铁臣”“王臣”凭什么不行?因此,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将军们经常你争我夺,内战不断。大规模的封建割据和长期内战导致了一个重要阶层的产生,这就是所谓的武士。

  武士们严格遵守“武士道”精神,非常强调效忠、勇气、荣誉和自我牺牲,极端蔑视死亡。对于任何一名武士来说,投降是最大的耻辱,而在战争中牺牲是莫大的光荣,即使未能战死,也必须通过自尽来保证自己以及家族的荣耀。

  到1940年前后,在东条英机和其他战争狂热分子的鼓吹下,“武士道”的观念已经弥漫扩散至整个日本军界,并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根本影响。

  1940年的日本,早已不是当年封建割据、积弱贫穷的模样。自1867年幕府军被效忠于天皇的军队打败,“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在重掌大权的天皇带领下,全面接受西方的思想观念、技术和制度。与之相反的是,中国拒绝接受任何西方的价值观和制度,只在技术层面上有限度地加以引进,也就是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中日差距由此开始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