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弟子规全鉴全文阅读 > 第31章 泛爱众:关爱他人,就是爱己(5)

第31章 泛爱众:关爱他人,就是爱己(5)


  曾国藩初办团练时,手中并无一兵一卒。而当时湖南已有江忠源的楚勇、罗泽南的湘勇,且各自都有一定的势力。其中江忠源的楚勇更是出境至广西,有着名的蓑衣渡之战,后保卫长沙城,转战江西,各有战功。可是,曾国藩却能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协调了各部的行动。江忠源战死后,接领其部的刘长佑、萧启江等,罗泽南战死后,接领其部的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澧、刘腾鸿等,也大体上都接受了曾国藩的指挥和调度。在湘军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一批非湘籍的将领也陆续得到了曾国藩的重用,如满族人塔齐布、蒙古族人多隆阿、河南人李孟群、广东人褚汝航、四川人鲍超、福建人沈葆桢等。这都说明了曾国藩在浓厚的宗族观念、地域观念之外,还有着坦荡的襟怀和识才善用的本领。

  所有这些大体上接受曾国藩节制的湘军将领,除极少数如塔齐布等出身行伍外,绝大多数都是原先不甚得志、僻居乡间的士人。他们以维护名教为己任,以杀“贼”立业为职志,与曾国藩心心相印。他们不听他人号令,却独尊曾国藩,除了思想上与之相通这一点之外,确是因为曾国藩过人的人格力量。

  在这方面,曾国藩说:“人谁不想自己能够成名显贵,若能推此心到别人,让别人成名显贵,则与万物同春!”反过来说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欲人以虚伪待我,我便应不以虚伪待人;不欲人以权术待我,我便应不以权术待人。如此等等,都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曾国藩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怨天,不尤人。如果“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凡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最终也不能立己达己。历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证明了这点。所以,曾国藩主张“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这也是他能够在大清朝廷这个“职场”中游刃有余,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许多心理学家在论述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律时,都会强调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是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你才能感同身受,才能真正理解别人,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所有人都渴望得到关爱,关爱让生活多姿多彩,让欢声笑语充满人间。需要关怀与爱护,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给别人关心与帮助,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爱护。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其实,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方法和做人准则。要想做到这点,就要做到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或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职场之中,凡事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人,就能够体察他人的意愿,理解和帮助他人,从而受到大家的欢迎,得到大家的信任。

  将心比心,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要先去这样对待别人。要知道,尊重别人是与人交往的第一准则。理解别人是人际交往所提倡的一种基本态度。只有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处境和心态,才能与人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

  真诚地关心别人,才会得到别人同样的回报。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中能够与他人愉快地相处,并得到周围同事的尊敬和信任,就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这样工作才会更加顺利。

  12.报怨应短,报恩应长

  【原典】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释义】受人之恩要想着报答,别人做了伤害自己的事要想着忘掉;报怨是短期的,报恩是长期的。

  远离仇怨,学会宽恕和包容

  受人之恩,要永远铭记,并时时想着报答;而“受人之恶”,例如别人伤害了你,要宽大为怀,尽快忘掉,不要让仇怨长时间占据你的内心。要长时间想着报恩,而对于报怨,则完全相反,仇怨在心里留存时间越短越好,如果老是走不出那些怨恨不平的事情,总是想着怎样去报复,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对于未来的发展其实也是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因为一个充满仇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会受到自己这种心理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永远要比一个常怀报复之心的人幸福。仇怨长时间留在心里的感觉其实是很痛苦的,相反,把仇怨占据的空间让给感恩,眼前的世界立即就会由灰暗变得光明。

  韩信曾经连饭都吃不起,结果被一个浣纱的老太婆救助。待韩信建功立业之后,他给当初给他饭吃的老太婆千金谢礼,这叫做常思报恩。同样还是韩信,曾受胯下之辱,但是等到自己加官进爵,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杀掉那个曾经羞辱自己的人,反而给他官做,说如果不是他,自己可能不会发愤图强,也就不会有今天。韩信的这种报怨方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敬佩不已。他的宽容,使得当年的胯下之辱不再是别人的笑柄,反而成就了一段以德报怨的佳话。

  在职场之中,我们也要秉承“报怨短,报恩长”的思想。

  同事于自己有恩惠,永远不要忘记,虽然不能立即报答,但是,要让同事知道,你一直在记着。可能对方会说:“哎,你这是说什么呢?客气了啊!”但心里也会非常舒服。他可能并没有想过你要给他什么回报,不过,当你向他传达出你对待这个恩惠的态度的时候,他照样会很开心。有时候,一个人做好事不是为了让你给他多少钱,但是,你一定要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种态度,即使你得到的恩惠是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但这不妨碍你真诚地感恩。

  同事对自己有伤害,永远不要长时间记在心上。对方如果是因为无心之失给你造成困扰或损失,你要立即忘掉这件事;即使对方是处心积虑,那你也要宽容,从古至今,多少仇人最后变成了朋友,就是因为宽容。一笑泯恩仇,一个宽容,即便不会让对方变成你的朋友,但是至少不会加深你们的仇怨。如果没有宽恕之心,生命会被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支配。内心的平静,是通过改变你自己而获得的,而绝不是通过报复获得的。

  人们常说“由爱生爱,由恨生恨”,也是要求我们忘却怨恨。如果你将仇恨的锁链拴在敌人的脖子上,那么锁链的另一端,就会牢牢拴在你的脖子上。古时候,印度有一个国王,在反抗邻国的侵略时,兵败被俘,随后被判了死刑。

  临刑前,这位国王向王子留下了遗言:“不要冤冤相报。”

  王子虽然知晓了父亲的遗言,但是,他根本就没办法遵照着去办,而是无时无刻不想替亡父报仇。后来,王子乔装成老百姓,混到邻国国王身边当差,准备伺机报复。过了不久,由于他表现出色,深得邻国国王的信任,忍辱负重的王子欣喜若狂,因为复仇的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有一天,邻国国王带着王子外出打猎,在归途中,他觉得很疲倦,便躺在树下休息。这时候,王子拔出预先藏起的匕首,抵住他的脖子。正想置他于死地,忽然想起父亲临终时所说的话,一时之间突然犹豫不决。

  就在这时,邻国国王醒了过来,王子未能达成复仇的目的,遂坦白地将心中的念头告诉了对方。

  “不要冤冤相报。”这句王子父亲临终的遗言,让眼前的这位国王深受触动,他不但向王子坦承自己的罪过,并且将侵占的国土归还给王子。从此以后,两国之间的怨恨终于解除了,实现了永久的和平共处。这个故事要教诲世人的是:不要一味怀恨他人,否则怨恨将难以消除。只有宽容,才是消除仇恨的最好办法。

  心怀仇恨寻求报复,虽然可以使自己的恨意消除,但这只是暂时的解脱,接踵而来的是仇恨不断循环。许许多多怨恨,因为含有浓厚的敌意,所以永远无法消除。只有先化解敌意,仇恨才能消失。但是,世人往往忘不了仇恨,反而被仇恨冲昏了头,甚至不惜任何代价要与仇人同归于尽。

  唯有原谅对方的愚蠢,才能使我们常保心灵清净。当我们心中生出恨意的时候,应该将恨意转化成对自己的磨炼。

  受到别人的欺侮,不妨安慰自己:“你尽量打击我吧,那只会使我增强信心!”

  别人的非难,是上苍赐予的磨炼,也是一种恩宠,我们不但要坦然接受,而且心中要存感谢之念。

  生活中,我们不但要学会忘记仇恨,而且还要懂得宽恕,唯有懂得宽恕别人,你才不会被仇恨折磨。

  有这样一幅漫画:A拿了一张白纸,用一支笔在中间画了一个黑点,然后问B:“你看到了什么?”“一个黑点!”B一脸不屑地回答说。A再问:“为什么这么大一片白色你看不到,而只看到这黑色的一小点呢?”B一脸茫然。

  这里提出的的确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生活中,在这个五光十色的社会中,我们往往一眼就能看到别人的小小缺点,而更多的优点却视而不见。原因可能很多,而习惯性的自私、嫉妒心理大概是主要原因。看到他人的利益,看到他人的美好,往往高兴不起来,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心胸太狭窄了。然而,宽容就是治疗嫉妒、自私、心胸狭窄的最好方法。宽恕,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宽恕的本身,除了减轻对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也是在升华自己。因为,当宽恕别人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

  犯错是常见的平凡,宽恕却是一种超凡。假如我们看别人不顺眼,对别人的行为不满意,痛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