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说通俗点就是每个人都要面子。自尊心过了就是自负,要面子过了就成了病态,这个谁都清楚。但是,如果是在正常范围之内的自尊或者是要面子,我们就要给予理解,做到不伤害对方的自尊,替对方留面子。曾国藩曾说:“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两分面子。伤人一分面子,人必损十分面子。为人处世,面子不可不慎。”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弟子规》的这几句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做“长舌妇”。揭人短处伤人自尊,传播隐私害人害己。而正因为职场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人与人的关系五花八门错综复杂,因此这种做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所以在单位,我们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传播他人隐私,在人后流言蜚语,有时是出于嫉妒、恶意,有时是为了揭示别人不知道的秘密,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这些都是令人不能容忍的事情。
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对他人的隐私感到好奇的,要知道有些事只能点到为止,这样才能给自己也给他人留下一片自由呼吸的空间。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却无意中成了制造矛盾的根源。大家在一起谈论其他同事,将议论传播出去,就会制造同事之间的矛盾,使办公室人人自危,对你这个导火索只有避而远之。知道能力强的同事的隐私,也许会成为他的心腹,也许会成为他的心腹之患。
人人都有好奇心,对于一旦获悉的秘密,是很难忘记的。用巧妙的方法处理这样的事情,才能使自己免于祸患。如果在偶然的机会获得秘密,装作不知道这件事情。要尽量避免加入谈论他人隐私的行列,更不要凡事都爱凑热闹。
有个长舌的老妇人,向牧师承认说过许多人的闲话,要么是某人的短处,要么是某人的隐私。她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做法影响很不好,只是不知道还有没有办法可以弥补。牧师并没有对她说教,只是给她一个柔软的鹅毛枕头,要她到教堂的钟楼上,把枕头拆开,并把里面的羽毛撒到空中去。她照着做了。牧师说:“好吧,现在把每一根羽毛再收集起来,放回枕头里去。”这位老妇人为难地说:“牧师,那是办不到的!”牧师严正地说:“要追回所说的每一句闲话,同样难以办到。”
人们有的时候喜欢把自己的烦心事告诉别人。或许有人把你当做真心的朋友对你倾诉衷肠,你获得了同事的隐私,此时千万不可得意,因为在无形之中你已经增加了一份担子,担了一份责任,在暗中受到了监视,暗藏了一丝祸端。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同事的隐私一旦从你的嘴里暴露出来,不仅会使同事难堪,而且会使你的信誉大打折扣。
在一次宴会上,某人在酒桌上向邻座的人说起某校校长的秘密来,同时表现出对校长的不满,并说了一大堆攻击的话。他没有注意到,就在他说话时,有位太太一直一言不发,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
等他终于说完了,那位太太问他说:“先生,请问你知道我是谁吗?”
“还没有请教贵姓。”
“我正是你说的那位校长的妻子。”酒席不欢而散。
对同事隐私的传播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会使该同事在办公室中轻则羞愧,重则颜面扫地。该同事可能会对你恨之入骨,你与他的友情也会由此画上句号,甚至在工作中还会成为对头。同时办公室的其他同事会对你另眼相看,与你的距离将会变得很遥远。
喜欢当众谈及对方隐私、错处是一种很令人讨厌的行为。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而恼怒。因此在交往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这些敏感区。
喜欢传播别人隐私的人同时也是爱讲负面话的人,他们有时过于理想化,用自己理想化的模式去套生活中的现实,结果常常事与愿违。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当事后完全了解了真相后,还能更正吗?
还有的人看问题过于狭隘偏颇,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其他,凡是不对自己脾气的,一概予以否定。另一种便是用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看人,将别人微不足道的缺点放大。他们很难与人友好交往,即使没有直接说对方不好,但他那万事皆不如意的心态,让人很难同他有舒心满意的共同语言。久而久之,人们会觉得此人太“刁”,难以相处,常常避而远之,偶有接触,也只是打个哈哈敷衍了事。总讲负面话,最终会成为难以与人相融的孤家寡人。
7.称赞别人,是种美德
【原典】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释义】称道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称赞,会愈加想着勉励自己。
赞美是职场润滑剂
称道别人好的地方,别人会愈加勉励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上节说别人的短处和隐私,不能揭露和宣扬,那么本节则提倡的是,对于别人的优点,别人好的方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多多地“揭露”,多多地“宣扬”。《荀子·不苟》有言:“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君子对他人的美德和优点进行尊崇和宣扬,并不是谄媚阿谀,其实是对别人的肯定,对别人的善和美的地方的肯定,进而表达的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尊崇善和美的愿望。
单就个人来讲,从心理学角度看,你越是赞美他的优点,他就会做得越好。你的赞美会成为他前进的动力。只要你的赞美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并且符合客观事实,那就不是巴结奉承,而是对对方的一种由衷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对方会努力变得更加优秀,你与对方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因此,身在职场的你,一定要明白这一点。要对领导和其他同事多赞美少揭短,这样你会更受欢迎。赞美是职场的润滑剂。领导或同事的优点,你多去赞美,他们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也愿意帮你解决问题;同事有了进步,你要给予肯定,这样他会更加努力,你们的协作质量会更高,工作会更好地完成。就好像机器添了润滑油,齿轮与齿轮之间的合作才会更加顺畅。
马克·吐温曾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代替我十天的口粮。”渴望得到赞美是每个人内心最迫切的需求之一,恰到好处地赞美别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回应与赞美。
在许多场合,适时恰当的赞美常常会发挥它的神奇功效。林肯曾经说过:“人人都需要赞美,你我也不例外。”人人都渴望赞美,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在人与人之间,无论是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师生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还是领导与下属之间,互相赞美是必不可少的。
有一位着名的企业家,他给员工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在他还是一名见习服务员的时候,常常对生活不满意。特别是上班的第一天,他在杂货店里忙活了整整一天,累得筋疲力尽。他的帽子歪向了一边,工作服上沾满了点点污渍,双脚越来越疼。他感到疲倦和泄气,自己都忙碌成了这副模样,但是事实是,他似乎没有任何成就感,甚至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好不容易为一位顾客开列完了一张账单,但是这位顾客的孩子们却三番五次地更换玩具的订单,这时他似乎已经到了忍耐的极点。
随后,孩子的父亲一边给他小费,一边笑着对他说:“干得不错,你对我们照顾得真是太周到了!”突然之间,他就感觉到疲倦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后来,当经理问到他对第一天的工作感觉如何时,他回答说:“挺好!”那几句赞扬的话似乎把一切都改变了。
忙碌的现代人在繁忙中逐渐丢掉了许多东西,包括短短的几句赞美之语。其实,赞扬就像是照在人们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无法发育和成长。赞美不仅是一种悦耳的声音,更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提升我们生活质量的强大力量。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赞美往往会激发听者的自豪和骄傲感,从中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认识自身的生存价值,从而融洽人际关系,创造美好的心境。赞美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注意培养自己赞美别人的习惯,那我们在社交中一定会更受欢迎。
喜欢得到他人的赞美,这是人性的一个特点。很多人喜欢他人赞美自己,就是自己对此过于吝啬,对其他人一直没有这种习惯,没有意识到“赞美”二字的魔力——这两个字不但让别人高兴,也让自己获得了无数的友谊和帮助。
詹姆斯教授说过:“人类渴望受人称赞,是天性中最深奥的禀质。”只要你把握好赞美的度,并适时赞美别人,那么,你的人际关系必将更加和谐,你的工作做起来也必将越发顺利。毕竟,赞美就是职场润滑剂,可以让企业这台精密的仪器,因为同事之间的赞美,运行得更加顺畅。
8.揭人短处,祸藏其中
【原典】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释义】宣扬他人的缺点或过失,就是在做恶事;痛斥别人太过分,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如果说前面的“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重点是劝我们不要做这类事情的话,那么本节的“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就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真的那样做了,可能会得到不太好的结果。
宣扬他人的过失或者缺点,本身就是在作恶,是小人的行径。《孔子家语》中就说:“扬人之恶,斯为小人。”而对于别人批评指责得太过分,就会招来祸患。《格言联璧》说:“祸莫大于言人之非。”《菜根谭》也说过:“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即使别人有缺点,甚至是做出了不好的事情,指责的时候也不要太过严厉,要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这应该是“疾之甚”容易招来祸患的原因之一。
西汉有一位将军叫灌夫,他勇猛善战,很受大将军窦婴的赏识。但是,灌夫是个鲁莽的人,性格过于急躁。有一次,丞相田蚡举办婚宴,满朝大臣都去贺喜。宴会上,灌夫向田蚡敬酒,田蚡不喝。灌夫忍着气,又向灌贤敬酒,灌贤正跟将军程不识交头接耳地说话。灌夫的怒火正无处发泄,便破口大骂,甚至把田蚡曾经的某些不良行径也抖落了出来。田蚡见灌夫骂人,立即下令把他逮捕。有人劝灌夫向田蚡磕头赔罪,他不肯,反而大骂田蚡。田蚡是皇帝的舅舅,岂能善罢甘休。不久,灌夫就被他罗织罪名处死了。
别人做了坏事,不是说不要和他斗争,但斗争要讲究方式,注意策略,光凭一时的意气,贸然行事,往往会出问题,甚至招来大祸。
所以,在职场之中,对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千万不要不分场合和轻重地批评下属或者同事。不分场合,容易让影响扩大化,让对方很没面子,言语过激,容易让对方自尊心受不了。总之,这种批评和指责,不仅没有积极的效果,而且还容易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例如对方不仅不接受你的批评,还会想方设法对你进行报复,这就得不偿失了。
有道是“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给对方留有一定的面子,这样既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心,也更容易让你的批评产生好的效果。因此,有涵养的人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批评别人。被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尤其是他人身上的缺陷,千万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加以攻击。
在中国,有所谓“逆鳞”之说。据说在龙的喉部下方约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鳞”,如果不小心触摸到这一部位,必定会被激怒的龙所杀。事实上,无论人格多么高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所谓“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短处”“伤疤”等,只要我们不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
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在他坐上皇帝宝座之后,有位儿时的朋友去找他,一见面就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嚷大叫起来:“朱老四,你当皇帝可真威风呀!你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偷豆子吃,豆子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打烂,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到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要不是我,你哪有今天……”
听到老友在众臣面前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朱元璋心底火气也聚集起来,心想:此人也太不识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讲我那些丑事,揭我短处,让我皇帝的脸往哪儿搁。于是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将他杀了。现实社会中人们最忌讳的就是碰到像朱元璋的那位朋友一样喋喋不休,一味将那些不该拿到众人面前说的事情拿到众人面前夸夸其谈,而这样的人也是人们都不想结交的,最终定会落个众人疏离的下场。
在现实生活中,朋友相聚时,有些人只顾一时口舌之快,有意无意地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有时一句侮辱性的语言完全可能把深厚的友情葬送。有许多语言伤害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学会礼让。
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他感激不尽。母熊安排了丰盛的宴席款待他。酒足饭饱之后,将要离开的樵夫对母熊说:“你款待得很好,厨艺也很不错,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臊臭味。”母熊虽怏怏不乐,但嘴上却说:“那可真是对不住了,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的头一下吧。”樵夫照它的话做了。若干年后,樵夫又遇到这只母熊,问:“你头上伤应该早就好了吧?”“哦,是的樵夫先生。你一斧头下来之后,我的头痛了一阵子,不过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次你说的话,我却还记得。”母熊回答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