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第二个层次的改革是在企业。怎么改?让国有企业独立经营,投资者派董事组成董事会以后,企业服从董事会的决议。中国今天是国家管资本,让资本变活,产生资源配置效率,这是上层的改革。下层的改革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根据投资情况组成董事会,因为行业不同,国家控股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这是根据情况来定的。独立经营主要依靠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要起作用,董事会要起作用,还要有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在全世界企业发展过程中都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因为原来都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最后到了第二代,能不能维持?还可以。到了第三代,企业能不能再这样下去?一定要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否产生,职业经理人有一个供给方和需求方,双方才能取得协调,这样的话管理效率就提高了。
现在中国还没有职业经理人市场,职业经理人不可能像一般的工作者拿着自己的简历到处上门。所以这需要有职业经理人的建设或是猎头公司,人才到他们那里登记,他们帮职业经理人去找、去谈。
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慢慢在德国推广开来的,这对我们今天民营企业来说是有借鉴意义的。今后的民营企业走职业经理人道路是有潜力的,潜力在哪里?国有企业过去是国资委主管企业,国有企业领导者退休、辞职以后,可以加入职业经理人队伍,职业经理人是责任制、任期制。所以说,转型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个问题,民营企业同样需要转型。我在广东调查民营企业,有的企业感到产权不清晰,比如三个儿子都在父亲经营的时候出过力,父亲去世了产权怎么分?分的话,谁出力多少没记录,所以争得不可开交。民营企业的转型必须产权清晰,过去对家族成员是含糊的,所以矛盾就出在家族成员争夺产权,每天处在内乱中,这样的企业还能搞好吗?所以民营企业第一条先得根据家族成员的情况,谁付出多少要清清楚楚。另外,要早日选定接班人。中国无非用两个办法选接班人:一个办法就是从贤,谁最贤我挑谁;二是亲,谁跟我最亲,我最喜欢哪个儿子我就选谁。这都是有问题的。
亲中选贤或贤中选亲都不行,维持一段还会出问题。最后也应该是职业经理人制度。职业经理人可以经过考察、推荐、试用,最后转化为持股合伙人,企业就延续下去,这都是国外的一些经验,对我们来说很多地方可以参考。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究竟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做这件事?先把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建立起来,这样就能适应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适应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个问题:要看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中国的经济要想保持中高速增长,一、二、三产业一定要协调发展。一是农业。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不发展,全世界谁供应得起这么多人消耗这么多粮食?
二是工业。主要是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高端成套设备的制造业应该快速发展,不然我们始终是世界的制造中心,但不是高端的。而且创造还是在西方。制造业要认识到自己的压力,压力在哪儿?中低端的产品成本不如东南亚,高端的产品技术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这就是压力,所以说第二产业也一定要搞好,要协调发展。
三是第三产业。商业、零售、消费、服务业,都需要进一步发展。
第六个问题: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点
我们一定要设法让更多人参加到创业、创新的潮流中来。比如现在一些新的创业者根本就不用上班,也没有企业,就在自己家里接订单,按合同完成任务,这是一种新的情况。鼓励一般的农民回乡创业,要推行三个清单,简政放权,这个非常重要:第一个清单是负面清单,规定了什么行业不能进去,什么行业限制进入,这是负面清单;第二个清单叫权利清单,就是法律没有授权给你的不能做,法律授权给你的才能做,不然政府就违法;第三个清单叫作责任清单,就是政府、政府下属的部门在执法、执政的时候必须按程序办,必须按规定的日期批,这就可以制止乱作为和不作为。
这三个清单对我们下一步创业是重要的,第三产业有大量的个人从事服务工作,有服务性的企业,新企业不断出现,就便于开展结构调整了。
第七个问题: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
经济要走市场化的道路,但是宏观经济调控又是必须存在的,这两个不矛盾,主要是方式要转变。除非在紧急情况下,宏观调控今后应该注重微调、预调、定向调。什么叫作微调?就是做轻度的调整。预调是发现问题即将来临,预先采取一些防止措施。定向调就是结构性调整,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有的放矢,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所以在调控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做,非到紧急状态,一般不要采取过大的措施。今后宏观调控的方式要把政府的作用结合起来,政府的第一个任务是执法,依法授权依法治国。政府的第二个任务是通过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基本稳定。另外政府的宏观调控在某种程度上要起到集中引领、规划的作用,为了使将来怎样走、方向在哪里都定得清楚,我们对宏观调控的学习应该是经常性的。
第八个问题:新人口红利
现在一般都说,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用完了,这话不准确。旧的人口红利的确是在消耗的过程中。现在劳动力不好找,甚至有经济学家预言,10年之后找不到保姆了。旧的人口红利的确是在消失,工资的上升是必然的,因为物价在上升。
要创造新人口红利,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看清楚今天大量的创业创新者,将来会成为中国的新人口红利。上千万人在创业创新,有10%的人多少能成就点事业,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能成为大的企业家,就能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是新人口红利的第一个方面。二是大量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找工作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将来也有可能进一步提升为熟练工人。三是农民。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民开始学家庭农场的思维,农民要学技术,农民要懂得管理,这是西方农业发展的结果,也是将来中国要走的路。这样就可以说,中国不仅将会有新的红利,而且中国的人口多,新人口红利数量也是惊人的。
还有一点要注意到,蓝领、白领工人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北京青年报》头版登过一篇报道,北京的环卫工人坐在计算机边上操作,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技工过去凭体力去扫马路、清垃圾,现在用计算机指挥,运用机械设备在做。危险的工作由机器人去做,所以蓝领和白领的界限将来会逐步消失。
第九个问题:当前农村的两个突出问题
我带调研组到陕西调研,发现汉中市遇到一个新情况:汉中市下了死命令,原有的工厂有污染的全迁走,保证汉江水的清洁。汉江两岸的农田不准打农药、不准施化肥。汉中又很贫困,怎么扶贫?这就要因地制宜了。
汉中市的西乡县我们去看了,西乡县把沿江、沿河两边的山林、丘陵和农田改成种茶树,因为有很好的茶叶,就把茶树作为主要的产品。打工的人回到老家,要么种茶树,要么做茶工,而且茶树是不使用化肥也不打农药的。这完全是可以因地制宜脱贫的。
另外,现在农村有一个陋习影响越来越大,什么陋习呢?送份子钱、送红包,同村的人婚丧嫁娶都得送,所以负担不了,外出到深圳打工的陕西汉中的民工春节不回家,春节过了悄悄回家,为什么?怕送红包。
第十个问题:发挥第三种调节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市场调节是第一种调节,政府调节是第二种调节,那就要问了,有没有第三种调节?肯定有,怎么说有呢?几千年前有商品交换,所以市场不过几千年前才有的事情。政府调节的出现那就更晚了。那么在漫长的岁月中什么力量在调节?人类社会在调节,是道德力量的调节。
我们可以这么说,有市场、有政府以后,道德力量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这点认识得很清楚。道德调节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调节,没有文化调节不行的。道德调节首先是自律,自律是对自己文化、道德的约束,互相帮助也是一种民间的传统,也体现着道德调节的力量。
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我们都在谈效率,效率有两个基础。一个是物质技术基础,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没有物质技术是不可能有效率的。效率的另一个基础是什么呢?那就是道德基础。重要的问题在于,有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那么超常规效率从哪里来?超常规效率是道德基础产生的。
10年来,中国为过热增长付出了哪些沉重代价
樊纲(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现在是产能过剩、通货紧缩。我们连续44个月生产者价格指数是负的,上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31个月。另外,还有债务问题等。这些问题是经济周期过程当中低迷时期典型的情况。低迷是因为前面发生了过热,还有很多政策性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低迷时期,这是一个调整的过程。
10年两次经济过热带来哪些教训
第一个教训,谨防过热。现在我们这些问题,都是前几年两次过热的后遗症:2004年至2007年一次,后来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我们刺激一下经济,然后2009年至2010年又一轮过热,两次过热叠加在一起,过热的程度比20世纪90年代初还严重。90年代初那次过热之后进行了调整,也是产能过剩,也是通货紧缩,也是企业倒闭。当时8年的时间,低迷、下滑,然后在低迷的情况下调整,一直到2002年都有通货紧缩。这些很多人不记得了,以为我们永远是10%以上的高增长。
14%的那种高增长,一定会产生经济过热。防过热,防的不是过热的那点事,防的是现在这点事。那时候大家都不理会,那时候日子过得好、高兴,宏观调控要抑制过热,大家都反对。我们现在很多的问题,不是正常增长的结果,是过去那个10%以上的过热增长导致的后遗症。世界上各种研究小组算来算去,我们中国的正常增长是7%~9%,有一个10年是8%~9%,有一个10年是7%~8%,我们现在是7%左右。我们可不能把过去的高增长当常态,说现在不到14%了,因此叫中低增长了,不是那回事。
第二个教训,宏观政策是有时效性的。宏观政策基本的作用是逆周期调节。经济过热的时候要采取抑制的政策,经济冷的时候要采取稳定的政策、托住的政策。但是经济波动的情况不断变化,要随着这个变化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政策。
我们这次的教训,是2009年、2010年产生了一轮过热。2009年采取了世界上最大的刺激政策,2010年4月份以住房限购为标志,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的政策,这是对的。当时准备金率提到20%、利率提到3%,在全世界利率热的情况下,提到3%是对的。但是四五年过去了,过热消失了,处在相对过冷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继续实行这些政策就过时了。应该及时退出紧缩的政策,现在的教训是退出慢了一点,导致我们现在的经济过冷。按照正常的情况,四十几个月的通货紧缩,说明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低于潜在增长速度的。
第三个教训,政府政策是要起作用的。紧急情况下动用一些行政的手段也是必要的。经济过冷了,政府该做的事情也要理直气壮地去做,而且要努力做到位。过热的时候及时退出进行抑制;过冷的时候,当其他的经济主体面对过剩都不投资的时候,也不必羞羞答答地觉得政府投资就不好。企业不投资,房地产商不投资,政府的投资就应该多一点,来补充不足的需求。
政府现在的问题,是有点羞羞答答,因为大家都在批评,说政府不该投资。但是另一方面最近确实有一个问题,就是政府不作为,自己的钱都不花了,自己的项目都不投了,政府的储蓄大幅度增长。2012年至2014年,政府新增储蓄相当于GDP的3%~4%,这些要都花出去,0.3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的GDP增长总应该是有的吧。
经济低迷期的调整有五大作用
我们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次波动,2004年开始到现在,10年当中又经历了一轮波动,我们应该汲取教训。过热之后我们现在属于萧条期、低迷期,正在进行调整。大家都在抱怨,现在的情况不好、经济不好,但要充分认识调整时期的积极作用。
第一个作用,优胜劣汰正在发生。经济过热的时候没人被淘汰,谁都有碗饭吃,现在大量的过剩产能和过剩企业都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到了现在,各个产业都开始真正整合了,过去一些效率比较低下的企业淘汰了。现在我们有很多机制,现在的问题是有些机制抵制这种淘汰。一些地方为了本地的GDP,采用给补贴的方式,支撑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积极地促进淘汰,政府的作用是用社会政策托底,使产业优化的进程尽快发生。
第二个作用,在低迷时期大家终于对提高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等有了更多重视。经济过热的时候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因为价格下降了,企业不景气,要更加关注成本和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