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毛泽东再电林彪、彭真等,说东北无条件停战的协定可能于日内签字。3月11日,马歇尔回华盛顿述职,此前关内形势较平静,东北则时有规模不大的武力冲突。马歇尔临行前建议军事三人小组进驻满洲进行调停,他的建议得到周恩来的支持,而国民党方面则一再阻挠。经过反复谈判,至此基本达成共识,同意派三人小组赴东北调停。毛泽东清楚实现“东北无条件停战”必须首先打痛对手。就在这份电报中指示:
你们至少还须经一二个星期也许更长时间的恶战才能实际达到停战。在此时间内顽方会拼命进攻,企图控制更多的战略资源要地,而你们应尽一切可能,不惜重大牺牲,保卫战略要地,特别保卫北满……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你们必须在苏军撤退后一两日内控制之。
毛泽东此时的战略意图是“力争我党占领长春,以长春为我们的首都”。这就是毛泽东力主进行四平会战的原因。
关于四平战役该不该打的问题,史学界至今仍争论不休。事后“诸葛亮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一战役使民主联军元气大伤,违背了我军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也有人认为在这一战役中如果民主联军集结更多兵力,决心将仗打得更大,有可能迫使蒋军因无法武力解决问题,而不得不签订东北停战协议,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实现全国和平;还有人认为正是四平战役的结局,膨胀了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的野心。
替前人担忧是毫无意义的,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去看一看1946年四五月间那惨烈的一幕。
南征北战
4月2日,军事调停东北执行小组中共代表耿飚、许光达等40余人,由北平飞往沈阳,被国民党军警非法扣留达3个小时之久,后来虽然在美方的干预下获得自由,但因国民党方面的百般阻挠,调停工作根本无法进行。
由于蒋军在东北一直比较顺手,至今未吃过大亏,所以蒋介石和熊式辉等人认为能够凭借武力解决问题。
4月1日,国民党军第25师、第14师分别由抚顺、辽阳向本溪进攻。次日第25师推进至石灰厂、三人沟、大甸子地区。东北民主联军南满军区第3纵队第7旅和第9旅一部,奋起反击,歼敌700余人,将敌击退。第14师在华子沟一线遇3纵第8旅的阻击,从清晨战至傍晚仍一筹莫展。当日夜,南满军区部队向苏家屯之敌展开反攻。国民党军顿时陷于困境,只好仓皇撤逃,第一次本溪之战就这样降下了帷幕。
4月4日,林彪率前指抵达四平。此时由沈阳北进之敌已先后攻占铁岭和开原,并向四平推进。
林彪自山海关之战以来,一直沿铁路线且战且退。他作战的最大特点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只要有充裕的时间,他会在战前作精确的计算,不算到胜券在握是不会轻易投入战斗的。蒋介石将7个军投入东北战场,兵力集中,使林彪暂时无法寻机歼敌,林彪只能节节抗击,以迟滞蒋军推进速度,为后方创建根据地赢得时间。这一直是林彪的指导思想,直至此时,他还没有进行四平战役的打算。就在这天上午,中央来电:
十旅开原作战给了蒋军以阻滞和打击,十分必要。七旅仍应尽力阻止蒋军进入四平,给蒋军以打击。因停战小组有可能在数日内到达四平,不论四平能否保住,对蒋军进攻均须给以打击,比不战而退要好。
林彪就是在中央这一电令下达后,于当日晚来到四平的。晚8时,林彪致电李富春、黄克诚:
我此刻已到四平,对情况尚不了解,明天南去侦察地形。此次集中近6个旅的兵力,拟坚决与敌决一死战,望以种种方法振奋军心,一定要争取胜利,以奠定东北局面。请将此报即转东北局与中央。
第二天一早,林彪带李作鹏等参谋人员去侦察地形。经过5个小时的侦察,林彪对苏军绘制的地图赞不绝口,虽然是第一次到四平,但早已对那里的一切了如指掌。
四平,位于松辽平原中部,是连接东满、西满、南满、北满的重要交通枢纽,中长路、四洮路、四梅路三条铁路在此会合。城北山势较高,城东亦有山丘,除此之外皆一马平川,如果放弃四平这个战略要地,长春以南就无险可守了,这正是林彪决心集中6个旅的兵力与敌“决一死战”的原因。
毛泽东于4月6日回电,指出:
集中六个旅在四平地区歼灭敌人非常正确。党内如有动摇情绪,哪怕是微小的,均须坚决克服。希望你们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复肉搏战斗,歼敌北进部队的全部或大部,我军即有数千伤亡,亦在所不惜。去冬邯郸战役,刘、邓所部历时十日,伤亡八千,卒获大胜,可为借鉴。本溪方面,亦望能集中兵力,歼灭进攻之敌一个师。上述两仗如能打胜,东北局面即可好转……如我能在三个月至半年内,组织多次得力战斗,歼灭进攻之敌六个至九个师,即可锻炼自己,挫折敌人,开辟光明前途。为达此目的,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要有决心付出此项代价,才能打得出新局面。而在当前数日内,争取四平、本溪两个胜仗,则是关键。
这样,林彪就定下在四平大战一场的决心。同时,南满军区第3纵队、第4纵队仍坚守本溪,以牵制沈阳之敌不敢倾巢北犯。
4月5日,熊式辉将东北行营由锦州迁往沈阳。此时苏军正大踏步后撤,而蒋军主力却迟滞于沈阳附近,北面阻于四平以南,南面又受本溪民主联军牵制。熊式辉心急火燎,一面让行政人员尾随苏军接收,尽量收编当地伪满军警和土匪武装驻防,一面部署兵力企图攻占本溪,以除北进之后患。
4月8日,第52军军长赵公武指挥3个师的兵力二犯本溪。与上次战斗如出一辙,兵分两路,一路由抚顺出发,一路由辽阳出发,欲分进合击。军长赵公武亲率第52师这一路,他看准民主联军防线第7旅、第9旅的接合部,实施猛攻,一举突破防线进占小四家屯、石富屯地区;由于另一路第14师遇顽强阻击,不能按时抵达预定地区,第25师于黄昏时陷于包围。第25师一个团在民主联军四面围攻下,突围无望被迫集体投降。一个整团投降,这在东北战场尚属首次。第25师师部也受到了围攻,师长刘世懋见势不妙,化装潜逃,后被击毙。第25师军心动摇,全线溃退。民主联军乘胜追击,险些将赵公武活捉。
蒋军二犯本溪落了个惨败而归,事后,熊式辉向病愈归来的杜聿明诉说此战,竟谈虎色变,心有余悸。
向四平推进的蒋军也陷于困境。由于中苏协定有中长路由中苏共同经营之条款,苏联不允许蒋军利用铁路运兵。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梁华盛指挥新1军和第71军沿公路前进。时值春季,正是辽北化雪季节,道路泥泞,美式重型装备如汽车、大炮经常深陷泥坑,致使部队行动缓慢,而轻装的民主联军则频繁袭击,使蒋军一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4月8日,新1军第38师先头部队至泉头以西地区。林彪亲率12个团在此布置了一个“口袋阵”。当晚,民主联军对钻入口袋之敌展开进攻。
这是民主联军第一次与号称“天下第一军”的新1军交战。林彪为了摸清对手的实力,亲临火线观察战斗。炫目的弹道织成火网,罩在他的头上,他若无其事地在阵地上走来走去,不断变换角度观察战况。
战至天亮,由于包围不严,让敌人突围成功,只歼灭了4个连。
梁华盛一夜之间损失了上千人,吓得他连忙将部队龟缩于昌图一带,再也不敢前进了。
蒋介石本来限令4月2日攻占四平,此时仍无战报,于是严令熊式辉迅速拿下四平。熊式辉见梁华盛一筹莫展,心急如焚。民主联军夜夜来袭,使梁华盛叫苦不迭。他不断要求派兵增援。
熊式辉十分生气,对郑洞国说:“那家伙沉不住气了,草包一个,你去前线接替他,让他回沈阳晾着吧!”
4月10日,郑洞国抵开原前线,在获得一个师的增援之后,继续向四平攻击前进。
林彪在歼灭新1军第38师一部后,发觉这块骨头不好啃,到底是“天下第一军”,于是将主力调往右翼,准备在法库一带寻机打击第71军。
第71军第87师、第91师于4月10日进至金家屯与独立旅遭遇。独立旅按预定作战方案,节节抵抗,诱敌深入。
4月14日,林彪率万毅纵队、梁兴初师等部14个团的兵力赶往金山堡、大洼地域,预设了一个袋形阵地。
次日,第87师一阵猛攻,将独立旅“击溃”。追至金山堡、秦家窝棚一带,发现民主联军早已逃得无影无踪。其先头团在大洼附近的一个集市向赶集的百姓打听:“老乡,看到八路没有?”
“早走啦!你们追不上啦!”老百姓都这样说。
于是,团长下令停止追击,就地埋锅做饭。许多官兵挤进熙熙攘攘的集市与老百姓讨价还价,买吃买喝。当地的居民见中央军开来了,纷纷站在家门口挥着纸糊的三角旗欢迎。
蒋军完全放松了警惕,1000多人分散在闹市和老百姓家中,谁料突然响起了冲锋号,埋伏在外的民主联军自四面八方杀奔而来,而那些赶集的老百姓突然变戏法似的亮出了家伙。
先头团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缴械了。
后续两个团也进入了林彪的口袋阵,被打得落花流水,第87师几乎被全歼。
此战民主联军毙敌800余人,伤敌1669人,俘虏2000余人,缴获汽车30余辆及大批辎重。
攻克长春
四平外围之战打响的同时,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发生了,这就是中共军队攻克了长春。作为伪满首府和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长春是东北的政治中心。这在世人的眼里是极富象征意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占领了长春,谁就是东北的主人。
苏军于4月14日上午自长春撤离完毕,当日下午民主联军即向该城发起了猛烈攻势。民主联军能顺利夺取该城,与苏军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当毛泽东定下夺取长、哈两市的决心后,苏军即于3月29日通知东北局,同意趁蒋军鞭长莫及之际迅速撤离长春,以便民主联军占领。
此前,苏军曾以部队发生瘟疫等种种理由拖延撤军时间,而现在行动之迅速令人瞠目。尾随其后的国民党行政接收人员跟都跟不上,他们疲于奔命,被烦琐的行政交接手续累得叫苦不迭,而对发生在眼皮底下的重要变故竟一无所知。为了顺利夺取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设防坚固的大城市,在苏军的允许下,一部民主联军事先秘密入城以做攻城时的内应。
最富戏剧性的是争夺长春之战。长春,是一座设防极为坚固的现代化城市,日伪经营多年,防御工事极为完备,城郊明碉暗堡星罗棋布,障碍物重重叠叠,市区那些坚固的现代化大楼均可作为天然的防御工事。
当时,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市国民党力量薄弱,不足以与民主联军抗衡。但长春却不同,因为熊式辉的东北行营在此活动了大半年,先后收编了伪满15个保安大队、1个骑兵大队、5个警察中队,并从冀东将伪满的精锐“铁石”部队姜鹏飞部2个总队空运至此。国民党在长春的兵力达2万多人,与参加攻城的民主联军兵力相等。民主联军顺利攻克该城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东北局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于3月下旬开始调兵遣将,部署攻城。彭真亲赴梅河口召见东满军区领导人周保中等,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夺取长春。这次攻城由东满军区司令员周保中任总指挥,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陈光任副总指挥。参战部队主要有东满军区的罗华生部、贺庆积部和曹里怀部,另从北满调来了山东7师杨国夫部。
以对等兵力夺取一座设防坚固的大城市没有奇招是不行的。攻城作战的实际指挥员陈光为了侦察敌情,竟乘坐苏军驾驶的吉普车对城内敌工事阵地进行了详细考察。大到敌人的兵力部署,小到各大楼的火力配置,都被他摸得清清楚楚。他甚至当着敌人的面铺开地图对照实地进行图上作业。国民党军对此敢怒不敢言,任凭他在营区要地四处乱闯。
在四平前线的林彪当然不了解这些情况,认为攻克长春“无甚大把握”,他在4月7日给中央的电报中建议“停止对长春之敌攻击”。
4月8日,周保中、陈光等在卡伦镇召开军事会议,向攻城部队下达了作战任务并进行了战前动员。计划于14日下午投入战斗,首先扫清外围之敌,15日拂晓分西南、东北、东南三路纵队同时向市区发起攻击。
当攻城部队按作战计划进行战前准备时,林彪仍持怀疑态度,但这一方案已获得东北局批准,是彭真拍的板,他只能向中央继续“建议”。4月11日子夜,林彪致电中央:
建议我军以便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作为当前行动的基本方针,停止对长春之攻击,将一切攻击长春兵力的极大部分迅速向四平前进,求得我四平作战兵力之集中。
毛泽东次日复电林彪及东北局:
长春如有可靠之内应及在力量对比有把握则占领之,否则放弃占领计划,但以一部力量占领飞机场,阻敌空运,以利谈判。
彭真接此电报,立即征询陈光等人的意见。在陈光明确表态担保此战必胜的情况下,彭真进一步坚定了决心。
14日拂晓,三路纵队按预定作战计划向长春外围逼近。外围守敌兵力较少,而且指挥官大多进城参加接收仪式去了,他们对当天会发生激烈战斗毫无思想准备。
上午10时,苏军将长春市政府移交给国民党;12时,最后一列苏军火车开始启动。当国民党吉林省代主席王滨华等军政要员目视苏军列车隆隆北去时,市内的爆竹声开始响起。接收大员们激动得兴奋不已,他们在车站的月台上就开始狂欢:“送走了瘟神,长春光复了,东北是我们的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