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周宣王自从到东郊游猎,遇上了杜伯、左儒的阴魂索命,回宫以后,一合眼便看见杜伯、左儒过来,自己知道病将不起,也不肯服药医治了。三日之后,病势愈加沉重。这时候,周公已经告老还乡,仲山甫也已经逝世。于是周宣王召唤老臣尹吉甫、召虎,委托他们管理国家大事,照顾自己的遗孤。尹吉甫、召虎二臣直至周宣王病榻前稽首问安。周宣王命内侍扶起自己,依靠于绣褥之上,对二臣道:“朕依赖你们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终于得以四海安宁。不料如今一病不起!太子姬宫涅虽然已经年长,但是他的性情颇为暗昧,恐怕国家不得安宁了。你们要竭力辅佐他,不要损害了王室世代的祖业!”二臣慌忙稽首受命。告辞了周宣王,尹吉甫、召虎走出宫门,遇见太史伯阳父。召虎小声地对伯阳父说:“以前听了童谣的话语,我曾经说过恐怕会有弓矢之变。如今宣王亲自看见厉鬼操着朱弓赤矢射他,以致于病势严重。其征兆已经应验,宣王必定起不来了。”伯阳父道:“我夜观乾象,妖星隐伏在紫微星范围之内,国家还有其他的事变,宣王的身子不足以抵当。”尹吉甫道:“上天坚定就可以胜过人类,人类坚定也可以胜过上天。你们只讲天道而废弃人事,置朝廷的三公六卿于什么地位呢?”言罢,各自散去。
隔了一会儿,文武百官会集在王宫门外等候、问询,听说周宣王的病情沉重,都不敢回家。这天晚上,周宣王崩驾。姜王后发出懿旨,召唤顾命老臣尹吉甫和召虎,让他们率领文武百官,扶着太子姬官涅举行哀礼,并且让太子即位于灵枢之前。这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下诏,以第二年作为他的元年,立他的元妃、申伯的女儿作为王后,他的儿子姬宜臼作为太子,进封王后的父亲申伯为申侯。姜太后因为悲痛太过,没过多久也就死去了。周幽王为人残暴,性格乖戾,薄情寡恩,而且动静无常。还在周宣王丧葬期间,他就亲近那些奸佞小人,开始饮酒食肉,全无一点哀戚之心。姜太后去世以后,他更加肆无忌惮,终日沉缅于声色之中,不理朝政。申侯屡次劝谏不听,便气愤地退归他的申国去了。
不久,尹吉甫、召虎等一班老臣也相继死亡。周幽王另用虢石父、祭公易和尹吉甫的儿子尹球,让他们并列朝廷三公。三人都是喜进谗言、遇事胡诌、当面阿谀逢迎之人,一心只是贪图地位和利禄。只要周幽王想要的东西,他们就百般逢迎地办理。这时候只有司徒郑伯友是个正直之人,周幽王又不加以信用。一日,周幽王视朝,歧山守臣申奏:“泾、河、洛三川,同日发生地震。”周幽王笑道:“山崩地震,这不过是平常的事情,何必告诉朕呢。”于是退朝还宫。太史伯阳父牵着大夫赵叔带的手叹息道:“周朝的山川发源于歧山,不可以震动啊!过去伊水、洛水枯竭而夏朝灭亡,大河枯竭而商朝灭亡。如今岐山发生了地震,三川的源头将要堵塞,三川既然堵塞枯竭,岐山也必定崩摧。歧山乃是我朝文王当年发迹之地,这岐山一崩,朝廷怎么会没有什么事情呢?”赵叔带问:“如果国家有变,应当在什么时候?”伯阳父屈指一算,说:“不出十年。”赵叔带问:“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伯阳父说:“善良到了最后就是幸福,邪恶到了最后就是祸害。十者,也是数字的最后一位啊。”赵叔带说:“天子不体恤国家政治,任用佞臣,我的职务在于开通言路,必定尽到臣子的气节,好歹也要劝谏他。”伯阳父说:“只怕说了也没有什么益处。”
二人悄悄地谈论了许久,早有人听了去,报告了虢石父。虢石父恐怕赵叔带真的进谏,说破了他们的奸佞,便直接进入深宫,将伯阳父与赵叔带私相议论的话语告诉了周幽王,又说他们谤毁朝廷,妖言惑众。周幽王不为以意,道:“愚昧的人妄自议论国家政治,犹如野田泄气一样,不值得去听!”
赵叔带怀著一股忠义之心,屡次想要进谏,可是总也没有机会。过了几天,歧山守臣又有表章申奏上来,说:“三川都枯竭了,歧山又崩坏了,压坏百姓的房屋无数。”周幽王一点也不紧张,还命令官吏们为他四处访求美色,以便充实后宫。赵叔带于是上表劝谏道:“岐山崩坏,三川枯竭,其样子就像人的脂血枯竭,也像东西从高危处往下坠落,这是国家不祥之兆啊。况且歧山是王业所以凭借的基础,一旦崩颓,事情非同小可。到如今勤政恤民,求贤辅政,还可望消弭上天的变化。怎么不访贤才而访美女呢?”虢石父上奏道:“朝廷已经定都在丰镐,必定千秋万岁。那歧山虽是王业最初发祥地,却如同已经丢弃了的鞋子一样,还有什么要紧呢?赵叔带久有怠慢君王之心,借地震的事情谤讪朝廷,望我王详察。”周幽王说:“虢石父的话是对的。”于是将赵叔带免除了官职,逐归回乡。赵叔带叹息道:“危险的地方不要进入,混乱的地方不要居住。我不忍坐看见朝廷有《麦秀》之歌的悲剧发生。”于是携带着家室,竟往晋国去了。——他就是晋国大夫赵氏的祖先,赵衰、赵盾就是他的后裔。后来赵氏与韩氏、魏氏三家瓜分晋国,赵氏成为了诸侯。这是后话。朝廷大夫褒晌从褒城过来,听说赵叔带被逐出了朝廷,急忙入朝进谏道:“我王不害怕上天的变化,黜逐了贤臣,恐怕国家从此空虚,社稷将会不保。”周幽王大怒,命令将褒晌囚禁在狱中。自此谏诤的道路断绝,贤明和正直的人群解散。
话分两头。却说姒大怀抱着那个女婴逃奔到褒地,准备抚养女婴,却因为缺乏乳食而发愁,恰好有个刚刚丧夫的妻子,生下个女儿也死了。男子就送些布匹之类的东西,乞求这个女子嫁过门来。那个女子立即答应。夫妻二人将女婴抚养成人,取名叫褒姒。论年纪,褒姒虽然刚刚十四岁,身材却已经长成了十六七岁大姑娘的模样。更兼她目秀眉清,唇红齿白,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可是一来她住居在乡僻村庄,二来她毕竟年幼,所以暂时还没有被人定亲。
此时褒响的儿子褒洪德,偶然因为收敛租谷来到乡间。凑巧褒姒正在门外汲水,虽然她是村野姑娘的妆束,却掩不住她的国色天姿。褒洪德大惊道:“如此穷乡僻壤,竟有这等佳丽颜色!”于是私下里算计:“父亲被囚禁在镐京的监狱之中,三年尚未释放。若得这个女子贡献给天子,可以赎去父亲的罪过了。”于是褒洪德在左邻右舍中间访问了褒姒的姓名,回家去告诉他的母亲说:“父亲因为直谏,忤逆了周幽王,不是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当今天子荒淫无道,正在购求四方的美色,以便充实他的后宫。姒大家中有个女儿,非常绝色,特别出众。若是多用金帛买过来,再贡献上去,然后请求宽解父亲的牢狱之灾,一定会成功。这是当年散宜生拯救周文王出狱的计策。”褒洪德的母亲道:“此计如果行得通,我们家中又何惜金银财帛呢?你快去办理。”
褒洪德于是来到姒大家中,与姒大讲好,用了布帛三百匹,买得了褒姒回家。他们用香汤沐浴过褒姒以后,又给她膏粱美味的饮食,让她穿上绣了花的衣裳,教给她宫廷礼仪,这才携带她到达镐京。褒洪德先用金银财宝打通了虢公石父的关节,求他以褒晌的名义转奏周幽王,说:“臣褒晌自知罪当万死。我的儿子褒洪德,心痛父亲如果死了不可以复生,特地访求了一个美人,名字叫褒姒,如今献上朝廷,以便赎去我的罪过。万望我王能够赦免!”周幽王听说,立即宣召褒姒上殿。褒姒依照宫廷礼仪拜舞结束。周幽王放眼观看,只见褒姒的姿容仪态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美丽,流盼之际特别光艳照人。于是龙颜大喜。那时候,四方的诸侯们虽然也贡献过美女,但是不及褒姒的万分之一美丽。于是不通过申王后知道,便将褒姒留在了别宫,又降旨赦免了褒晌,让他出了监狱,恢复了他的官爵。
这一夜,周幽王与褒姒同寝,鱼水之乐就不必讲了。自此以后,褒姒被人们称为了褒妃,坐则必定在周幽王的怀中,站则必定俩人肩井肩,饮酒则相互交杯,饮食则同用器皿。一连十日,周幽王不曾上朝。群臣伺候在朝门外面,既看不见周幽王的身影,也望不见褒妃的容颜,一个个只得摇头叹息而去。这是周幽王四年的事情。不知道以后的事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