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第四野战军全文阅读 > 第3章 向南防御,向北发展(2)

第3章 向南防御,向北发展(2)


  毛泽东稍微停顿了片刻,点燃一支烟,猛吸了一口,然后继续他那著名的演讲:“蒋介石总是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现在蒋介石已经在磨刀了,因此,我们也要磨刀!”

  在毛泽东慷慨激昂的演讲声中,其他中共领袖们正抓紧时间进行各自的工作。刘少奇拿着红蓝铅笔,审阅当天延安《解放日报》的清样。上面有一篇社论,出自毛泽东的手笔。文章尖锐辛辣、妙趣横生。刘少奇不时露出微笑。

  ……朱德总司令根据波茨坦公告和敌人投降的意向,下令给所属部队促使敌伪投降,反倒错了,应该劝敌伪拒绝投降,才是对的,才算合法。无怪乎中国法西斯头子独夫民贼蒋介石在敌人尚未真正接受投降之前,敢于命令解放区抗日军“应就原地驻防待命”,束手让敌人来打。无怪乎这同一个法西斯头子,又敢于“命令”所谓地下军(实际上就是实行曲线救国的伪军和与敌伪合流的戴笠系特务)和伪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而不许解放区抗日军队向敌伪“擅自行动”。这样敌我倒置,真算得上是由蒋介石自己招供,活画出他一贯勾结敌伪、消除异己的全部心理了……他们找了朱德总司令命令敌伪投降缴械当作借口。这难道也算得一个聪明的借口吗?不,这样来找借口只是以证明国民党反动派把敌伪看得比同胞还可亲些,把同胞看得比敌伪还可恨……

  朱德戴着一副老花眼镜正在签发给蒋介石的电文。电文是毛笔起草的,写得龙飞凤舞,这举世无双的狂草书法同样出自毛泽东的手笔。

  当然,电文末尾署名为“朱德”。电文如下:

  我们从重庆广播电台收到中央社两个消息:一个是你给我们的命令;一个是你给各战区将士的命令。在你给我们的命令上说:“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此外,还有不许向敌人收缴枪械一类的话。你给各战区将士的命令,据中央社重庆十一日电是这样说的:“最高统帅部今日电令各战区将士加紧作战努力,一切依照既定军事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我们认为这两个命令是互相矛盾的。照前一个命令,“驻防待命”,不进攻了,不打仗了。现在日本侵略者尚未实行投降,而且每时每刻都在杀中国人,都在同中国军队作战,都在同苏联、美国、英国的军队作战,苏、美、英的军队也在每时每刻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为什么你叫我们不要打了呢?照后一个命令,我们认为是很好的,“加紧作战,积极推进,勿稍松懈”,这才像个样子。可惜你只把这个命令发给你的嫡系部队不是发给我们,而发给我们的是另一套。朱德在8月10日下了一个命令给中国各解放区的一切抗日军队,正是“加紧作战”的意思。再有一点,叫他们在“加紧作战”时必须命令日本侵略者投降过来,将敌伪军的武器等收缴过来。难道这样不是很好的吗?无疑这是很好,无疑这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的。可是“驻防待命”一说,确与民族利益不符合。我们认为这个命令你是下错了,并且错得很厉害,因为这个命令我是表示:坚决地拒绝这个命令。因为你给我们的这个命令不但不公道,而且违背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仅仅有利于日本侵略者和背叛祖国的汉奸们。

  毛泽东将烟蒂扔在地上,挥动有力而略显生硬的左手,再次提高嗓门:“蒋介石要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他的方针已经定了,我们对此要有准备。全国性的内战不论哪一天爆发我们都要准备好,早一点,明天早上就打吧,我们也在准备着!”

  这些天来,毛泽东整天整夜地紧张工作,时而起草电文向各解放区发号施令,时而翻阅军委送来的文件,皱眉沉思。他一支接一支地抽烟,窑洞里充满了烟草的辛辣气味。局势变化之快令人眼花缭乱。8月14日,蒋介石忽然来电邀他赴重庆“共商国是”。毛泽东知道这是老蒋施放的“和平烟幕”,目的是麻痹对手,加紧战争准备。他为之一笑,不予理会,继续下令各解放区向日伪反攻,收缴武器资财,准备应付内战。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同日,苏联与外蒙古的军队占领了多伦及张北。毛泽东下令晋察冀军区的八路军乘机夺取大同、太原、北平等城市,以争取造成背靠苏蒙控制华北大部地区的有利形势。争夺东北的问题是他考虑最多的,但他不知道苏联的态度,不敢有太大的动作。8月11日,新华社公开发布朱德总司令的第二号命令,令吕正操、张学思、万毅、李运昌等部向东北进军,当晚中共中央在内部文电中指出:“除李运昌部外并非要吕、张、万部马上开往四省……”近来又传出宋子文在莫斯科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的具体内容尚不得而知,斯大林在中国问题上对蒋介石做了些什么承诺呢?

  正在毛泽东苦思冥想之时,刘少奇推门进来,兴冲冲地说:“主席,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冀察军区十二分区一部骑兵被驻张北的苏军缴械了……”

  “你这是什么话?”毛泽东诧异道,“被人家缴械了还是好消息!”

  “我没有说清楚,是这样的……”刘少奇笑道,“那队骑兵是奉冀察军区之命,主动前往张北,准备配合苏军作战的。谁料苏军的摩托化部队一拥而上,不由分说就将他们全部缴械了。后经解释才明真相,苏军一位上校说,原来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误会误会,就归还了武器。那位上校还说八路军不是正规军吗,怎么着装五花八门、武器长短不一呢?”

  毛泽东忍不住笑道:“看来苏军官兵对我们太缺乏了解喽。不过这件事可视为我们无意中放出的一个气球,它试探出了苏军起码不反对与八路军接触。”

  “是的,所以我说是好消息。”

  “看来,对东北该有动作了。”毛泽东将烟蒂摁灭,提笔疾书:

  山东分局、平原分局、冀鲁豫分局并告晋察冀分局:

  红军占领东北,国民党力图争夺东北,我方除李运昌率3个大团深入辽宁,冀东、冀察两区各有一部深入热河之外,中央决定从山东调两个团(万毅支队在内),冀鲁豫调1个团,冀中调1个团,共4个团,归万毅率领开赴东三省。山东之两团限电到十天内准备完毕,即行出发,经河北会合冀鲁豫及冀中之两团,开至热河边境待命。每团官兵不得少于1500人。必须明确宣布去东三省之任务(乘红军占领东北期间同国民党争夺东北)。必须配备必要之地方工作干部(三处所集中之东北干部亦望交万毅带去),必须有良好之纪律。配备及出动情形望告。另由陕甘宁边区配备1个团,晋绥军区配备3个团,中央配备1个干部团,共5个团,由吕正操、林枫率领开东三省。以上告知万毅,但勿在报上发表。

  中央军委

  1945年8月20日

  刘少奇在一旁看毛泽东草拟完电文,提醒道:“蒋介石今天又来一电,请你去重庆,如何回答他?”

  “那可是鸿门宴哟!考虑两天再说。”毛泽东放下毛笔,点燃一支烟,又开始吞云吐雾,“老蒋现在占有外交、内政优势,他是正统,国际上只承认他。又是战时领袖、中国战区统帅,可以发号施令。不过,他心里明白,苏联的一套不过是外交辞令,其实,国共反映美苏,苏联不可能真心支持他……”

  就在这天深夜,苏联情报组的孙平派人送来一份急电,毛泽东接电一阅,顿时怒火中烧。他一把扯开胸前的纽扣,通知立即召开书记处会议。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任弼时匆匆赶来,几大书记看完电报一时都愣住了,原来斯大林要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刘少奇说:“看来蒋介石两次来电邀主席去重庆谈判并不简单,是有国际背景的,我们原先只想到美国一家,没想到苏联也卷进去了。看来我们不认真应对是不行的啦!”

  任弼时一听,连连摆手:“重庆去不得!蒋介石的流氓手段是出了名的。1929年将李济深押于南京汤山,1931年又将胡汉民软禁,1937年张学良又陷囹圄……”

  刘少奇见周恩来沉默不语,忍不住道:“恩来,你与蒋介石交道打得最多,你的意见呢?”

  周恩来将两道浓黑的剑眉拧在一起,沉思片刻,说:“我了解蒋的为人,正如弼时所言他的流氓手段是出了名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扣押张学良便是典型的一例。这只是他性格的一面,他的性格中还有软弱的一面,如特别怕得罪外国列强,抗战之前他对日本人怕得要命,后来又怕美国人。他并不是对舆论一概置之不理,有时候也沽名钓誉。总之,他绝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否则,不会有今天的地位。”

  刘少奇见周恩来并未明确表态,于是问:“主席该去还是不该去?”

  周恩来剑眉一扬:“先观察几天再说,看各方面的态度。”

  8月22日,毛泽东致电蒋介石:“兹为团结计,特先派周恩来同志前往进谒,到后希予接洽为恳。”

  蒋介石有他的如意算盘,他邀请毛泽东赴渝谈判有三层意思:第一,他料定毛泽东没有这个胆子,如果毛泽东不来,他就可以将内战的责任推给对方,在政治上占得先机;第二,如果毛泽东斗胆前来,他可以在谈判桌上逼其就范,不战而屈人之兵,但这种可能性很小;第三,可利用谈判作缓兵之计,加紧从西南调运大军抢占战略要地,为内战做准备。当他接到毛泽东的正式答电后,以为毛泽东胆怯,于是再进一步,避开周恩来,单点毛泽东的将,又发出了第三份“请柬”:

  毛泽东先生勋鉴:

  来电诵悉,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兹已准备飞机迎迓,特再驰电速驾!

  蒋中正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智大勇的毛泽东定下赴渝谈判的决心后,开始与在延安的各战区首长谈话,面授机宜。毛泽东告诫他们:“谈判桌上的交锋是唾沫星子和笔墨官司,真正起作用的是战场上的真刀真枪。”

  “如果国民党军进攻我们,我们的反击会不会被蒋介石抓住把柄,加害主席呢?”有人担心地问。

  “不会的,你们在战场上打得越好,我就越安全。”毛泽东回答道,“让蒋介石看一看我是有强大武装做后盾的。”

  1945年8月25日,一架美国C-46型军用飞机从延安东关机场起飞,开始了著名的“8·25”飞行,目的地是太行山腹地山西省黎城县长宁机场。当时延安驻有美军观察组,在八路军的太行山根据地也驻有美军观察组成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日军情报。美军飞机经常往返于延安与太行山之间,美军人员为了感谢八路军给他们提供的方便,也常开方便之门,让八路军“搭便机”。但是,美军万万没料到,这次方便之门开得太大了,以至于他们的一次平常飞行被后来的史家反复大书特书。因为“搭便机”的不是寻常人物,而是21位中共高级将领—林彪、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薄一波、滕代远、张际春、陈赓、肖劲光、陈锡联、陈再道、宋时轮、杨得志、李天佑、邓华、傅秋涛、王近山、江华、聂鹤亭、邓克明、黄华。

  在中共“创业史”上这些人的名字套着炫目的光环,虽然衣着朴素,没有军衔标志,但是每个人都有一种从骨子里渗出的高贵气质。

  在飞机上最活跃的人物是陈赓,这位瘸着一条腿的小个子将军非常幽默风趣,逗得大家前仰后合。另一位活跃人物是一脸福相的陈毅,他与陈赓一唱一和,配合相当默契。

  最威严的要数残了一只眼的大个子刘伯承,即使在说俏皮话的时候,他也是一副令人生畏的军人派头,显示出经过正规军事教育的良好素质。

  最沉默寡言的是林彪,他一直紧锁着两道阴云般的浓眉,像是在思考什么问题,任凭舱内喧哗,均不为所动。他是赴山东去接替罗荣桓的,随其前往的还有肖劲光、李天佑、邓华、江华、聂鹤亭、邓克明等战将。

  遣走林彪等将领后,毛泽东为了赴重庆谈判再次召集政治局会议。他在会上发言说:“红军不入关,美国不登陆,形式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三国(苏、美、英)过问。三国都不愿中国发生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的独裁的。所以重庆可以去,必须去!”

  会后,毛泽东起草了关于亲赴重庆谈判的党内通知。电文中说:“至于东北三省为中苏条约规定的范围,行政权在国民党手里,我党是否能派军队进去活动,现在还不能断定。但是派干部去工作是没有问题的,中央派千余干部由林枫同志率领去东北。”

  此时,毛泽东已知苏联要将东北的行政权交给国民党,中共独占东北的可能性似乎不存在了,但他仍然没想放弃夺取东北的战略计划。

  8月27日,毛泽东在窑洞里与刘少奇彻夜长谈,面授机宜,交代了应对各种情况的方案。其中谈得最多的仍是夺取东北的问题。

  8月28日,延安军民一大早就从枣园、桥儿沟、王家坪、杨家岭、新市场等地向东关机场汇集。上午10点左右,机场里已是人山人海。人们挥舞着标语和彩旗,背着步枪,有的儿童和老人还握着红缨枪。这种热烈的场面在延安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10点30分,毛泽东、周恩来与美国大使赫尔利、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将军分乘3辆汽车来到机场。人群里顿时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其热烈、壮观的情景给赫尔利、张治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治中感叹地对周恩来说:“毛泽东是真正的人民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