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第四野战军全文阅读 > 第5章 向南防御,向北发展(4)

第5章 向南防御,向北发展(4)


  大佐看完通牒,说了一大堆废话,不断请苏军代表喝茶、抽烟,就是不表明态度。苏军中尉见对方满脸堆笑、态度挺好,以为日军已接受了令其投降的要求。谁料这是日本人的缓兵之计,就在谈判的同时,日本人正在火车站集结,准备逃往秦皇岛。当时,驻山海关的日军有1000多人,另有文职人员和眷属2000多人,这么多人要带贵重物品逃往秦皇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日军大佐故意拖延时间,苏军中尉见对方不断给自己倒水,却不谈正题,终于忍不住了:“你们对此通牒抱何态度?”

  大佐收敛笑容,挺起腰板慢条斯理地说:“山海关属华北地区,不归‘满洲国’管辖,我们奉华北派遣军司令官之命,只能向中国中央政府军投降。”

  苏军中尉一听顿时满面怒容,说:“好吧!我们会让大炮说话的!”说完拂袖而去。

  8月30日黄昏,八路军和苏军对山海关发起攻击,战至深夜,解放了山海关全城。此时日军已大部逃至秦皇岛,少部担负阻击任务的日军被全歼,俘日军200余人、伪军1000余人。

  山海关是关内通往东北的战略要地,拿下这座号称“天下第一关”的要塞,为后续部队进入东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随后,第十六分区部队改乘火车向东北进发。当时铁路由苏军控制,山海关之战结下的战斗情谊使苏军大开方便之门。列车每到一站,曾、唐便留下少量部队和地方干部接管该地。

  9月4日,曾克林部乘火车抵达辽西重镇锦州。曾、唐二人在车站与苏军负责人交涉,要求留下一个团接管锦州伪满政权,苏军代表满口答应。曾、唐二人又马不停蹄率部向沈阳进发。

  9月5日,这列遍插彩旗、贴满标语的火车在官兵们的极度兴奋中开进东北名城沈阳。谁料火车一停,全副武装的苏军一拥而上,将列车团团包围。八路军战士看到站台上那些黑洞洞的枪口傻眼了。

  曾克林和唐凯等人商量,决定找苏军驻沈阳卫戍司令交涉。那位司令名叫卡夫通,脾气大得很,一见曾克林便厉声责问:“你们是什么军队?从哪里来?是谁叫你们来的?”

  “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毛泽东、朱德的部队,是从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来的。我们奉延安总部命令进军东北,配合苏军作战,我们要收复失地,接管东北。”

  曾克林带去的翻译水平低,结结巴巴翻译了半天也没让卡夫通明白。卡夫通少将脾气更大了,说:“根据《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最高统帅部是不会同意你们这支没有军衔的部队进驻沈阳的。”说完手一挥,不容曾克林继续解释,便拂袖而去。

  曾克林回到车上与唐凯商量对策,决定再找卡夫通交涉。第二次会面,翻译问题解决了,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总部的宣传部长来了,他是个“中国通”,他劝曾克林率部离去。

  “八路军是国民党政府承认的合法军队,有权接受日寇投降,接管东北。”曾克林耐心解释说,“我认为这并不违背《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卡夫通少将见曾克林不听劝告,又发了一通脾气:“你们不肯离去是你们自己的事,我绝不允许你们下车!”

  曾克林见软的不行,态度也强硬起来:“你们是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领导的军队,我们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双方的共同目标是解放全人类,是同志!你为什么老发脾气?”

  卡夫通紧绷着脸,任凭曾克林说什么,就是不准下车。

  第三次交涉,曾、唐一起来。八路军指战员在车上停留了整整一天,又饥又渴,连上厕所都成了问题。曾、唐二人已失去了耐心,脾气一点不比卡夫通小。

  “八路军进军东北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命令,如果你们不相信,可以向莫斯科询问。”

  卡夫通听到“莫斯科”三个字,顿时软了,此时才意识到这件事并不简单,闹不好要捅大娄子。于是同意八路军下车,进驻沈阳城郊的苏家屯。

  曾克林松了一口气,虽然进不了城,但毕竟踏入了东北腹地。苏军不是怪我们没军衔,不像正规军吗?换装!此时火车上载有沿途各站收缴的日军装备。

  曾克林下令换装,不要再让“老大哥”瞧不起。

  2000多人的部队焕然一新,全部换上了日军的黄军服,钢盔锃亮,枪刺耀目,队伍整齐。八路军就以这样威武的形象出现在了沈阳市民的面前。

  当了十几年亡国奴的沈阳百姓,乍闻中国军队开到,喜出望外,纷纷拥上街头欢迎八路军。彩旗飞舞,口号声震天动地,场面十分感人。

  八路军如此深得人心,令苏军官兵十分意外。卡夫通突然改变了决定,派两名上校乘吉普车追赶八路军。在队伍最前面,两位上校见到曾克林和唐凯,说:“你们不要去苏家屯了,将军请你们进驻沈阳故宫东面的小河沿。”

  第十六分区部队就这样进驻了沈阳市区。

  9月7日,两名苏军上校来请曾、唐二人去卫戍司令部:“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来电,说你们是毛泽东、共产党的队伍,将军请二位前去叙谈。”

  曾克林、唐凯来到卡夫通的司令部,发现请他们叙谈的“将军”并非卡夫通少将,而是近卫军第六集团军司令克拉夫钦科大将。

  “你们来沈阳,我们没有去车站欢迎,很对不起。”克拉夫钦科大将满面笑容,和蔼可亲,与卡夫通大相径庭。不过,此时陪坐的卡夫通少将也变得可爱多了。大将解释道:“我们受条约和美英等国限制,不得不这样做。”

  事隔半个世纪后,史学界有人指出,苏军突然改变态度其实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有关,并非卡夫通见八路军队列走得好就改变了主意。9月5日,美军在青岛、天津、秦皇岛登陆,此事大大刺激了斯大林,莫斯科开始对八路军进入东北持宽松态度。

  克拉夫钦科大将主动称曾、唐为同志,说:“我们是同志式的谈话。”

  在苏军的支持下,八路军在沈阳成立了卫戍司令部,曾、唐分任司令员和政委,宣布对沈阳实行军事管制,并在三天之内解除伪满军警1.5万余人的武装,迫使伪满洲国兵旅5000多人投降。9月9日又成立了沈阳市临时人民政府。

  八路军在沈阳的公开活动,很快引起了外交纠纷,苏联又陷入被动。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不得不与延安打交道,以协调中共在东北的活动。此时在长春有一位声名显赫的中共老党员,他就是东北抗日联军首领周保中。“抗联”急于与党中央接通关系,周保中建议派飞机去延安。华西列夫斯基元帅高兴地说:“我们想到一起去了。”

  9月14日,这架飞机载着曾克林飞抵延安。

  出乎意料的“抗联”

  曾克林讲完第十六分区部队出关的经历后,将“抗联”领导人冯仲云的信转交中央。这无疑又是一桩从天而降的喜事!“抗联”从1936年就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时隔这么多年,没想到他们突然钻了出来,而且是在争夺东北的关键时刻。

  “抗联”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领导的在东北的抗日武装,其全盛时期达3万多人。后来在日军的疯狂“围剿”下,各部相继失败。1940年冬,余部在周保中、李兆麟等率领下陆续退入苏联境内。1942年8月1日,在苏联远东军的帮助下,“抗联”余部改编为“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第88独立步兵旅”。他们在大森林里进行特种训练,几乎人人都会跳伞、滑雪、游泳、攀岩,相当一部分人还会电台收发报、照相、测绘、爆破等侦察技术。他们不断派遣游击小分队回国搜集日本关东军的情报,如关东军17个筑垒区的军事意图、设施、码头、飞机场、飞机架数、机库数量、伪装情况、边界兵力部署……

  从1942年春至1945年7月,这种侦察活动从未间断,成为苏联远东军司令部最重要的情报来源。“抗联”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苏军出兵东北前将这些情报经过精心处理,制成手册,连以上军官人手一册。前远东军总司令阿巴纳辛克元帅曾握着周保中的手说:“感谢你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贵情报,佩服中国的英雄们!”

  纳粹德国投降后,苏军开始部署对日作战,周保中几乎参加了远东军司令部召开的所有军事会议。1945年7月,“抗联”派出340人作为先遣支队到苏军,进行统一军事训练。其中160人分到第一方面军,80人分到第二方面军,100人分到后贝加尔湖方面军,他们作为先头部队的向导去执行特种作战任务。

  7月底,“抗联”又派遣290人空降到东北各战略要地附近,潜入敌后执行战前侦察任务。

  这两批人员后来大多牺牲,生存者寥寥无几。两批先遣人员离去后,“抗联”仅剩战斗人员400余人。8月9日晨,周保中召开动员大会,向大家宣布了苏联对日宣战的消息,顿时群情激昂,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杀回老家为死难烈士报仇。

  8月11日,一艘军舰驶近黑龙江边。周保中立即按预定方案召集部队准备登舰渡江,杀回国内。这时,苏军方面突然送来一份电报:

  东北是你们中国人民的东北,苏联红军的任务是解放东北,建设东北的任务是你们的。待命。

  斯大林

  斯大林的电报令江边的“抗联”将士激动不已,他们按捺住求战的欲望,决定按斯大林的指示制订“建设东北”的计划。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周保中等人拿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方案,计划抢在国民党之前,控制长春、沈阳、哈尔滨等57个重要城市,重建东北各地党组织,建立政权和人民武装。根据这一方案,将400多人分为57个进驻小组,每组按城市大小多则10人,少则1人。

  这一方案电报莫斯科后,立即获得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同意。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方案中57个城市的卫戍司令由苏方担任,其副司令由“抗联”派人担任,苏方支持“抗联”进行建党、建军、建政工作。8月中下旬,“抗联”以苏军卫戍副司令的身份顺利进驻了57个城市。周保中到达长春后,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当天就来看望“老战友”。

  “元帅同志,我要扩军,你要支持我武器。”

  元帅笑道:“武器我有的是,你要多少就拿多少吧!能拿走的归你,剩下的归我。咱们的战利品彼此分用。条约没有规定战利品要交国民党,我只能把武器仓库和长春市交给他们。”

  元帅立即签署命令,凡苏军把守的武器库,只要有周保中的批条均可任其搬运。

  周保中也毫不含糊,向11个大中城市的卫戍副司令员下达了十万火急令:“抢运武器,扩充军队。”

  苏军在长春运输队的汽车不分昼夜地帮“抗联”运送武器。后来这些武器大部分装备了新扩编的部队和进入东北的八路军。

  此时,东北局势极为混乱,各种势力均在积极活动,其中以国民党名义组织的所谓“先遣军”“挺进军”等反动武装者居多。为了打压这些反动势力,周保中等“抗联”领导人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抓紧开展以“建军”为中心的“三建”工作。

  9月10日,担任苏军沈阳卫戍副司令的“抗联”将领冯仲云,电告周保中:“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的先头部队曾克林已率三千人进驻沈阳。”

  得此喜讯,周保中立即拜会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令东北苏军总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备好飞机,并派贝鲁罗索夫中校和谢德明少校飞往沈阳。9月14日,飞机载着曾克林飞抵延安。

  举国大搬兵

  贝鲁罗索夫中校钻进窑洞,一眼便认出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他连忙挺直微驼的身体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作为中国红军之父,朱德的传奇经历经共产国际的宣传在苏联早已家喻户晓。贝鲁罗索夫还是个士官生的时候,他就在一本书的封面上见过朱德的画像。现在,当“画中人”微笑着朝他走来时,他心里顿时涌起一股热潮。担任翻译的谢德明少校连忙拽了一下他的胳膊,这一提醒,使中校心中的激情很快平静了,他想起了此行的使命。

  贝鲁罗索夫中校用一种外交官式的语调,朝他十分崇拜的传奇英雄朱德宣读起那份他不情愿的公文:“总司令阁下,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让我向贵军转达四项声明。”

  一、按照红军统帅部指示,蒋军与八路军进入满洲,应按照特别规定的时间。

  二、红军退出满洲之前,蒋军及八路军均不得进入满洲。

  三、因八路军单独部队已到沈阳、平泉、大连等地,红军统帅请朱总司令命令各部队退出红军占领之地区。

  四、未得红军允许进入满洲之国民党部队,已被红军缴械。红军统帅部转告朱总司令,红军不久即将撤退,届时中国军队如何进入满洲,应由中国自行解决,我们不干涉中国内政。

  朱德平静地听完苏方的声明,两道浓眉紧紧锁在了一起。贝鲁罗索夫见朱德不悦连忙道:“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请我转告朱总司令,他本人对朱总司令和八路军抱深厚之同情。”

  朱德知道眼前的苏军代表由于地位低,只能起信使的作用,无法对等谈判,于是也无必要跟他们费口舌。朱德提起笔给马利诺夫斯基写了一封信,要点如下:

  后贝加尔湖前线总司令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同志:

  一、贵使贝鲁罗索夫中校来此,得悉国民党军及八路军均须按照特别规定的时间,在红军撤退后方可进入满洲。

  二、现按照贵军之意,命令进入沈阳、长春、大连、平泉及满洲其他各点之八路军各部队,迅速退出红军占领地区。

  三、在热河、辽宁之各部,自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时即有八路军活动,并创有根据地,请允许该地区之八路军仍留原地。

  朱德写完信,请伍修权译成俄文,交贝鲁罗索夫带回长春。