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作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满朝肃然,都为世子如此仁孝而感动。相反,大家倒觉得曹植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吧。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魏国皇帝的宝座。
其实刚开始时,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世子之位被弟弟夺走的,他想拼死一争。但他毕竟是个聪明人,经贾诩点化,顿时开窍:争是不争,不争是争。与其争不赢,不如不争,我只需老老实实恪守世子的本分,让对方一个人尽情去表演吧,公道自在人心!最后,这场兄弟夺嫡之争,以不争者胜而告终。儒家思想主张“不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君子之争”。所谓“君子之争”,现在看来,就是要有君子的风度,要按照游戏规则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地争。争并不一定是坏事,能使人向上,能促进事业的发展,但不正当的竞争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有一则兄弟争雁的故事,说的是兄弟两个外出打猎,看见一只大雁从天上飞过,兄弟俩拉好弓准备射雁,这时却为了射了雁该如何吃争吵起来。哥哥说要煮着吃,弟弟说不行,要烤着吃,争论了半天也不分高下,最后没办法,就找了一个过路的老人来评理。老人说:“把雁分成两半,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不就得了?”兄弟俩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听从了老人的安排,抬头射雁时,大雁却早已飞走了。可见,争吵实在是一件两败俱伤的事,到头来谁都得不到好处。
争吵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争吵,不善于争吵。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工作中,适度、理智的争吵,对于明辨是非、发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是要注意一个度,无原则、无休止地争吵则是有害的。
对于身处职场的人来说,更要避免没有意义的争吵。要学会讨论,而不是争吵。如果我们能让自己专注于问题的讨论而不是引向感情用事或固执己见,那么讨论就不至于降格为争吵。
同事之间,于公于私都不会有太大的原则性冲突,即使有矛盾、有争议也属正常,完全没必要扯着嗓子,怒气冲冲地大声争吵,争个脸红脖子粗。
有句老话,叫“有理不在声高”。工作中,如果意见有分歧,要保持冷静、理智和幽默。这些分歧完全可以通过商讨,而不是通过争吵来解决。只要是出于善意,只要“你能够听我说,我也愿意听你讲”,那么,讨论同样会令双方像促膝谈心一样有所收获。相反,那种毫无分寸和理智的争吵,一方激烈地攻击另一方,同时拼命地维护自己,这正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所不为,也不该为的事。
争吵使人们分离,而讨论却能使人们接近。争吵是野蛮的,讨论则是文明的。没有谁能成为争吵的胜利者,学会在工作中讨论吧。
14.人还未到,声音先到
【原典】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释义】将要入门,应先问家里有人在吗;进入厅堂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里的人知道有人来了。
重视沟通是企业成功的保障
本节四句话的直接意思,释义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在古代没有门铃之类的设备,如果不是大户人家,有门子、有管家,那么,登门拜访的时候,就要做到人还没到声音先到,以表示你家有人来了。如果什么都不说就直接进院门,甚至是登堂入室,那么,首先,可能这家人根本就不知道有人来了,其次会显得拜访者有些唐突,这是很失礼数的。
这个道理在今天仍旧有它存在的理由。例如在单位,要进入领导的办公室,或者其他部门同事的办公室前,要先敲门,以表示有人来访,等到获得允许之后,才能进入,这就是职场之中要遵循的礼节。
除了直接的意思,本节四句话的深层意思,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在进院门或者登堂入室前发出声音,询问有人在家否,或者向被拜访者表示,来客人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沟通。假如被拜访者不方便,就可以在拜访者进院门或者进屋门之前,阻止拜访者继续前进,比较含蓄的做法就是,主人迎出来,在院门外或者屋门外谈话。由此可见,这种沟通还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问题。
这个道理引入到现代,引入到企业中,同样适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都需要沟通。如果上下级之间缺乏沟通,那就会影响上传下达;如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那势必影响企业整体的运行,甚至对比较大的项目的协作完成会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任何一家企业,都非常重视沟通这个环节。而作为一名员工,也应该重视沟通能够给工作带来的巨大好处。
某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招聘市场开发人员,这份差使的工资报酬很高,应聘者不下千人。层层把关后,通过初试的仅有9个人。
复试的主考官是公司总经理,看过这9个人详细的资料和初试成绩后,他相当满意。但是,此次招聘只能录取3个人,所以,他出了一道题。
总经理把这9个人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指定每个组各自去调查不同范围的市场。
总经理解释说:“我们录取的人是搞市场开发的,所以,你们必须对市场有敏锐的观察力。让大家调查这些行业,是想看看大家对一个新行业的适应能力。你们不用考虑现在所结的组是怎样的,你们每个人相互间依然还是竞争对手,一定要存在竞争意识,不可马虎大意。”
临走的时候,总经理补充道:“公司知道这么大的市场,仅给你们三天的时间去调查是有些仓促,所以公司提前准备了一些以前的调查材料供你们参考,马上你们以组为单位到秘书那儿去领取吧。记住:到规定的时间一定要把调查结果交上来,否则按弃权处理。”
三天后,9个人都把自己的市场分析报告送到了总经理那里。总经理看完后,站起身来,走向丙组的3个人,分别与之一一握手,并祝贺道:“恭喜3位,你们已经被本公司录取了!”
其余6个人都迷惑不解:怎么会呢?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地调查了,和他们丙组的人到底差在哪里呢?
总经理看见大家疑惑的表情,呵呵一笑,说:“请大家打开我叫秘书给你们的资料,互相看看。”
原来,每个人得到的资料都不一样,三份材料恰好又是互补关系。如果能把这三份材料总结到一起,便能找到最终的正确答案。丙组3个人为了方便调查,非常重视沟通,他们互相参考了对方的材料之后,才开始进行调查,第一天便把正确的答案做出来了,剩余的两天只不过是到市场上确认了一遍,这种重视沟通、具有合作精神的员工,正是该公司需要的。
重视沟通,把团队拧成一股绳,是企业成功的保障。
在同一个公司里,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团队内部和谐的保证,也是团队成员有效合作的保证。有了沟通,大家可以达成共识;同事之间可以消除很多误解;有利于在公司内部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如果不重视相互之间的沟通,不注意相互利用掌握的信息,那么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工作效率低下。这种不重视沟通的员工不是老板所欢迎的。
15.人问是谁,回答分明
【原典】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释义】若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姓名,若只回答“是我”,容易让人无法分辨是谁。
做好工作,需要清楚地沟通
此节承接上节的四句话,在进院门或者屋门前,先发出声音,院内或者屋内的主人可能会问是谁来了。这时候,我们清楚地回答自己是谁,而不应该简单地说“是我”。
即使是今天,我们仍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在拜访别人时,人家问是谁啊,我们一般会说“是我”,然后对方就把门打开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在说“是我”的时候,对方能够通过声音分辨出来到底是谁来了。虽然回答的是“是我”,但是,跟清楚地回答自己的名字,是没有区别的。所以,总体来说,还是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在拜访别人的时候,人问来者何人,我们要清楚地表示出自己是谁。
如果跟被拜访者相熟,那怎么都好说,有时候甚至连“是我”都不用说,只咳嗽一声,对方就知道是谁来了。但是,如果是不太熟的人呢?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报上自己的名字。如果是在拜访客户等特殊的场合,还要加上自己的单位名称,这样才符合礼仪。如果是拜访单位的领导,不管是到领导的办公室,还是到他的家里,如果他对我们不是太熟悉,那么我们首先要说明的,就是自己的姓名和部门,例如“我是人事部的小陈”。这些都是在单位的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