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战四平
病中举贤
元宵之夜,民主联军的另一位统帅罗荣桓已抵达朝鲜平壤,住进了苏军医院,金日成夫妇随即前来看望。秀水河子和沙岭两次战斗的情况,他是通过金日成赠送的那台收音机得知的。金日成的夫人非常细心,听说罗荣桓是湖南人,爱吃辣椒,于是将自己亲手腌制的一坛辣白菜送来了。
苏军医院确诊罗荣桓患了肾癌,需要马上动手术,可是平壤的条件不好,苏军医院院长建议罗荣桓去莫斯科。1946年2月下旬,罗荣桓转院至大连的苏军医院,暂作保守治疗。
一天,有位身穿苏军少校制服的中国人来到病床前,望着罗荣桓嘿嘿地笑个不停。罗荣桓觉得此人面熟,可就是想不起他的名字。
那人脱掉军帽,说:“不认识啦?看仔细点!”
“刘亚楼!”罗荣桓兴奋地说,“好你个刘亚楼,洋面包一吃精神多啦!”
刘亚楼曾当过红1军团的师长,抗战初期被派往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后随苏军一起进入东北。名义上是苏军少校,实际上是民主联军与苏军的联络员。
“老首长,你得了什么病?要紧吗?”刘亚楼关切地问。
“肾出了毛病,有什么要紧的?大不了去见马克思嘛!”罗荣桓乐观地说。
二人互叙别后经历,最后刘亚楼说:“我想归队,上战场真刀真枪干几仗!”
“这里的工作也很重要哇!”罗荣桓说。
“当然重要,不过,不大适合我。我这性子你还不清楚呀?请老首长多帮忙。”
在刘亚楼的再三请求下,罗荣桓决定致电东北局和中央,推荐刘亚楼任民主联军参谋长。
于是,刘亚楼跻身于东北民主联军最高层,成为日后四野“林罗刘”三巨头之一。
杜聿明于2月18日自锦州抵北平住进了白塔寺医院,经诊断患肾结核,须立即做左肾切除手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职位曾令多少人眼红,杜聿明害怕自己的病不能短期痊愈会丢掉这一美差,而且还会打掉随他一同去东北的几百幕僚的饭碗,他决定向蒋介石保荐一人。此人也是一位战功卓著的抗战名将,与杜两度同学,是老搭档,曾一同指挥第5军取得昆仑关大捷,也参加过远征军。
不久,东北战场来了一位副司令长官——郑洞国。
有郑洞国这样的名将先顶着,蒋介石才会放心让杜聿明治病。
其实,蒋介石并不放心。3月15日,杜聿明的病房里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军统特务头子戴笠。
杜聿明顿时心凉了半截。他与戴笠相识十几年,总是他去看望那个高高在上神通广大的戴老板,这回一旦倒过来了,想来戴笠必是奉蒋介石之命摸底来了。
果然,戴笠开口就问病情如何。杜聿明知道戴是蒋介石的耳目,来看他还中不中用,病轻了,一切好说,否则就会考虑由别人接替东北的美差。
“肾结核,明天动手术,大夫说两周就可出院,大概月底可返回东北。”
戴笠又问:“谁是主治大夫?”
“谢元甫,是北平首屈一指的泌尿科专家。”
“多大岁数了?”
“60多岁,经验非常丰富。”
戴笠摇头道:“这么大岁数恐怕做手术不行。我从前在上海割盲肠,动手术的大夫是个名气很大的英国人,那老家伙动作迟钝,搞了半个钟头才缝住刀口。以后伤口老不好,拖了好长时间,我的身体就是这样弄坏的。你老兄如果也碰上这种倒霉事,一则会坏了你的身体,二则会误了老头子接收东北的大事。”
“谢大夫医术高明,我看他动作麻利,一点都不显迟钝。”杜聿明不想节外生枝而推迟手术,以免夜长梦多,于是说,“我与谢大夫已经约定明天做手术,这个决定不能改。”
戴笠见杜聿明态度坚决,于是拍着胸脯说:“光亭兄,我今晚就去看谢大夫是否有把握。我保证负责为你请一位好大夫,在我未回话前,你千万不要贸然做手术。”
当晚10点钟,谢元甫惊慌失措地打来电话说:“有位叫戴笠的敲门,要进来谈杜长官的手术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呀?”
杜聿明安慰道:“谢大夫,他是我的朋友,你就让他进去吧。”
“他就是军统的戴笠吗?该不会出危险吧?”谢元甫听说军统特务在北平经常半夜捕人,没收财产,吓得不敢开门。
“不会有危险的。”
谢元甫这才开门,心惊肉跳地与戴笠会面。当晚12点,戴笠打电话给杜聿明的副官,说:“谢元甫虽然年纪大,但动作还算麻利,可以做手术。”
手术如期进行,一切都顺利。
正在杜聿明手术后的疗养期间,蒋介石又任命范汉杰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他也是一位抗战名将,名气不在郑洞国之下。杜聿明清楚,范汉杰名义上是协助熊式辉指挥作战,实际上是接替保安司令长官的职务。因病丢官,杜聿明只好自认倒霉,但转念一想觉得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共军不是好对付的,待范汉杰吃了苦头,那时再瞧我的!
4月中旬,四平会战拉开了帷幕,赵家骧、赵公武等心腹将领密电杜聿明,说范汉杰一到东北不提作战计划,却要首先视察部队,恐怕他要用胡宗南的一套来整杜聿明的旧部,要求杜速返东北主持大计。
此时,蒋介石电召杜聿明去贵州会面。杜聿明心想:老头子无非两条:一则要我速去东北,指挥四平会战;一则撤换我,让范汉杰挂帅。
杜聿明连忙回电:“大病初愈,不适于长途飞行,拟即日返部复命。”
正在杜聿明打点行装之时,蒋介石又来一电,云:“吾弟既能返部,即毋庸来见。望速指挥部队收复东北领土主权,有厚望也。”
国共两军已在四平、本溪等地相持一月之久,大病初愈的杜聿明此刻的心情可谓踌躇满志。他后来回忆道:“我认为在相持一个多月的局面下,我回东北出风头的日子到了,即于4月16日返沈。”
“张莘夫事件”
杜聿明在北平治病期间,东北的形势已出现重大变化,这当然是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
按照中苏两国达成的协议,苏军撤军时间延期至1946年1月初,后因国民党政府请求又延至2月初。当1月中旬,杜聿明部打通北宁路进抵沈阳近郊时,苏军本约定1月15日自沈阳撤离,但到2月中旬仍无动静。
而此时发生了所谓的“张莘夫事件”,引起舆论大哗。
张莘夫系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成员,1946年1月7日奉熊式辉、张家敖派遣,随苏军代表一起自长春去抚顺接收煤矿。张到沈阳后听说抚顺有中共军队,要求苏军派人护送其去抚顺办接收。苏军中将马利说:“抚顺驻有苏军,已经联系好了,安全没有问题。”于是张莘夫带随员5人和卫兵7人乘火车抵抚顺。
到了煤矿事务所,苏联驻军司令问:“你们是干什么的?”
“奉东北行营熊主任之命前来接收煤矿,”张莘夫诧异道,“马利中将不是与你们联系好了吗?”
那位司令脸一板,说:“什么联系好了?我不知道有这件事。”
张莘夫再三说明,苏军司令不耐烦起来,让人将他们一行带到一所房子住下。第二天,几名苏军士兵引来一队中国军警。
“我是抚顺公安局局长,此地是解放区,未经许可任何武装不得来犯。”一位军警说,“你带来7名武装分子,应该受到惩罚。”
张莘夫一听,气得暴跳如雷,要求与苏军司令说话。苏军司令来后,他说:“你必须负责我们的安全,我要与沈阳的马利中将通电话。”
1月16日下午4时,苏军司令说奉马林中将之命将护送张莘夫回沈阳,并说当地公安局不允许7名武装人员离开。张莘夫只好带着5名随员随苏军去火车站。苏军将他们送上车,便吹着口哨走了。
火车行至抚顺西郊李石寨,已是晚上8时,忽遇一伙劫匪。张莘夫等人被绑架到附近一个小山丘,被刺刀捅死。这就是“张莘夫事件”。
2月10日,重庆各报披露了这一消息。不知是否巧合,美、英两国于同一天公布了《雅尔塔协定》密约。随即在中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反苏浪潮。国民党当局开动宣传机器大造舆论,反动文人在报纸上撰文煽动反苏、反共情绪。知识界、教育界人士出于爱国主义热情也加入了这一浪潮。
就在这一天,重庆、南京、昆明等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学生游行示威活动。
国民党利用学生和群众的爱国热情,浑水摸鱼,推波助澜,将反对苏联在东北的霸权行径导向反对中国共产党。一伙国民党特务混入游行队伍,借机捣毁了新华日报社。
苏联在东北的经济掠夺不仅激起了中国的民愤,也引起了美、英等国的抗议。
中国各地发生的声势浩大的反苏浪潮再次激怒了莫斯科主人,斯大林对莫洛托夫说:“苏联延期撤军不是他们请求的吗?现在怎么反过来指责我们赖在满洲不走!撤!立即通知所有在满洲的苏军全部撤离。不过,别让那个爱搞东方式阴谋的蒋介石太顺心。”
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接到莫斯科的最新指示,立即部署军队撤离,并于3月8日将抚顺、吉林交给中共接收。
苏军代表通知东北局,红军决定3月13日撤离沈阳,希望民主联军派兵占领沈阳。这位代表声称一切苏军撤走地区中共可以自由破坏。东北局代表回答说:“我党中央有指示,即使国民党军将占领此地区也不得破坏,以免使当地人民陷于困境。”
苏军代表不可理解地摇头道:“坚壁清野是撤退时的必要战略,你们违背军事原则是要吃亏的。”
当天,东北局致电中央,建议趁苏军撤离之机,夺取长春路沿线城市以阻止蒋军北进。这一建议首先受到负责与马歇尔、张治中谈判的周恩来的反对。当时马歇尔刚刚访问延安不久,整个气氛仍趋向和平。周恩来建议,承认蒋军有权进驻长春路沿线各城及苏军即将撤离的地区,但要求国民党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地位。
当时,蒋介石不承认中共在东北建立的民主政权及民主联军等人民武装。他说:“在主权接收完成之前无内政可言。”并质问中共在东北的武装是从哪里来的。
延安发言人曾批驳道:“前抗日联军领袖周保中指挥的部队已有数万人分布在东满、北满……八路军中东北将领张学思、吕正操、万毅等所部,与其他奉命前往东北消灭敌伪的八路军、新四军一部,亦均在战争中与东北人民得到密切的结合……现已组成一支近三十万人的东北民主联军,分布于苏军所未驻防或已撤退的东满、南满、西满、北满各地。”
蒋介石对此事实一概不予承认,闭着眼睛说东北没有中共军队。下令国民党军继续前进去接收“完整的东北主权”。
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同意周恩来的建议,于是致电东北局,不同意进攻沈阳,并指出苏军撤离沈阳至哈尔滨等城市时,不要派兵去占领,让国民党军接收。但是苏军已交我接收的安东、通化、延吉、海龙、合江、佳木斯、黑龙江、兆南、通辽、辽源等地不能让。
东北局将中央指示告知苏军代表,那位代表十分生气,说:“你们为什么如此软弱?你们应该与国民党争夺沈阳、四平,而长春以北地区则应坚决控制,不让蒋军前往。为此,应不惜与之发生大规模战斗!”
3月13日,国民党军进占沈阳,随即以沈阳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两天后,毛泽东中止了休养,于当天致电周恩来:“哈尔滨不能让国民党驻兵,抚顺及营口要力争双方不驻兵。”
周恩来接电即向国民党代表张治中说明:中共军队在东北所占地方不能让,国民党军只能进驻现时苏军撤出的地区。张治中坚持删除“现时”二字,这样国民党军便可自由进驻所有地方,与中共武装发生冲突势所难免。
3月17日,毛泽东致电彭真、林彪:“国民党还不停战,沈阳以北长春路沿线之苏军撤退区同意你们派兵进驻,以为将来谈判之条件,时间愈快愈好。”
3月18日,苏军撤离四平,民主联军随即进占该城,切断国民党军沿长春路北进的通路。同时,自沈阳出犯的蒋军正向辽阳、抚顺、鞍山、海城、营口、铁岭、法库等地推进。
鉴于蒋介石不承认中共在东北之任何地位,3月21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我们不签含有重大危险之协定……宁可战而失地,不可在谈判中失地。”
3月22日晚,苏联驻华大使通知重庆政府,苏军将于4月底前自东北完全撤离。次日,毛泽东致电林彪、萧华:
你们应立即动手大破北宁路及沈阳附近之长春路,愈迅速愈广泛愈好,迟则无用。同时立即动员全军在运动中及其立足未稳之时,坚决彻底歼灭国民党进攻军队,愈多愈好,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二万人),求得大胜以利谈判与将来。
3月24日,毛泽东致电东北局并告林彪、黄克诚、李富春:
一、美苏、中苏关系业已改善,苏军四月撤完,已照会王世杰,判断蒋介石必由沈阳出兵向北和我争夺长春、哈尔滨。
二、我党方针是用全力控制长、哈两市及中东全线,不惜任何牺牲反对蒋军进占长、哈及中东路,而以南满、西满为辅助方向。
三、为此目的,请速与辰兄(苏军代表的代号)交涉,允许由我方派兵占领长、哈两市及中东全线,如得允许,即令周保中部担负占领任务并厉行剿匪。
四、黄、李部动员全力坚决控制四平街(四平)地区,如顽军北进时彻底歼灭之,绝不让其向长春前进。
五、我南满主力就现地坚决歼灭向辽阳、抚顺等处进攻之敌,如能歼敌一两个师,即可牵制大量顽军不得北进。
六、如作战结果顽军在辽阳、抚顺地域巩固了他们的地位,以致可以抽兵北上向四平街、长春前进时,你们须准备及时将南满主力转移至四平街、长春之间,与黄、李及周保中协力,为保卫北满而奋斗,留下相当数量之部队保卫南满解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