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与优秀的同事接近
多跟优秀的人接近,多向他们学习,那么,自己就会一天天地获得进步,并且过失也会越来越少。这就是“近朱者赤”的道理。
早在战国的时候,孟子的母亲就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才有了孟母择邻的故事。
孟子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子的职责。为了让孟子能够成才,她曾经搬了好几次家。原因很简单,他家住在一片坟地附近的时候,由于经常有扫墓的人来,孟子就受到影响,没事儿就学人家的样子做跪拜祭祀之类的事情,读书的事儿则抛在脑后。搬家之后,因为是住在集市旁边,孟子倒是不学人家上坟了,但是孟母一点也不省心,因为孟子照样不想读书,而是开始有事没事学小贩在那里吆喝。孟母一看这哪行?再次搬家。他们住到了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这回孟母总算是放心了。因为孟子被学堂里的先生和学生所影响,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
由此可见,身边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容易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因为这个原因,作为一名员工,我们要在工作过程中,多亲近“仁者”,多向优秀的同事学习。
有道是碌碌无为者有着各种各样的恶习和缺陷,成功的人则总是有很多相似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他人是本书,优秀是财富。
有这样一个故事:
正值赶考时节,有一位秀才欲赴京城,偏偏妻子这时候挺着个大肚子,随时可能临产。放弃本次考试照顾妻子吧,他有些不甘心;留马上临盆的妻子一个人在家中,自己又不放心。最后,他决定带着妻子同行。
一路旅途劳顿,妻子竟在半途肚子痛了起来,眼看就要分娩了。
沿途住家稀少,他们勉强前行了一段路,才找到一处人家。秀才急忙上前敲门。这户人家以打铁为业,刚巧铁匠的老婆也正要分娩。算来也是秀才的运气好,有现成的接生婆正好顺便帮妻子接生。
过不多时,秀才的妻子和铁匠的老婆都安然产下一子,皆母子平安,让人不得不感慨的是,天下这么巧的事情今天竟然出了好几件:秀才妻子需要接生婆的时候,正好行路至铁匠的门口;铁匠的妻子也正好要生;两个孩子的接生婆是同一个人;而且关键是,孩子几乎是同时出生的。
16年后,秀才的儿子长大了,也考上了秀才。老秀才大喜之余,想起铁匠的儿子与自己儿子的生辰八字相同,迷信的他想来此时对方也必定已经是个秀才了。
回想起当年之恩,秀才随即准备了礼物,专程赶往铁匠家中,目的是先道谢,并顺便给铁匠儿子中了秀才道喜。
可是,等老秀才到了铁匠家中,展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情景:只见老铁匠坐在门口吸着旱烟,屋内一个年轻后生,赤着上身正忙着打铁,唯独不见铁匠的儿子。秀才说明道谢之意,将礼物呈上,并问老铁匠:“令公子哪里去了?”
老铁匠随手指了指门内,说道:“相公啊,我儿子在打铁啊,他还能到哪里去!”
秀才诧异道:“这不对啊!按命理说来,你我的儿子生辰八字完全相同,命也应该一样啊。我儿子已经中了秀才,令公子此际理应也该如此才对啊。”
铁匠哈哈大笑:“这小子从小跟着我打铁,斗大的字不识得几个,拿什么去考秀才啊!”
老秀才至此方才大悟,生辰命理作不得准,处于不同环境,际遇自然也大不相同。
这一则故事,提供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决定我们一生成就的重要因素,不是所谓的命运,而是每个人所处的环境。
命运的形成多半由于习惯的累积,而习惯是持续的同一行为所养成的,行为则是思想衍生的结果。所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此刻所面临的命运结局,是过去的思维模式造成的。若想将来有更好的命运归宿,可以从现在起调整思维模式,使之往好的方向发展。有好的思想,就能有好的行为表现;有了好的行为,便能养成好的习惯,好的习惯自然导致良好的结果,达到改变命运的目的。
我们所处的环境,以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改变的,正如故事中秀才与铁匠儿子的际遇大不相同一样。我们知道,一个资质优秀的人,若身处难以成功的环境中,其成就亦是有限的;而一个平庸驽钝的平常人,若置身于成功者之间,机会无穷,就算他自己想不成功都很难。
和优秀的人相处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至深至远,我们切勿等闲视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美国一位名叫阿瑟·华卡的着名银行家,他的成功,得益于他少年时的一次经历。
一天,华卡在杂志上读到大实业家威廉·亚斯达的故事后非常崇敬他,希望能见到他,并希望能成为他那样的人。终于有一天,华卡见到了亚斯达。当华卡问其赚钱的秘诀时,亚斯达对华卡说:“只要多结交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就有成功的那一天。”这句话如醍醐灌顶。此后,华卡一直不忘这句话,并时时处处付诸实践,不到5年的时间,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银行家。后来,有年轻人向华卡讨教经验,华卡说:“我希望你常向比你优秀的人学习,这对做学问或做人都是有益的。”
华卡的做法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借鉴。把优秀的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这是华卡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优秀者,出类拔萃也。结交优秀的人,学习其优秀的经验,就像读到一本优秀的书籍一样,不仅能成为我们的益友,而且很可能成为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良师。向优秀者学习,会从优秀者那里得到许多鼓励和帮助,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启示,有利于学会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完善自我,创新发展。
善于并虚心向优秀者学习,就要敢做小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地去超越自我。三人行,必有吾师。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与做法,从中得到启示,找到差距,从而实现工作赶超一流的目标。
4.近墨者黑,百事皆坏
【原典】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释义】不肯亲近有仁德的人,就会有无限的祸害;奸邪小人就会趁虚而入并影响我们,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在职场应远离“害群之马”
承接上一节,不跟优秀的人接近,不向他们学习,那么,奸邪小人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影响我们,误导我们。这也就是“近墨者黑”的道理。对于一些人而言,学坏比学好容易得多,因此,有的人越是亲近小人,就越是无法自拔,最终自然是“无限害”,无法成事。而且关键是,亲近小人除了容易让自己变坏之外,还有其他的危险,例如损害自己的事业,甚至是赔上自己的性命。
齐桓公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人物。他年轻的时候重用管仲这个贤人,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并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那时候的他真是意气风发,个人领导魅力也极其耀眼。但是到了晚年,齐桓公开始远离贤人,亲近小人。在管仲弥留之际,齐桓公去看望。管仲到那时候还不忘提醒齐桓公要远离易牙、竖刁和开方之类的小人。齐桓公开始还算是听了管仲的遗言,把这几个小人都逐出了朝廷。但是时间不长,他又把他们都召了回来。就这样,齐桓公整日与这些小人为伍,但是等到他生病之后,那些小人却一个个地离开了他,还搅得整个朝廷乱七八糟。他们甚至阻止任何人去探望齐桓公,并在宫门外修筑了高墙。齐桓公最后绝望而死。
齐桓公的教训可谓相当深刻。可见亲近小人,远离贤者,后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作为一名员工,对此不可不慎重。在单位里,要注意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和优秀的同事交往,同时要远离小人和是非之地。要明白“近墨者黑”,其中害处无限,甚至能导致百事皆坏的恶果。
大家听说过管理学上一个叫“酒与污水”的有趣定律吗?意思是:将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将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这是一条来自西方的管理定律,其实在我国也有同理的谚语,如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无论是来自西方的管理定律还是中国的谚语,已经把负面影响的始作俑者做了准确的定性:污水、臭肉、老鼠屎。
这些定型的东西已经没有改变和改造的可能。污水不可能成为酒,臭肉不可能成为好肉,老鼠屎也不可能成为调料……既然如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处置,远离它们。
将“酒与污水定律”应用到人际交往中,就是应该注意远离那些给自己带来不好影响的人。生活中的小人就好像那些污水、臭肉。任何事物都不是无懈可击的,包括人的道德修养。如果你接触美好的事物或品质优良的人,就有可能由于耳濡目染而不知不觉受到陶冶,不知不觉地接受“真、善、美”的世界观,而变身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如果你置身于一个“假、恶、丑”的生活环境中,自己就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坏的影响。
害群之马的典故相信很多人都听过。
远古的时候,黄帝要到具茨山去寻找一位传说中的神,叫做大隗,向他请教治理天下的良策。当行至襄城郊外时迷了路,绕来绕去总是找不到出路,黄帝一行万分着急。此时,他忽然看见空旷的野地里有个牧马的男孩,黄帝心想这个小男孩想必知道路该怎么走,于是赶快过去问他:“你知道去具茨山的方向吗?”男孩说:“当然知道。”黄帝心中大喜,连忙又问:“那你知道大隗住在什么地方吗?”男孩看了看黄帝说:“当然也知道。”黄帝道:“你真了不起啊,不但知道具茨山在哪里,还知道大隗的住处,那么敢问如何治理天下,你知道吗?”男孩对此就有些推辞不想回答了。黄帝继续追问,他才回答说:“治理天下,与牧马相比有什么不同吗?只不过是要把危害马群的坏马驱逐出去而已。”男孩说完,骑马离去。黄帝闻听此言,茅塞顿开,连连向牧童离去的方向拜谢。
“害群之马”与酒中的污水是一样的,其可怕之处正是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到处搬弄是非,惹人讨厌,他们所在的圈子,也会因他们的存在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那么,我们能让自己做到的最低原则,就是谨言慎行,远离是非,远离“害群之马”。
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嘴去传播“是非”,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好自己,停止“是非”的传播,也把握住自己的耳朵不去听“是非”。我们虽然可能不容易达到“贤人”的标准,但是能够做到远离小人。近墨者黑,与同事交往必须慎重,如果对方属于害群之马,我们应该做的,至少是远离他们,不要受到他们的影响,避免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负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