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从清晨进入锦州城后,心里就不踏实,总感觉这天晚上会出事。果然,黄昏后枪炮声隐隐传来,据报是“共军开始反击”。锦州城内的第13军颇为混乱。杜聿明来到作战室,参谋们立即将战况向他汇报。千军寨第89师阵地已大部失守,该师师长及石觉军长先后告急。杜聿明急令驻锦西的第195师北上增援,并令第54师自锦州南下,南北夹击锦州南面之敌。
奇怪的是锦州北面的枪声突然停止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又不知去向。南面的战斗断断续续打了几天,直到12月1日才平息。杜聿明始终没有摸清对手的底细,这种外行的战法更让他莫名其妙。
林彪事隔七年之后,重披战袍,谁料初次作战竟如此窝囊。由于通信不畅,参战部队不能协同作战,只有少数部队按计划攻击敌人,而大部分部队却因未接到命令而按兵不动。——这支部队已因弹药告罄退出战斗,而那支部队才刚接到命令开始出击。林彪在12月2日晚致军委和彭、罗的电报中用了“此起彼伏”一词形容战况,并说:
部队给养被服、鞋袜皆缺,体力疲劳,希望休息,子弹、炸药、枪械皆不足,极盼补充,部队情绪表现疲惫而不活跃。我伤兵无法安置,土匪扰乱。在江家屯之伤兵百余人,可能被国民党搞去。由于以上诸故及敌人采取以三个师为第一线,而以三个师跟进的情况下,我黄、梁、杨三部共亦不过五个旅及一新兵旅,兵力并非绝对优势,目前我如继续集中大而疲且行动迟笨的兵力作战,则仍易打成击溃战,尤易成为对峙战,而甚难取得各个击破敌人之包围歼灭战,此种作战既无把握达到保守城市之目的,又反使部队力量遭受挫折。故目前我拟将部队暂避免与敌之大部队作战,首先求得补充休整和进行群众工作,以旅为单位分散行动,各旅则以营为单位分散打匪、做群众工作及扩军,只拟控制两三个旅的兵力作为机动作战的部队,较轻快灵活的打击敌一师以下的放肆行动。此意见盼军委考虑,并请东北局指示各部分兵地区。
林彪再次要求“避战”,而且只想带两三个旅去寻机打击敌人小部队的“放肆行动”。这种战机让林彪寻得好苦,直至次年2月中旬,他才在秀水河子抓住对方的破绽吃掉了敌人5个营。
而杜聿明占领锦州后,由于蒋介石命令他到此为止,不准继续北进,也只得罢兵息战,养精蓄锐以待时机。
杜聿明与林彪争斗的第一回合就此结束了。
“最伟大的”美国人来了
熊式辉、蒋经国回到重庆,也就意味着蒋介石彻底摊牌了。美国人同样怒火万丈,第7舰队驶往大连海面示威。毫无准备的苏联海军发现那支庞大的舰队突然撞到了眼皮底下,惊得目瞪口呆。他们惊慌失措地登上海岸炮台,紧张地注视着美国舰队的动向。
美国人头脑发热了几天,终于意识到武力对抗的危险性。苏联从表面上看毫无示弱的意思,旅顺、大连炮台上的大口径火炮不时喷吐着火焰,在美舰前的海面击起一排排白色的水柱。显然,苏联人也在示威。
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只好下令舰队撤离,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他对蒋介石政府及其军队的了解是非常透彻的,如果硬逼着苏联从满洲迅速撤军,蒋介石将吃更大的亏。中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蒋军则鞭长莫及。他想到了一个权宜之计,就是由《雅尔塔协定》签字国英、美、苏三国共同托管满洲。蒋介石可集中兵力先控制华北,待时机成熟再通过外交途径与美、英、苏三国交涉接收东北主权。蒋介石一听此计觉得有道理,可他一想起国内舆论便连连摇头:“满洲再也丢不起了,否则中央政府将威信扫地。现在重庆流传着一句口号:没有东北,就没有中国。”
魏德迈用同情的目光望着犹豫不决的蒋介石,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既然委员长不同意我的建议,只好让外交官们到莫斯科去争论了!”
美、英、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的圆桌旁又周旋开了。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要求将满洲主权移交问题纳入议程。莫洛托夫反对道:“苏中两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分歧,苏军早已撤离南满,而且,要不是中国政府自己要求推迟一个月再撤出的话,苏军也早已撤离北满。”
贝尔纳斯不满苏联外长得意扬扬的样子,说:“南满已是一片战火,如果你们及时阻止延安军队进入满洲,怎么会有如此糟糕之局面呢?”
莫洛托夫反唇相讥:“是呀!如果你们不用飞机、舰船输送重庆军队,南满也不会变成一片战火。”
“如阁下所言,满洲恐怕就成了第十八集团军的天下,那么苏联将如何履行《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相关条款?”
“第十八集团军也是中国国民政府的合法军队,我们坚持不干涉中国的内政。”莫洛托夫反戈一击,“苏军尽快撤离满洲已毫无问题,日期可由重庆政府定。不过,美军驻留中国的问题倒应列入会议议程。”
“美军是应中国政府的请求而去那里帮助他们解除日军的武装。一旦这一使命完成,美军将撤离。”
莫洛托夫不满地说:“中国政府总是要求别人为他们效劳,我们反对外国军队以帮助解除日军武装的名义驻留中国。我提议苏军和美军最迟不超过1946年1月中旬同时从中国撤离。”
美、苏外长争论不休,英国外长只作壁上观,在一旁饶有兴趣地品尝苏联饮料。
在外交场上的角逐,贝尔纳斯的确不是莫洛托夫的对手。苏联外长的强硬和冷酷无情是出了名的,只有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才可与他一较高下。烦透了的贝尔纳斯只好求见斯大林。令国务卿意外的是,威风八面的大元帅却显得温文尔雅、和蔼可亲。
“美军要驻留中国,我不反对。”斯大林说,“不过,蒋介石总依赖外国军队恐怕会失去威信,中国人民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日军宣布投降了,他却没有能力去解除武装,反而要外国军队帮助!”
“仅天津地区就有32.5万日军,而有大批中共军队阻止政府军去受降,所以蒋介石只好请求美军帮助。”
斯大林显然对数字很感兴趣,于是问:“那个地方中共军队和政府军有多少?”
“毛泽东声称有60万,蒋介石声称有150万。”
斯大林哈哈大笑,说:“蒋介石的150万军队在哪里?你们美军见过没有?”
贝尔纳斯诚实地说:“驻华北的美军的确没有发现多少政府军。”
“中国人总是喜欢夸大数字,其实日军和他们自己的军队都远远没有那么多。”斯大林用烟斗嘴习惯性地拨弄着唇髭,微笑道,“中国的局势的确很糟糕,看来只有一个人能解决他们的问题,此人就是马歇尔将军。”
斯大林如此抬高马歇尔,一是因为杜鲁门总统已经公开发表声明要派遣马歇尔赴中国去调解国共关系;二是因为马歇尔的确是位非凡的人物。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方面最伟大的战略家,当时的美国媒体普遍认为他是美国自林肯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12月28日,美、英、苏三国外长发表莫斯科声明:
三国外长就中国时局交换了意见。他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在国民政府领导下建立一个统一和民主的中国,有必要让民主人士广泛参加国民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有必要停止内战。他们重申坚持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美、苏两国外长一致认为,苏、美军队在一个尽可能早的、切实可行的、与他们所履行的义务和职责相适应的时候撤出中国,是可取的。
那位“最伟大的”美国人——陆军五星上将马歇尔于12月20日飞抵上海。后来的西方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是挽救蒋介石政府的最后一次机会,可是蒋介石却认识不到这一点,他的盲目自信既葬送了和平也葬送了他的王朝。
国际上普遍认为从军事实力上讲,国民党占有压倒一切的优势,欲战胜军队数量和武器装备远不如自己的共产党应该不成问题。共产党挑起战争显然是不明智的,因此判断中国内战的责任主要在蒋介石。
可是了解内情的美国军方和政府人士明白,应该阻止蒋介石的盲动。他们用一个《圣经》故事来形容中国内战的前景:童年的大卫杀死了巨人歌利亚。蒋介石就是那位貌似强大的歌利亚。马歇尔不止一次听到杜鲁门发牢骚,说蒋介石的军队被美械装备压得直不起腰来了。在抗战期间,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多次向国内打报告,说蒋介石指示其军队避免与日军作战,等战争结束后用美援物资去打共产党。报告指出蒋军确实奉令避免与日军作战,可他们同时连起码的军事训练也不搞了,官兵养了一身肥膘而不是肌肉,尚武精神被贪得无厌的腐败思想所取代。相反,中共军队虽然缺衣少食、武器低劣,却一直在与日军打游击,“他们矮小而精干,跃跃欲试,正如童年的大卫一样无畏”。
如果不把“大卫”和“歌利亚”拉开,毫无疑问巨人歌利亚将会倒在血泊中,这是美国人最不愿看到的。于是,他们将马歇尔这位“最伟大的人物”派来了。
马歇尔在大战期间,调解了无数难以解决的纠纷,曾使许多势不两立的人握手言和。许多桀骜不驯的武夫,如巴顿、麦克阿瑟、蒙哥马利和戴高乐等都乖乖听他的话。杜鲁门总统寄希望于他能在中国创造奇迹,使蒋介石与毛泽东化干戈为玉帛。
12月22日,马歇尔飞抵重庆,当即受到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热情款待。出乎马歇尔意料的是,蒋氏夫妇对美国的和平方案表示完全赞同。宋美龄一直在国际社会扮演中国第一夫人的角色,她是社交场合的老手,但在马歇尔面前却装成一位涉世不深、崇拜名流的淑女。她自幼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又俨然是东方帝国的“王后”,这朵娇艳而妖冶的奇葩正是东西文化合璧的产物。“最伟大的美国人”很快就晕头转向失去了正确的判断能力。看来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他决定去找周恩来解决另一半。
当周恩来微笑着与他握手时,马歇尔耳畔还回荡着宋美龄的声音:“和平的阻力来自中共。”可是会谈的结果简直不可思议,周恩来对美国方案表示赞同!
谁说中国的事情难办呢?马歇尔为事情出乎意料之顺利而欣喜若狂。
1946年1月5日,国共双方达成了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10日,蒋介石和毛泽东分别向各自军队下达停战令。
战争与和平
一直高挂“免战牌”的林彪,在辽西的冰天雪地里度过了1945年的最后几天。马歇尔来华和国共谈判的消息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战略思想。他不相信和平会实现,认准了要与国民党在东北作长期斗争。此时关内拥入东北的部队相继到达,他命令那些部队立即分散去建立根据地,根本就没想过要集结兵力与杜聿明一决高低。
12月23日,马歇尔与周恩来在重庆会谈的当天,杜聿明按蒋氏密电督师冒雪出击,先后攻占了北镇、黑山、阜新、营口等地。前锋与沈阳西郊的苏军取得了联系,准备待苏军撤离时能立即进占沈阳。
此时,林彪在彰武一带手握梁兴初师和彭明治旅,密切关注着1946年新年后战局的演变。1月3日,他接到中央电令:
马歇尔将参加重庆国共谈判。关于立即停止内战有可能在不日实现。国民党企图在停战前占领热河,因此,热河的命运可能在最近决定。如我们能给蒋军以打击,迟滞蒋军前进,保住承德及其他要点在我手中,则我在热河仍可占优势地位;如我不能保住承德,则我在热河至多只能占领乡村。因此,最近数星期是决定热河命运的关键时刻,我能否控制热河对全国战略意义及我党在全国的地位均有极大关系,也是决定我党在今后整个阶段中的地位问题。望你们迅速集中热东及杨、苏等主力,不惜一切牺牲,坚决打击进攻热河之蒋军,保卫承德。只要你们能支持数星期的时间,对重庆谈判就有极大关系,望尽一切努力达成任务。
这份电报使林彪疑惑不解,毛泽东在不久前(12月28日)的电报中指示:要经过三四年的艰苦奋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地方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目前,应当确定这种地区以便部署力量,引导全党向此目标前进”。实际上,在毛泽东此电发出前,林彪就是按照“分散兵力创建根据地”的思路部署兵力的。毛泽东的指示正是综合林彪、陈云、罗荣桓、黄克诚等人的意见而确定的。
谁料马歇尔在重庆把橄榄枝一摇,一切都变了。蒋介石会接受和平?林彪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央1月3日的电报一来,林彪就表示怀疑。1月5日,他致电中央:
国内和平是否完全可靠?如完全可靠,则我在东北部队目前应集中力量作最后一战。如不可靠则仍分散建立根据地,准备应付敌明年之进攻。盼复。
此时,毛泽东的病情有所好转,但仍处于半工作半休养的状态,中央日常工作由刘少奇主持。刘少奇见林彪对1月3日的电报表示怀疑,于是在1月6日回电:
林彪并告东北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