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第四野战军全文阅读 > 第8章 向南防御,向北发展(7)

第8章 向南防御,向北发展(7)


  “应将长江以南国军主力调往华北,火速打通平汉、津浦铁路,否则华北地区就难以控制,东北地区的主权接收也将化为泡影,若共党据东北、华北,后果将不堪设想。”杜聿明在昆明为扳倒龙云煞费苦心,没料到局势竟如此糟糕,顿时感到蒋介石扳倒龙云真是贻误战机,得不偿失。

  “东北的事情,你以后直接向委员长请示,据报共军从山东和山海关水陆并进,正源源不断开入东北。老弟你的差事也不简单啦!”何应钦又愤愤不平地说,“接收江南的国军将领贪污腐化,借接收敌伪财产之机,中饱私囊,都成暴发户啦,哪里还有心思忧国忧民?时机就是被他们耽误的,否则,共产党也不会在华北处处占有先机。”

  这时陆军参谋长萧毅肃持一份公文进来:“光亭(杜聿明),你才来呀!东北的事情好棘手哟,晚了就成共军的天下啦!”

  何应钦在那份严令国军将领迅速打通交通线的公文上签名。萧毅肃建议再发一项通令对行动迟缓的将领予以惩戒。何应钦面有难色,沉默不语。杜聿明心里清楚,何应钦是有职无权,那些拥兵自重、骄奢淫逸的都是蒋委员长的爱将。

  这天晚上,萧毅肃宴请杜聿明,席间谈到国共双方争夺天下的战略态势,二人都唏嘘不已。萧毅肃抱怨说:“美国人也帮了不少倒忙。当初何总司令曾拟一接收计划,令各邻近部队就近受降。美国人坚决反对,他们要包揽受降权,只同意空运西南的部队去战略要地受降。当时顾祝同部在浙江,要求去京沪一带受降,美国人不同意。”

  杜聿明是个非常精明的人,立即悟出此中三昧:“因为西南的部队大多装备美械,有美军顾问技术指导,我明白啦!”

  “是呀!美国人舍近求远的主意何总司令很不满意,可是他们态度强硬,以拒绝帮助运输相威胁,我们也无可奈何。”萧毅肃叹了一口气,“京沪地区好办,可是平津和东北地区我们是鞭长莫及,没美国人的帮助运输就只能全丢给共产党,所以委座和何总司令最终只能听美国人的。”

  杜聿明参加过远征军,与美国人没少打交道,他曾违抗过史迪威的命令。那位性格倔犟的美国将军连蒋介石都不放在眼里,可是杜聿明居然敢顶撞他。这件事可反映杜聿明性格的一个侧面。杜聿明率残部九死一生败退回国后主动“请求校长处分”,蒋介石反而升了他的官。蒋介石与史迪威是一对冤家,也许这是杜聿明因祸得福的原因。史迪威最终也没斗过蒋介石,被解职回国。新来的美军司令魏德迈与杜聿明关系不错。

  次日,杜聿明到上海见了美军第7舰队司令金凯德。此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已下了全力支持蒋介石的决心。美、苏两国在中国问题上陷入了一个怪圈。最初他们有一默契,即美国承认苏联在东北的特权,苏联承认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美苏共同促使中国对立双方和谈。一旦中国和平局面实现,必定会出现这样一个前景——苏联拥有东北的经济特权,而美国拥有关内的经济特权。出现这一局面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美国对蒋介石、苏联对中共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在《雅尔塔协定》签字的时候,罗斯福和斯大林都有这个自信。可是战后的事实证明,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苏联人,他们都错了。他们对中国各自支持的那一方都只有影响力而无控制权。这样一来平衡就永远不会实现,首先是“在蒋介石领导下统一中国”的愿景无法实现,美国就怀疑苏联未按协定压迫中共就范,甚至反而暗中支持中共,于是就以帮助解除日伪武装为名直接介入中国内部事务。美国海、空力量在中国的出现,犯了一个大忌。斯大林曾警告过蒋经国:“只要有一个美国兵到中国来,一切就都难办了。”于是,苏联在东北问题上自然要让蒋介石难堪。各方的利益交织成一团乱麻,越扯越乱,最后各方只能各行其是,谁也不信任谁。

  当杜聿明将中共军队海陆两路开入东北一事向美国盟友倾诉时,金凯德很义气地大骂苏联人不遵守协定,发誓要报复。

  “本人奉蒋委员长之命,特来请求贵司令派舰船帮助国军运输军队去东北。”

  金凯德慷慨地说:“我的舰队到中国来,就是为了支援中国政府接收完整的领土主权。运输舰、登陆艇都已准备就绪,只要一声令下,即可起锚。”

  交涉如此顺利,杜聿明大感意外,当即将“佳音”电告重庆的“校长”。

  10月27日,杜聿明飞抵北平,次日转飞长春。当晚会见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更令人意外的是元帅的热情甚至超过了金凯德,他说:“我们苏联始终同中国人民友好,这种友好局面是由孙中山和列宁开创的,本人深信中苏友谊是永恒的。杜将军率部接收东北领土主权,苏军很欢迎。无论你们从海路来还是从陆路来,我都表示欢迎!”

  杜聿明说:“国军将从海路来,请苏军承担各港口掩护之责。”

  “旅顺、大连地区不是我的辖区。”马利诺夫斯基展开一份地图,说,“我军解除日军武装后即将撤退回国,现在山海关、葫芦岛已经没有苏军,营口有少量苏军。”

  杜聿明当即表示准备从营口登陆。马利诺夫斯基顺手拿起铅笔,在地图上标明苏军的位置,将苏军营口警备司令的姓名也标在了地图上。最后,元帅卷起地图亲手交给杜聿明,笑道:“苏军将在营口迎接你的军队。祝杜将军好运!”

  杜聿明告别时,元帅满面笑容,说下次来长春一定要好好干几杯。

  29日,杜聿明飞离长春,次日经北平转飞重庆。对外交一窍不通的杜聿明喜气洋洋地向蒋介石汇报了与美苏交涉的情况。蒋介石看到马利诺夫斯基送的那幅地图也甚感意外,还以为是美国施压的结果。

  “我们跟赫尔利和魏德迈交涉好了,由美舰运输第13军和第52军到营口登陆,现第13军已运至秦皇岛,第52军将从越南起运。”蒋介石说,“你迅速到秦皇岛乘美国军舰赴营口与苏军交涉登陆事宜。”

  31日,杜聿明率参谋人员飞往北平,次日抵天津,会见了美军驻天津第3陆战队司令洛克。

  “蒋委员长让我代表他本人和国民政府向驻津美军官兵表示慰问。”杜聿明将一份外交公文递给洛克,“希望美军维持天津至秦皇岛段铁路的安全,以保证国军顺利接收东北。”

  洛克欣然允诺,并说:“舰队司令官金凯德将军已回国,代理司令巴贝将军正乘舰赴秦皇岛,你去与他交涉去营口的事。”

  11月3日,杜聿明与巴贝一同乘坐美舰“脱罗尔”号由秦皇岛起锚,开赴营口。这艘庞大的军舰无法靠岸,他们只好用一艘小汽艇,载着两名蒋军参谋和四个美国大兵驶向码头。巴贝与杜聿明在舰桥上用望远镜望了望。

  “码头上怎么没有苏联旗子?”杜聿明惊奇地问,“那面红旗怎么没有任何标志?”

  巴贝对岸上的红旗疑惑不解:“那不像是正规的军旗和国旗,大概是红色桌布之类的替代品。”

  汽艇靠岸后,两名蒋军参谋在美国大兵的护卫下进了营口市区,发现大街上尽是全副武装的中国军人,一个大鼻子苏联人都见不着。他们按马利诺夫斯基标在地图上的位置去找苏联军营,结果碰到了大批的中国军人。那些中国军人见到高鼻子美国大兵,立即围上来看“西洋景”。

  “你们是哪部分的?”蒋军参谋问。

  “你们是哪部分的?”一位背驳壳枪的络腮胡子大汉反问道。

  “我们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将军的代表,找苏军警备司令公干。”

  “找苏军警备司令?”大汉笑道,“早撤走啦,现在这里没有一个苏联兵。”

  “那你们是什么部队?”

  “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自治军。”大汉板起面孔教训,“东北自治了,我们不欢迎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

  “滚!美国佬和走狗快滚蛋!”

  中国军人一起吼叫起来,吓得那四名美国兵拨开人群夺路而逃。两名蒋军参谋见势不妙也跟在后面跑,军帽掉了也顾不得捡。

  杜聿明听了参谋的报告,气得脸色铁青。他想起马利诺夫斯基在长春的表演,不禁怒火中烧:“苏联人真敢开国际玩笑!”

  巴贝安慰道:“苏联人从来就不讲信用,杜将军不必生气,有强大的美国作后盾,你可以指挥军队打进去!”

  “看来只能使用武力啦!”杜聿明将牙齿咬得咯咯响。

  11月5日,杜聿明飞抵重庆向蒋介石报告。蒋介石大骂一通苏联人之后,说:“一定要打进东北!光亭,你有把握率国军武力接收东北主权吗?”

  “给我10个军,我一定将东北共军全部消灭,恢复东北主权。”

  “10个军调不出,你先带两个军从山海关打进去。”蒋介石话一出口,又觉没有把握,“你去军令部同他们研究一个方案再说。”

  杜聿明当即去军令部,那些高参们听说用两个军进攻山海关纷纷摇头。他们根据情报判断,山海关附近有共军近十万人。杜聿明说:“我刚从秦皇岛来,据我侦察共军只有五万人。”其实,当时山海关附近只有八路军李运昌部约三万人。

  “我看用两个军进攻山海关没多大问题,”杜聿明说,“不过,必须增加后续部队,否则无法向东北腹地挺进。”

  军令部对杜聿明的意见不置可否,让他再去请示蒋介石。

  “先将天津以东划归东北行营作战境地,”蒋介石权衡再三,的确抽不出更多的兵力,于是说,“你先指挥第13军、第52军和第94军打下山海关再说。”

  杜聿明领令飞往北平,刚下飞机便接到何应钦的电报,令其率第13军、第52军、第92军及第90军先向热河进攻,收复承德。杜聿明对何应钦的电令不予理睬,决定执行蒋介石的指示先打山海关。此时,熊式辉命令空运第94军第5师到长春。第94军驻天津以东,本归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节制,将其划归东北行营的决定引起了李宗仁的不满。李、熊二人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结果还是桂系首领李宗仁占了上风,第5师仍驻原地。熊式辉只好将收编的伪军姜鹏飞部两个总队空运长春。

  蒋经国的“五百零四小时”

  1954年4月16日,败退台湾的蒋家王朝太子经国先生,夜宿花莲三栈村,那是个月明之夜,他面对茫茫大海:“念国难,怀大陆,思潮起伏,心情忧惶。”这时,他发现有一群官兵正坐在海边聊天,于是,太子便凑过去与他们“倾谈心事”。

  太子惊奇地发现,他们大多在抗战后到过东北,与共军作过无数激战,还有负伤多次的。他们谈到东北战事都有说不完的话题,直至深夜才散。

  太子回首九年前那段“对国家命运有重大关系”的往事,一时百感交集,难以入眠。就是在这个不眠之夜,太子决定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冬季在长春写的日记公开出版,定名为《五百零四小时》。

  日记从1945年10月25日写至11月14日,共21天,504个小时,毫无疑问。出版时作者进行了精心剪裁润色,其间提供的史实未必准确,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当时蒋经国的心态。

  10月26日:下午,俄顾问巴某来见,彼代表马林斯基(马利诺夫斯基)正式向我方说明,谓自我行营人员来长春后,各地多发生反俄行动,并声明不准我行营人员外出视察。巴某语意,似指所谓反俄行动,间接与行营有关;而其语气与态度则完全带有恐吓性与警告性,确实使人难受……长春警察局长易人,闻由共军派人担任,此事极可重视。近日于烦闷时,每作儿戏之谈答;当时差可解忧,事后转增烦闷。忠厚如余者,绝非办事外交之人员也。

  10月28日:……下午,约巴会面,而俄方联络官,则谓不知巴在何处;余深受刺激,但为国家而忍气,固所宜也。马林斯基(马利诺夫斯基)对×亦避不见面,此或俄方作政策转变之准备耶。寓居无聊,午后与世杰街头散步。晚睡前,小立阳台,人初静,风乍起,东望明月上升,树枝摇曳窗前,心中不知所思。国家无实力,不得不动心忍性也。

  11月1日:×于夜晚得一消息,谓长春城内共军活动积极,公安局亦将扩大,因又焦急万分,深夜约余往商。

  11月3日:余更对俄方代表声明:“我们自己承认是一个弱国,但国家决策及待人态度,一是正义为本,我们不做不可告人之事,事事要放在桌上明谈。”……行营接军委会电报,谓有美军部代表,由美经日、韩前来东北,行营应设法招待。行营为慎重起见,将此事通知俄方;而俄方则误会,以为行营要求准美机来长,下午即提抗议,经解释后始无问题。即此小事,亦可知美俄关系之恶劣矣。

  11月4日:下午三时遇巴某,讨论接收行政有关问题后,彼向余声明:“一、国民党有秘密武装人员,埋伏各地,破坏俄军,希行营注意,不可在俄军撤退前组织地方团队。二、营口发现十八集团军部队,目前该处情况不明。”念行营来此之后,极愿与俄建立关系,而俄方则处处为难,诚属可忧……奉领袖谕,益知国际情势之严重,及东北问题之复杂,但吾人唯有竭尽能力,为国家努力到底耳。现日日注意变化,而似变向不吉之处为多。爰将今日与俄方谈话经过报告政府。复为×拟明见马林斯基(马利诺夫斯基)讲话内容,计分三点:一、编部队事,二、营口登陆事,三、维持东北治安之责任……因念共军之挑战,实与苏俄在东北布置有关;吾人对各问题看法,实不可丝毫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