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刘少奇即按毛泽东临行前的部署,向各中央局下达指示,正式拉开了争夺东北、抢占先机的序幕。
晋察冀分局并告山东分局、晋冀鲁豫分局、华中局:
1.苏联为了维护远东和平与受中苏条约之限制,必须将东三省交还国民党政府,国民党军队亦将进入东三省。我党我军进入东三省后,红军必不肯和我们作正式接洽或给我们以帮助。
2.但中苏条约中已明白规定:“所有中国籍人员,不论军民均归中国管辖,苏联不干涉中国内政。”而《红星》报论文又复明确宣布:“中国唯一应走之路,乃进步与民主的发展。”如此我党我军在东三省之各种活动,只要不直接影响苏联外交条约上之义务,苏联将会采取放任的态度并寄予伟大的同情。同时国民党在东三省与热察无基础,国民党派军队去尚有困难,现在道路都不通。红军将于三个月内全部撤退。这样我党还有很好的机会争取东三省和热察。
3.晋察冀和山东准备派到东三省的干部和部队应迅速出发,部队可用东北军和义勇军等名义,只要红军不坚决反对,我们即可非正式的进入东三省,不要声张,不要在报上发表消息。进入东三省后,开始亦不必坐火车进占大城市,可走小路控制广大乡村和红军未曾驻扎之中小城市,建立我之地方政权及地方部队,大大的放手发展。在我军不能进入的大城市,亦须尽可能派干部去工作。对红军可进行非正式的接洽,将情报通知红军,但不要勉强与红军作正式的接洽与联络,亦不要请求红军给我帮助。只要红军不作声,不坚决反对我之行动即好。但红军所坚决反对之事我必须照顾,不要使红军在外交法律上为难。山东干部与部队,如能由海道进入东三省活动,则越快越好。
4.热河、察哈尔两省不在中苏条约范围之内,我必须完全控制,必须迅速派部队到一切重要地区去工作,建立政权与地方武装,但亦不要希望红军给我以帮助。一切只要红军不坚决反对即应放手进行。
5.关于东北与热、察红军占领地区情况,我们还不清楚,一切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处理,并随时报告我们。晋察冀与山东均应派得力干部,带电台进到红军后方随时报告情况。
中央
1945年8月29日
喜从天降
毛泽东、周恩来飞赴重庆之后,中央的重担就落在了刘少奇的肩上。精明、干练、务实是刘少奇的典型特点,他没有毛泽东那么富有诗人的想象力。他脚踏实地、谨小慎微的行事风格就像钟表一样准确无误。他每作出一项决定必经通盘考虑,综合各方情况,做到万无一失,没有把握的事他不会去冒风险。争夺东北是中共战略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环,当然是他考虑最多的问题。继冀察军区第十二分区的骑兵被苏军缴械之后,第十四分区一部又出现了类似情况。近来,他常常面对窑洞中的斯大林像出神,想通过那褐色的眸子看透莫斯科主人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是徒劳的,他只能通过前方的侦察报告来判断莫斯科的态度。
1945年9月7日,他在得知第十四分区那支小部队被缴械的消息后,顿时心里没有底了,于是电令各大区首长,暂停向东北调派更多的部队,同时将此决定电报在重庆的毛、周。
毛泽东接电后,当即回电表示反对,并要刘少奇加快调兵东北的部署。
就在刘少奇召集书记处会议研究毛泽东的电报尚无结果之时,两封来自前方的电报使窑洞中的领袖们顿时充满了信心,他们立即按毛泽东的意见向各大区下达了派大军去东北的指令。
第一封电报来自冀热辽军区,李运昌报告:
第十六分区曾克林部于8月31日与苏军会师,随后中苏两军协同作战,攻占了日伪军盘踞的山海关。
第二封电报来自胶东军区,许世友、林浩报告:
吕易率一个排渡海抵大连,受到苏军一少将的接待,对方态度甚诚恳,并明确表示,中共在乡村活动,红军不干涉,同意在大城市组织非武装群众团体。吕易报告:红军只控制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乡村及内地小城市相当混乱,伪组织有的等待交代,有的畏罪逃跑;有的小城市被土匪占领,群众情绪极高,有自发组织,我在东北之抗日同盟会员有大作用和活动,我一排武装在大连一带登陆后,一经号召,便有数百人参加工作。
9月11日,刘少奇以中央的名义致电山东分局:
据胶东区党委派人在大连侦察报告,我党我军目前在东北极好发展。为利用目前国民党及其军队尚未到达东北(估计短时间内不能到达)以前的时机,迅速发展我之力量,争取我在东北之巩固地位,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4个师12个团,共二万五千人至三万人,分散经海道进入东北活动,并派萧华前去统一指挥。我军进入东北活动一律不能声张,不用八路军名义而用东北义勇军及东北其他地方军名义。首先进驻乡村、小城市及红军尚未占领之中等城市和交通线,发动群众,壮大力量,建立地方政权,改编伪军,组织地方武装,协助红军建立民主秩序;对红军亦不用八路军及党的名义进行正式交涉(非正式交涉是可以的),而用地方军及群众面目与红军交涉。此外另派城市工作干部到东北红军占领的各大城市及交通要道,组织群众团体,改善人民生活,出版报纸,发动民主运动。上述任务望以极大注意去进行。你们意见如何?部队何时能开始出动?望速告。其他地区派赴东北之部队与干部另告。
刘少奇极为重视来自前方的第一手情报,自从9月9日接到李运昌的电报后,他一直盼望有曾克林部的最新消息。“与苏军会师,同共作战。”这是延安窑洞中的领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一旦梦想成真,自然喜不自禁。尽管大打折扣,比原先预想的规模小得多,但毕竟还是实现了“与苏军并肩作战”的愿望。
这是苏军基层将士自作主张,还是有苏军高层背景或莫斯科背景呢?刘少奇在揣测“山海关事件”的真正含意。
就在刘少奇苦苦悬望之际,曾克林从天而降了。
9月14日上午,延安东关机场突然降落了一架小型军用飞机。机场人员一看是苏联红军的徽标立即报告杨尚昆。杨尚昆找到谙熟俄语的伍修权,二人乘车前往机场迎接。苏军飞机的突然降落是有违常规的,当时,延安机场来得最多的是美军的飞机,事先都得联络好了。苏军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了一阵,不待地勤人员引导便自己找准跑道降落了。机舱门打开后,下来三个人,其中两个高鼻子老外,另一个是着八路军军服的中国人。
杨尚昆和伍修权迎上去,那位穿八路军军服的汉子连忙介绍道:“我是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这位是苏联红军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的代表贝鲁罗索夫中校,这位是翻译官谢德明少校。”
“嗬!欢迎、欢迎……”杨尚昆一听不禁喜上眉梢,连忙将贵宾迎上车,朝延安城驶去。
当天下午,中共中央在延安王家坪召开政治局会议。刘少奇向出席会议的中央领导人介绍道:“这位就是我们争夺东北的先锋官曾克林同志。”
大家一齐鼓掌,曾克林连忙起立朝首长们敬礼,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中央首长,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曾克林同志,你坐下。”刘少奇亲切地说,“你从前线回来,辛苦了。东北问题,中央讨论多次了,因情况不明总定不下来,你来得正好,请谈谈东北的情况,越详细越好。”
曾克林用袖子揩了一把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开始汇报第十六分区部队挺进东北的经过——
8月10日,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运昌接到延安总部第二号命令后,当日,在冀东丰润县大王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亲率军区主力部队1.3万余人,以及地方干部2500余人,分三路向热河、辽宁、吉林进军。
东路由第十六军分区部队组成,共2500余人,由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和副政委唐凯率领。8月16日开始出发,沿途相继攻克海阳、双望、张家庄、台头营等敌伪据点,抵近山海关。为了争取时间,早日深入东北腹地,曾克林、唐凯决定绕过敌伪盘踞的山海关,由九门口越长城出关。
侦察参谋董占林带一个班走在最前面。8月29日下午,他们走到山海关以北40里的前所车站附近,一打听,守卫车站的日军风闻苏军将至,已南逃至山海关,车站只留有400多名伪满军,早成惊弓之鸟,不断将家眷和财物朝火车上搬,随时准备逃窜。
“敌人要逃跑,怎么办?”董占林是个经验丰富的老侦察员,他恐大部队到达之前敌人会先逃走,于是连忙写了一份通牒令,派一名侦察员送进敌人据点;又写了一封短信派人送给大部队,请曾克林、唐凯率部务必黄昏前赶到前所镇。
伪军头目将那名自称八路军的侦察员上下一打量,一时拿不定主意。侦察员穿的是便服,除了一支驳壳枪之外,跟当地老百姓没什么区别,不过,那份通牒令语气之强硬让他不敢小视。上面写着:“我八路军挺进东北,大部队已经将你们团团包围。日本鬼子已经向中国人民投降了,你们也不要再执迷不悟了。现在,我代表八路军东进部队命令你们,今日下午5时前,在村西集合向我军投降,我们既往不咎。如果顽抗,就坚决消灭!”
伪军头目思量再三,决定派一个人以谈判为名去探听虚实。
董占林见伪军谈判代表东张西望,心里就明白了。于是板起面孔,厉声喝道:“顽抗绝没有好下场!你们只有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不按时集合投降,我们就要发起总攻了!限你们一个小时作出答复。”那名伪军头目慑于董占林的气势,点头连连唱喏。
下午5时左右,400多名伪军举着白旗在镇西洼地集合,向董占林等七八名便衣八路军投降了。
一个小时后,曾、唐率部跑步赶来,前所车站这个山海关外的第一个大据点就这样轻易拿下了。
当晚,曾克林接到报告,说南下的苏军先头小分队明天将经过前所。就要和老大哥会师啦!曾、唐二人兴奋异常,吩咐炊事班连夜杀猪宰羊。
次日清早,曾、唐率部分人马排成四路纵队,准备夹道欢迎苏军,司号员组成的军乐队排在队伍前列,太阳升起一竿子高的时候,东边的公路上尘土飞扬,汽车的引擎声由远而近,五辆汽车风驰电掣,转瞬便到了跟前。曾克林下令欢迎,顿时掌声四起,军号声响彻云霄。
苏军官兵被眼前的一幕搞蒙了,惊奇地打量着车下的“杂牌武装”。坐在吉普车上的上校一挥手,卡车上的士兵纷纷跳下,端着转盘冲锋枪如狼似虎地吼着半生不熟的中国话:“缴枪!缴枪……”
曾克林惊诧地说:“他们要缴枪,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吗?都是马列队伍嘛!”
“看来他们是误会了,”唐凯一把拉着曾克林朝吉普车走去,“我们去解释。”
苏军士兵端着枪不让曾、唐二人靠近吉普车。曾克林急得抓耳挠腮,不知说什么好,对这些老外说什么都是对牛弹琴。唐凯急中生智一捋袖子,露出右臂上当红军时刺的镰刀锤子图案——这是共产党通用的徽标。苏军官兵终于明白了,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双方消除了误会,顿时一起欢呼:“斯大林万岁!毛泽东乌拉!”
中午,八路军将白米饭和猪肉炖粉条端到苏军官兵面前,那些头发打卷儿的“老大哥”将脑袋摇得像货郎的拨浪鼓,原来不对口味。费了半天劲搞了些土豆和煮鸡蛋,才让他们满意。
这支苏军小分队人不多,只有70余人,但武器装备不错,除了他们手中拿的冲锋枪、机枪之外,汽车后面还拖着两门战防炮。曾、唐二人合计,借“老大哥”的炮,杀回马枪去攻打山海关。苏军上校一听,说他做不了主,要向上级请示。第二天,上校满面笑容地对曾克林说:“上级同意攻占山海关。山海关是万里长城的著名要塞,攻占它具有政治意义。”
“真是太好啦!”曾克林握着上校的手,“我们两支无产阶级军队终于有机会并肩战斗啦!”
这次同样是先礼后兵,双方各派三人为代表去向山海关日军下“受降通牒”。苏方由一名中尉、一名会日语的翻译、一名战士组成。八路军方面由侦察参谋郑公然、参谋董占林、敌工干事马齐勇组成。六人乘吉普车直奔山海关城门。
守卫山海关的日军远远见一辆挂着苏联国旗的吉普车驶来,连忙紧闭城门。当时,日本政府已宣布投降,他们慑于苏军的强大不敢贸然开枪。吉普车在城门前停下,苏军中尉带着翻译前去谈判,叫其余人不要下车。荷枪实弹的日军士兵在城墙上来回走动,任凭苏军中尉用石头擂门就是不理会。过了一个小时,中尉累了,气得骂了一阵,正转身准备上车回去,城门开了。
十几名日军士兵簇拥着一名大佐出来了。大佐躬身请苏军中尉上城谈判。双方代表来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楼,这是古代专供交战双方使者谈判的地方。苏军中尉拿出通牒往桌上一拍。那大佐是中国通,不用翻译也能看懂:
由于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强大的苏联红军攻入东北,我八路军已全面进行对日大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已向日本国下诏,接受无条件投降。现中国八路军和苏联强大军队已兵临山海关城下,着派中苏两军代表,向驻山海关日军司令官送出通牒,命令驻山海关的日军、“伪满洲国军”接到本通牒后,限于本日下午2时率部于山海关火车站无条件向中苏军队投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