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弟子规全鉴全文阅读 > 第33章 亲仁:亲近仁者,无限美好(1)

第33章 亲仁:亲近仁者,无限美好(1)


  在企业中,对于道德修养高、学问好、工作做得好的领导或同事,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改进自己。《弟子规》说“亲仁者,无限好”,这里的“仁者”,是指优秀的人,就是在这方面或那方面做得好的人。作为一名员工,要有辨别意识,对于优秀的人,我们要亲近他们,要引为自己的标杆,而对于消极落后的人,我们要远离他们。要明白,亲近仁者,自己的未来将无限美好,亲近“非仁”,留给我们的将是无限的遗憾。

  1.人多流俗,贤者稀少

  【原典】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释义】虽然同样是人,但是有善恶正邪,心智高低之分,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仁德的贤者稀少。

  对同事的要求不可过高

  我们是要亲近仁者,但是,有一个前提必须要清楚,就是《弟子规》中说的,人与人是不同的,而且偏偏是“仁者稀”。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们来说,一方面要多多与仁者亲近,另一方面,就是要明白,对于一些有些流俗甚至是缺陷不少的人,我们要宽容,毕竟“流俗众”,我们不要期待所有人都是“仁者”。

  《弟子规》在前文也说过:“见人恶,即内省。”这个已经探讨过了,我们要“见贤思齐”,见到“不贤”的人,我们要自我反省。本节则更进一步地传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不贤”的人其实是非常多的,“贤者”则是稀少的。所以我们在亲近并学习这些优秀的人的同时,对于各方面做得不是太好的人,我们除了引以为戒自我反省之外,对他们也要展现出宽容大度的态度,或许正因为你对他们的宽容,会让他们自觉完善自己,不断与“仁者”的标准接近。

  从前,有个年轻人,虽然年纪不大,却有着很高的个人道德修养。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看见有一头牛正在偷吃他家的庄稼。在年轻人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牛已经把他家的庄稼糟蹋了很大一片。庄稼对于古代的农户来说,真是重要得不能再重要了。如果是别人,看到此情此景,不管是谁家的牛,肯定恨不得立即上前杀了它才解恨,就算不杀,至少拿鞭子抽它个半死,才能抚平自己因为失去被啃的那些庄稼而造成的心灵创伤。

  但是年轻人没有这样做。他明白牛是没有过错的,如果说非要责怪谁,那也是牛的主人。他把牛牵离自己的田地,忽然发现这头牛他很熟悉——对,是邻居家的牛!

  原来年轻人的这个邻居比较好占小便宜,而且多少有点懒。正因为如此,他家的牛才经常被发现啃食别人的庄稼——它的主人有时懒得割草喂它,又怕它饿着,所以找了这个办法。

  庄稼被啃食,却不想杀牛或者打牛,那么至少也要去邻居家闹一闹啊。而且村里的其他人百分百都会支持年轻人的做法。

  不过年轻人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明白,一直以来他对自己都严格要求,不做有损道德仁义的事情,但是这并不能表明所有人跟他想的都是一样的,而且可能事实会有些悲观:“仁者”很少,流俗者却多得数不胜数。一向严格要求自己的年轻人觉得,面对这样的人,首先要做的,不是异想天开地让他们突然都变成“仁者”,而是给予他们一定的宽容,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

  打定主意后,只见年轻人把牛牵到了自己的家里,然后出去割了很多青草,好吃好喝地招待它。随后,年轻人把吃饱的牛送回邻居家,说道:“你们家人少地多,顾不上照看牲口,我顺便割了些草,连同牛一起给你们送回来了。”

  那家人本来有些无赖,做事不讲理,但是见年轻人如此宽厚,不禁羞愧难掩,从此之后,他家的牛再也不会“不小心”跑出去偷吃别人的庄稼了。

  面对别人的缺点,学会宽容,这是一种难得的美德。身在职场的你可能会发现,同事之间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工作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别。面对那些做得不好的同事,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包容他们,不可对同事要求过高。因为“流俗众,仁者稀”,你要求再高也没有用,反而是你恰到好处的包容,能够让你的某些同事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甚至是恶习,从而知道努力去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白:一是对于同事的一些做事方法要学会理解,不要斤斤计较,但是,对于自己要严要求,以期能够尽早由“俗人”变为“贤人”;二是大家工作能力相差很大,就像智商一样,对同事或者下属不要要求过严,不要总是交办一些常人难以完成的工作,但是对自己,可以这样做,以期锻炼自己,让自己工作能力更上一层楼。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原典】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释义】果真是仁德之士,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直言不讳,不会阿谀谄媚。

  职场之中切忌自夸

  如果一个人果真具有高尚的仁德,那么,大家自然会对他产生敬畏之心。如果一个人总是自夸而无实质上的仁德,大家是不会敬畏他的。就如明朝的海瑞,因为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所以,在他去世之后,老百姓自觉地披上孝衣,万人空巷,为海瑞送行。海瑞从不说“我是个清官啊,你们要尊敬我啊”之类的话,人们却早已将他伟岸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心里。

  所以说,身在职场,与其自我夸耀,不如埋头干工作。工作业绩出来了,你的能力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能力不是自夸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内敛的,是不会自以为是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出头,什么时候该隐忍。而只有懂得谦卑、懂得适度收敛的人才会更愿意亲近仁者,向仁者学习。很难想象,一个恃才傲物的人会是一个亲仁的人。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自以为是,更不会自我夸耀,他们为人处世,以谦虚好学为荣。常以自己的无知或不如人而惭愧,以期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向别人求教,丰富和完善自我是他们的目的。即使自己确有才智,也不会四处去出风头,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

  在一般情况下,忍住显示自己才智的欲望,可以获得更多的才能,保持不自满的心态可以避免因为炫耀自己的才能,招致他人对自己的妒忌、诋毁、攻击乃至陷害。过于夸耀和显示自己的才智是不智之举。三国时的杨修有才,但他不知道保护自己,耐不住性子,总是在曹操面前显露出来,那不是自己找死吗?

  在日常工作中,你可曾遇到过这样的同事,他们虽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刚说几句就令人感到狂妄,所以别人很难与他合作相处。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太爱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以为这样就会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会在同事中失掉威信。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谦虚豁达的人总会赢得更多的知己,那些妄自尊大、轻视别人、唯我独尊的人总是令别人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到处碰壁。

  下面的故事,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小刘刚到单位时,在同事中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但因为他确实有一定的能力,这为他谋到了一个很不错的职位,因而显得春风得意。也正因如此,小刘自恃能力强,有些目中无人,经常自夸,有人找他帮忙时,他就趾高气扬,一副傲慢的样子,有时候还非要得到好处才肯帮助别人。

  本来他因为能力强,其他同事其实都挺佩服他的,也愿意多跟他交往和交流。但是他的那种做法,使他最终落到了不受同事欢迎,与同事们格格不入的结果。这给他的工作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后来经当了多年领导的父亲的点拨,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毛病。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自夸了,而是处处谦虚谨慎,虚心地向别人请教,虚心地接纳别人的意见,乐于助人,积极与同事们沟通、交换意见,经过一段时间,小刘改变了他在同事中的“形象”,赢得了大家的好感,心情舒畅,工作也得心应手了。

  老子曾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是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这句话告诉我们,必要时要敛其锋芒,收其锐气,千万不要不分场合地吹嘘抬高自己。要时刻注意谦虚一些,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谦虚,别人才觉得你亲切,这样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更好地与同事建立关系,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对于这一点,卡耐基曾有过一番妙论:“你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吗?你知道是什么使你没有成为白痴吗?其实不是什么了不起或伟大的东西,只不过是你甲状腺中的碘在起作用而已。它的价格并不高,才五分钱。如果别人割开你颈部的甲状腺,取出一点点的碘,你就变成一个白痴了。说实话,在药房中花五分钱就可以买到这些碘,这就是使你没有住在收残所的东西——只卖五分钱,有什么好谈的呢?”

  卡耐基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其实都差不多。你要想成为团队中最优秀的一员,其实很简单,但也很难办到,那就是善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克制自夸的冲动,脚踏实地地去赢得成功。

  谦虚的人恪守的是一种平衡关系,使周围的人在对自己的认同上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同时也让别人不感到卑下和失落,这就是良好的团队意识的体现。非但如此,你的谦逊有时还能让别人感到满足,感到自己比其他人强,即产生任何人都希望能获得的所谓优越感。

  所以,不让别人感到失落和使别人产生优越感的秘诀之一,便是在他面前恰当地表现自己的谦逊。可以说,谦逊的人才不容易受别人排斥,才容易被社会和群体吸纳、认同。

  每一名企业员工都要明白,未达到成功的人没有什么值得特别骄傲的,因此,应该而且必须保持谦逊。而已经取得成功的人,也不应该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因为你的成功是团队努力的结果。所以更应该继续保持谦虚的作风,因为知识是无穷的,你的认识能力也是无穷的,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永远战胜未来。未来需要你脚踏实地去赢取,一切自以为是得到的只能是碰壁和挫折。

  总之一句话,谦逊是赢得领导重视和同事尊敬的最好的礼物之一,也是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必备的品质之一。只知道自夸的人,是不会得到领导的器重和同事的尊重的。

  3.近朱者赤,德行日进

  【原典】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释义】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是无限美好的事情;这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过错天天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