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弟子规全鉴全文阅读 > 第21章 谨:职场风云,谨为第一(7)

第21章 谨:职场风云,谨为第一(7)


  拜访别人,不管这个“别人”是谁,首先就要清楚地告诉对方,自己是谁。这是“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所表述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主人询问和拜访者回答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清楚的沟通。说到沟通,由这几句话,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在单位里,同事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协作,不仅要像上节说的那样重视沟通,而且需要在沟通过程中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做到有效沟通,而不是说话模棱两可,问题说不明白,这样很容易导致协作上资源的浪费,例如不必要地浪费时间。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例如工作因此受到影响,任务因此无法完成等。当然,最直接的负面影响,还是会在缺乏清晰的沟通意识的员工身上最先显现。

  李莎是学广告设计的,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工作。

  起初,老板对她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发生了一件事,让老板开始讨厌起她来。

  有一次,李莎为了搞设计,从网上找了很多资料,但她为了图方便就直接从网上引用,没有下载,更没有打印。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是等到开设计讨论会的时候,老板向她要那些资料,她才想起来自己没能够及时地跟同事说明情况,导致即使公司的文员在会议室连接投影仪的电脑前忙得颠三倒四,也没能够完整地把李莎的资料找到。

  老板责问她说:“你不下载不打印也就算了,但是为什么不早跟公司的文员说明情况,让她做相关的准备?”

  李莎却振振有词地回了两句。老板顿时被气得说不出话来。

  李莎因为跟领导和同事没有进行清楚的沟通,导致整个公司因为她浪费了很多时间,做了很多无用功。而且关键是,她似乎并没有从这件事情上吸取教训,后来又间歇性地出了几次这样的事。尽管她的广告设计做得不错,但老板还是让她走人了。

  作为一名员工,一定要清楚,重视沟通,并且清楚地沟通,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自己工作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16.用人物品,必须明说

  【原典】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释义】借用别人的物品,要明着向人请求;假如问都不问就擅自取用,那是偷窃行为。

  不要把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

  如果需要借用别人的物品,那就必须清晰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征得对方同意之后,才能够拿走去用。

  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宋朝末年,元军南下,许衡随难民一起逃难,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之暑天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

  这时,有人突然发现道路附近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树,上面结满了清甜的梨子。于是,大家都开心地爬上树去摘梨来吃以解饥渴,唯独许衡一人端坐于树下不动。

  众人觉得奇怪,有人问许衡:“遇到这等好事,你何不摘梨解渴呢?”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这棵梨树的主人兴许早就跑了,你又何必介意?”

  许衡说:“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始终没有摘梨。

  “倘不问,即为偷”,许衡“义不摘梨”的故事,为这句话做了鲜明的注脚。其实何止是梨,任何东西只要不问就“借”来用,甚至占为己有,都可以算作偷。例如在单位,我们应该明白,不能把在别人帮助下取得的成果说成是自己的,甚至是剽窃别人的工作成果,把工作业绩占为己有。

  杨梅口齿伶俐、活泼可爱,是做业务的一把好手,她的业绩在公司里更是遥遥领先。有一次,杨梅要出差,同事薛兰也想去,但怕争取不到业务报不了差旅费。杨梅就热情地说:“公司规定出差只能住标准间,两张床,我一个人是住,加上你也是住,不如咱们一起去吧,这样还能变相为公司省钱呢。住宿的问题解决了,就算你不能报销,也只是自己出点车费,问题不大。”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到目的地后,薛兰说她身体不舒服,窝在宾馆里不出来,杨梅给客户打电话时她都竖着耳朵,听得清清楚楚。第二天,杨梅搞定了一个大客户,约定晚上七点签协议。打完电话,她就把手机放在桌上,高高兴兴地冲澡去了。

  她没想到,薛兰趁这个机会,偷偷在她手机上找到了那个客户的电话号码,并且与之联系,独自与对方签协议去了。事后杨梅后悔也晚了,协议上明明签的是薛兰的名字啊,自己辛辛苦苦做出的业绩被人家抢了。

  故事中的薛兰,不仅没有念杨梅的热心帮助之情,反而使用卑鄙的伎俩,在没有询问并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将杨梅的客户抢了过去,将本属于杨梅的业绩据为己有,这就是典型的职场中“倘不问,即为偷”的现象。

  在现代职场中,不得不承认,总是有些不和谐的人或事存在。竞争越激烈,打击别人、窃取别人劳动果实的行为和手段就越层出不穷。薛兰的做法当然令人不齿,但同时,杨梅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在职场中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作为一名员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把别人的工作成绩据为己有。同时,也要防止职场败类把这种不良伎俩用到你的身上。比如,不要轻易给别人看你的客户资料,不要轻易告诉别人你的电脑密码,把重要的文件保存好,等等。同时,识人也是很重要的。假如杨梅能够及早认清薛兰的真实面目,也就不会出现上述的故事了。

  17.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原典】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释义】借人物品,要及时归还;以后如果有急事,再借也就不难了。

  同事之间借财物,慎重为妙

  借别人的财或物,一定要按时归还,以后若是有急用,再借也就不难了。我国民间有句谚语,一直到现在仍然广为流传,那就是“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元末明初时期,有一个人叫做宋濂。他年轻的时候就嗜读书,但因为家贫,根本买不起书,为了学习知识,他就常常借书读。每次借来书,宋濂就手写抄录,然后计算着说好的还书的日子,到时一定按照约定把书归还主人。为了能够每次都按时还书,宋濂发奋抄书,有时候因为冬季寒冷,砚台里的墨水都冻成冰了,他的手也被冻僵了,但他仍旧咬着牙坚持争分夺秒地抄录。正是因为宋濂这种“好借好还”的做法,使得越来越多的藏书之家,愿意把书借给他。而宋濂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为他日后成为着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并出仕为官,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宋濂的故事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其实回过头来看“好借好还”这四个字,细想一下不难发现,它的一个意思当然是,借了别人财或物之后,要按时归还,而另一个意思也蕴涵其中,那就是如果借的是物品,在使用的时候要爱惜。不能因为是别人的东西,就在使用的时候不注意。

  《弟子规》中的这四句话对于今天我们与同事之间的交往同样有指导意义。如果有时需要借同事的东西一用,就必须严格按照这四句话的教导行事。而且,这里有一个建议,就是借同事的东西,最好价值不要太高,不然万一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那就有可能影响与同事的关系。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同事之间某些物可以借,但是最好不要借钱。如果不得不借,那就要注意以下问题了。

  在职场中,很多人一不留神就会把金钱渗透进了同事之间的交往中,有人甚至认为同事之间就应该在金钱上互通有无,否则就算不上真正关系好的同事。这种想法其实是很危险的,同事之情一牵涉上金钱就会多很多变数。

  那么,怎样处理同事之间借钱的问题呢?

  (1)同事之间借钱方面的注意事项。同事之间开口借钱,其实多少会让人头大。因为虽然许多人都能做到好借好还,但也因各种原因,总有人不按时归还,或根本就不能归还。如果是后面的情况,借吧,这钱注定打水漂了,不借吧,又碍于情面,觉得对不住对方,真是左右为难。

  这个时候得问清楚,同事用钱做什么,如果是生活所必需,用于衣食住行,那义不容辞,当然借,没偿还能力也可以借。反之则不然,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最起码的信用,就必须拒绝。

  再一点,你可以给予一定数额的馈赠。如有人向你借五千元钱,而事实上他没有多少偿还能力或信誉不佳,那么你可以主动资助他几百元,并言明,他可以不用还了。这样看来你吃亏了,但实际上你失去的并不多。首先,由于你的无偿资助保护了你跟同事之间的关系。其次,你也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因为有些借款是要冒大风险的,不仅借款到时候要不回来,甚至有可能使得同事变成陌生人。

  (2)金钱上不要不分你我。有些人跟同事关系好了,就容易在金钱上不分你我。然而事实上是,亲兄弟都要明算账,更何况是同事!

  雷子与杨子是同事,两人很要好,他们觉得对方就是自己的异姓兄弟,而且认为关系都到这份上了,那么金钱方面也应该不分你我。

  杨子花钱有些大手大脚,所以经常出现月底了钱包也见底的情况。也正因如此,杨子向雷子借了好几回钱,虽然每次都不多,也就千八百块钱,但是加起来就有一定的数目了。

  有一天,雷子得知母亲病了,需要用钱,而工资还有半个月才能发。这时候,他第一次想到得向杨子把借的钱要回来。由于一直秉承所谓金钱不分你我的观念,到底杨子借了自己多少钱,雷子其实并没有一个准数。但是,根据脑中残存的回忆,五千块钱肯定是有了。

  没办法,这是急用,我俩关系这么好,相信杨子能理解吧。雷子这样想着,就跟杨子把情况说了,并希望对方能够还钱。哪知道杨子说:“我要是有钱,就不用借你的了。”雷子没想到杨子会这样回答,自己母亲病了,即使你手中没钱,转借一下先把我的钱还了应急也是个办法啊。治病的事情,耽误不得啊。

  结果是,杨子不情愿地找别人凑了凑,还给了雷子。雷子接过钱,第二天就回老家看望母亲了。后来母亲的病好了,但是雷子也没再回原单位上班。他辞职了,而他和杨子,此后再也没有联系过。

  与同事交往,在金钱上不分你我就会留下隐患,生活中好同事、好朋友为了金钱而翻脸的事并不少见。所以我们对此不得不慎重。

  如果实在没办法,必须向同事借钱,那就要信守承诺,及时归还。否则,就会像上述的故事一样,影响到同事之间的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