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弟子规全鉴全文阅读 > 第37章 余力学文:职场之海,学为舟楫(3)

第37章 余力学文:职场之海,学为舟楫(3)


  离开这家公司的小李后来又去了几家公司,没有一家让他满意的。由于心根本没放到单位上,小李的职业道路越走越窄,别说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大公司,就连一般规模的公司,也因为他在业内的“负面知名度”,而逐渐对他敬而远之。最终,小李不得不改行,但是,如果他还是老样子,对自己所在的企业还是心不在焉,对自己的工作还是能敷衍就敷衍,那么,真不知道最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等待着他。

  一个不把心放在单位里的员工,是不可能把工作做好的。工作态度不端正,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别说把工作干得有多漂亮,就是想把工作完成得合格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原因很简单,一个心不在单位里的员工,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这种对待工作的态度会让他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长此以往,后果就会非常严重。所以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工作可以让人达到谋生的目的,但是,谋生并不是工作的全部。只有把心真正放到工作上,你才能在获得薪金的同时获得未来长足的发展。

  6.读罢典籍,放归原处

  【原典】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释义】典籍要排列有序,并有固定位置,读完之后,要放回原处。

  要让工作有条理、有秩序

  书籍的放置要排列有序,要有固定的位置,读完之后,一定要放回原处,这样下次阅读或者有急用的时候,就能够立即找到。我们去图书馆就会发现,里面排列和放置书籍的方法,就是有序和有固定的位置。

  典籍要排列有序,做工作何尝不是如此,甚至可以说,只有遵循一定的秩序,做到有条理,才能够切实把工作做好。

  有秩序、有条理,是高效的优秀员工要了然于胸的必修课。有句谚语说得好:“喜欢条理吧,它能保护你的时间和精力。”培根也说过:“选择时间就等于节省时间,而不合乎时宜的举动则等于乱打空气。”

  工作无序、没有条理,必然会浪费时间。试想,如果一个搞文字工作的人资料乱放,本来一天就能写好的材料,找资料就花了半天,岂不费时?

  杂乱无章是一种坏习惯,只有建立一个较佳的工作秩序,才能增加单位时间的使用效率,合理组织工作;工作无序,没有条理,在一切都是乱糟糟的工作环境中东翻西找,这无疑意味着你的精力和时间都毫无价值地浪费了。

  我们每个人都感到被自己想做的、别人要求我们做的以及我们自己担负的许多责任搞得精疲力竭,疲于奔命。

  因此,很多人都感叹:“我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太杂乱了,要是能改变这种状态,那我的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工作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呢?

  首先,将重要的事情放在首位是生活和工作的核心问题。你应当摒弃那些令人心烦的杂念,全神贯注于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该办的大事,务必集中精力把它快些做好,该办的小事,在办完大事后再考虑,否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你将什么都捞不着,只会让你的工作杂乱无章,你的办事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西方一些“时间管理”专家运用电子计算机做了各种测定后,为人们支配时间提出这样一条建议:“整齐就是效率。”他们比喻说:“木工师傅的箱子里,各种工具排列有序,不同长度的钉子分别放好,使用起来随手可得。每次收工时把工具放回固定的位置,同把工具胡乱丢进箱子里所费时间相差无几,而效果却大不一样。”

  鲍勃在开始每天工作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当天要做的事分为三类:所有能够带来新生意、增加营业额的工作属于第一类;为了维持现有状态,或使现有状态能够持续下去的一切工作属于第二类;第三类则包括所有必须去做、但对企业和利润没有任何价值的工作。这三类分好之后,立即按照种类的排名,按顺序去开展工作。

  鲍勃所坚持的顺序是:在完成所有第一类工作之前,他绝不会去做第二类工作,在完成全部第二类工作之前,也绝不会着手进行第三类工作。这种“顺序观念”鲍勃在工作中已经坚持了很多年。

  当然,除此之外,鲍勃还在完成每类工作的时间上有一个自己的规定,或者可以说成是目标。例如,有时候他会让自己争取在中午之前把第一类工作都完成,因为他认为上午是自己最清醒、最有激情、最有创造性的时间。他认为:“你必须坚持养成一种习惯: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在规定好的几分钟、一天或一个星期内完成,每件事都必须有一个期限。如果坚持这么做,你就会努力赶上期限,而不是无休止地拖下去。”

  鲍勃的话很有道理,这确实是改善杂乱无章最好的方法。鲍勃的这种做工作的方法可能并不是最好的,但是确实很有效。按部就班地去做事,总比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要好得多。因为假如不这样做,可能一个人就会手忙脚乱,从而导致工作时间上和精力上的浪费,甚至影响工作效果。

  当然,要改变杂乱无章的习惯,除了要借鉴鲍勃的分类和排序的经验之外,你最好还要学会制定正确的工作程序。一般情况下,工作程序包含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成果、评价工作,然后再写出工作报告等步骤。无论做什么工作,基本上都要遵守该项流程。

  当然,不断训练自己对每项新接受的工作任务的各方面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只有明确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才能认识自己工作的全貌,从全局着眼观察整个工作,防止每天陷于杂乱的事务中。只有明确办事的目的,才能正确掂量个别工作之间的不同比重,弄清工作主要目标在哪里。只有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权限范围,才能摆脱自己的工作和下级的工作、同事的工作及上级的工作中的互相扯皮现象。

  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善于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办事又快又好,效率高;有的人却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迷惑于复杂纷繁的现象中,结果只能陷在里面走不出来,工作忙乱被动,办事效率极低。可见,化繁为简,善于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是防止忙乱,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有条理、有秩序,从而最终提高效率、提升效果的法宝。

  7.爱护书籍,珍惜知识

  【原典】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释义】即便是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一旦发现有缺损,就要及时修补。不良书刊,应摒弃不看,否则蒙蔽智慧,还会坏了心志。

  好员工懂得珍惜自己的工作

  如果正在看书,这时候忽然有了急事,那也不能忘了把书本收好再离开。如果发现书有破损的地方,就要及时地修补好,以免时间一长,书的破损变得更加严重。这就是说,对于书籍,我们一定要爱护。这时候《弟子规》话锋一转,告诉我们,这只是针对好的书籍,对于一些内容不良的书籍,不仅不能爱护,而且要远离它们。因为不良书刊不仅对于一个人的知识和智慧的增长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坏了心志。

  这就告诉我们,对于书籍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会辨别它的内容。当然,因为有不良书刊的存在,也从反面向我们说明了好书的可贵。对于好书,我们一定要珍惜爱护。

  大家肯定知道“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孔子在年少的时候,学习非常刻苦,一直到晚年,他仍旧没有忘记学习的重要性,真正地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那时候的书都是竹简或者木简做成的,然后用牛皮绳穿起来,看的时候就展开,不看的时候就卷起来成为圆柱状,然后放到书架上保存起来。相传,晚年的孔子非常喜欢读《周易》,因为阅读得刻苦,书不断地被展开又被卷起来,如是反复多次,穿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三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由来,后来用来形容学习的刻苦。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学习的坚持精神是令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崇敬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牛皮绳断一次,孔子就会修补一次,说明孔子是非常爱护书籍的。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好的书籍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载体,因此爱护书籍是每个学生的责任。那么对于一名员工来说呢,也要爱护自己的工作。因为工作对于每一名员工来说,就好像书籍对于每一个学生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弟子规》说到读书要“有缺坏,就补之”。意思是说: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分恭敬在其中,一分恭敬就有一分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那么作为一名员工,也不难想到,你爱自己的工作,工作也就会爱你。你珍惜自己的工作,那么,你最终从工作那里得到的,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是的,做任何事情要懂得珍惜,要怀着一份崇敬的心情去做事,读书如此,生活如此,工作亦如此。

  你珍惜身边的朋友,朋友也会珍惜你;你珍惜生活,生活也会回报你;你珍惜工作,工作也会奖赏你。

  然而,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这样抱怨自己的工作:

  “这么枯燥又麻烦的工作,我真的不想做了。”

  “做这个工作有什么意义吗?我真从里面看不到什么前途!”

  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工作,这样工作能做好吗?其实,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而且还要充满热情,认真负责地去做。工作是一种分工,如果把工作看成有高贵和平凡之分,那将是十分错误的。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状况下,都要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工作,这样工作才会给你带来成就感。

  下面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詹妮刚来到某家电视台时,被委任的工作是报时和节目介绍,不仅每天的工作内容一成不变,就是一天之中相同的事情也要重复好几遍。然而,她最初应聘的却是记者,相对于现在的工作,记者的工作才是她想要的,每天可以对不同的新闻进行采访和评论,不仅不枯燥,而且还能增加自己在电视台露脸的机会,这种生活才是她梦寐以求的。因此,那个时候她的心情简直糟透了,经常向同事抱怨。她的同事、朋友也慢慢地开始疏远她,这使她的心情更加沉重,成了一种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