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有这样一段海归的经历,松冈对美国的实力看得很清楚,他知道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那可怕的生产力一旦转入战时体制,将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势不可当!现在没有惹怒美国已经是万幸,还想跟美国作战,真是彻头彻尾的蠢主意!也只有东条这个土鳖才想得出来!吉田就不说了,海军天天跟陆军争风吃醋,从灭亡朝鲜到占领大半个中国,皆是陆军的功劳,海军除了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前不久好不容易捞了一个在中国参加淞沪会战的机会,却打得灰头土脸,两个月才勉强拿下上海,对外是说赢了,其实大家都知道,那是打肿脸充胖子!偏偏那些军舰啊、飞机啊,都是花钱的大户,海军耗费了帝国将近2/3的军费,至今仍躺在前辈的功劳簿上吃老本!
松冈站起来,坚定地说:“我坚决反对陆相和海相大人关于南进的意见。我认为,帝国应该北进!一方面,我们可以稳定满蒙,满蒙稳,帝国则无忧,退可攻,进可守,汪精卫政权已经建立,蒋介石不过是在苟延残喘,或招降,或打败,都只是时间问题。另一方面,我预测德国在占领西欧之后,未来一定会挥师东进,进攻苏联,到那时我们跟德国前后夹攻,苏联腹背受敌,自顾不暇,夺取西伯利亚乃至整个远东,唾手可得,又何必冒那么大的风险去招惹美国,吃力不讨好呢?”
听完三人的发言,首相近卫的第一感觉是双方都有理,再仔细一想,又觉得“南进”略占上风。一是两年前日本跟苏联在张鼓峰和诺门坎交过两次手,两次皆是惨败,因此对苏联强大的军事能力心存忌惮。更重要的是,解决资源问题是将圣战进行到底的头等大事,就算击败苏联,占了西伯利亚,那里有没有石油还是个问号,帝国派出的石油勘探队在中国东北找了30年的石油,依然一无所获,谁也不能保证在西伯利亚就一定能找到。退一万步讲,就算真找到了石油,那里地广人稀、气候恶劣、交通不便,怎么运出来也是个难题。
但犹豫半天,近卫还是不想当场裁决。帝国政局最近极其混乱,一年半之内换了三个首相,甚至有人为此丢了性命,原因正是因为摆不平各方势力!陆相、海相、外相全都是实权人物,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算起来,自己这个首相反而实力最弱,位置不好坐啊,有责任,没权力,要想保住自己的小命,要想把位置坐得安稳,只能祭出政客的不二法宝:和稀泥!因此近卫综合各方意见,征得天皇同意后,出台了一个看似不偏不倚、实际有所倾斜的新国策。
对内,拔高军费,大力宣传战争光荣、和平可耻,实行全国总动员,加紧扩军备战;对外,则开始了一系列积极扩张的政治军事行动:
1940年7月17日,日本电告日本驻法国大使,不管法国政府持何种态度,日本军队将于一星期后开进南部印度支那。
一星期后,日本说到做到,言出必行,挥师从印度支那登陆,随即占领越南西贡和金兰湾。
1940年8月1日,日本政府为此军事行动背书。外相松冈洋右发表声明,正式对外公开“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日本的意图是,将中国、朝鲜、泰国、菲律宾、缅甸、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属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英属马来西亚、英属婆罗洲、西太平洋上所有岛屿,乃至苏联西伯利亚等远东领土,统统画在圈内,归日本统治。
1940年9月27日,日本、德国、意大利在柏林正式签署三国同盟条约,其核心内容是利益交换,日本承认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新秩序中的领导地位;同样,德意也承认日本在“大东亚共荣圈”里的领头羊位置。此外,任何一个国家在遭到其他国家攻击时,其他两国将给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的援助。
这样一来,把英美和苏联同时得罪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当即宣布,给予中国2500万美金的贷款,以增强中国的抗日力量。第二天又宣布,对日禁运废钢铁。但日本这个国家,一向喜欢耍小聪明,因此马上抛出了后手招数。
1941年1月23日,新任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宣布就任。野村曾经在一战时担任日本驻美海军武官,和同在海军服役的罗斯福颇有私交,因此派此人担任驻美大使,是外相松冈想出的一手妙招。
在离开日本之时,野村向各国媒体信誓旦旦地保证:“日本和美国没有任何理由打仗!在本国政府授权之内,我绝不允许战争发生!”
这话有心人一听,就知道其中漏洞颇多,“本国政府授权之内,我绝不允许战争发生”,说得难听一点,纯属空话!偏偏单纯的美国人民还真信了。等到1941年2月6日野村抵达旧金山时,他惊奇地发现,美国人把他当成了和平使者,不但派出仪仗队隆重欢迎,旧金山各大报纸还在头版头条上刊登了他的照片,上书一行大字:“野村将军是伟大的美国朋友!”
另外,罗斯福总统也约见了他,两人把酒言欢,畅谈友谊,彻夜不眠。见形势大好,野村趁热打铁,又和美国民间人士搞出了一个和平草案:《日美谅解方案》。其核心内容有三条:第一,日本不在西南太平洋诉诸武力改变现状;第二,由美国出面督促蒋介石政府与日本谈判,如果蒋介石拒绝,美国即停止援蒋;第三,美国同意恢复与日本的正常物资贸易,包括石油、橡胶、废钢铁等。
不过美国官僚可不像民间人士那样单纯,国务卿赫尔马上意识到,按照这个草案,美国显然会吃亏,因为这不仅要放弃对中国的援助,还不得不让日本人来影响美国的决策。但他又想利用这个草案牵制日本,让日本放弃战争的打算,经过长达66轮的谈判,双方达成了几点修改意见,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第一,尊重一切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第二,除了通过和平手段,不得打破太平洋现状。
这样一来,算是让日本的美梦彻底落了空,尊重别人的领土完整?那“大东亚共荣圈”岂不成了画饼?一个多世纪以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灭亡朝鲜、侵占中国,日本正是通过这一次次的战争,才攫取了现在数不清的利益,靠和平手段就能取得胜利?那叫痴人说梦!
但野村不想就此放弃,作为日本国内难得的美国通,他压根儿不想跟美国人翻脸,因此他还是将会谈成果通报给了同样是美国通的外相松冈,等待进一步的答复。他本以为反对南进的松冈会支持他,但万没想到,松冈压根儿对这个所谓的“成果”不屑一顾,松冈非常清楚美国人的个性,和他们打交道,一味退让讨好是行不通的,要想让美国人佩服你,你先得亮出肌肉,跟他打一架,他才会知道你的厉害,然后才可以平等地对话。像野村这样的无原则让步,只会让日本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同样是美国通,外相松冈比大使野村的境界还是高了不少。
还有,松冈刚刚在莫斯科和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规定苏日相互尊重领土(包括蒙古和满洲国)完整,互不侵犯,一方若遭到第三国攻击时,另一方保持中立。这消除了苏联的后顾之忧,同时松冈也认为日本对美国的优势大了一分,因此他根本就不想跟美国讨论什么原则、谈判,要的是美国立即取消对中国的援助,取消禁运,尊重日本在远东的领导地位。
因为外相松冈的强硬态度,导致日美关系日趋紧张,松冈依然坚持“北进”不松口,但他的所作所为,无形中又为“南进”开了绿灯。太平洋上空的战争阴云日渐密布。
1941年3月11日,罗斯福总统力排众议,通过了大名鼎鼎的《租借法案》。这项标题为《进一步促进美国国防及其他目标的法案》,其核心内容只有一条,即向包括苏联在内的反法西斯阵线提供武器、战略物资和粮食。这样一来,美国已经从一个慎重的中立国,变成了反法西斯阵营中的一员!这对日本人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
不出所料,《租借法案》的通过深深刺激了日本。1941年5月3日,日本召开有松冈参加的政府和大本营联络会议。本来就反对日美谈判的松冈,更进一步就调整日美关系提出了三条极其强硬的原则:
第一,要对解决日中问题作出贡献,美国必须撤出中国;
第二,不能与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相抵触;
第三,不能损害德国的利益,要尽力阻止美国参战。
根据这三条原则,日本政府于1941年5月12日对野村提出的《日美谅解方案》进行了大幅度修改,改动如此之大,以至于原草案早已名存实亡。美国人自然不会同意,马上联合英国、荷兰,宣布对日本实行包括钢铁、橡胶、石油等所有战略物资的全面禁运。罗斯福总统甚至不惜以开除海军上将理查逊为代价,将太平洋舰队从远离日本的西海岸重新驻扎到近了一半距离的夏威夷珍珠港,目的是逼着日本让步。但此时的日本,“南进”的呼声日益强烈,国内民意也一片喊打,根本不可能再回头,日美谈判就此陷入僵局。
正当双方关系最危急的时候,欧洲又传来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1941年6月22日,德国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协议》,入侵苏联,大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
消息传来之后,首相近卫马上召集帝国军政高层,再一次讨论“南进”还是“北进”问题。在会上,外相松冈不顾“南进”派已经占据明显上风,还是大唱“北进”的调子,引起了激烈的争吵,支持他的除了关东军,已再无其他势力。
即便如此,堂堂日本外相加上实力雄厚的关东军,其实力还是不容小觑,首相近卫不敢妄下决定,无奈之下,只得将结果报告给天皇,请天皇来作最后的裁决。
1941年7月2日,天皇主持召开御前会议,作最后的裁决。七月的日本骄阳似火,但是比起天气来,皇宫里的气氛更加炙热。一贯嚣张跋扈的陆相东条先发制人,坚持必须马上南进!外相松冈不为所动,慷慨陈词,他说:“德国在欧洲战场节节胜利,已经深入苏联腹地,现在他们要求我国参战,趁这个机会,立即出兵,跟德国东西呼应,拿下西伯利亚,绝对不成问题!”
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面露鄙夷,讽刺道:“外相阁下是不是已经忘记了,现在帝国军队深陷中国,能获得的物资越来越少,没有资源,我们拿什么去跟苏联人打仗?”
新任海相及川古志郎也随之附和道:“我大日本皇军虽然天下无敌,但从目前情况看不宜再冒风险去招惹苏联,还是应该南进,先拿到资源,这是帝国亟须解决的问题!”
原海相吉田善吾因为反对和德意结盟被拿下了,及川上任后,秉承了他“南进”的策略。两人的话说得合情合理,众人纷纷点头称是,说现在既然已经没有了苏联的后顾之忧,我们还有什么可考虑的,必须将“南进”进行到底!
首相近卫见时机成熟,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说:“对于陆相和海相的意见,我深表赞同。帝国目前的方针,应该是先夺取缅甸和印度南部,割断中国的外援通道,拖垮中国,进而占领东南亚,夺取我们急需的石油、橡胶、锡等资源,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军事基地,最后跟英美决一雌雄,争夺太平洋!”
近卫的公开表态,好似在火堆里浇了一瓢油,气氛顿时激烈到极点,当时甚至有人指着外相松冈,破口大骂:“北进完全是在祸国殃民,你们快点滚出去!”
一直面无表情的天皇终于有所反应,他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众人的意见。松冈等人见大势已去,也不好再坚持,只能垂头丧气地坐到一边。首相近卫环顾四周,见再无异议,便掏出早已准备好的一份文件:《适应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大声读道:“为了达到向南方扩张的目的,必须排除任何障碍,并不惜与英美一战!”
至此,日本“南进”的国策已经得到正式确认。不过,陆相东条还是表示不满,他主张的是停止谈判,立即开战,这就和首相近卫的想法出现了偏离。在近卫看来,立即和英美开战的时机并不成熟,胜利把握不大,应该先缓一缓。但东条不依不饶,他指着近卫的鼻子,毫不客气地骂道:“如果不能立刻执行国策,你就该辞职滚蛋!”
此时的日本,上到天皇,下到百姓,都陷入了一片狂热的战争气氛之中,近卫得不到支持,只得灰溜溜地下台走人,他的继任者,便是号称“帝国剃刀”的东条英机。
美国对太平洋对岸发生的一切洞若观火,知道局势已无法挽回,便干脆一硬到底。1941年11月26日,国务卿赫尔公开要求日本废弃德意日三国同盟,立刻无条件撤出中国,并废除傀儡满洲国!至此,日美关系已经彻底破裂,双方都把对方逼入了死胡同,除了开战,别无选择!
虽然双方都知道开战在所难免,但在战争准备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美国人认为日本人肯定会开第一枪,这一点他们猜对了;继而判断,开战的地点会在菲律宾,理由是那里有距离日本最近的美国驻军,并且有丰富的战略资源,打下菲律宾,才能威胁珍珠港,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
按说,美国人的推断是合理的,甚至连很多日本人自己也赞同。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日本的第一枪,瞄准的却是隔了半个太平洋的珍珠港!
作出这个胆大包天的决定的,就不是前面那些吵吵嚷嚷的帝国巨头们了,而是真正的军人,号称“太平洋之鹫”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