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第四野战军全文阅读 > 第10章 向南防御,向北发展(9)

第10章 向南防御,向北发展(9)


  散会后,刘少奇根据会议精神起草了一份致东北局的电文。毛泽东在签发时又加上了如下一段文字:“我党方针是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次要力量于庄河、安东之线,坚决拒止蒋军登陆及歼灭其一切可能的进攻,首先保卫辽宁、安东,然后掌握全东北,改变过去分散的方针。”

  毛泽东的打算显然是“拒止蒋军,独霸东北”。

  此时,山海关方面又接连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美军在秦皇岛登陆后,以武力为后盾强行修通了秦皇岛至山海关的铁路,并派兵护路。随后又以铁路线为轴心不断侵吞地盘。其陆战第1师先后占领了昌黎县的滦河、抚宁县的榆关、临榆县的海阳等城镇,不断挑衅当地的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八路军奉令避免与美军发生武装冲突,而美军却得寸进尺,狂妄无比,竟将海阳地区的一个区小队18人解除武装。美军飞机不断飞临山海关上空,进行骚扰恫吓,多则40余架,少则10余架,低空掠过关城,巨大的噪音搞得居民不得安宁。在秦皇岛海面集结的美军舰船越来越多,夜晚看上去灯火星罗棋布如一座海上城市。

  鉴于美军的不断挑衅,10月24日,八路军派陈东、安石等六位代表前往秦皇岛与美军交涉。美方先是拒绝会见,后来发展到要扣押谈判代表。骄横霸道的美军最后放回代表,并扬言:“要用飞机大炮对付八路军。”

  美军在山海关的违规行为惹恼了苏军。这就是苏军在长春不断给熊式辉、蒋经国制造麻烦的原因。

  由于美军舰船帮助蒋军运兵,准备进攻东北,秦皇岛集结的蒋军已达数万人,而且新的部队仍在源源不断地开来。苏联方面原定11月15日开始撤离东北,毫无疑问,在苏军撤离后一场大规模的内战肯定要在东北爆发,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了。10月25日,苏军代表通知东北局:“如果说过去需要谨慎些的话,那么从现在起你们应该以东北的主人自居,放手去干。”

  这位代表甚至宣称要将兵工厂、军火库和工业中心统统交给中共,他要求中共派兵准备封锁沈阳、长春等机场。代表的话越说越令人吃惊,他说:“在11月15日苏军撤离之前,如果美蒋军队进攻你们,苏军将协同作战。”

  其实,苏军代表的话就像醉汉的夸口,当不得真,东北局领导人只能将信将疑,将此情况迅速通报延安。

  10月27日,两艘美舰载运蒋军登陆葫芦岛,遭八路军李运昌部第31团的武力抵抗,未能得逞。因当时该岛驻有苏军,这一事件被莫斯科看作一个危险信号。克里姆林宫的主人又缩手缩脚了,他不想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次日,还是那位苏军代表又来到大帅府,通知彭真等东北局领导:莫斯科最新指示,苏军不能与美军发生直接冲突,如果美军与蒋军一同登陆进攻,苏军将主动撤退避免冲突。

  彭真等人当然不能指责老大哥出尔反尔,只说了一番表示理解的话。

  那位代表又说:“苏方希望你们对敢于进入东北的敌人予以歼灭性打击。为了放手让你们去干,苏军将立即撤离营口和葫芦岛。”

  这就是后来杜聿明营口碰壁的原因。

  此时山海关之战已经打响,美、蒋军的几次试探性进攻均遭失败,因过高估计了八路军在山海关的实力,未敢发动大规模进攻。沿平汉线北犯的蒋军在邯郸附近遭到毁灭性打击,高树勋率两个师起义。八路军刘伯承部一举歼敌万余人。国民党军沿平汉、津浦两线北上的企图基本破产了。

  形势一片大好,这使毛泽东极为振奋,11月3日,他致电重庆的周恩来等人,要求中共代表团向国民党提出:

  华北、东北、苏北、皖北及边区全部归人民自治(孙中山主张),仅平、津、青三地可暂时驻一小部分中央军,将来亦须退出。其他各地中央军已到者须退出,未到者停止前进。阎锡山、傅作义须免职,民选各省省政府;华北、东北各设政治委员会统一管各省,中央政府不得违背自治原则派遣官吏,已派者须取消。东北问题现在就应提出,华北各地敌伪受降全部归我……东北由东北人民自治军保护治安,中央军不得开入,否则,引起内战由彼负责。

  蒋介石当然不会示弱,迅速部署新一轮更大规模的进攻。美军的飞机、舰船帮助蒋军运输,忙得不亦乐乎。11月上旬陆续运抵秦皇岛一带的蒋军已达8万人。山海关之战形势已逆转。

  苏军在东北的高级将领都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都是图上作业的高手,经过一番沙盘推演,立即就泄了气。他们把东北局领导请来,将图上演习的结果述说一遍。

  彭真等人也明白形势非常严峻,于是要求苏军延缓撤军时间一两个月。

  苏军代表连连摇头:“延缓撤军,将会引起极大的外交纠纷,这是行不通的。”他抱怨说:“你们犯了战略错误,既然你们有超过50万人的主力部队,为什么不早点调来?现在你们的部队大多在路上,而蒋军已经打上门来了。战机已失,多么令人惋惜啊!现在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继续移交军火库,延缓撤军是不可能的。”

  周恩来在接到毛泽东的那份过于乐观的电报后,心里没底,他没有贸然按电报指示向蒋介石“狮子大开口”,而是首先去苏联大使馆征求彼得罗夫的意见。大使不同意东北、华北自治的主张:“你们在东北只能做,不能说,绝不要提东北自治与不准国民党派兵,这会给美、蒋以借口,而使苏联在外交上陷于被动。”

  大使批评延安考虑问题只想到了重庆,而没有想到还有大洋彼岸的“山姆大叔”。美国的政策就是想解除中共的武装,变中共为一个社会民主党。他们一定会帮助蒋军进入东北,从而将苏联势力挤走。你们独占东北已经不可能了。

  周恩来摸清了苏联的底牌,于是回电延安,对毛泽东11月3日电文的主张表示有疑虑。

  11月7日,毛泽东回电周恩来:“美国政策深堪注意,友人(指苏联大使)意见值得考虑。”

  在美、蒋气焰日炽,大战看似一触即发之时,苏联方面又退缩了。11月10日,苏军代表通知东北局,准备将东北各大城市交国民党接收,中共武装必须在苏军撤离五天前撤出沈阳、长春等大城市,封锁各机场的部队也必须离开。

  苏联人反复无常,这不能不令彭真等人恼怒不已,他们据理力争。苏军代表说:“我个人对你们的处境深表同情,但命令来自莫斯科,没有商量的余地。”

  11月12日,长春城内的中共武装开始集结,向城郊开去。当这些荷枪实弹的队伍从一条街走向另一条街的时候,一下子轰动了整个长春。他们进来的时候应苏军的要求,为了掩人耳目,是分批渗入的,非常隐秘。长春的市民见突然冒出这么多中国军人感到不可思议。当然更震惊的是蒋经国,他以为中共军队拥进了长春。

  这就是国民党东北行营长春总撤退的根源。苏联退缩的目的就是避免出现重大外交纠纷,没想到反而弄巧成拙,纠纷还是出现了。

  一时国际舆论大哗,指责苏联违背了《雅尔塔协定》。美国将军舰开往旅顺、大连海面示威。苏联害怕美军借机登陆,使他们在雅尔塔会议上捞到的实惠丢掉了,连忙向大连空降了一个师的兵力,还向沈阳增派了坦克部队和炮兵。这样一来不仅兵撤不了,反而还要增兵。莫斯科在外交上的麻烦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平息国际舆论,11月19日,苏军通知东北局:“长春路沿线及城市全部交给蒋军,有红军之处,不准与蒋军作战。中共军队必须退出铁路线10里以外,以便蒋军能顺利接收。”

  此时山海关战火已向东北腹地蔓延,杜聿明于16日占领了山海关,并挥师北上,与他的对手林彪进行第一个回合的较量。

  初战山海关

  东北解放战争的第一枪是10月25日打响的。当时,还不能算是纯粹的中国内战,因为最初的几次战斗都有美国人参与。规模不大,双方都未敢放开手脚大打。

  最典型的一例是10月28日的那次战斗。上午9时,几个美国兵开着一辆吉普车,后面跟着几百名蒋军,成四路纵队向山海关方向运动。行至西罗城大石河附近,与八路军山海关守军遭遇。

  美国人扬言要视察山海关。八路军说美国人可以过来,后面的国民党军必须回去。蛮横的美国大兵端着汤姆枪,一定要坚持和国民党军一起去。

  “山海关是我们从日寇手里解放的,你们没有权力派兵来。”

  争执了半个小时,美国兵爬上吉普车,开着车子硬往前闯,结果就交火了。打得很热闹,当事人在回忆文章中用了“硝烟弥漫、尘土飞扬、天昏地暗”等词句。不过,硝烟散去一看,死的人不多,国民党军早就跑得无影无踪,吉普车侧翻在地,五个美国兵一死二伤,剩下的两个跪在地上举着汤姆枪投降了。

  指挥战斗的八路军团长张智魁以为“闯了大祸”,立即将情况上报辽西军区。打死了美国兵,军区也不知所措,不断打电话向张团长询问情况。

  熟悉中国近百年历史的人都清楚,打死洋人就意味着一次涉外战争,到头来免不了割地赔款,受尽屈辱。从道光皇帝到蒋介石,中国的当权者对此类事件的处理都是一个模式—不论是非曲直,严惩肇事者以息洋人之怒。

  斗转星移,中国出了毛泽东,张团长和他的部队不仅未受“严惩”,反而受到了中央的表扬。延安电台向美国提出抗议。占领秦皇岛的美军最后被迫承认错误,才准许领回俘虏和尸体。

  这次事件之后,美国人得到了教训,中国人历史上的“恐洋症”到此为止了。他们再也没有胆子冒这种风险了。其后的战斗美国人除派飞机支援外,再无地面战斗人员参与。这种试探性的进攻,到杜聿明11月8日抵秦皇岛时已演化为颇具规模的攻势。

  经过八年游击战的八路军战术之灵活是蒋军望尘莫及的。蒋军始终没有摸清山海关守军的虚实,每次战斗都吃亏。当问起山海关共军的实力时,第13军军长石觉无法准确回答,支吾了半天,说大约十万人。

  石觉的话使杜聿明很不满意,他只得亲自部署侦察活动,以摸清对手的实力。

  11月11日深夜,山海关守军派小分队偷袭沙河西岸的一个村庄,在该村宿营的国民党军一个连被消灭,唯独连长命大,只身逃走了。小分队又乘胜深入第13军阵地,胡乱放一阵枪就溜走了,这种麻雀战术是他们打日寇时练熟的。蒋军没经验,以为八路军打上门来了,拉开架势就大打出手,美式装备果然不一般,火力比日本人还要猛。东边打西边,西边也不示弱,双方混战至天明,才知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东边的是第89师,西边的是第54师,死了不少人,却没有清查出一具八路军的尸体。

  那个逃回去的连长为了开脱罪责,竟谎报军情,说:“共军炮火太猛了,十几分钟就将我们在村里的房屋工事轰平了,全连官兵都被炮弹炸死啦!”

  第89师师长万宅仁引这个连长去见军长石觉。石觉听了那个连长的鬼话,颇为紧张,立即召开全军紧急会议。

  “传言共军在东北接收了日本关东军的新式武器,现在已经得到证实。”石觉向全军下令,“为了避免共军炮火杀伤,部队一律离开村庄,构筑散兵坑阵地。”

  第13军就这样忙开了,部队离开村庄,到野地挖坑。当时气温已降到冰点,士兵们在寒风中构筑土木工事叫苦不迭。日本人猖獗时他们也没吃过这种苦,日本人败了反而遭这份罪。

  “这哪里是去受降?分明是打内战嘛!”

  石觉部署完毕,跑到秦皇岛去见杜聿明,建议第52军也采纳他的办法,并对杜聿明攻击山海关的计划提出疑虑。

  杜聿明冷笑道:“石军长,本人获得的情报恰恰相反,山海关共军武器破烂,没有炮火!他们的实力也不是十万,而是五万。”

  事实上是三万,但杜聿明比石觉的判断的确高明些。石觉颇不服气,拿出那个连长的报告为自己辩护。

  杜聿明看完那份报告,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明天我要亲自去查看现场。”

  11月13日晨,杜聿明集合第13军团以上军官,让那个连长带路,去战地考察。

  “是哪个村庄被共军摧毁了?”杜聿明问。

  连长说北边那个。进村一看,没有一间房被毁。连长又说是中间那个村庄。进村后,发现所有房屋同样完好无损。杜聿明走进一所农家小院,一位穿黑棉袄的老农民袖着手奇怪地看着他们这群威风的军官。

  “前天晚上这里打仗了吗?”杜聿明问。

  “打啦!打得好厉害呀!”老农民像是见过不少世面,一点儿都不胆怯,“八路军一来就把村庄包围了,你们老总慌忙跑出去,被手榴弹炸死几个人,其余的都缴枪了。八路军可厉害哩,从前日本鬼子的大炮机关枪都打不过他们。”

  “八路军打炮了吗?”杜聿明问。

  “打啦!在东边墙上打了几炮,没打进院子里来。”

  杜聿明一看,是手榴弹的痕迹。他转身对军官们说:“你们都看到了,沙河战斗,共军并无炮火,只有手榴弹。这个连长谎报军情,交军法处严惩!”

  当天下午,杜聿明召集第13军营以上军官开会,以上午的战地考察为例,警告各级军官不要被自己制造的谎言吓破了胆。他说:“共军的战力火力均不及你们,第13军是全部美械装备,我不敢夸口说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但我敢说在中国是一流的!”

  第13军在抗战时隶属汤恩伯部,为了保存实力,汤从不与日军认真作战,日军一来,便望风而逃。经过八年抗战,实力是保存下来了,可士气一直不振。杜聿明不得不费很多口舌为他们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