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弟子规全鉴全文阅读 > 第15章 谨:职场风云,谨为第一(1)

第15章 谨:职场风云,谨为第一(1)


  “谨”的含义有很多,谨慎是谨,严格是谨,认真是谨,谦虚也是谨。谨是一种态度,在企业中,更是一种良好的工作作风。一名员工想要有所作为,就要紧紧地抓住“谨”这个字不放手。它可以免除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避免很多本就不该出现的损失,同时,它也是一名员工在职场上获得提升的助推器。

  1.人生易老,惜时如金

  【原典】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释义】早上要早起,夜里最好迟点睡;人生易老,应珍惜大好时光。

  有效管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精力足够,最好早起晚睡,这样每一天的时间就会被拉长,可以多做一些事情,因为人生短暂,不少人是在不知不觉地浪费时间中变老的。等到头发斑白的那一天,才后悔很多事情没有做。

  陶渊明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还有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已经达到警句级别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都告诉我们要珍惜人生难得的大好时光的道理。年轻是资本、是财富,也是很容易被浪费掉的。因此我们不可不慎重,不可不警醒。

  司马光因为他砸缸的故事,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其实相对于砸缸,他做过很多更大的事情,例如《资治通鉴》就是他主编的。这位北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从小就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他也跟西方的天才爱迪生一样,从不骄傲,相反十分勤奋。后来,步入仕途的司马光奉旨编写《资治通鉴》,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他专门做了一个枕头,取名“警枕”,意在提醒自己:珍惜时间,切莫贪睡。这个特殊的枕头确实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他枕着这个枕头睡觉时,身体稍一动弹,它就会翻滚,因为是用圆形的木头做成的。“警枕”滚跑之后,司马光就醒了,他立刻坐起来,发奋着述,继续自己的工作。就这样,十九年之后,一部三百多万字的史学巨着《资治通鉴》诞生了。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我国史书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的“警枕”只是其中一个细节,并不能全面表现出他的勤奋,而“温公警枕”的故事却时常被后人津津乐道。

  没错,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似乎一切都在变,但是,珍惜时间的观念却似乎没什么变化。时间给每个人的只有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多天,一辈子几十年。古往今来,劝人惜时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很多很多,民间流传的警句谚语数量也不少,足可见时间给无论是哪一个时代的人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时间不可浪费,浪费了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后悔,除此之外,什么都不会给你留下。

  是的,人的一生就是在和时间竞赛。时间是直线向前的,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你做不了它的主人,那么它就会做你的主人,而你则成了它的奴隶,就会被牵着鼻子走,一辈子随着时间的无情流淌而庸庸碌碌,终此一生。古人说的“三更灯火五更天,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正是告诫我们:生命有限,必须惜时如金,切莫把宝贵的光阴虚掷,要趁着大好时光多学点知识,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争取干一番事业。

  大发明家爱迪生平均三天就有一项发明,他正是因为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时间去探索、去研究,才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罢了。”

  可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合理利用好时间,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在企业中,对时间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你的工作效率。有些职员整天在办公室忙忙碌碌,走来走去,书桌上各种公文及资料堆积如山,似乎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这种人实际上是在对时间的管理上产生了偏差,由此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他们不是忙得没有时间,而是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在掌握工作时间上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偷工减料,晚来早走;一种是无休止地加班加点。

  如果你经常偷工减料,连规定的工作时间都做不满,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被叫进老板的办公室。因为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何况每一个人的工作量摆在那儿,你干少了,别人就得多干。也许有人很聪明,可以在相对少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但也不应该晚来早走。一种积极的做法是向你的老板说明个人的情况,争取更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也有助于以后的提升;另一种积极的做法是用剩下的时间自学更多的东西。

  如果你经常在规定的时间里完不成工作,常加班加点,这有时会带给你负面的影响,你的老板会认为你的工作能力不强,只能靠加班来完成任务。在许多企业,加班并不是什么好事情,老板会认为你的计划没有做好,追究起来,是要承担责任的。一项任务,如果没有办法在计划内完成,解决的方法也不只是加班,你可以向老板解释要求修改计划,增加人手或寻求帮助等。

  有些人认为工作的时间越长,越能显示自己的勤奋,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才是最重要的,整天忙忙碌碌但不出成果,并不是有效的工作者。

  帕莱托定律告诉我们: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记住这个定律,并把它融入工作当中,对最具价值的工作投入充分的时间,分清轻重缓急,设计优先顺序,这是管理时间的精髓。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中,谁能做时间的主人,谁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一个善于把时间用到极致的人,总是会比别人快一步。无论是成功的员工还是成功的老板,都是会管理时间的人。因为他们学会了科学地管理时间,追求效率,在恰当的时间内完成应该做的事情。

  2.个人卫生,必须讲究

  【原典】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释义】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漱口;大小便后,要马上洗手。

  职场人士,“形象工程”很重要

  盥,音“冠”,指的是盥洗,泛指洗。现在很多公共场所,还会出现“盥洗室”之类的名称。

  本节强调的内容,似乎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诚然,《弟子规》本来就是一部启蒙经典,所以,本节这四句话更像是对小孩说的。什么早上起床要洗脸漱口之类,对于成年人似乎没有强调的必要。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答案是不一定。

  本节强调的这几句话,概括地说就是个人卫生,必须讲究,个人卫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形象工程”。这个问题表面上很小,却很重要,而且关键是,很多人在越小的问题上越容易出现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拿我们现代人来讲,谁都知道早上起床后要洗脸刷牙,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

  当然,说起个人卫生,说起“形象工程”,也并不局限于早上起床要洗漱,每次方便后要洗手,还包括要勤于洗澡,衣服常换,勤剪指甲,勤理发等等。这些问题很细小,但是都很重要。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形象,甚至涉及是否对同事或者领导尊重的问题。所以,这方面的细节一定要重视起来,千万不要觉得是小事。

  讲究个人卫生对于某些人来说其实还是挺困难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例如某个奔忙了一天的下属,可能不愿花力气搞好自己的卫生,于是身上的异味和油腻的头发成了最严重的卫生问题。这样时间长了负面影响就出来了,可能领导会对这样的下属退避三舍,重要的外事活动也时常把这样的人排除在外。当他空有一身本领却坐在冷板凳上的时候,就知道是否讲究个人卫生和形象,对于一名员工来说,有的时候真的是个要命的问题。

  职场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人一身西装笔挺,却配上一头乱蓬蓬的头发;有人发型很精神,衣服却不是太干净,可能还有昨晚吃饭时滴上的油渍……不是说他们不注意个人卫生,但是,要说多么注意,也很难说。于是就在这个尴尬的“中间地带”徘徊,有时候太忙,就什么都顾不上了,有时候想起来了,就把自己从里到外好好“捯饬捯饬”。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你都不能说,他们是真正地做到了在职场之中注重个人卫生。

  注重个人卫生,重视“形象工程”,其实表现在一个人的整体的方方面面,例如衣服不一定要料子多好、款式多流行,但是一定要干净、要得体。当然,除了衣着以外,还有脸部和头发方面的问题。

  例如有的男员工长时间不刮胡子,这种习惯除了某些特定的职业之外,大部分企业是不太提倡的,而刮胡子的目的之一正是为了卫生。再如有些女员工的工作性质,要求她们即使是化妆也只能是淡妆,可是有些人偏要化浓妆。这些可能跟个人卫生的问题搭不上,但是,绝对是“形象工程”上出了问题,因为不合适的妆容,对于其在工作中展现给别人的形象,是起反作用的,是会让别人感觉到反感的。

  再如有些人不愿意洗头发,那样容易让头发显得很油,而且还会散发出异味,这也是很不好的卫生习惯。留某些不合适的发型,也会在工作中产生有损形象的硬伤。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当一个人遇到他人时,往往最先注意到这个人的头发。头发打理得如何,在多数人的眼里实在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然而,它对一个人的形象却很重要。一个人的头发如果梳理得整齐、大方、潇洒,人们会认为此人精干,有修养,从而让人喜欢,还可能使他人联想到此人思维缜密,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相反,一个人的头发如果不加梳理,满头乱发,形同“抱窝鸡”,人们则会觉得此人不讲究个人卫生,同时认为他不精干,缺乏修养。还会使人们联想到此人思维也可能同其头发一样混乱。在工作上,就有可能得不到领导的信任,因为领导会认为此人缺乏周密的组织能力。

  如果参加一些重要的活动,如外事活动、接待客人、讲话等,更需要把头发梳理得整齐些。因为在一些重要活动中,一个人的形象不仅代表其本人,而且代表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同时,下属的仪表会给领导的形象带来一些影响。所以,下属应把头发梳理的事重视起来,每天早晨对着镜子梳理一下。在参加重要活动时,事先要注意梳理一下自己的头发,以一种精明的形象出现在领导的面前。

  一个人如果衣着整洁、朴素、大方,加之举止文雅,那么,人们对其会肃然起敬,认为这个人有学问、有修养。相反,一个人如果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甚至脏兮兮的,那么,人们则会认为此人缺乏修养,不求进取。这种观点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但对多数人而言,基本上如此。

  下属的职责是为领导服务,领导当然希望自己的部下较他人的干练。但如果下属邋里邋遢,衣服长期不洗,污垢满身,皱皱巴巴的,不仅会给领导一种不舒服感,甚至会使领导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如此不精干的下属能做干练的事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仪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发达国家,或在高层次的机关、公司里,工作人员和负责人都是衣冠楚楚的,“白领”“蓝领”很难分清。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下属更应当注意自身的“形象工程”。

  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是否讲究个人卫生,是否了解怎样使自己的衣着和打扮更加符合工作的性质和环境,是其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所以,对于在职场中拼搏的人来说,搞好“形象工程”至关重要。

  3.衣帽鞋袜,整齐端正

  【原典】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释义】帽子要戴端正,衣服纽扣要扣好;袜子要穿平整,鞋带应系紧。

  工作中要注意细节,切忌杂乱无章

  穿衣戴帽一定要整齐。帽子不能歪戴,那样显得轻浮,纽扣一定要扣好。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不仅要扣,而且要扣“好”,也就是不能扣错位,否则穿出来是很难看的。袜子要穿平整,否则不仅影响外观,连穿者自己也会觉得难受。如果鞋子有鞋带,就要系紧,否则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松开,如果关键的时刻或者场合出现这种情况,虽然看似问题不大,但是难免会有些尴尬。穿衣戴帽一定要端正,奇装异服最好不要穿,因为这类衣服很难与端正联系在一起。

  穿戴整齐端正,首先是《弟子规》教育童蒙的,因为他们大都年纪小,正是学习这些的时候。再有一点,就是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其实穿衣戴帽还是有一定的礼节在里面的,什么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怎么穿,什么样的衣服坚决不能穿,这里面还是有学问的。其实,越是大人,越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学会穿衣的动作不难,学会合理地穿衣就不容易了。孩子衣服穿得不合适,顶多人们笑一笑,大人要是犯诸如穿戴不合乎礼仪的错误,那可真会被看不起了。

  职场之中,如何穿戴更是马虎不得,这里面甚至有专门的学问,穿戴从来在职场礼仪中就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职场穿戴不仅会影响一名员工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甚至还能影响员工自己的心情和热情,乃至影响工作效果。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职业要求员工穿统一的制服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