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历史 > 东北虎西北狼全文阅读 > 第8章 八 时势造英雄

第8章 八 时势造英雄


八时势造英雄

1933年初,金树仁的政权摇摇欲坠。全疆各地都爆发了反对金树仁政府的民变活动,暴动的军队纷纷攻城夺镇。迪化城外许多地方都组织起推翻金树仁政权的义军。平时不满金氏家族的有识之士认为只有推翻这个政府,才有可能缓和各地对现政府的矛盾,才能缓和各民族互相仇杀的矛盾,才会出现安宁的局面。归化军首领巴品古特向金树仁讨要薪水以购置粮食,却被金树仁痛骂一顿,巴品古特立时起了反金之心,并与早就对金树仁颇有怨言的城防指挥白秀之密谋倒金。

所谓的归化军,即苏联十月革命后,从俄国逃来新疆居住的白俄人和欧洲人,他们之中大都是旧俄军队的官兵,富有作战经验,战斗力强,总想有一天能恢复旧俄统治,说不定还能用上他们的军队,所以,他们在高米林肯的资助和组织下建立了军队,称之为归化军。归化军有独立编制的,也有归金政府统一指挥,隶属于省军地方官指挥的。

这两个团归化军由省政府直接指挥。他们之中有的取得了中国国籍,但大多数尚无中国国籍,他们都想等时机一到便回俄国去。

这时,曾毕业于中央军校现任金树仁督署参谋长的陈中,迪化县长陶明越,飞机师兼任教练李笑天。此时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外教特派员张馨等人也在密谋动用这只部队推翻金树仁政权。

陈中,安徽省人,是一九三三年新疆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是四一二政变的主要发动者。他当时只有二十七八岁,英气外露,很能讲话,参加过北伐战争,一九二七年经武汉政府送往苏联留学,一九二九年莫斯科东方大学发生了反对派案件,他离开了学校,同几个同学流浪到苏联中亚,悄悄越界来到新疆喀什,他看见当时新疆政府机构管理松弛,许多机构人浮于事。他感到自己应该有责任来管理新疆,这个想法刺激着这个青年人的心。与他同到喀什的好友熊效远告别时说:“只要给我一百支盒子枪,新疆的政权是唾手可得的。“可见陈中的革命激情和幼稚的想法。

当他悄悄越界进入苏联时,准备向有关当局提出一份在新疆进行革命活动的意见时,苏联内政部门发现他是偷越境入苏,立即把他当作私越国境线的嫌疑人逮捕起来,经过一个时期的侦讯,才恢复了他的自由。当时在苏联中亚有许多汉族侨民,陈中遁迹其中,得到一些人资助,维持生活。后来经人介绍,进入中国驻东欧一个小国领事馆当雇员,东欧小国领事馆的人员,大部分是新疆省政府派住的。他和里面的工作人员认识。一九三一年金树仁的儿子去德国留学,途径这里,住在领事馆,陈中同他拉上关系,被邀请作为护送人员,从塔城取得正式出国护照,陪金家少爷一道去德国,但陈中并未到柏林,途中与金家少爷分手,从水路返回上海,随即进入中央军官学校。

陈中没有忘记新疆,总认为新疆是个有英雄用武的地方,他军校毕业后,请准军政部门把自己发配到新疆工作。一九三二年,途径绥远又来到迪化,金树仁认识这个年轻人,他对这个年轻有为的陈中是心存戒心的,只给他参谋名义,在督办公署行走。一直到一九三三年春迪化被围,陈中表现出机智勇敢和非凡作战才能,才被金树仁提升为参谋长。西大桥战役,陈中一直在火线前沿,同城防总指挥白受之相处默契,深为白所器重。

在金树仁政府当中,能够和南京政府保持联系的人只有他。陈中在政变后给南京政府的报告书中,说明了新疆的危急局面,预感到金树仁政权笈笈可危,他认为只有推倒金树仁政权,才可得到缓解;并认为,********和国际关系是新疆主要问题,尤其是********,他说:“如果新疆没有这次政变,难免不沦为第二个东北。“他在报告书中介绍了新疆各族各界主要人士和省政府委员中的情况。对盛世才倍加推崇。“他说:盛世才人还不错,愿意执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同苏亲善政策。

李笑天在反金整治活动中与陈中,陶明樾意见一致,这三人决不是等闲之辈,很快形成了少壮三杰同盟,在关键时刻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陶明樾是浙江人,一九一五年以文官考试中选,被分配到新疆,当年以文官考试选到新疆的青年知识分子好几批,在这些人中间,不少是有政治抱负的,其中还有同盟会会员。这些人在新疆工作了若干年后,大都被杨增新训练成不问国事,但求有官的庸吏,只有少数人例外,陶明樾便是其中之一,他不属于内地任何政治派系,从表面上看,他没有什么危言危行,倒是具有一种改良主义思想,他一直关注国际和国内政治形势,不甘心作杨增新的桃源胜境的庸吏,政治抱负未泯灭,正因为如此,他在新疆宦海中沉浮了近二十年,始终未跻身于厅道行列,但他不急于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且喜与人交,因而没有遭到排斥和打击,终于在反金活动中崭露头角,成了反金活动组织者之一。

少壮三杰同心结盟,为了新疆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决定推翻腐败的金树仁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