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动荡年代(1960-1969)全文阅读 > 第26章 1963年(1)

第26章 1963年(1)


  国民经济经过两年的大调整,到1963年出现了全面好转的形势,在此形势下,还要不要继续贯彻“八字”方针呢?为此,中共中央于1963年9月召开工作会议,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会议认为196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的确呈现出全面好转的局面,但是问题仍然不少,因此会议决定,从1963年起再用3年时间,继续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作为从“二五”计划到“三五”计划的过渡阶段。会议确定的基本方针是:必须解决吃穿用,加强基础工业,兼顾国防和突破尖端技术为次序来安排经济计划;奋发图强、勤俭建国、自力更生、迎头赶上。

  出于“反修防修”的考虑,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曾提出过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1963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在会上毛泽东特别强调要防止中国出修正主义。

  1963年5月2日至12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有部分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局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研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前十条》夸大了阶级斗争的形势,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

  由于在各地试点中提出了不少问题,1963年9月,中共中央又召开了工作会议,进一步讨论了许多政策问题,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但是,“后十条”仍然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规定的,继续不适当地强调了阶级斗争和防止修正主义,并明确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要求大搞群众运动。随后,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决定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实行点面结合,后又派出大批工作队,在全国较大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就使“左”的错误继续发展。9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对文艺工作,尤其对戏剧工作,提出严厉的指责。

  3月5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又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的题词,以雷锋为学习榜样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起来,成为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周恩来提出科技现代化是“四化”的关键

  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讲话提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他说,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主要要求是: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相互促进,迎头赶上。我国是一个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仅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还要有雄心壮志,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不能等工业现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们有先进经验可以学习,有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可以利用,这样可以扩大我们的眼界,所以我们前进的步伐可以加快。我们应该迎头赶上,也可以赶上。我们不应该跟在别人后面把所有程序都走一遍,那样,我们将永远落在后面。只有把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和相互促进、迎头赶上统一起来,才能使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20世纪60年代的要求,比较快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周恩来还详细地分析了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各方面的有利条件:我们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我们不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作指导,也不是以机械唯物主义作指导,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有广大的人力和丰富的资源做基础。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天然给我们带来的任务是:对祖国、对人类应该做出较大的贡献。历史上,我们祖先有过许多发明,为什么到现代就不能有所发明呢?后来居上,我们是应该超过自己的祖先的。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做保证。社会制度有了根本变化,生产力解放了,人们思想解放了,单枪匹马变为群策群力,科学家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广大的自由天地。我们已经有了一支比旧中国大许多倍的知识分子队伍和科学技术力量,有了一批科学研究机构,这是国家的宝贝。我们现在有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般设备和原材料绝大部分自己能够制造或生产。这就为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周恩来也指出了多快好省地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要求。他讲了四点具体要求:(1)加强科技界人士的主人翁责任感。就是要做到接受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自愿地坚持自我改造。我们应该做到老、学到老。只有认识到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造,才会愉快。不自满,有了缺点就改,就会进步。(2)集中和加强科学技术力量。科学研究部门、教育部门和工厂要密切结合,有分工有合作,而不是把力量全部集中在科学研究部门,也不是全部集中在教育部门或工厂。(3)改进各方面的关系。首先是党群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还有青老关系、师徒关系。带路的是老的,但青年人有活力,能够推动事业进步。还要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任务和学科的关系,认真实现领导、专家、群众的三结合,以及科学研究机关、学校和生产部门的紧密协作。(4)适当改善科学技术研究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国家科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给大家便利。研究和教学要有实验室,生产要有车间。必要的图书资料还是要订。总之条件有利,就能创造出新的成绩来。

  学习雷锋运动在全国展开

  6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雷锋为学习榜样的群众性的运动。

  雷锋,1940年12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亲因为参加抗日斗争,被日本侵略军活埋,他的哥哥在资本家工厂做工,因工伤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弟弟被饿死,其母在地主家帮工,因受辱而自尽,不到7岁的雷锋在失去一切亲人后,不得不给地主家放猪,经常遭受毒打,被地主赶出来后,有两年是一个人在山上一个破庙中生活。在雷锋濒于死亡的时候,他的故乡解放了。人民政府将他从破庙中接回村里,为他医治伤病,购置新衣,并免费供他上小学,这使雷锋感到是共产党、新中国救了自己的命。从此,无论做工还是参军,他都无私奉献,以报答新社会给他的养育之恩。1956年雷锋高小毕业后参加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在全国大炼钢铁的热潮中,雷锋应招到了鞍山钢铁公司,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960年雷锋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人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同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升任班长。雷锋参军不到三年,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艰苦奋斗的节约标兵。沈阳部队工程兵党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并出席了沈阳部队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当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不幸因公殉职。雷锋短暂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旧社会对他一家的残酷迫害,使他无比痛恨旧社会,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雷锋时刻牢记是中国共产党把他从旧社会的死亡线上救出来,在新中国也是在党的帮助和教育下,他才进入学校、带上了红领巾、加入共青团、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新旧社会的截然对比,使他能够“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他把平日积存的203元钱中的200元无私奉献给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的建设和辽阳灾区人民。当他遇到因丢失车票而上不去火车的“大嫂”时,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的津贴费给她补票;当他遇到外出的老人,就主动上前帮助;他把自己的闲暇时间利用起来,义务担当校外辅导员,辛勤辅导祖国的花朵。雷锋“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愉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生活上,一贯坚持向低标准看齐,从不乱花一分钱。他自参军后,把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留下交团费(或党费)、买肥皂、牙膏和书外,其余的都存入储蓄所,以便援助困难的同志和支援祖国的建设。他的衬衣、袜子总是补了又补,把节省下来的服装上交给国家。他时刻注意勤俭节约,认为“每一分钱、每一滴油都是人民的血汁,要像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雷锋在入党后,更加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学习毛泽东著作。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无论是当公务员、参加治水、开拖拉机,还是当工人、做战士、开汽车,他都是模范。他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自觉地真诚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思想,广为人民传颂。

  雷锋不幸因公殉职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月21日,沈阳部队领导机关隆重举行了命名大会,同一天,“雷锋烈士生前事迹展览馆”开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为展览馆题词:“伟大的战士——雷锋同志永垂不朽”;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的题词是“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学习雷锋事迹的活动由此开始。在共青团辽宁省委和辽宁省军区组织领导下,辽宁许多县、市举办了雷锋生平事迹展览室,并由雷锋生前的战友组成了雷锋烈士事迹报告团,从1962年10月下旬先从雷锋生前的驻地抚顺市开始,相继展开宣传。由于雷锋事迹生动感人,报告和展览都受到热烈欢迎。展览室在每处展出期间,每天从天亮到傍晚,很多参观者一面看一面抄写烈士语录,在留言簿上写下了歌颂雷锋和表示向雷锋学习的心愿。沈阳市的观众,仅在10多天的时间里就写满了25本留言簿。到1963年2月,雷锋事迹报告团先后在沈阳、抚顺、营口、本溪、丹东等市和新宾县作报告近百场,有28万多人听了报告。沈阳、抚顺等地还向青少年和民兵播送了录音报告。《辽宁日报》和一些市报以大量篇幅刊登了雷锋事迹,并发表了社论。丹东、抚顺两市还组织了7000多个读报组,一些基层团的组织在青年中展开了忆苦思甜活动,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他们表示要珍惜在新中国的幸福生活,像雷锋那样为人民服务。广大青年在学雷锋运动中处处帮助别人,做好事,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沈阳、抚顺、丹东一些青年职工,组成数十个节约队,利用业余时间为国家拣拾废料。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以《像雷锋那样忠于革命事业》为题报道了辽宁广大青年学习雷锋运动的状况,同时在第二版刊登了记者甄为民等介绍雷锋事迹的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在第五版刊载了雷锋日记摘抄。该报还发表了评论员的文章《伟大的普通一兵》,文章中说,雷锋同志只活了22年,他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同志用自己生命的全部历史,实践了自己的誓言。雷锋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终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革命战士。文章中还说,共产主义精神在雷锋同志身上焕发出这样夺目的光彩,是有深刻根源的。雷锋同志幼年深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痛苦,这对于他以后能够很快地接受党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雷锋同志能够不断地自觉地改造自己。他是毛泽东著作的热诚的读者。他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为了改造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从雷锋同志成长中,我们看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对于把年青的一代培养成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文章号召大家,“我们像雷锋同志那样,在阶级斗争中站稳阶级立场,把全部身心献给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我们要像雷锋同志那样,在任何岗位上都‘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们也要像雷锋同志那样,不断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阶级觉悟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从此,学习雷锋运动由辽宁迅速扩展到全国。

  雷锋事迹和学习雷锋活动引起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又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的题词。刘少奇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周恩来的题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邓小平的题词是:“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在中央领导人的号召下,一个全国规模的持久的学习雷锋的运动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