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对决太平洋全文阅读 > 第5章 以蛇吞象——偷袭珍珠港(1)

第5章 以蛇吞象——偷袭珍珠港(1)


  一 鹫之英豪

  山本五十六,1884年4月4日出生于日本长冈市,是武士高野贞吉的第六个儿子,因为这一年高野贞吉56岁,所以给儿子取名为“高野五十六”。一直到他22岁,被过继到旧长冈藩家老山本家,成为山本带刀的义子,才改名为“山本五十六”。

  日本人的姓名绝大部分是用汉字表达,姓在前,名在后,延续父姓,世代相传,这和中国人的取名传统保持一致。但和中国人对名字的重视不同,日本人取名相当随意,甚至有时让人啼笑皆非。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只有上层人士有姓,普通百姓则是有名无姓,一郎、二郎、三郎,花子、菊子、代子。直到明治初年,天皇下令所有日本人都必须有姓,各家各户才不得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地名、田名、身世、家系、职业、住所、屋号、工具,甚至阿猫阿狗、花花草草都成了取姓的依据,比如有地名的田中、三木,有住所的山上、松冈,还有动物的白鸟、小熊。

  由此可以看出,山本五十六也是穷苦出身,但家境的贫寒反而刺激了他的上进之心。山本自小争强好胜、好勇斗狠,他17岁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著名的江田岛海军学校,此乃日本海军名校,与美国的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和英国达特茅斯海军学院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著名海校,号称“帝国海军的摇篮”!该校建校之初便仿效英国,不仅专业课程、教育方法、训练模式跟英国一模一样,甚至连建造学员宿舍的红砖,都是从千里迢迢之外的英伦三岛高价运来。采取同样模式的,还有中国的北洋水师学堂,这两所学校无论是建立的时机、在国内的地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如出一辙。只是可惜,在后来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完败于同样师从英国的联合舰队。但可以肯定的是,失败的原因不是北洋水师水平太差,而是当时清朝政府太腐败,此乃题外话,就不多说了。

  1904年,20岁的山本从学校毕业后,便以见习枪炮官的身份参加了决定日本国运的日俄战争。在对马海战中,山本身负重伤,左手的食指和中指被炸飞,留下终身残疾,并被取了个绰号,叫“八毛钱”。这个绰号据说最早是从艺妓那里叫开的,因为当时艺妓修剪指甲按照手指头收费,每个一毛,正常人正好一元,山本偏偏少了两个指头。这也从侧面反映,山本经常出入烟花之地,好赌成性。偏偏海军学校有明文规定,在学校指定范围内,不能开设赌馆妓院,以防止学员萎靡堕落。山本倒是没有萎靡堕落,但从中不难看出,他不像传统日本人那样,视条条框框为金科玉律,他胆大妄为,敢想敢做。日后的事实证明,他这一点成就了他无上的荣誉,这就是他对传统海军战法的改革:航空制胜论。

  当时各国海军奉行的是巨舰大炮主义,其理论来自于美国著名海军理论家马汉的海权理论。马汉总结了19世纪之前几千年的海战史,尤其是近代西欧各国崛起之后的海战史,得出了一个结论:舰艇越大。炮管越粗,赢的几率就越大,这个理论浅显易懂,又经历过无数次实战检验,因此很快被各国海军接受。作为当时头号海军强国的英国,身先士卒,勇于创新,第一个投身于造船比赛。

  1906年2月10日,英国建造的“无畏”号战列舰开始下水服役,排水量17900吨,航速21节;武器装备为305毫米火炮10门,76毫米炮24门,两舷、炮塔和指挥室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庞大的战舰,而且是第一艘全部装备大口径火炮的军舰!此舰一出,谁与争锋,当即震惊了整个海军世界。作为英国的老对头德国,自然不甘落入下风,马上修改了海军法案,把原计划要建造的军舰统统改成“无畏舰”。短短两年时间,英国造了八艘,德国造了七艘,全部都是排水量到22500吨、主炮口径达到380毫米的庞然大物。

  十年后,北海日德兰海战爆发,该海战成了无畏舰大显身手的舞台。此役英德两国海军精锐尽出,双方共出动战舰254艘,其中包括44艘无畏舰。巨舰用强大的炮火对轰12个小时,炮声震耳,火光冲天,其他小艇小舰不是成了摆设,就是沦为炮灰。这是一场老牌帝国对新锐力量的战争,因为舰艇实力过于接近,最后英国只是靠着战略底蕴,略微取得上风。日德兰海战再一次确立了“巨舰大炮主义”的地位,从此以后,各国海军将“巨舰大炮主义”奉为金科玉律,更加重视发展以战列舰为核心、以大口径炮为主要兵器的海上舰队,这其中就包括日本和美国。

  日本人做事爱走极端,从建房子的砖都要从英国搬就可见一斑,造船自然也不例外。20年后,他们便造出了排水量、主炮口径、装甲厚度等多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的超级巨舰——大名鼎鼎的“大和号”战列舰!

  美国人也不甘落后,纵观整个太平洋舰队,巨型战列舰多达八艘,而刚刚崭露头角的航空母舰,只有三艘,不到战列舰数量的一半,而且全是中轻量级的小家伙。

  山本接受的虽然是传统的英式海军教育,但他并不像英国人那样古板,反而愿意积极吸收各种新的理论知识。1919年4月,35岁的山本奉命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同年12月在波士顿被晋升为海军中佐,这次赴美给山本带来的冲击非常大,比如美国的女孩子都能受到大学教育而且能够自立工作,这让在日本只知道**有工作的山本目瞪口呆;更大的冲击来自于美国的实力,在日本非常珍贵,需要配给的砂糖,在美国居然敞开供应!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和得克萨斯的油田更是给他上了一课,让他知道了什么叫做工业的力量!

  纵观山本的一生,他都不愿意跟美国人开战,但作为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他早早预计到太平洋上只能容得下一个帝国,日美之间必有一战!因此他很早就开始思索,依靠什么可以打败实力超群的美国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长达数十年的苦苦思索和身体力行的实际演练,答案终于被他找到了。

  让我们暂时离开1941年,离开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的太平洋,回到60年前,去看一看山本五十六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东西。

  二 飞机!飞机!

  1878年12月24日,圣诞夜,大雪纷飞,美国爱荷华州锡达拉皮兹市基督教教会的主教米尔顿·莱特,给他的两个小儿子,带回来一件圣诞礼物。

  西方人圣诞节送礼,就跟我们中国人拜年送红包一样,属于家家都有、平淡无奇的事。但就是这件既不起眼又不值钱的小玩意儿,彻底改变了两个小孩子的命运,同时被改变命运的,还有全人类。

  米尔顿·莱特来自俄亥俄州,俄亥俄处在美国玉米带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州,其玉米、燕麦、干草以及牲畜、家禽的产量稳居美国前列,米尔顿先生秉承家乡的优良传统,从事的便是牧羊人这一光荣悠久的传统职业。但他的两个儿子,威尔伯·莱特和奥威尔·莱特,却对农活丝毫不感兴趣,成天鼓捣的是一些机械的小玩意儿,什么钟啊、表啊、秤啊、陀螺啊,拆了装,装了拆,每天玩得不亦乐乎。米尔顿先生对“不成器”的儿子不以为然,不仅不以为然,还大力支持,不但零花钱随他们花去,还主动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挣钱,挣的钱当爹的一分不要,全给孩子们去买工具材料!

  这下莱特兄弟可算是如鱼得水,他们就这么昏天黑地、漫无目的地一直玩到了1908年的圣诞节。

  米尔顿先生带回来的礼物是一个模样古怪的玩具,一根杆子,上面缠着橡皮筋,顶头插着两个木头叶片,看起来像一只蝴蝶。米尔顿先生把“蝴蝶”托在手心,眨眨眼睛,神秘地说:“这个玩意儿会飞哦!”

  11岁的哥哥威尔伯摇头,表示不信:“鸟才会飞呢!它怎么可能会飞?”

  七岁的弟弟奥威尔也不信:“长得是像蝴蝶,可它是假的呀!”

  米尔顿先生也不说话,先把“蝴蝶”上的橡皮筋扭紧,一松手,“蝴蝶”便“呜呜”叫着,向空中高高飞去。兄弟俩仰着头,张大嘴巴,看得目瞪口呆,待“蝴蝶”慢慢落下,哥哥一个箭步冲上去,抓住它,大喊一声:“天啊,它真的会飞!”

  弟弟冲上来:“威尔伯,赶快把它拆了,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25年后,这一对贪玩的兄弟,将被写进史册,他们的故事将被无数人传颂、敬仰,一直至今。

  1903年12月17日清晨,天气寒冷,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海滨城市基蒂霍克,“呜呜”的北风呼啸而过,一个带着巨大双翼的怪家伙静静躺在空旷的沙滩上,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边上围观的寥寥几人中,为首的便是莱特兄弟,两人满脸通红,指着对方,唇枪舌剑,闹得不可开交。他们倒不是在吵技术,而是在争荣誉,两人都想第一个试飞,取得“第一中的第一”!几个小时过去了,到了十点半,兄弟俩还争不出个胜负,无奈之下,只得选择最古老的评判方法——投硬币,一切交给上帝决定。

  这回上帝站在弟弟奥威尔这边。他颤颤巍巍地爬上“飞行者一号”的下机翼,俯卧在操纵杆后面一个巴掌大的地方,手中紧紧握着木制操纵杆。哥哥站在下面,开动发动机,并用力推动飞机滑行。飞机先是剧烈震动,几秒钟后便开始缓缓移动,在达到一定速度后,哥哥松开手,飞机跌跌撞撞、歪歪扭扭,但终于还是飞上了天空!

  这次飞行其实总共才持续了12秒,距离也不过区区36.5米,但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开飞机的人,作为智慧、坚持和勇气的象征,奥威尔·莱特将被永记史册,成为无数人敬仰和崇拜的偶像。

  兄弟俩再接再厉,接着又造出了“飞行者二号”和“飞行者三号”。1905年10月5日,“飞行者三号”成功试飞,留空时间长达38分钟,距离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9公里!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这些成就并没有得到社会的真正重视,新闻界要么拒绝对此进行报道,要么干脆提出质疑,在天空中威风凛凛的“飞行者三号”,不得不在暗无天日的马厩里垂头丧气地度过了两年时光。

  直到1908年,“飞行者”家族已经到了第六代传人时,美国陆军部才勉强愿意观看一次他们的飞行表演。兄弟俩情知机会难得,便使出浑身解数,同心协力,配合默契,哥哥指挥,弟弟试飞,抖擞精神,一鼓作气,驾驶飞机围着阅兵场周围整整飞行了55圈,创造了连续飞行一小时的世界纪录!围观群众人山人海,欢呼雀跃,莱特兄弟就此一举成名。

  1909年3月,美国陆军部正式向兄弟俩订货。兄弟俩也在飞机上增加了专为瞭望员和机枪手准备的特别座位,为飞机应用于军事奠定了基础。同年7月,兄弟俩向美国陆军部交付了第一架军用飞机,他们还帮助陆军训练了第一批军事飞行员,这架飞机至今仍陈列在华盛顿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五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开始登上战争舞台,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在侦察和宣传方面崭露头角。不过,此时飞机的主要用途还集中在侦察方面,并没有专门的空中武器。飞机第一次投入进攻,实在是无心插柳之举。

  1914年9月8日,俄国和奥地利激战正酣之时,俄国飞行员聂斯切洛夫驾驶一架侦察机,准备前往前线侦察。这位仁兄一边开飞机,一边抱怨飞机质量太差,木制的机翼,粗笨的发动机,飞得不快不稳不说,观察视线还太窄,左右视线全被机翼遮挡,前面又有发动机、散热器和排气管,唯一能看到外面的,只能通过机舱前段的一个空洞,别说能辨别敌我,能看出是个活人就不错了!结果往往是没发现敌人,敌人却早已发现了他,只能俯身卧倒,根本无法侦察。

  没想这回地面没发现敌情,空中却出了情况,聂斯切洛夫突然发现,前方跌跌撞撞地飞过来一架飞机!再仔细一看,冤家路窄!来的正是奥地利的侦察机!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聂斯切洛夫当即掏出手枪,对着奥地利飞机“啪啪”就是两枪,一枪正中侦察机机身,但只擦破一点皮,对飞机没有任何影响;另外一枪则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聂斯切洛夫不甘示弱,还想继续开枪,没想关键时刻,手枪却卡壳了!情急之下,聂斯切洛夫顾不上自己的安危,驾着飞机,猛地翻了一个筋斗,劈头盖脑就向奥地利飞机撞去!机轮恰好撞到了奥地利飞机的螺旋桨上,奥地利人哪见识过如此蛮横不讲理的打法,目瞪口呆之际,连规避动作都忘记了,螺旋桨一下被撞得稀烂,飞机直挺挺地往下掉。就这么阴差阳错之间,聂斯切洛夫开创了人类空战新的篇章,他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也被正式命名为“聂斯切洛夫筋斗”,载入航空历史教科书中。

  消息传来,各国舆论大哗,大部分人把这当笑话,笑过之后,不以为然;也有少数聪明人从中窥得了玄机,不久以后,一名聪明的法国飞行员在自己飞机上装了一挺火力很强的机枪,这个创新果然收到了奇效,在接下来的一场空战中,一连击落两架德国飞机!德国人痛定思痛,依葫芦画瓢,也开始在飞机上安装机枪,但很快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机枪的威力是不小,可真要上战场,敌人飞机没打着,自己可能先被击落了!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机枪固定在座舱前段机身上,沿着飞行方向射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碰到高速旋转的螺旋桨,结果可不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了吗?

  这个难题最后还是被爱钻研的德国工程师解决了。他们发明了一种机枪射速联动装置,依靠螺旋桨来控制机枪的射击,当螺旋桨叶片挡住枪管时,机枪便停止射击,反之则开火!这种装有联动射击的飞机很快便展现出它的威力,在接下来的空战中,德国飞机正是依靠这个发明,击落多架英法飞机!

  就这样,飞机,这个当年莱特兄弟手中的大号玩具,终于蜕变成了决定天空归属的超级武器!空军,这个纯粹由飞机发展而来的新兴军种,也开始正式登上人类的军事舞台。

  不过,此时的飞机还只能够在天空称雄,刚诞生不久的空军,经验不多,受重视程度也不够高。决定各国军事力量的,依然是传统的陆军和驰骋在占据地球表面70%面积的海军。

  可我们知道,在21世纪的今天,空军已经成为战争中的决定性力量。2003年3月爆发的伊拉克战争,美英联军长驱直入,几乎兵不血刃,便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占领了伊拉克全境。其中取胜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在地面攻势展开之前,美国就已经展开了大规模空袭,投掷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将伊拉克的机场、军营、港口、雷达站、发电厂等重要军用设施,炸了个稀巴烂。待到地面攻势展开之时,伊拉克几无还手之力,一代枭雄萨达姆,就此告别历史舞台。

  说起来,改变空军地位的头号功臣,不是美国人,也不是欧洲人,反倒是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日本人。此人是日本海军的名将,同时也是双手沾满鲜血的战争贩子刽子手。日本海军尊称他为军神,从上到下,无不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美国海军却骂他是恶魔,为他天天寝食难安,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除之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