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历史 > 东北虎西北狼全文阅读 > 第6章 六 跻身领导层

第6章 六 跻身领导层


六跻身领导层

作为金树仁的督署上校参谋的盛世才,不甘于徒有虚名的虚职,他一心想要抓住一些军事实权。一致在寻找机会,他明白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他知道金树仁和他五弟金树信的临夏集团对他怀有很深的戒心的,不会给他握有枪杆子的实权,他想跻身于临夏集团是比登天还难。

虽然鲁效祖是金树仁的亲戚,又是金的同乡,凭借着学问大,智谋深,人缘关系好的因素,再加上资格老与见识广,在金树仁的统治集团中处于核心人物,重大政治谋划少不了鲁效祖的参谋作用。而人事调遣和军事布置以及防务等重大事项都是由金树信掌管。

盛世才虽有鲁效祖保驾推举也无济于事,何况鲁效祖并不一定为了盛世才得罪金家。盛世才认为还得靠个人的本事来取得金氏家族的青睐,才会有出头的那一天。盛世才自认“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才是自古不变的真谛。

依靠别人的拐棍走路毕竟是不会长久的事情。为此,盛世才像老鹰抓小兔似的日夜窥探着有机可乘的空隙,来满足自己实现攀附金氏家族的强烈愿望。他掌握了金氏兄弟们吸食鸦片烟的嗜好,认为这是个可以取悦他们的好门路,于是便注意寻找这方面的机会。他认为只要能从这方面入手,不仅可以利用毒品令其身虚麻痹视听,不用过多的精力料理军政要事,还可以投其所好达到接近他们的目的。

苍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到了。有一天盛世才到一家汉人的饭馆去吃饭,看见有两个人悄悄用日语谈话。他便有意坐在他们的背后偷听。

他出外常常换穿便装,目的在于隐藏自己,便于观察探访民间的事情,扩大对社会动态的视野。这两个人知道迪化城中老百姓懂日语的少,所以,他们放心地低声交谈着。盛世才在日本求学时交了不少日本朋友,懂日语也懂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言谈方式。他一边吃饭,一边留神偷听。对方二人的声音虽然很低,但他还是断断续续听出了大致的意思。原来这两个人中一个是化装成汉人的日本人,而另外一个则是汉族商人。谈话的内容是关于贩运鸦片的事情。日本人说已将鸦片偷运到省城,要对方付款去取货。这位商人当即答应取货时付清货款。他们约定当晚碰头。

夜晚来临,由这位日本人领着商人到藏货地点取货。盛世才吃完饭出去暗藏在对面店铺装作买东西盯住饭馆门。他顺便买了一件上衣和礼帽,将自己装扮成商人,一边付钱一边留神对面饭馆的动静。不一会,那位日本人和商人出饭馆分头走了。他赶忙走出店铺盯住商人,尾随他到一家名曰茂生的货栈。

盛世才看见那汉族商人进到栈房后便再没有出来。顺便打听旁边的杂货店店员,方知刚才那人就是栈房老板。于是盛世才当即回到卫队营请准金树仁,带了两名卫士化装后怀揣手枪返回货栈将那位商人抓获。

在卫队一间办公室内,盛世才审明鸦片烟存放的大致地点后,便将此人扣押至晚。

快到约定时间,盛世才押上此人乘坐货栈装货的马车,依约赶往接头地点--南门外郊区一家骆驼商的大院。

那商人带上钱。盛世才和两名队员化装成装货的人。那位日本人依约等在院门外。此时,那位商人在审讯时,已知盛世才通晓日语,不敢以日语向日本人泄密。他的一切行动事先都由盛世才安排妥当,并派人扣押了他的家属做人质。

那商人不敢违抗,依然与那日本人以日语交谈,说钱已经带来,一手交货,一手交钱。那日本人便把他们领到离这不远的另外一个小院货舱。那日本人打开铁锁,从一些堆放干果杂货的货包中取出五大箱外装红枣,内埋鸦片的木制内箱,说这五大箱里全是鸦片烟。那老板让打开验货。

日本人便撬开五大箱,拨开红枣,露出小箱,撬开木盖一看,果然全是鸦片,日本人伸手要钱。商人掏钱时,盛世才趁日本人只顾看商人掏钱的瞬间,速即从怀里掏出手枪顶住那日本人的后背。

“不许动!举起手来!“盛世才也用日语命令。其他两名队员也用手枪对准日本人。盛世才摸日本人身上,发现有支手枪,他立即将手枪下掉。

日本人被捆绑后押上马车。两位队员和那位商人将五箱鸦片烟搬上马车,拉向督办公署。

金树仁命令将鸦片放入三堂私库。又将那商人和日本人分别押入监牢。

经审讯,那日本人是奉命从关内雇佣骆驼商走戈壁穿沙漠,由奇台绕进迪化城内。那商人曾在日本求学,做了商人后来迪化经商,开了茂生货栈,暗中与日本人勾结,贩运鸦片烟毒害中国人,趁机探索情报,交给这位日本人转送日本特务机关。审明后便将日本人和这位商人处死。金树仁和金树信夸奖了盛世才一番。

第三天,金树仁让盛世才兼任了军官学校的战术教官。

那五箱鸦片烟被金氏家族据为己有,日夜吞吸,全部进入他们的五脏六腑,自此,他们的烟瘾越来越大。那位商人的货产和私运鸦片的骆驼商的骆驼和货物也都变成了金树仁的私产,金氏家族又发了一批大财。

由于盛世才是受过高等军事教育不多的人,而且两次留学日本,他学识广博,再加上军事技术过硬,在军官学校深受学员们崇拜。

他在军官学校以系统的军事理论和现代化的正规训练指导学员,他在战术指挥或者军事技能方面,严格训练青年军官。他不仅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身先士卒,以高超的擒拿、格斗、枪法、偷袭、枪战等表演示范教授,很受这些学生的欢迎。在生活上,他很关心学员,和他们打成一片,常常请他们到家里吃饭做客,谈论军事技术。他有意在学生中公开宣称:你们都是金督办培养的军官,要学好本领,效忠金督办,誓死效忠金督办。他有意拉拢金树仁的儿子,教他一些军事绝招,并常常鼓励他毕业后出国留学,为搞好新疆,为巩固金树仁的政权,做出巨大贡献。他很快和金树仁的儿子成为好朋友。金树仁的这位大公子很崇拜盛世才,认为他的确忠于自己的父亲。这位公子哥常对金树仁说盛世才的好话,并将训练军官时效忠金树仁的誓词讲给金树仁听。

盛世才的城府自然叫金树仁摸不透。

金树仁也觉得盛世才不同于一般人。他发觉得盛世才确实真心为他效力。

不久,金树仁派金氏家族中的其他子弟以及金树仁的亲信们的公子哥们,一起到德国柏林留学去了。

这些官宦子弟都进了军事学校,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扬言学成之后,返回新疆,扩军备战,促使金家王朝进入关内,逐鹿中原,似乎将来的天下就是他们的。金树仁认为自己的儿子很有志气,大为赞赏,并写信给儿子,要他在德国学好军事本领,并让他在德国和瑞士购买大批军火,用来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

金辉在时,盛世才不敢贸然拉拢军校的青年军官,怕他告诉金树仁,引起猜疑。当这位公子出国学习后,盛世才便在学生中积极尽笼络与收买之能事。很短时间内,这些学生都成为盛世才利用的得力干将。

1931年哈密发生了严重的民变事件,给盛世才提供了初露头角的机会。

在1930年春天,哈密亲王府的老亲王病死了,他的儿子捏子尔要世袭亲王爵位。捏子尔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当地农民十分反感。维吾尔族农民要求废除帝制,摆脱他们的压榨和控制,提出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即王府的领地由农民开垦耕种,也可以开荒耕种,减免田赋和税役。在此之前,县政府无权对王府的领地征收田赋,也不能在王府领地安插农民开荒。金树仁认为这正合他的心意,废除了王府制,设立了三个县,并清查了王府的领地。田赋和税收由他的政府征收,可以弥补他的财政赤字。另外也可以安置从甘肃逃荒而来的大批同乡垦荒种地,解除他们的苦难。他以省政府高级顾问的官职诱迫来迪化要求承袭亲王的捏子尔,将其软禁。他决定了改土归流的政策,废除王府制。但当地县长却将维吾尔族农民耕种的熟地给了上百名甘肃的逃荒汉人,并拨给了耕牛农具,免收两年田赋,名为垦荒。此举剥夺了维吾尔族农民耕种熟地的权利,激起农民极大的愤怒。

金树仁下达了田赋从当年征收的规定后,维吾尔族农民要求缓缴,遭到拒绝。

原任王府卫队军官的和加尼牙孜原来主张废除王府制,此时却又改变态度拥护王制,带着王府卫队在东山一个山峡前后埋伏,将哈密师长刘希曾派去的一个营士兵全部消灭。

和加尼牙孜成为反政府军的首领。他得到亲王捏子尔的儿子和女婿们的大量钱财的支援,拒绝和金树仁和谈。

金树仁见事态严重,撤了师长刘希曾,换上他的亲家--原阿克苏行政长朱瑞犀为师长前往镇压,依然无能为力。朱处于无奈,要与山里的和加尼牙孜谈判,但遭拒绝。

他只好电告金树仁要求增援。此时巴里坤的哈萨克族人也要举起义旗,配合和加尼牙孜等人,打击官军。

战火弥漫在整个东部地区。和加尼牙孜虽然不断取胜,但总在大山里转,不敢贸然进兵。他认为省军毕竟势力雄厚,兵源广泛,粮弹充足,如果旷日持久,将会难以维持。他派人到酒泉请动马仲英出兵助援,以便尽快攻下哈密城。

马仲英出生在甘肃省的河州,十七岁时就已经是马步芳手下的一名上校军官了。他长得精瘦彪悍,高高的身材,一脸的英气,两只眼睛活灵活现,充满了睿智之光,整个相貌给人以美帅之感,称得上是美男子。

冯玉祥将军在甘肃与马步芳打仗时,马仲英脱离马步芳,想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率领三千人马攻打甘肃河州,想在那里站住脚再向外扩大势力。在进入张掖之前,他接到南京国民政府邀请,到南京受到蒋介石的青睐,蒋介石看他如此英武年轻,是个难得的人才,并把他安排在军事学校学习。

毕业后他又集合了原来的部众在张掖当起了总司令。由于他不服从省长的命令,独自为政,才又被马步芳派逐出。蒋介石视其大有作为,有意将他安置在甘肃,以牵制马家军。正在这时,和加尼牙孜向他求援,他求之不得,当即率领大约七百多人,以非凡的胆识和惊人的毅力,穿越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跋涉700多公里对征程,于1931年5月中旬打进了哈密的黄卢岗,击败了哈密城外的守军,马仲英收缴了一千多支枪和子弹,扩充了部队,然后北上。马仲英的部队大都是青年人,不惧任何凶险,敢冲敢打,战斗力非常强,行动敏捷。“官军“和地方民团闻风丧胆,不敢较量。。

金树仁接到哈密十万火急的电报后,感到问题严重,派鲁效祖为东路司令,率领杜治国的整旅人前去平乱。鲁效祖率军东征,鲁效祖指明要盛世才担任参谋长,否则不去,金树仁只好任命盛世才为参谋长。鲁效祖以杜治国旅长为先锋,领军先打头阵,杜治国旅1500余人,拥有2门德国制造的克虏伯大炮和多种轻重机关枪,号称十大连,十分了得,过七角井而至了墩,得报马军即将西上,他们利用地形安营布阵,连挖3道战壕,居高临下,枪炮并列,准备对来犯之敌予以迎头痛击。

杜治国率军急进一座山路时,被盛世才阻住了。盛世才让他停下来,拿出地图说:“此地两山松树浓密,正好打个伏击战。“

“那岂不是放敌过山吗?“

“不是让敌过山,而是就地歼灭。“

“算了吧!我看你就是怯战!“

“这是伏击战,你听我的话,没错。“

杜治国心想:你懂个屁!刚当上个参谋长就指挥我这个旅长啦!

他没好气的说:“我听金督办的,为了督办,我不怕死!“

盛世才明白他是小看自己,便又说:“我刚才听前路探子报告,山口一过就是平坦草地,无险可据,如果遭遇敌军只有硬拼,伤亡太大。“

“打仗就要硬拼,怕死别打仗,你留下来吧!“说完,他指挥部队火速过山口。等过山口穿出草地时已经天黑,对面是黑幽幽的山林。他下令扎营做饭。等吃过饭,士兵们已经累了,便睡了。不久就睡着了。

四面哨兵也认为敌军不会深夜赶路到此地,便也打起了盹来。

然而,马仲英却率军从对面的山林不声不响火速赶来,从四面围住杜治国部队。等哨兵发现报告时,敌军已经逼近部队开枪扫射。

杜治国立即指挥部队奋战,但尚未睡醒的士兵迷迷糊糊乱成一团。等他们拿枪还击时,马仲英的人从四周把如雨的子弹射向乱喊乱叫的杜军,霎时,纷纷倒下。眼看着兵败如山倒,杜治国自己朝脑袋上开了一枪,倒地而死。一个旅的官兵就这样被全部歼灭。

盛世才带领十几个侍卫躲在山口里面的松树林观察。

眼睁睁地看着马仲英全歼了杜治国的部队后,收缴了全旅的武器,退缩回去,在对面山林里悄悄安歇了。

盛世才派卫士摸黑查看动静,发现全军覆没的惨景,回来报告了不幸。盛世才立即派卫士骑上马向后尾的鲁效祖报告,并要求将后卫的一团部队火速开来。

鲁效祖闻听大惊,立即照盛世才的要求将一团官兵埋伏在盛世才指定的山上松树林里。

天亮后,马仲英派人过山口打探,没有发现部队的踪迹。

马仲英心想,可能还有省军驻扎在奇台,这里的部队已经被全部歼灭,不会再有军队在固守,便大胆指挥大军过山口北上。马仲英骑在一匹雄壮的大马上。

当他的前头部队入上口时,行走在山林之下时,盛世才一声令下,子弹纷纷射来。马仲英急忙命令部队后撤。但中弹伤亡不少。马仲英等前锋撤离后,骑马又向山口望,看有什么动静。这时,盛世才派数名他亲自训练的卫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向山口向马仲英射击。

这时马仲英分率200余骑,长途跋涉,孤军深入,不论从人数,武器以及地理条件方面均处于劣势,与省军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马仲英素以骁勇善战,无所畏惧而著称,到了墩后立即仰势突攻,他举刀高呼杀,即一马当先,部众呼应,策马紧随,犹如一团烈火滚地而来,省军占据壕沟抵御,炮声隆隆,弹发如雨,马仲英觉得山口突晃人影,心想不妙,马仲英忽中一弹,坠鞍落马,当从骑骇惊呼,相顾彷徨,他却一跃而起,据鞍上马,飞驰再冲,双枪连发,枪声砰砰,让众骑兵为之一振,迎着刀光血影,呐喊着冲向省军,马蹄到处,省军畏怯后退,一处既破,全军皆溃,省军的1500余众,被200余骑冲的七零八落,丢盔弃甲,落荒而逃。马军部将马正云策马穷追,追赶到七角井时,回顾只有2骑相从,自知3人马对1500不成比例,只好折回。

盛世才听卫士们报告后,不由脱口而出:“好一个马仲英,真是神耳神马,果然名不虚传啊!“

盛世才派人四面监视,按兵不动,等候援军到来。

马仲英不知虚实,加上腿部受伤,退回阵地。双方对峙,互相提防,谁也不敢贸然进犯。他们各自的人马在警惕中养息着精力。马仲英和盛世才都在思考着置敌于死地的妙计。省方后军已进至大石头,他们闻知杜治国旅溃败,即焚毁粮草,连夜撤至古城。

了墩之役,以少胜多,旅长杜治国自杀,马仲英以腰部受伤,用软架抬至沙枣泉疗养,不久又撤军回驻河西,于是哈密局势暂告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