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弟子规全鉴全文阅读 > 第11章 出则悌:职场之中,悌为守则(1)

第11章 出则悌:职场之中,悌为守则(1)


  “悌”的本义是敬爱兄长,现在泛指对长辈或领导要尊敬,而对和自己辈分或位置相当的人,如兄弟姐妹、朋友同事等,也要尊重。职场,首先是“人场”,是一个个的人组合成一个团队,进而形成一个个以企业为单位的职场。因此,在职场之中,怎样与人交往,充满了学问,而“悌”,无疑应该成为每个职场中人的守则。

  1.兄友弟恭,孝在其中

  【原典】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释义】哥哥姐姐要关爱弟弟妹妹,弟弟妹妹要恭敬哥哥姐姐;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团结同事,更好地融入团队

  在这里,《弟子规》想要传达的一个意思是,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要友爱,反过来,做弟弟妹妹的,对于哥哥姐姐要尊重甚至是恭敬。这样一来,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那么整个家庭就会少很多烦恼、多很多快乐,全家其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也就在其中了。

  在古代,崇尚的是多子多福,所以一般家庭中,孩子都不会太少,这就出现了一个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当他们还小的时候,对于父母来说问题并不突出,但是一旦长大成人,如果兄弟姐妹之间有矛盾,那么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就是非常大的问题了。兄弟姐妹小的时候,可能只是因为一个苹果或者一个玩具相互之间出现吵架之类的现象,这些都是小事。但是,待这些孩子们长大之后,可能就会因为家产的分割,赡养父母的义务分配等问题出现矛盾,甚至有的会因此反目成仇,这对于父母来说,是很令他们伤心的。所以,在古代,从小就教育孩子们,在“孝”之后,一定要“悌”,而且一般情况下,“孝悌”是并称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看,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做到“悌”,其实也是尽孝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环。

  悌,按照一些词典的解释,是“敬爱哥哥”。因为在古代,女性是没有太高的地位的,这属于封建文化的糟粕,按现在标准当然不可取。但是,它表达出了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悌是单纯针对兄弟来说的,《说文解字》就说“悌,善兄弟也”,贾谊在《道术》中说得更清楚:“弟爱兄谓之悌。”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悌”的内容发生了改变。逐渐不再单指兄弟之间,后来发展为凡是敬重长上,都可以叫做“悌”。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发展地认为,悌,就是兄弟姐妹之间恭敬友爱,与朋友一团和气,与领导、同事和睦相处。

  例如在单位里,我们都知道,要尊重领导,而且做到这一点似乎相对并不难。如果说难,可能更难的是能够做到对同事尊重,同事之间能够做到“悌”,无论对方工龄比自己长还是短,能力比自己强还是弱,都做到一视同仁,做到尊重,这其实很需要一番修养的功夫。

  陈远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公司从事销售工作,总体来看,他的销售成绩相当不错。

  但是陈远有个毛病,就是不愿意跟其他同事交往,他觉得每个同事都有让他难以忍受的缺点。公司的活动他是能躲就躲,即使去了也是意兴阑珊。同事们都生气地说:“看来是我们格调太低,不配和人家来往。”

  一年后,和陈远同一批进公司的人,除了他和几个业绩太差的之外,普遍都获得了提升,他为此愤愤不平地找领导质问为什么。

  领导淡淡地看了他一眼:“公司其实就是一个团队。我问问你,你真的把自己当成团队中的一员了吗?在公司里你有关系不错的同事吗?即使提升了你,谁又肯听你的?”

  陈远不重视搞好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缺乏团队精神,结果成了公司的特殊分子,即使业务能力不错,也只能做最基层的工作,无法获得提升。这也是生活中很多人都存在的问题,他们不屑于与公司内的人员交往,对同事间的活动置之不理,结果他们在公司内的同事关系越来越差,自己逐渐被孤立,这很不利于彼此之间的合作,职务之类的提升就更无从谈起了。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有不少员工特别是初入职场的人,却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以至于即使自己工作能力很强,也很难在单位生存下去。

  小张毕业后找到了一份机械工程师的工作,薪水丰厚,前途无量。但是,小张对周围的同事很冷淡,对团队的活动也不热心,可能因为自己是博士毕业,教育背景的差异让他没办法回避一些问题,例如他认为同事们说话没有深度,即使开的玩笑也都那么低级可笑。他对自己掌握的技术知识也很保守,当同事前来请教时,他都敷衍过去,不肯透露半点工作上的心得,有时候心情不好,甚至直接摆冷脸。

  一天,公司里的一台机器出了问题,要检查这台机器的毛病需要几个技术员帮忙一起测数据,可是,由于小张平时的为人几乎将公司里的所有同事都得罪了,这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他。最后,机器的故障没能及时查出来,公司因此损失惨重。

  第二天,老板将小张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很有能力,技术也过硬,但是,任何一个公司都不是靠一名员工就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所以……你还是……”

  被迫辞职的小张似乎已经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了,他没有辩解什么,只是后悔自己没能早一点明白。

  不关心同事的员工,就不能融入团队。这样的人,即便技术再好,也称不上优秀的员工,更不是老板所需要的员工。因此,在企业中,团结同事,努力融入到团队之中,从而营造一个充满和谐、团结、互帮互助的团体,是每一名员工应该做到的。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成为团队里的一分子,也只有这样,你的事业才会更加顺利。

  2.看轻财物,包容忍让

  【原典】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释义】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怎么会产生?在言语上包容忍让,愤怒怨恨自然会消失。

  报酬不是终极目标

  人与人相处,自然少不了财物方面的来往。也正因如此,无论是财还是物,都有可能成为人与人之间矛盾产生的起因。所以对此我们要尤其注意。与人相处,不计较财物当然是不对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但是,过于计较也不好。我们如果能够把握好度,做到不斤斤计较的话,那么,怨恨就会无从生起。

  同样,人与人相处,当然需要借助于语言。语言是强大的,同时,又是把双刃剑。大到人类历史的进步,小到一个人的成功,语言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也正是因为语言,才让很多祸患降临到人们的头上,这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祸从口出这个说法的原因。说白了,语言是一种工具,每个人都离不开,同时又要严谨地使用,不可过于随意,否则怨恨就有可能由此滋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时,要明白在嘴上尽量做到包容忍让,多说好话,少说甚至是不说坏话,心中哪怕生气也要管好自己的舌头,以免爆发冲突,从而免除仇怨。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是啊,人与人相处,要把钱财看轻一些,自然就不会结怨;从话语上大家如果能够做到相互忍让,多替对方着想,那就会少很多争执甚至是愤恨。这个道理引申到职场之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工作本身体现着一名员工自身的价值,财务之类——例如薪金——不是不能计较;相反,甚至可以说是必须计较,但是不能斤斤计较。与薪金比起来,在工作中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更重要的。

  的确,每名员工都需要报酬,但是,这并非终极目标。细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可能第一位的是获得报酬,但是,除了这些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了吗?

  当然不是,每个人获得报酬,是工作的短期回报,是应得的;但是每个人更需要在职场中更深层地发展,是工作的长期回报,就不是应得的了,而是努力才能得来的。相比于斤斤计较报酬,个人的真正发展以及通过自己的贡献实现企业的腾飞,才是一名员工工作的终极目标。

  着名的心理学家麦克伦由于自己的助手忙不过来,就又聘用了一位年轻的女孩。当然,给她的定位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助手,而是类似于打杂的人。当时,这个女孩的工作是听麦克伦口述记录信的内容。她的薪水和其他从事类似工作的人大致相同。

  有一天,麦克伦口述了下面这句格言,并要求她用打字机把它打下来——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

  当把打好的纸张交还给麦克伦时,她说:“你的格言使我获得了一个想法,对我很有价值。”

  从那天起,麦克伦可以看得出,这件事在她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开始在用完晚餐后就回到办公室来,并且从事不是她分内而且也没有报酬的工作。

  例如,在帮助麦克伦将信件拆分完了之后,发现麦克伦和他的助手正为了回答一些电话咨询忙得不可开交,无暇回复那些简单信件,她便会征求这位心理学家的意见,给他略微看下她起草的回复信件,看看是否可以满足那些简单来信顾客的需求,来增加他们这个心理咨询室的知名度和效益。女孩逐渐得到麦克伦肯定的回答与充满感谢、钦佩的目光。

  她更加认真地研究麦克伦的语言风格,以至于那些回信和这位心理学家的风格如出一辙,有的回信甚至比麦克伦的语言更令人欣赏。她一直坚持这样做,并不在意麦克伦是否给她加班费。

  终于有一天麦克伦的助手因故辞职了。麦克伦在挑选助手时,自然想到了这个女孩。其实麦克伦一直都在暗暗注意着这个女孩。他意识到女孩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胜任助手这个职位了,于是便给女孩升了职、加了薪,让她做了自己真正的助手。不出所料,女孩做得比原来的助手要好很多。

  由于麦克伦的身份和知名度,女孩的故事不胫而走,许多家大型企业向女孩发出了恳切的邀请,并且都愿意出很高的薪水。而麦克伦当然不希望这位优秀的助手就这样被挖走,于是多次为她加薪,女孩现在的工资已经是她初来时的数倍了。

  没有一个老板不愿意得到能干的员工,只要你不断地积累知识和技能,不管是报酬还是职位,总会有提升的一天。进入职场是为了生活,但更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报酬的多与少不是工作的终极目标,那只是一个极微小的问题,更多的是可以因工作获得大量知识和经验,以及踏进成功者行列的各种机会,这才是有极大价值的报酬。

  应该多问问自己:我是为价值工作,还是为薪水工作?记住这句话:把薪水放在第一位,你可能处于贫穷中;把价值放在第一位,你可能走向致富和成功之路。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工作为了薪水,只是人们最低层次的需要;而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和要求。对于职场中的人来说,工作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而,工作是为了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薪水。

  在不少人眼里,薪水就是他们工作的全部目的。有些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给我多少工资,就干多少活”“不是自己分内事情一律不干”“公司的事情能推就推,做多错多”。表面看来,这些“精明人”没有吃亏,但长远来看,他们却损失“惨重”。他们逃避工作、推卸责任,整天为眼前的工资伤脑筋,忘记了在工资背后深藏的更为珍贵的东西。工作提升了员工的能力,丰富了员工的经验。在工作中员工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品格、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所有这一切所蕴涵的是员工将来提高薪水和提高职位的根本基础。

  那种“短视”的“等价交换”:“我为公司干活,公司给我工资,我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让“短视者”错失了诸多机会。这其实是现代版的“买椟还珠”——拿到了薪水,却忽视了自己的前途和信心。或许公司正在为其升职、加薪而让他多锻炼,但他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些,因此丢掉了可以获得更多成长、技能、经验和报酬的机会。

  许多人拿薪水的丰厚程度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在他们的眼中,薪水就等同于一切。他们对此都有着十分远大的理想,例如刚出校门就希望自己成为年薪几十万的职业经理人;刚创业就期待能像比尔·盖茨一样富甲一方。这显然是一种既不成熟也不太好的心态。

  从短期的目标来看,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这只是前进路上保障你生活无忧的基本条件,而这种需求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是最低级、最容易得到满足的,人最高层次的目标是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人的一生竭力追求的终极目标。

  工作不是为了讨多少薪水(薪水只是我们工作回报的一部分),而是在工作中能获得更多的技能和经验,它是人们实现自身价值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径。很显然,后者才是一名员工应该看重和追求的。

  3.饮食坐走,有先有后

  【原典】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释义】不管是用餐,还是就座行走,长辈优先,晚辈在后。

  如何就餐有讲究

  《弟子规》在这里是告诉我们,不管是就餐还是就座或者行走,都要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一般是长者为先,晚辈为后。特别是在社交场合,一定要明白谦虚礼让的道理。

  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尤其作为一名员工,更应该注意到,有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了不了解规范的礼仪准则,对于自己在职场上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