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历史 > 东周列国演义全文阅读 > 第7章 周平王迁都避戎

第7章 周平王迁都避戎


镐京平定了以后,申侯大排筵席,准备管待四路诸侯。只见首席卫武公猛地站起,对诸侯们大声道:“今日君亡国破,岂是臣子们饮酒的时候?”众人闻言,一齐站了起来,拱手抱歉道:“我们愿意接受君侯的教训。”卫武公道:“不是不可以饮酒,只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朝中大臣和诸侯在此,还望早定大计。我的意思如今故太子尚在申国,应该奉迎他即了王位。诸君以为如何?”秦襄公道:“君侯这番话正是我朝文、武、成、康诸王之灵的显现。”郑国世子姬掘突又道:“小子身无尺寸之功,迎立新王一事,我愿意效以微劳,以便成就先父忠诚朝廷之志。”卫武公大喜,举杯敬酒,慰劳郑国世子。于是众人在宴席上面写成了一道表章,备下了法驾,准备前往申国迎接太子归国。各国都准备派兵帮助。姬掘突道:“本来不是前去赴敌,何必动用那么多军队?只用我本国的兵马就够了。”申侯道:“下国有兵车三百乘,本来也要回国去,顺便作为世子的引导。”姬突掘同意。

第二天,姬掘突便与申国兵马前往申国,迎接太子宜臼回国就位。却说宜臼在申国终日纳闷,不知道国舅此去凶吉如何。忽报郑国世子奉着国舅申侯连同诸侯的表章,奉迎他还京就位,心下反倒大吃了一惊。展开阅看以后方才知道周幽王已经被犬戎人所杀。毕竟父子连心,立即放声大哭了起来。姬掘突奏道:“太子当以社稷为重!如今国家破败,还望太子早日登正大位,以安定天下人心。”宜臼道:“父王尚未宽恕孤的过错,孤今天却要背着不孝之名于天下了!事已如此,我们也只有起程了。”不一日,太子一行人到达了镐京郊外。周公先行驱车入城,派人扫除宫殿。国舅申侯则引着卫晋秦三国诸侯,连同郑国世子以及一班在朝的文武官员,出城三十里迎接。他们卜定了吉日,君臣一起进了京城。宜臼看见宫室残毁,不觉凄然泪下。当时首先入宫拜见了申王后,告诉她自己得到诸侯们的迎接,已经回来继承王位了。申王后这才勉强地高兴了起来。宜臼换上了王服,戴上了褒冕,又祝告了祖庙,这才即了王位,这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升殿,众诸侯和文武百官朝贺已毕。周平王宣召申伯上殿,对他说:“朕以一个废弃之人得以继承祖宗基业,都是舅氏之力。”于是下令进申伯的爵位为申公。申伯辞谢道:“赏罚不明,国政不清。镐京灭亡而得以恢复存在,乃是众诸侯勤王之功。臣不能禁止犬戎人,获罪于先王,本来应当万死的,怎么还敢领赏呢?”于是坚决地推辞了三次。周平王只得下令恢复他的侯爵。卫武公又奏道:“褒姒母子恃宠****,虢石父、尹球、祭公易等人欺君误国,虽则他们已经身死,但应当追贬他们的爵位。”周平王准奏。于是加封卫侯姬和的爵位为公。晋侯姬仇加封给河内附庸之地。郑伯姬友死于王事,赐谥为桓。郑国世子姬掘突承袭父亲的爵位,仍为郑伯,另外加封枯田千顷。秦君原来只是周朝的附庸,如今也加封为秦伯,列于诸侯之列。将小周公姬陋拜为太宰之职。申王后尊为申太后。褒姒与伯服都废为了庶人。虢石父、尹球、祭公易本来罪大恶极,只是念及他们先世有功,而且他们都死于王事,因此只是削去了他们本身的爵号,仍然准许他们的子孙承袭祖先的爵位。又出示安民榜,抚慰京师中被害的百姓。最后大宴群臣,尽欢而散。次日,诸侯上朝谢恩,周平王再封卫侯为王朝的司徒,郑伯姬掘突为王朝的卿士,留在朝中与太宰姬陋一同辅佐政治,只有申晋两国的国君,因为本国迫近于戎狄,随时担心戎狄入侵,不能在朝辅佐,只得拜辞而归。申侯看见郑伯姬掘突英毅非常,便将女儿嫁给他作为妻子,这就是武姜。

却说犬戎人自从借机到镐京扰乱了一番以后,熟悉了中国的道路,虽则被中原诸侯们驱逐出了城,其兵锋却未曾遭到大的挫折。犬戎主想到这次攻入镐京本是申侯邀请,除掉了昏庸无道的周幽王,反而遭到诸侯的围攻,连申侯也反过来与自己为敌。周平王封赏诸侯,犬戎人不但劳而无功,反而成为了成矢之的,于是对周王室和申侯心怀怨恨,便大起戎兵,不断地侵占周王室的疆土。周王室的领地多在岐丰一带,可是歧丰之地已经半数为他们所有了,而且渐渐地逼近了镐京。镐京城中因此连年累月烽火高举不绝。加上镐京城中的宫阙自从焚烧了以后,十处不存五处,颓墙败栋随处可见,光景甚是凄凉。周平王一来因为朝廷的府库空虚,无力建造新的宫室,二来害怕犬戎人早晚入寇,于是萌生了迁都洛邑的想法。

一日,周平王对群臣说:“过去先祖成王既然定都镐京,又营造洛邑,这是什么意思?”群臣齐声奏道:“洛邑为天下中心,四方入贡道路里程均为合适,所以成王命令召公相宅,周公兴筑,号为东都。洛邑的宫室制度与镐京相同。每到朝会之年,天子便行幸东都,接见诸侯,这也是我朝的便民之政。”周平玉道:“如今犬戎人逼近镐京,祸患莫测,朕欲迁都到洛邑,大家觉得如何?”太宰姬陋奏道:“如今宫阙焚毁,营建不容易,而且劳民伤财,百姓们会嗟怨。西戎人乘衅而起,又何以防御他们?迁都到洛邑之举,实在很方便。”两班文武大臣都以犬戎人为担心,齐声道:“太宰的话说得对。”惟有司徒卫武公低头长叹,绝不言语。周平王问:“老司徒为何无言?”卫武公奏道:“老臣年近九十,蒙君王不弃老毫,也列位于六卿之中。如果知而不言,是臣不忠于君王;如果违反众人的意志而说话,是不和谐于朋友。然而我宁愿得罪朋友,也不敢得罪君王。镐京左有骰函,右有陇蜀,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洛邑虽处天下中心,其地势平衍,乃是四面受敌之地,所以先王虽然并建两都,然而长住西京,以振作天下要塞,留下东都,准备临时巡幸需要。我王若是放弃镐京而迁都洛邑,恐怕王室自此就要衰弱了!”

周平王道:“犬戎人侵夺了岐丰一带,其势甚是猖厥。而且镐京宫阙残毁,无以壮观。朕之东迁,实在也是迫不得已。”卫武公奏道:“犬戎人本是狼之性,不应当引入卧榻之侧。申侯当初借兵失策,算得上开门揖盗,致使其焚烧了宫阙,戮及到先王,这是我朝不共戴天之仇。大王今后励志自强,节用爱民,练兵训武,效仿先祖的北伐南征,俘虏犬戎主以献于七庙,还还可以洗雪前耻。若是一味隐忍,回避仇敌,弃此适彼,我退一尺,敌进一尺,臣恐蚕食之后的担忧不止于歧丰而已!过去尧舜在位的时候,茅茨作房,筑土为阶,大禹居处卑宫,都不以为简陋。京师的壮观岂在于宫室?惟有请我王成熟地思考!”

周平王尚在犹豫,卫武公又奏道:“申侯既能召来犬戎人,一定能够辞退犬戎人。请大王派人问他,必有良策。”谁知他们正在商议之间,国舅申侯已经遣人送告急表文来到。周平王展开,上面大意说:“犬戎人侵扰不已,申国将有亡国之祸,伏乞我王怜念我国与朝廷的瓜葛,发兵救援。”周平王道:“舅氏且尚自顾不暇,哪里还能顾及到朕?东迁之事,朕今日决定了。”当下命令太史择日东行。卫武公道:“臣的职务是司徒,不得不说。若是大王一动,民生离散,臣之咎难以推辞了。”周平王仍然不改初衷,卫武公只好不再言语。于是朝廷先期出榜示谕百姓:“如愿意随王驾东迁者,望作速准备,一齐起程。”祝史又作出了公文,先将迁都的缘由祭告于宗庙。

到了东迁的那一天,大宗伯抱着七庙神主,登车先行。好在秦伯赢开听说周王室东迁,又亲自领兵前来护驾。百姓们携老挟幼,相从者不计其数。当年周宣王大祭之夜,梦见美貌女子大笑三声,大哭三声,不慌不忙将七庙神主捆著一束,冉冉望东而去。大笑三声,便应在褒姒骊山烽火戏诸侯的事情上。大哭三声,便应在周幽王、褒拟、伯服三命俱绝的事情上。神主捆做一束往东,便应在今日东迁的事情上。大史伯阳父当年说:“哭又笑,笑又哭,羊被鬼吞,马逢犬逐。慎之,慎之!臣弧箕虚。”羊被鬼吞者,是指周宣王四十六年遇鬼而亡,乃是己未年。马逢犬逐,指犬戎人入寇,在周幽王十一年,乃是庚午年。自此以后,西周灭亡,东周开始。不知周王室东迁以后事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