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动荡年代(1960-1969)全文阅读 > 第13章 1961年(5)

第13章 1961年(5)


  4.文艺规律问题。

  周恩来指出,文艺同工农业生产一样,有它客观的发展规律。当然,文艺是精神生产,它是头脑的产物,更带复杂性,更难掌握。文艺的特点是通过形象思维反映生活。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周恩来提出了这方面存在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1)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他认为,提高质量是一件细致的工作,不能要求太急。数量和质量是辩证地发展的,数量总是超过质量,好作品总是少数。但是现在质量高的东西太少了。文艺要求思想性和艺术性辩证的结合,创作好作品需要更多的准备。(2)原料和加工的问题。普通的实际生活总是要经过加工才能成为艺术作品。作家掌握了原料以后,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写成作品。(3)思想和业务的问题。思想很重要,是指导,必须加强思想学习。思想水平不提高,作品不可能写好。但是除了提高思想水平以外,还要精通业务,否则思想如何表现出来呢?

  只懂政治,不精通业务,写出来的东西势必是标语口号,不能感人。作为一个艺术家,要有经验和才能,必须有很好的修养,其中包括训练,否则就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也不能成为评论家。现在不敢谈经验和才能,不敢谈技巧,有人一谈技巧,就被说成是资产阶级思想,这显然是错误的。(4)批评和讨论的问题。文艺作品要容许别人批评,既有发表作品的自由,也要有批评的自由;同样,既有批评的自由,就要有讨论的自由。不论哪一方面都不能独霸文坛。我们提倡批评,也提倡百家争鸣、自由讨论。

  5.遗产与创造问题。

  周恩来指出,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的一切有益的东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它发扬光大,一代胜过一代,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更加发扬光大。在中外关系上,我们是中国人。总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但是也不能排外,闭关自守,如果那样就是复古主义了。外国好的东西也要加以吸收,使它溶化在我们民族的文化里。周恩来强调,不论学习古代的东西还是学习外国的东西,都是为了今天的创造,都要把它们溶化在我们的创作中。文艺总要有独创精神。

  6.领导问题。

  周恩来指出,中心问题在于领导,在于教育,在于深入群众,总起来一句话,要实行调查研究。做调查研究的是领导者,领导者要有自我批评精神,不是层层对下批评。缺点和错误的改正要从领导做起,首先领导上要自我批评,要多负一些责任,问题总是同上面有关系的。文艺团体的领导也要自我批评。这样就可以解除包袱,框框就只有大的,没有小的了,辫子就不会乱抓了,根子就不会乱挖了,帽子就不会乱戴了,棍子就不会乱打了。就可以使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意气风发,使社会主义文艺更加繁荣。周恩来还强调,光有自我批评还不行,还要深入群众,要实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能乱搞。别人的成绩,应当加以肯定。对问题要做出恰当的估计。要造成一种风气,使大家敢于讲话。只要是对社会主义有利,即使思想不一致,也要说出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我们的干部就可以得到教育,健康的风气才能造成,社会主义的文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活动的天地就可以非常广阔。

  7.话剧问题。

  周恩来指出,话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括剧本、表演、布景、灯光、道具等等。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的艺术化,话剧要通过语言打动人。话剧演员不仅要会说话,而且要会唱、会做,因此基本训练的内容是很多的。要掌握基本规律,加强基本训练。这是第一点。第二,演话剧要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第三,对舞台,既要藐视,又要重视。第四,演员自己要做到客观逼真,主观认真。总之,各种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艺术也一样。要认真地加以研究,加以摸索,许多经验要认真加以总结。希望大家都来研究规律,但也不要又搞出许多框框来。

  中共中央制定一批工作条例

  为了克服“大跃进”以来各条工作战线上的混乱现象,建立正常的秩序和正确地执行政策,中共中央在总结经验和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1961年6月至1962年,陆续制定和批准了一批工作条例和规定。除《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农村六十条》)外,主要还有:

  1.《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即《商业四十条》)。

  中共中央1961年6月19日作出。《规定》包括八个部分:(1)商业工作的方针。即“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2)坚持等价交换原则,推广农产品收购合同制度。(3)改进国营商业工作。(4)恢复供销合作社。(5)开放农村集市贸易,活跃城乡物资交流。(7)恢复同农村商业有关的农产品加工作坊。(8)改善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其中包括许多重要规定,如:

  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农村集市贸易是我国现阶段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分期分批地适当提高若干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供应农业的工业品不准随便提级提价;建立健全物价委员会,加强物价管理工作;恢复过去行之有效的物资交流会、庙会、合作货栈等流通形式;工商之间、国营商业同供销合作社之间实行选购商品制度,等等。

  2.《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即《手工业三十五条》)。

  中共中央1961年6月19日作出。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到1956年底,已经有90%以上的手工业者组织到生产合作社中,基本完成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8年到1960年,许多手工业合作社进一步合并,并且发展成为合作工厂。但是,手工业的合作化的步子走得快了一点,有些地方把几种不同的手工业组织在一个合作社中,减少了产品的品种和花色,并且降低了某些名牌产品的质量。到1958年合并转厂后,手工业者再不能像过去那样直接为消费者生产并且修理产品,产品的品种花色也进一步减少了。为改变这种状况,党中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手工业三十五条。它明确规定:从全国范围来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原来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已经转为国营工业和公社工业的,凡是不利于调动手工业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恢复和增加产品品种,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不便利群众的,都必须坚决改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或合作小组;城乡家庭手工业是整个手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积极发展,它可以自产自销,可以由商业部门加工订货,家庭手工业的收入归己。手工业企业的规模不宜过大,大的应坚决分小,行业混杂的应坚决划开,经营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定点、流动,串街过巷,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组织企业归队,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己收徒弟。手工业企业的收益分配要照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实行“四包一奖”的办法(包品种、包产量、包质量、包利润,超额奖励)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加奖励和分成工资等工资形式。各种所有制的手工业的供产销,要统筹安排,分级管理,保持和发扬传统名牌产品的特色、传统的优良的生产方法和传统产区的生产基地作用,不减少品种花样。对手工业产品必须实行“优质、优价,分等论价”的原则。坚持民主办社、民主办厂,勤俭办社、勤俭办厂的方针,建立和健全生产责任制及定额管理制度等。

  3.《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即《林业十八条》)。

  中共中央1961年6月26日作出。它明确确定保障山林的所有权。在人民公社化以前已经划归国有的山林、集体所有的山林和社员个人所有的山林一律不动。公社化以来和今后新造的各种林木都必须坚持“谁种谁有”的原则,林木的产品和收入也归谁支配,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乱砍乱伐破坏山林,如有乱砍伐者,无论是集体或个人,都必须认真清理,坚决、彻底、全部退赔;分配林木收益时,必须实行多劳多得的原则,反对社员与社员之间的平均主义,同时也不得无偿调用大队、生产队的劳动力进行造林,没有付工资的必须补发工资;因地制宜地实行封山育林,认真执行“护林有功者奖,破坏山林者罚”的政策;伐木时,必须按照林木生长的规律,搞好筑路、修河等基本建设,注意点多面广,布局合理,采伐和更新并举;造林是百年大计,国家应拨出一定的资金补助或者长期无息贷款;纠正瞎指挥,促进林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按照林区、山区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实行林粮间作和林、农、牧、副综合经营的传统经验,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加强党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4.《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即《科研十四条》)。

  1961年由聂荣臻主持,国家科委党组和中国科学院党组进行典型调查,在广泛征求科学家和干部的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制定,同年7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它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针对“大跃进”中曾经发生过的错误,规定了各项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它规定,科研机构的基本任务是:提供科学成果,培养科研人才;调整研究机构,实行“五定”,即定研究方向、定任务、定人员、定设备、定制度,使研究工作相对稳定;正确贯彻执行科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敢想敢说敢干的革命精神与严格严肃严密的科学态度相结合,坚决保证科研工作时间,平均一周不得少于5/6的时间从事业务工作。它提出了要纠正在政治运动中和学术批判中“左”的错误,重申了党的一贯政策,提出要团结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鼓励科学技术人员走又红又专的道路。还提出改善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要求科学研究机构的党组,要团结和依靠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尊重他们的专长,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要求各级党的干部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学习业务,加强调查研究。

  5.《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

  1961年9月中共中央庐山工作会议讨论通过。它是由邓小平主持,李富春、薄一波具体组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党在领导工业企业方面的经验教训,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国营工业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些指导原则。规定国营工业企业是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它的基本任务是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增加社会产品,扩大社会主义积累;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以厂长为首的全厂生产行政指挥系统,建立、健全各级的责任制度,克服和防止工作上的无人负责和生产上、技术上的瞎指挥现象;必须发扬民主,认真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强调每个企业都要加强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勤俭节约,讲究经济效果,在正常情况下,不容许亏本赔钱的现象发生;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要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反对搞平均主义;《条例》还规定每个企业在行政上只能由一个主管机关管理,不能多头领导等等。

  6.《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

  1961年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试行。它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后高等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方针、任务和政策。指出高校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规定了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并对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条例(草案)》还规定,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活动的时间应安排得当,以利教学;正确执行党对知识分子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服务;科研工作必须正确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高等院校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充分发挥校长、校务委员会和各级行政组织的作用;做好总务工作,保证教学和生活的物质条件;改进党的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加强思想工作。

  7.《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即《文艺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