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r
你读了这首诗,会不会觉得,有一种在田园中采菊时见到海市蜃楼,就像是“南山“一样的情景,但当我告诉你这位诗人见到的不是海市蜃楼,而是真正的南山。如果你身处在南山脚下的野菊地里,你又会是什么一种感觉?r
我很欣赏古代隐居诗人的意境,也就是这首田园风情诗歌的作者陶渊明。r
他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公元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公元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r
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但从他归隐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且看陶渊明一大致经历:始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仕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职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刘宋王朝服务,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可以说,陶渊明归隐真的是守拙得真。在《归园田居》、《饮酒》等诗中,诗人对自己归隐后的生活作了描写,品一壶新茶,醉一桶老酒,夕阳西下,那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r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的贫苦,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也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的脚步。r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r
在我印象中,陶渊明归隐归田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他选择了离开,他有他的理想与志向,只是在腐败的宦途生活容不下他。同样是满腹经纶,文天祥被绞刑是那样的壮烈,又是如此的惨痛。然而在这个社会,永远是枪打出头鸟,最终愚蠢的小人得了志。而在我的眼里,国家动 乱时期的隐士永远最聪慧,他们不仅留得了性命,像陶渊明虽然在田间干着与普通老百姓一样的农活,也会感到一种晚年生活的幸福。r
众人只知道君王排名第二,而功臣却屡屡被称为叛贼,惨遭杀戮。可见天底下,都是些迂腐不堪的人,只知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你到底是要驾驭它,还是,和他们一样。这就是你不顾一切,所要去追寻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