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合作得非常愉快,顺利完成了交接。陈毅在井冈山时是仅次于朱、毛的领导人,那时罗荣桓仅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政工干部。虽然此时职务已不相上下,但罗荣桓内心仍十分崇敬陈毅。
交接完毕后,陈毅决定先回苏北,临别时罗荣桓将一床虎皮褥子送给他。陈毅抚摸着那斑斓的花纹,高兴地说:“人家说老虎屁股摸不得,从今以后我陈毅天天都要在老虎身上睡觉喽!”
山东的部队在罗荣桓的指挥下加快了进军东北的步伐。大部经海路开往辽东,一部经陆路到冀东,还有一部分是海陆并行。
10月24日,中央指示罗荣桓“率轻便指挥机关,日内去东北”。接此电令,罗荣桓立即带作战处长李作鹏、情报处长苏静等匆匆北上。11月5日抵渤海湾边的龙口。举目一望,码头上到处是准备渡海的部队。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是渡海总指挥,在这位传奇英雄的指挥下,部队忙而不乱,渡海进行得有条不紊。罗荣桓非常满意,他让人将自己心爱的战马牵来,对许世友说:“这匹马陪我多年了,送给你吧!”
许世友见罗荣桓眼镜片后闪着泪光,知道他动了感情,这不仅仅是依恋战马,更是舍不得离开他亲手创建的山东根据地。许世友将腰间的手枪解下,回赠罗荣桓。
汽船载着罗荣桓一行朝大连驶去。第一批渡海的萧华就是走的这条路线,因为大连有铁路直通沈阳。可是时局的变化使他没有那么幸运了。船驶近旅顺时受到苏联军舰的拦截。罗荣桓说明自己的身份,可是苏军舰长表示怀疑。
“你是八路军山东军区的司令员?有什么可以证明吗?”
李作鹏等人一听这话全傻了眼。
罗荣桓从皮包中取出一张与毛泽东合影的照片,笑道:“这能证明吗?”
舰长接过照片,一眼便认出了毛泽东。再看,又认出了戴眼镜的罗荣桓,不禁肃然起敬,朝罗荣桓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司令员同志,请原谅。你们可以在旅顺、大连以外的任何一个港口登陆。”
罗荣桓于11月6日在貔子窝登陆,正式踏上了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他率领的山东部队有6万多人开进了东北,日后成为四野的基本骨干力量。早在10月31日,中央已发布命令,林彪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彭真为第一政委,罗荣桓为第二政委。
二、三国四方
“接收大员”到长春
1945年10月11日,“双十协定”签字的第二天,蒋介石在重庆山洞林园官邸约请毛泽东共进早餐,这也是两位历史巨人之间的最后一次会面。虽是早餐,亦不失奢华。席间双方频频举杯,尽是溢美之词。气氛之热烈让人丝毫看不出这是一对不共戴天的冤家。毛泽东兴致颇高,发了一通感慨,说他一生过的尽是清贫的日子,在重庆才开了眼界,体会到什么叫“天上人间”。
蒋介石很敏感,笑问:“润之兄是批评重庆有奢侈之风吗?”
“哪里是批评?”毛泽东朝周恩来暗暗使了一个眼色,“‘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是羡慕哟!”
张治中害怕话不投机,坏了“席间不言政治”的规矩,连忙举杯敬酒,岔开了话题。于是宴会又回到了“祝蒋先生健康”“祝毛先生一路顺风”的话题上。
餐后,蒋介石脸上的洋洋喜气荡然无存,又恢复了谈判桌前的尊容。他最后一次警告毛泽东:“中共必须取消‘解放区’,否则国家统一便成了空话。这一问题,政府绝不能迁就!”
毛泽东捧着茶杯,仍然笑容可掬,说:“此问题争论了一个月,双方意见相距遥远,未能达成协议,本人深表遗憾。但是,谈判还是有收获的,双方都确认了反对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特别是中共决心在蒋主席的领导下,建设自由民主的三民主义的新中国。”张治中插话道,“这是此次谈判的最大收获。”
毛泽东闻此言,露出了一个高深莫测的微笑。争了43天,才有“双十协定”,该让步的早就让了,不该让的就是“坐班房”也不会让。
周恩来不断抬腕看表,想尽快结束这次会谈。9点刚到,便提醒张治中:“机场还有很多人等在那里。”
张治中连忙道:“时间不早了,据机场方面报告,10点后天气转阴,有带电云层,会影响起飞。”
毛泽东一行匆匆告辞,直奔九龙坡机场。9时45分,C-47型运输机载着如释重负的毛泽东飞向自由的天空。
毛泽东走了,蒋介石的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没少劝他“当机立断”,阻止毛泽东离渝,并私下发牢骚说:“夺蒋主席天下者,必此人也!”但蒋介石一再警告戴笠:“严束部下,谁捅的娄子拿谁的命去堵!”蒋介石何以突然心软了?其原因之一是国际压力;之二是东北问题牵住了他的手脚,他害怕苏联将东北交给中共。当时,在重庆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得东北者得天下!”
蒋介石并非没有战略眼光,他早就认识到了东北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可是东北在苏军的控制之下,若没有苏联的合作,要想接收东北主权就无异于做梦。那时,蒋介石还没有认识到他的最大对手其实并非斯大林,而是毛泽东。他对延安力量的估计甚至还不如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估计准确。其实,美国人反对中国内战,是看清了蒋介石根本就没有能力用武力征服中共。而蒋介石却有此自信,所以总是极力破坏和平,挑起战火。后来马歇尔来华调停,他竟看不出马歇尔是在帮他,反倒把那位世界级的战略家气得灰溜溜地回国了。
蒋介石在抗战结束时的心态,是“老子天下第一”。即使败退到台湾之后似乎也没有醒悟,他写了一本《苏俄在中国》,仍把丢了大陆的主要“仇恨”算在苏联的账上。
此时,他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中共武装已大量拥入东北。“双十协定”签字的当天,他遣熊式辉、蒋经国等人乘机离渝,飞赴长春,开始与苏军交涉接收东北。当然,他没有心存幻想,奢望苏联人会按照协定将东北顺顺利利地交给他,所以,他也准备派兵去“抢”。
但蒋介石在争夺东北这一关键环节上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棋缓一着。
远征军杜聿明部是蒋介石手中的王牌,他准备用这张王牌去争夺沃野千里的满洲。当中共军队“万万火急”涌向满洲时,杜聿明部却在昆明驻地为解决“云南王”龙云而煞费苦心,等他彻底将龙云解决并平息事态已是10月中旬。
所以,蒋介石只能静观熊式辉、蒋经国等人去长春碰运气了。
10月12日,熊式辉、蒋经国等40余人分乘两架专机抵达长春。苏军派诺夫斯基中将、卡里罗夫少将等到机场迎接。熊、蒋二人都参加过莫斯科的谈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字时的热烈场面仍在脑中不断闪现。他们显然没有蒋介石那么悲观,对苏联人还抱有某种幻想。
熊式辉的脚一踏入东北大地,更顿时有了当年张作霖的感觉,在中国人眼里他是“东北王”,同时又受制于外国占领军,要想在东北立足,必须与外国占领军搞好关系。他庆幸的是苏军在东北的法定日子只有几十天了,熬过这几十天,他就比张作霖还要威风啦!蒋介石给他的头衔是委员长东北行营主任兼东北行营政治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从苏军手中“行政接收”主权并总揽一切军政大权。蒋经国的头衔是外交特派员,负责与苏军交涉。他们按伪满时的行政区划东北为九省,同行的人中当然就少不了省主席、市长一类的角色了。这些东北的“父母官”们此时志得意满,都以为从此踏上了锦绣前程。
苏军将领显得相当热情,张开双臂像拥抱“情人”一样,将这伙未来的满洲统治者抱了个遍。记者们的镁光灯闪烁不停,毫无疑问,不出24小时这个热烈感人的场面就会通过新闻媒体传遍全世界。
苏军将他们安排在豪华公馆内,并派女兵服务、男兵警卫,还配有小汽车。
当天下午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亲自设宴招待,这位酒量大得惊人的元帅将熊式辉等人灌得晕头转向。席间,元帅频频提议:“为蒋介石委员长和斯大林大元帅的健康干杯!”
次日,熊式辉召集全体人员开会,布置分头打探各方情报,为谈判作依据。会议指定莫德惠负责政治,张嘉敖负责经济,金镇、董彦平负责军事,齐世英负责文化教育,并规定每日上午9时碰头交换情报。
莫德惠曾在东北军中供职多年,与许多伪满军政要人较熟,他在长春一亮出“东北宣慰使”的招牌,顿时宾客盈门。各地伪满军政人员和一心要投“正统”中央军的绿林好汉纷纷拜在他的门下,被他一一引见给熊式辉。真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汉奸”“响马”立刻摇身一变成了国军的司令、总指挥之类的高级军官。
张嘉敖则积极与大资本家联络,调查东北经济现状。接收敌伪财产,从中渔利,是关内接收大员暴富的秘诀,他们早就眼红了。本以为东北经济远甚于关内,可大捞一把,谁料各方传来的消息气得他们发疯!苏联人将东北的工业设备、粮食、货物、交通工具等均视为战利品,像蚂蚁搬家一样通过火车、汽车、轮船昼夜不停地往他们国内运。苏军将日伪银行中的黄金洗劫一空,现钞被整车整车地提取。
金镇乘坐苏军的吉普车到处乱窜,他得到的情报令熊式辉更为震惊。情报中说中共改编了大量伪满军警,并利用苏军移交的日伪军械到处招兵买马,目前东北九省都有中共武装和组织。
齐世英则拼命发展国民党的组织,进行反苏、反共活动。他公开宣称:“过去我们的敌人,第一是日寇,第二是汉奸。现在我们东北的敌人则变为:第一是苏联,第二是共产党,第三是日寇,第四是汉奸。”他的话很快就被苏军知悉。苏军代表向蒋经国提出严重抗议,吓得蒋经国连忙向蒋介石报告。
蒋介石最怕惹恼苏联人,一纸电令,齐世英便丢了“东北接收大员”的美差,灰溜溜回重庆去了。
熊式辉、蒋经国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开始与苏军交涉。他们的谈判要点有三个:
一、抗议苏军运走了大量工业设备、学校实验室器材、医疗器械和交通工具,要求苏军停止这种行动。
二、抗议苏军支持中共在东北建立政权和发展武装,并将日伪军火库中的军械转交给了中共,这违背了协定中关于“只支持国民政府”的原则。
三、要求苏军协助国民政府行政接收东北。
苏军代表答复如下:
一、凡属于苏军占领区内日军所使用的一切物件,均为苏军合法的战利品。
二、东北各地抗日武装和民主政权,均系东北人民所建立,与苏军无关。关于苏军将军火库移交中共之说纯属谣言。
三、“行政接收”是中国的内政,苏军不便参与。
熊式辉、蒋经国闻此答复,大失所望。
10月21日,熊式辉只好飞回重庆,亲自向蒋介石请教对策。
此时,龙云已经被迫离开了盘踞十几年的云南老巢,忍气吞声地到重庆就任“军事参议院院长”的虚职。蒋介石去了一桩心事,却被熊式辉带来的消息惊得目瞪口呆——中共已经捷足先登,进入满洲!
他不得不赶快将他的王牌打出去。于是,杜聿明成了蒋介石武力争夺东北的急先锋。
国际玩笑
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是国军中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1939年11月,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第12旅团自北部湾登陆,长驱直入,攻陷南宁,旋又夺取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12月中旬,杜聿明率国军最早的机械化部队第5军迎敌,激战18天,毙敌旅团长以下4000余人,取得昆仑关大捷。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在日记中写道:“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12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军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人更强的军队。”
杜聿明因此而名扬海内,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抗日名将。1942年初杜聿明率第5军远征缅甸,虽然最终败退回国,但获得了国际声誉。他率领的部队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化部队,又经过远征缅甸的磨炼,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为当时蒋军中的精锐。
10月22日,蒋介石召见杜聿明,说:“你到长春去与苏军接洽,要他们根据中苏条约,掩护国军在东北各港口登陆,接收领土主权。”
杜聿明听说外交部与苏联驻华大使交涉接收东北没有结果,熊式辉在长春也碰了壁,而且传闻八路军从海陆两路进了东北。他颇为担心地说:“假如共军确已先入东北,苏军又不承担掩护之责,我军如何登陆?”
蒋介石沉吟半晌,说:“你先到长春见了马利诺夫斯基之后再说。根据协议他们应负掩护之责。当然,我们对此不抱幻想。”
杜聿明说:“好吧,学生只好试探一回。”
“你先到南京见何应钦总司令问问他的意见,再去上海见美军第7舰队司令金凯德,问问他美军一次能运输多少国军,可否掩护国军登陆。第二步计划等你从长春回来后再说。”
10月24日,杜聿明飞抵南京,拜访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那时何应钦正焦头烂额,一见杜聿明便将地图前的黑帘刷地扯开。
“共产党到处捣乱,破坏我们的受降计划。沿平汉线北上的高树勋部在新乡以北吃了大亏,几万人报销了,高树勋生死未卜,共党宣传高已起义。津浦线方面也一筹莫展,国军被阻于徐州附近。共党将铁路桥梁、涵洞全部破坏了,还武装阻截国军……”何应钦在巨幅军用地图前窜来窜去,滔滔不绝地讲述国民党军接收华北遇阻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