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弟子规全鉴全文阅读 > 第30章 泛爱众:关爱他人,就是爱己(4)

第30章 泛爱众:关爱他人,就是爱己(4)


  的确,没有人能彻底忘掉别人对他的侮辱,即使那个人曾经有恩于他,或者他们曾经是好朋友,所有这一切,都无法弥补你在语言上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不能拿朋友的缺点开玩笑。不要以为你很熟悉对方,就可以随意取笑对方的缺点,揭人伤疤。那样会伤及对方的人格、尊严,违背开玩笑的初衷。

  闲聊也好,开会也好,谈判也好,对话是人与人沟通最普通的方式。交谈是打开交际之门、丰富自己知识的重要途径。对话中,最不礼貌的做法就是揭别人的痛处。如果对方是外宾,有可能让他对我们的国家产生误解;如果对方是上司,很可能会让你丢了工作;如果对方是朋友,有可能与你反目;如果对方是客户,也许你就因为口无遮拦而失去一次赚钱的机会。

  实际上,懂得替别人着想,就不会轻易揭别人的伤疤了。交谈过程中,一定要把对方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来看待,不自傲,不轻视对方,也不自卑,不仰视对方。谈话时,言辞委婉礼貌,不卑不亢,使用恰当的谦辞和敬语,适时展示自己的知识与幽默,始终尊重对方,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9.互相促进,相劝行善

  【原典】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释义】互相劝善,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共建;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双方的品德道义都会亏欠。

  互相帮助是团队精神的基石

  互相劝善,善就会越来越多,有了过错互相不纠正,那么,错就会越来越多,而且会使人们的道德和道义受到损害,因为看到了别人的错误不及时纠正,也算是自己的一种错误。例如,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看到有人在实施犯罪,自己却装作看不见,这种做法就是见人错而不纠正。

  上节的“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意在告诫我们在批评甚至是指责别人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而本节承接上节,意思是说有人犯错,该劝诫的时候要劝诫。这里的重点是互相。也就是大家要相互劝善,相互指出错误,这是一种在道德和道义上的相互帮助。

  这个道理引申到职场上,可以这样理解:同事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也就是做到“善”的程度。如果眼见别人工作上的问题不加以指出和纠正,那对于工作来说,是损害很大的。不光别人因为工作上的失误没有被及时指出而给单位造成损失,就是自己也会因为“过不规”而在客观上犯了错误,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只有在工作当中相互促进和帮助,才能使工作做得更好。同事有失误,你看到了就要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你自己的一些失误,也只有在同事的帮助下才会认清并改正。相互促进,还可以是相互“劝善”,互相吸收对方在工作上的优点,这样工作才能“善善结合”,达到“大善”的效果。

  不管是相互指出错误,还是相互吸收优点,都要明白重点是“相互”。举个例子,如果你指出别人的错误,别人改正了,这是你做了好事,但是反过来对方也善意地指出你的错误时,你却不接受,这就不是“相互”。再如,你很愿意帮助别人,别人也很感激你,很愿意哪天能够回报你,但是当对方真诚地帮助你时,你却因为太要强而不愿意接受,这也不是“相互”。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员工之间真正做到“相互”,在纠错和进步方面都能做到互相促进,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发展。对此,作为一名员工,不可不慎。

  小丽和小方同在一家传媒公司的广告部工作,这天罗经理分别交给她们一项开发大客户的任务,由于她们的任务都比较艰巨,所以在离开经理办公室时,罗经理特意叮嘱她们:“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可以直接找我,同时要注意多和其他部门协调。”

  小丽的业务能力很强,在广告部的业绩经常名列前茅,她也非常热心,别人请她帮忙,她都会很开心地施以援手,但是到她自己就不行了——可能是有些过于自信,所以她不大愿意让别人帮助她,更不愿意在某项工作做完之后还要背着某人的一个人情,说“要没有××,工作不会这么顺利就完成”之类的话。因此,离开办公室后,小丽心想:“帮忙?凭我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一定会完成这项任务的。”

  小方一向谦虚好学,她的业务能力略逊小丽一筹,不过在团结同事和谦虚的学习精神方面小丽就大不如她了。走出经理办公室以后,她就直接到公司企划部和售后服务部向大家打了一声招呼:“过几天我可能有一些问题要向大家请教,同时需要大家的帮忙,我先在这里谢谢大家了。”小方同时也想,小丽一向因拒绝别人帮助而显得有些骄傲,但如果自己想实现业务能力的提高就必须向她多学习;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麻烦罗经理,但在客户沟通等方面,自己确实需要罗经理的鼎力相助。

  这次的任务确实比以前艰难得多,通过向小丽和罗经理的学习,以及公司其他部门的配合,小方的任务超额完成了,她为公司带来了好几笔大生意,当然公司也给了她优厚的奖励,而且还让她和其他部门的相关同事一起到夏威夷免费旅游。

  而小丽也联系到了一些大客户,但因为她向企划部交代的事项不清楚,导致客户看到的方案不够详细,有些客户选择了其他公司;有些客户则因为没有得到更多的服务承诺而离开了;还有一些客户觉得小丽的公司不够重视他们,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管理者和他们交涉。“这些大客户真是越来越难对付了。”小丽无可奈何地想。最后她只能联系一些小客户以补偿自己在这次任务中的损失。公司也因为没得到那些本该属于自己的大客户而比竞争对手少了更多的利润。

  小丽由于只愿帮助别人,却不愿接受帮助,弄得自己和公司都受到不应有的损失,这是很让人感到惋惜的。欣赏每个人的优点并互相帮助,是团队精神的基石。所以,即使你非常优秀,也不要拒绝别人的帮助。实际上,每个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合作产生的合力,要远大于两个成员之间的能力总和。当然,有些人并不是自负,而是怕给同事带来麻烦。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有时求助别人反而能表明你对别人的信赖,能融洽关系,加深感情。相反,如果你不肯求助,同事知道了,会觉得你不信任他。

  总之,不管是相互帮助,还是相互纠错,都是一名合格的员工需要做到的。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团队的能量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10.给予宜多,索取宜少

  【原典】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释义】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清楚分明;给予宜多,取得宜少。

  小事上贪便宜,职场上吃大亏

  《弟子规》教导我们:“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说的就是与人有财物上的往来,应当分辨清楚,不可含糊。财物给予他人应该慷慨多布施;取用别人的财物则应少一些。告诫我们不要贪图小便宜,只知索取,不知付出。贪小便宜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小小的举动足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人品,长此以往,将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与事业。

  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有些人心有贪念,不肯守本分,只想贪多,看到别人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这就是怕吃亏,喜欢贪图便宜的心理在作怪。

  如果说怕吃亏是被动的,那喜欢占小便宜就是主动的行为。

  不要以为占小便宜没什么,又不是去偷、去抢,对于别人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你想过没有,小便宜虽然无足轻重,对别人来说也不是什么大的损失,但是时间久了,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刚开始,别人也许感觉不出来你是在占小便宜,但是天长日久,就会在心里想:“这个人怎么总用我的东西、找我借钱呀,每次借了也不还,都不好意思向她要!”

  一旦如此,接下来你的行动就会被别人刻意留意,久而久之,会有很多人慢慢地聚在一起,交流他们对你的看法,就这样,等你占小便宜的形象在大家心目中留下烙印以后,大家就会纷纷离你而去,谁会愿意和一个不停地从自己身上揩油的人交朋友呢?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一般人首先要看对方的度量大不大,没有人愿意跟一个小肚鸡肠,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做朋友。

  小靳特别喜欢在小事情上占人便宜。例如和同事一起出去聚餐,本来商量好了是AA制,但是几乎每次聚餐,小靳都会拍一下自己的脑袋,说钱带得不够,或者干脆就说没带钱包。每次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也就五六十块钱,小靳这么一弄,同事们也不好多说什么,事后更没有人会找他要,让他把钱给补上。

  但是时间一长,所有人都受不了了。同事们不是计较钱本身,而且确实也没有多少钱,而是小靳做事的态度让同事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最后,小靳在公司一个朋友也没有了。他也明白了个中原因,找个理由辞了职。

  小靳在小事上爱贪小便宜,结果,却在职场之中吃了大亏。

  占小便宜是出于自爱的心理,也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人应该懂得用爱己之心去爱人,当你占别人的便宜的时候,是否想过别人是否愿意。

  中国有句古话叫“勿以恶小而为之”,贪小便宜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坏事,但是长此以往,养成这种习惯,影响是不可小视的。因此,何必因小失大,因为占小便宜而失去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自己的生活与事业呢?

  职场之中也是如此。要知道,同事之间交往,有些事情要分清楚一些。亲兄弟都要明算账,更何况同事跟亲兄弟还是很有区别的。很多事情都是因为没有分清楚才造成越来越多的困扰,这个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不过有一点要注意,这里的分清楚,主要是针对别人来说的,到了你自己这里,最好还是大方一点好,不要锱铢必较,因为这样的“清楚”对自己是没什么好处的。

  例如自己受了别人的恩惠,一定要记清楚,记得找机会回报对方,这样别人才会更喜欢帮助你;而当你对别人有恩的时候,就不要记得那么清楚了,这样别人也会因此而更加喜欢你,甚至能加深他报答你的愿望。也就是说,对别人要多付出,等到别人对自己付出的时候,自己要少索取,这在职场之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广结善缘,让你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好,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你在单位中的工作业绩甚至是地位的提升。但是很多人却一直是反过来做的,对别人索取多,自己却付出得少,甚至有些人还喜欢贪小便宜,这都是不对的。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典】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释义】将要施加给别人时,先反躬自问,如果连自己都不愿意,就应迅速停止。

  设身处地为别人想,工作才能更加顺利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受用并践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这也就是本节的四句话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道理。想要把一件事情加到别人身上的时候,先问问自己,如果这件事自己做的话愿不愿意,如果不愿意,那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而应该立即停止。

  曹操刚刚起家的时候,和袁绍作战处于下风,部下们见此情景,很多人开始跟袁绍偷偷联络,为的是假如曹操失败了,自己还有退路。

  经过官渡之战后,曹操彻底打败了袁绍。这时候,曹操阵营里的很多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之前只顾着为了自保而向袁绍示好,却忘了考虑,如果曹操胜利,自己写给袁绍的信件岂不是要落到曹操手里?这样的话,自己就等于被逼到了悬崖边上,不但本来留的后路没有了,反而还会有性命之忧。

  果然,曹操的大军缴获了很多来往书信,其中不少是曹操的一些部下写给袁绍的。这时候,曹操却立即下令,把这些书信全部烧毁。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曹操说,谁都有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为了生存,做出一些事情来也是情有可原。而且当初我们的实力确实远不如袁绍,当时连我都不太相信能有今天,将心比心,这些所谓的通敌之人有留后路的想法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就这样,在打败袁绍之后,曹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稳定了军心,没有因为那些缴获的信件而让自己这一方产生内耗甚至是叛乱。

  曹操的这种做法有他的政治目的,但同时也不得不说,他遵循了推己及人的原则,为那些曾经跟袁绍通信交往的部下着想,是曹操成功地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的一大原因。

  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一项重要原则。在职场之中,也是如此。能够真诚地为自己的领导或同事着想,可以让自己的工作更加顺利。

  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曾国藩时任两江总督,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身旁必须有一个性格淡泊之人,时时看到我的缺点来规劝,不让我不自觉中生出骄矜之心。”又说:“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在曾国藩看来,好师好友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而榜样的力量更是无穷的。“京师为人才荟萃之地,不求人才没有,愈求则愈出。”曾国藩正是秉着这样的认识,在京城中结交了一大批师友,这批师友不但对他当时的进德修益大有帮助,而且他后来治政治军,也常常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