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德国模式,日本建立了新式政府,成立了经过选举产生的议会,但日本的议会几无实权,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内阁手里。偏偏内阁又不对议会负责,只需效忠天皇一人;天皇虽然从制度上看似拥有绝对的权力,但长期以来的观念让日本人认为“半人半神”的天皇高高在上,不去过问具体政治事务,才能与其地位相符。由此,内阁便可以放手在国内进行独裁统治。而在内阁里,军部手握大权,海相和陆相全部由军界自行选出,他们一旦辞职,必会导致失去军界支持的内阁解散。
于是一个独特的日式政治体制产生了,这个体制名义上由天皇独掌大权,实际权力则控制在军界手中,他们利用“武士道”精神为自己的统治背书,实现对日本自上而下的统治。至于貌似强大的首相和外相,一旦跟军界产生分歧,轻则下台走人,重则性命不保,因此在军人掌权的年代,首相如同走马灯似的在更换,是为铁打的军人、流水的首相。
按照这样独特的政治体制,“明治维新”之后发展最为迅猛的自然便是军事力量了。西方的经验让日本政府意识到工业的绝对威力,接着政府以举国之力在国内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得日本一跃成为一个军事强国,不仅军火工业产量惊人,日本还重组了军队。日本人的想法很简单,当时世界各国,陆军以德国为最强,海军则以英国称雄,所以新的日式陆军以德国为模式,海军则以英国为范本。两者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制度上,也为日后陆海军的不和埋下了伏笔。
不过有一点,日本陆海军倒是学得一模一样,这就是不宣而战,先发制人。这一招是跟德国人学的,当时陆军请的是柏林军事院的教官梅克尔少校。梅克尔在讲课中曾把现代战争动员比作日本剑道。他对学员说:“宣战以后再开始动员兵力,收集粮草,那是傻瓜。战争和日本的剑道完全一样,在大喝一声之后就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攻击,直指敌人要害。战争必须要在第一击就打出气势。”当时梅克尔少校把东条英教(东条英机的父亲)、秋山好古们说得目瞪口呆,号称日本陆军“三太郎”之一的仙波太郎立即就站起来了:“先生,这是不是有点卑劣,这也不符合武士道精神。”
不过说归说,后来日本将此招学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九一八”到“珍珠港”,每次都是先偷袭、再宣战,把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完全抛之脑后。
为了保证兵源的稳定和充足,日本政府下令所有的成年男性公民都必须参加军训,这就成了事实上的“全民皆兵”。于是,在制度、经济、文化的共同刺激下,奇迹产生了,自1867年“明治维新”开始到19世纪末,只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日本便已拥有了一支世界一流的陆海军。
军事实力的强大很快带来了领土诉求,日本内阁坚信一个道理:任何一个现代民族国家都必须向外扩张,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对于日本民族来说,广阔的亚洲大陆便是其最理想的扩张目标。自古以来,日本攻占亚洲大陆有一个固定套路:欲取亚洲,先取中国;欲取中国,先取东北;欲取东北,先取朝鲜。于是朝鲜,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第一目标。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日本攻占朝鲜和中国台湾。中国坚持了三十多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制,以及由此开展的“洋务运动”,宣告彻底破产。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为了巩固在朝鲜的利益,并为进军中国东北扫清障碍,决意以武力解决同样对朝鲜和东北觊觎已久的沙俄帝国。最后,这场残酷的战争以日本胜利、俄国爆发革命而告终。战后日本非常得意,因为这是有史以来一个亚洲国家第一次打败一个欧洲国家,且还是一个庞大的帝国。
连续战争的胜利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也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狂热的贪婪。因此,在西奥多·罗斯福主持日俄调停之后,即使日本已经在朝鲜和中国东北获得了许多政治和经济利益,日本人依然表示强烈不满,视美国为罪魁祸首,因为这离他们的预期还有很大差距。
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参战并站在了协约国一边,其军事行动主要是肃清德国在太平洋的势力,并攻击德国在远东的基地。这次押宝成功使得日本在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绝对的军事霸主。同时,西方却因蒙受巨大损失而不得不暂时收敛,把精力集中在集体安全和裁军问题上。实力的此消彼长再一次刺激了日本人的贪婪,但偏偏在这关键时刻,不识相的美国人又跳出来了。
美国因为看清了对外战争的实质,更进一步坚定了全球再平衡的外交目标,力推依靠协商谈判,而不是军事行动来解决分歧。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也就是联合国的前身,应运而生,凡是在大战中对德奥集团宣战的国家和新成立的国家都是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这其中就包括日本。
在战后这样谨慎的国际大环境下,日本不得不暂时收敛自己的军事野心,也开始走上了政治自由化道路,赋予男性公民选举权,与英美签订《华盛顿海军条约》,约定美、英、日的主力舰总吨位比为5∶5∶3,太平洋上持续紧张的局势终于有所缓和。
虽然这些举措受到了日本政客的欢迎,但却引起了军界的极大不满,特别是针对海军的限制条款,简直就是扼住了日本发展的喉咙!军界的大佬们只是忌惮美国的超强实力,不敢过于声张罢了。
但军界大佬懂得顾全大局,下面的小弟们却不以为然,偏偏日本军队有“下克上”的传统,只要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便可以公开反对上司,甚至采取暴力行动。这些头脑简单的狂热分子根本不理睬所谓的狗屁条约,只想着如何将侵略战争进一步扩大,哪怕会引发与强大美国的冲突,也在所不惜!
随着突如其来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短暂的和平终于被打破了。与美国采取的策略截然不同,日本想到的是通过对外战争,攫取利益,以此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这样,中国,这一地大物博又无比虚弱的庞然大物,自然成了日本这头饿狼的头号目标。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再一次发挥“下克上”的传统,不顾日本政府三令五申,悍然挑起战事。由于中国政府采取消极不抵抗政策,日军只用了不到三个月,便占领了东北全境,接着便扶植了一个傀儡政府,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满洲国”。
1932年1月29日,日军轰炸上海老城区,淞沪会战爆发。战争持续了整整两个月,上海老城被夷为平地,25万市民沦为难民,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叫嚣着“三个月灭亡中国”,攻上海,陷南京,占武汉,下广州。光在南京,日军就屠杀了30万人,占城市人口的1/3!连德国纳粹都自叹不如,称其为“兽类集团”!
富兰克林·罗斯福对事态的发展感到非常震惊,他清楚地意识到,中日实力差距太大,只有依靠美国的帮助,中国才能继续抗战。如果继续坐视不理,他推行的全球再平衡战略很快就会破产,最终美国必将引火烧身!
但在美国国内,却有不同的声音。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孤立主义分子。孤立主义的存在由来已久,其核心理念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其来源则可以追溯到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华盛顿曾说过一句话:“美国应该与外国发展商务关系,但是却要避免与它们发生政治联系。”这句话通俗一点来解读,便是赚钱要高调,至于流血,那是别人家的事!而这正是“实用主义”发展到极端带来的产物。
“实用主义”乃是美国文化的主流,因此孤立主义分子势力很大,几乎控制了整个国会,并且在民间拥有极大的号召力。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尽管有80%以上的公众同情交战中的盟国,有50%—60%的公众赞成援助英法,但一旦提到让美国真枪真刀去参战,反对率却高达85%!在这种情况下,总统想出口赚外汇,那没问题,一定大力支持;但要想对外打仗,对不起,我们一定反对您!
所以,美国一边向日本大肆出售石油、橡胶、废钢铁,同时又向中国提供经济军事援助,这看似自相矛盾的行为,正是国内不同势力交锋的结果。
到了1940年,罗斯福再也坐不住了。日本已经占领了朝鲜和大半个中国,除了偏安一隅的重庆,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已落入日本人的魔掌。在政治制度上,除了东北的满洲国,日本人还在南京扶植了汪精卫政权,进一步和中国政府分庭抗礼,打得蒋介石几无还手之力。不过,如果按照孤立主义分子的说法,这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中日打仗,美国发财,不是正好坐收渔翁之利吗?最多也就是看着中国人不行的时候,偷偷拉他一把,拉起来后好继续打,这有什么不对吗?
确实没什么不对,事实上美国人一直也是这么干的,但问题就在于,现在不仅是中国人快不行了,连美国人自己,也快不行了!
这才是总统先生真正担心的。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罗斯福一向以远大的目光和敏锐的洞察力而著称,他的判断是对的,因为太平洋对岸,日本人正在密谋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阴谋。
三 南北之争
1940年7月19日,日本东京,骄阳似火,刚上任仅一天的首相近卫文麿将外相松冈洋右、陆相东条英机和海相吉田善吾这帝国三巨头,齐齐招至自己的家里开会。这是一场事关日本未来国运的重大会议,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南还是北?
最先站出来发言的,是号称“剃刀将军”的陆相东条英机。东条时年五十六岁,刀条脸,秃头,仁丹胡,相貌狡诈凶恶,是日本军事法西斯的实际推手,“武士道”精神的代言人,素以效忠天皇、凶狠跋扈而著称。
东条的意见很坚决,必须马上实行“南进”!面对首相大人,他没有丝毫尊卑之心,大声嚷嚷道:“今日帝国的困境,完全是政府和军人瞻前顾后、犹犹豫豫造成的恶果!我们就应该学习德国,想到做到,闪电进击,一鼓作气占领太平洋!这样可以夺取英、法、荷兰的殖民地,补充资源。现代战争,拼的就是消耗,现在帝国的资源,绝大部分靠进口,如果进口的国家靠得住也就罢了,偏偏又是美国!美国可是跟英法穿一条裤子的,虽说现在为了挣钱,还在向我们出口,但这些美国佬说不准哪天就翻脸!到那个时候,帝国要油没油、要铁没铁,难道让我们的英勇战士拿着烧火棍去冲锋啊!拜托,皇军是不怕死,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死也要死得有价值!”
一口气说完之后,东条略微停顿了一会儿,又继续慷慨陈词:“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开始算起,帝国军队在中国已经打了整整三个年头,我们号称‘三个月灭亡中国’,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句彻头彻尾的笑话,而且完全看不到结束的希望!这是为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是英美一直在后面给中国打气,钢铁、石油、军火等各种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缅甸运往中国,这帮白皮猪,当面赚我们的钱,转身就在后面捅刀子,实在太可恨了!只要我们掐断缅甸这条生命线,再加上已经建立的满洲国和汪精卫政权,内外夹攻,我敢肯定,中国人一定撑不过三个月!大东亚共荣圈的建立指日可待!因此,我要求立即南进,向美国人开战!”
海相吉田也表示支持东条南进的意见,只是站在海军的立场,他觉得东条要求立即开战,还是仓促了一点,他的部队除了要直接上战场,还得负责运送兵员、为物资护航、提供空中支援,件件都不简单啊!犹豫片刻,吉田试探着说:“南进是对的,但必须缓一缓,我们海军的舰艇大部分还没有完工,无法立即出战。”
外相松冈则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松冈洋右,1880年3月4日出生于日本山口县,13岁那年,因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不得已跟着当船长的叔叔出洋谋生。谁知叔叔将他带到美国之后,便将他扔在那里,扬长而去,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上帝保佑松冈,正当他走投无路之时,被一家好心的美国人收养,此后一直留在美国,求学、工作、成家、立业,直至1903年考入外务省,回国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